右上腹疼痛,竟是膽囊息肉!B肝帶原者風險更高,大於1公分恐成膽囊癌:保命,先從降膽固醇做起
你是否也曾聽說過親朋好友,在做了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意外發現個「膽囊息肉」,而懷疑著這是個怎樣的疾病呢?罹患膽囊息肉的患者常常是沒有症狀,是在做腹部影像檢查後,甚至是移除膽囊後,才意外發現自己有個膽囊息肉。
實際上,多數的膽囊息肉也沒事,但醫師一定會告訴你,這玩意需要繼續追蹤。究竟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膽囊息肉?
息肉是種異常的組織增生,膽囊是個空腔器官,內緣屬於黏膜,若黏膜異常地增生,黏膜增生後有時出現一團隆起,有的是更明顯會有個「大頭+細脖」的模樣,垂在那裡晃啊晃的,這就是被稱為息肉的部分。
膽囊息肉的危險因子
根據統合分析,膽囊息肉的發生率約為5%上下,診斷的平均年齡為49歲,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
記得,膽囊息肉與膽結石是不一樣的疾病。容易罹患膽結石的幾個危險因子記憶口訣是「F4」,包含Fat(胖胖的),Forty(40歲),Fertile(未停經的),Female(女性);然而,這幾個因子卻不是膽囊息肉的危險因子。
目前較確認為膽囊息肉危險因子的,是B肝帶原者較容易有膽囊息肉。(而我們更在意的,是會從膽囊息肉變成膽囊癌的危險因子。請繼續看下去。)
膽囊息肉的重要性
罹患膽囊息肉的患者,很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只有少數時候才會出現右上腹痛、脹氣感等症狀。由於幾乎不會因為膽囊息肉而感到不舒服,此病通常是意外被發現的。
那麼,既然這個病不會造成我們不適,常常是影像檢查後的意外發現,聽起來膽囊息肉並不嚴重,為什麼還要特別討論這個疾病呢?
因為膽囊息肉有可能會進展成膽囊癌,而因為膽囊癌症狀並不明顯,一般發現膽囊癌的時候,常常已經是無法治療的時候。所以,為了避免進展到無法治療的膽囊癌,早期確認膽囊息肉就是有必要的。
膽囊息肉的分類
所以,當腹部超音波看到膽囊息肉的時候,其病理結果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發炎後的結果,或是有可能變成惡性的。幸好,只有少部分的膽囊息肉進展到膽囊癌。以下我們就分成假性息肉、發炎息肉、和真性息肉三個部分來討論:
● 假性息肉
假性息肉也被稱為膽固醇息肉,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因為膽固醇沉積」而引起的「膽固醇息肉」,並不是真正地黏膜增生,所以被稱為「假性息肉」。膽固醇息肉是最常見的膽囊息肉,這些膽固醇沉積物通常是散在性的分布,但也可能只有一、兩顆,幾乎都小於一公分。
● 發炎息肉
當膽囊沒有適時地排出膽汁,導致膽汁滯留於膽囊內造成慢性膽囊炎,患者會於吃飯後感到右上腹疼痛,一種膽囊收縮痙攣導致的疼痛感。慢性發炎久了,使得膽囊裡出現肉芽和纖維組織,這就是發炎息肉。通常發炎息肉也是一公分以下的大小。
● 真性息肉
真性息肉通常界在0.5到2公分之間,通常是單一顆,可能與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有關。雖然真性息肉較少見,但若大於1公分之後,比較有可能變成惡性的,需要先移除膽囊。
與膽囊癌相關的危險因子
患者通常是在做電腦斷層檢查或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了膽囊息肉。而我們最需要區辨的,是這些息肉是否代表著膽囊癌的可能。有時光用影像很難告訴我們究竟這個多出來的小東西是不是癌症,但假使在影像上不僅有膽囊息肉,還有膽囊壁變厚,膽囊息肉大於1.5公分,以及患者患有糖尿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或本身年紀較大,都需要懷疑是否有膽囊癌的可能。
面對膽囊息肉
如果膽囊息肉還小於一公分,且患者不具有其他危險特徵,通常並不會特別做處理,大約先每六個月做一次超音波追蹤,之後視狀況,決定是否改成一年追蹤一次就好。如果膽囊息肉持續長大,像是每一次追蹤發現息肉長了2至3毫米以上的話,就要考慮手術移除膽囊。若膽囊息肉大於一公分的時候,也是建議手術移除膽囊。
由於許多息肉是膽固醇息肉,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是第一步。平常記得多吃全榖類、蔬菜、豆子、魚類、及低脂奶類,少吃甜食、喝糖飲、或紅肉,同時也要透過運動或藥物降低膽固醇。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兩度「被離婚」,63歲男嘆沒人煮飯、洗衣…劉黎兒:把老婆當家事機器人,要被唾棄幾次才覺醒?
