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馬術治療的德國血統
(德國之聲中文網)66歲的林嫵恬(Uta Rindfleisch)來自德國勞因根市 (Lauingen-Donau),1981年第一次來到台灣學習中文。1985年第二次來台後,她因為愛情決定留下,結婚、生子,並開始在台灣工作。起初,她的生活與大多數人無異:上下班、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偶爾與親友聚會或出遊。由於娘家在德國,林嫵恬一家人在暑假時常返回德國探親。日子雖忙碌卻踏實。然而,1990年第二個孩子──女兒安安的誕生,為她的人生帶來了全新的轉折。
安安的出生並不順利。雖然她剛出生時哭聲宏亮,看似與其他新生兒無異,但林嫵恬總覺得,嬰兒全身除了通紅,還隱約泛著紫色。當時醫生只說孩子需要放入保溫箱送往另一個樓層,卻未提及安安可能有異狀,也沒有說明為什麼必須在保溫箱裡待上數日。
數日後出院回家,林嫵恬逐漸察覺異樣:安安的頭部無法正常控制,吞嚥困難;到了應該會爬行的時候,卻仍無法做到。一歲後問題更為明顯,每逢熱痙攣發作時,她全身失去控制,嘴角抽斜,往往還伴隨著高燒。這樣的情況一次又一次反覆發生。然而,醫院始終沒有明確說明,為什麼安安會罹患腦性麻痺並且經常出現熱痙攣。
年幼時的安安是一個漂亮的小女孩。由於擁有德國血統,她的五官比一般台灣孩子更立體精緻,宛如人見人愛的洋娃娃。在安安四、五歲時,身心障礙者家長創立的「心路基金會」計畫拍攝一支公益勸募廣告,特別找上有天使般面孔的安安,希望她擔任模特兒。然而,最終她的角色被其他孩子取代——原因竟是:安安的外表看起來太正常、太可愛,完全不符合大眾對身心障礙兒童的刻板印象。多年後,林嫵恬向DW記者談起這段往事時,嘴角仍不自覺地微微顫動。
母愛驅動的學習
在醫生確診安安罹患腦性麻痺後,林嫵恬積極帶著女兒接受各種治療,並毅然辭去在台北德國學校擔任秘書的穩定工作,轉而從事兼職工作,以便有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照顧女兒。
照顧腦性麻痺的孩子,需要結合早期治療、復健訓練、防止跌倒與癲癇或熱痙攣發作時的居家安全措施,以及支持性教養的心態。因此,林嫵恬很早就讓安安接受物理治療,也參與水療等相關課程。
1997年,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振興醫院首次開設馬術治療工作坊,林嫵恬立刻報名參加,認真投入學習,並主動蒐集大量相關資料。從此,她更加積極研讀,並與醫院的物理治療師交流,精進相關的醫療理論與應用方式。
林嫵恬與馬術治療
林嫵恬的成長背景恰巧成為她進入馬術治療領域的重要助力。自幼在德國,她與姊妹經常騎馬玩耍,對馬術早已熟悉。再加上德國是馬術治療最早發展、發展最完整的國家之一,使她能迅速理解並投入相關知識的學習。
一路走來,林嫵恬孜孜不倦地自修相關資料,並積極參加美國的線上課程。同時,她也多次返回德國,參與相關工作坊,持續精進。最終,她取得北美身心障礙者騎乘協會(NARHA,現PATH International)的教練資格,成為台灣首位獲得該認證的教練。獲得教練資格後,林嫵恬更加投入,協助其他身心障礙者,也開始培訓與指導更多從事馬術治療的專業人員,致力推動這項療法在台灣的發展。
從古希臘到現代:馬術治療的歐洲典範
馬術治療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與羅馬時期。傳說中,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ulapius)會將病人安置於馬背上,振奮病人的精神並促進康復。早在西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就利用馬匹協助受傷士兵進行復健,這可視為馬術治療的最早雛形。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馬術治療在歐洲重新受到重視,並逐步發展為系統化、現代化的復健方式。歐洲多國積極推動這項療法,使其逐漸發展為今日廣泛應用於身心障礙者的專業治療手段。
莉絲・哈特爾:馬術治療的啟蒙典範
其中一個關鍵啟蒙案例,來自丹麥著名馬術選手莉絲・哈特爾(Lis Hartel)。1944年,23歲的她感染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而她當時已經是丹麥最傑出的盛裝舞步(Dressage)選手之一。儘管下半身癱瘓、無法自行上下馬,她仍未放棄騎乘,反而將馬術作為復健工具,逐步重返競技場。
最終,她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與1956年斯德哥爾摩奧運(皆為非殘障奧運)中,連續兩屆榮獲馬場馬術銀牌。她的故事不僅感動全世界,也成為馬術復健應用的經典象徵,並被尊稱為「馬術治療之母」。
哈特爾的事蹟啟發歐洲各國重視馬術在身心障礙復健中的潛力。英國、挪威等國積極投入,尤其德國最早建立起系統化的馬術治療模式。1970年,德國正式成立「德國治療性騎乘理事會」(Das Deutsche Kuratorium für Therapeutisches Reiten e.V., DKThR),開啟馬術治療專業化與制度化的裡程碑。林嫵恬後來也加入該理事會成為會員。
從香港到台灣:馬術治療的引進與啟發
物理治療師汪子瑄指出,台灣馬術治療的引進與香港有密切關聯。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早期便將馬術治療帶入當地。由於民眾熱衷賽馬,香港擁有大量馬匹;更重要的是,香港賽馬會長期將盈餘投入慈善與公益事業,提供了推動馬術治療發展的資源與條件。這些因素使得馬術治療在香港迅速成長,也成為台灣日後發展的重要借鏡。
由於台灣與香港交流頻繁,馬術治療的理念也逐漸在台灣萌芽。但直到1990年代末期,台灣才開始有組織性地推動這項療法。隨後,透過民間團體與公益基金會的合作,2