繳完房貸終於自由了?別急著塗銷!詐騙集團專挑「乾淨房」下手,留著抵押權反成最聰明防詐保護罩
退休夫妻擁「800萬存款+5萬月退」仍窮活:不旅行、每月外食限1次…70後悔嘆:錯過享受生活的時機
其他人也在看

國內逾千人普查肺阻塞!6成有心血管問題
[NOWnews今日新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長年位居台灣10大死因之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提醒,肺阻塞病患除了原本肺部有惡化風險之外,在急性惡化發生期間及之後,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會顯著...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92歲嬤「催檢」志工 石崇良:隱形超人台灣最美風景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4日電)92歲的鄭彩鑾投身志工行列逾20年,不僅擅長「催檢」,更拉著女兒一同加入行善,今年獲志工界的「奧斯卡」金駝獎;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天感謝這群隱形超人,成就台灣最美風景。
中央社 ・ 1 天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國邑*長效吸入新藥L606三期報捷 挑戰全球肺高壓治療新標準
國邑*(6875)4日於法說會宣布,授權美國合作夥伴Liquidia的長效吸入新藥L606在臨床三期取得突破成果,展現穩定藥效與極低副作用。該藥每日僅需吸入兩次即可維持24小時穩定治療效果,不僅改善患者運動能力與生活品質,更有望成為全球吸入型前列腺素治療的新標準。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藥師解析⟫保健成分Next-IgY,有效減少幽門桿菌防止胃潰瘍!
在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有消化性潰瘍的問題,造成潰瘍的原因,高達三成是因為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的預防與治療成為國人健康不可忽視的課題。大樹藥局蔡翔宥藥師指出,胃潰瘍的發生與幽門
好食課 ・ 1 天前愛喝咖啡、茶注意!咖啡因恐加速「鈣質」流失...醫示警4族群骨鬆風險高,3招有效補鈣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骨質疏鬆已成為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平均每7人就有1人受到骨質疏鬆困擾。唐櫻翠醫師指出,若年輕時未累積足夠「骨本」,中年後將難以有效延緩骨質流失速度,進而增加骨折與骨鬆風險。因此,從兒童、青壯年到中老年,攝取充足鈣質都是不能忽視的重......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Apple Intelligence繁體中文登場!「5大功能」果粉必學
蘋果於9月推出iOS 26後,今(4)日首度亮相iOS 26.1、iPadOS 26.1及macOS Tahoe 26.1等系統更新,此次最大更新亮點就是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繁體中文版,而身為果粉的你,有「5大功能」一定要知道!
鏡報 ・ 1 天前
肺阻塞不是只有喘!惡化心血管風險升高 掌握五大預防行動穩定病程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一名67歲肺阻塞患者曾因急性惡化至急診就醫,不料出院不到一週就在路邊因胸悶氣促昏倒,送醫後經診斷,其肺阻塞已合併心臟衰竭,且肺功能僅剩不到一半,需全面照護介入預防再次惡化。」肺阻塞或稱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福部113年資料統計,死亡人數超過 6,000 人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4日於「2025 世界肺阻塞日」前,發佈一項涵蓋北、中、南、東15家醫院,共計1,240名肺阻塞風險暨照護普查報告。報告顯示,61%患者有心血管共病;而曾發生急性惡化者,其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4.6倍。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OLD)也於2025年治療指引中首度新增「心肺風險」之概念,指出肺阻塞病患除原本肺部有惡化風險之外, 在急性惡化發生期間及之後,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會顯著增加,顯示肺阻塞急性惡化不僅造成肺部負擔,更可能引發心血管嚴重事件或死亡風險。 過半肺阻塞患者伴隨心血管共病 別讓「肺」傷「心」六大風險需關注!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肺阻塞已被WHO列為全球第四大死因 ,近年隨著步入超高齡社會與環境因素影響,
健康醫療網 ・ 14 小時前
新聞切片/吳音寧人事案髮夾彎!印證「政治任命就要考量政治」
台肥今舉行董事會,原擬推舉吳音寧擔任董座,不過各界批評聲浪湧現,內也出現異音,層峰考量輿論與未來政治後座力下,及時喊卡,總算稍稍熄滅已點燃引信的政治炸彈。縱使遭外界揶揄髮夾彎,但這彎要是轉的好來個彎道超車,避開後續政治風暴,仍有稱許之處。
太報 ・ 1 天前
吳音寧掰了台肥董座!他酸:肥水沒落音寧田
[NOWnews今日新聞]台肥公司人事異動再掀波瀾,原先外界普遍預期,由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吳音寧,接掌新任董座已成定局,然而今(4)日上午召開台肥董事會,董事會投票決議由總經理張滄郎接任董...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資深歌手坣娜(原名唐娜)病逝享年59歲,原本外界傳她是胰臟癌過世,但坣娜的丈夫薛智偉今(10/31)日發出聲明指出,證實妻子罹患肺腺癌,抗癌4年終不敵病魔,於10月14日離世。薛智偉說,坣娜在2021年演唱會後開始出現咳嗽症狀,當時因疫情影響不便就醫。她長期都有定期抽血檢查,檢查結果一直良好,沒想到同年12月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坣娜離世前3個月,身體明顯虛弱。她沒選擇在醫院病房治療,而是與丈夫商量,希望能以居家安寧的方式走完人生。薛智偉說,坣娜臨終當日,「我在床邊緊緊抱著她,直到她平靜地離開人世。」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逾4.2萬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其中約1.8萬人選擇「居家安寧」,但多數家屬因無照護經驗,仍傾向等待醫院安寧病床。其實目前安寧居家可提供的護理服務有6大項,除了醫療方面的協助,也提供心理、靈性諮詢與家屬的哀傷輔導,圓滿臨終病人「回家圓善終」的心願。
幸福熟齡 ・ 7 小時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6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1 天前
中醫師看診突見病患「耳垂一道溝」 驚喊:小心心血管疾病!
看耳垂就能知道心臟好不好?醫界近年常提到「冠心溝」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好奇。中醫師就在社群上分享親身趣事,提醒若耳垂出現一道摺痕,或許要多留意心血管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瘦瘦針讓他大減32公斤! 停藥恐復胖?醫師曝「逐漸減量」是關鍵
花蓮一名42歲王姓男主廚,體重曾高達125公斤,今年初因燙傷住院時意外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每周一劑瘦瘦針,8個月後成功減至93公斤,甩肉32公斤並改善糖尿病狀況。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痛風別怪豆製品!醫點名「番茄、鵝肉」才是真地雷
全台約有百萬名痛風患者,許多人深信豆製品會使其發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誤會,雖然黃豆本身的普林含量確實偏高,但研究顯示,大豆中的異黃酮具強力抗發炎作用,反而能降低痛風發作機率,「真正容易使其發作的,反而是番茄與鵝肉」。
聯合新聞網 ・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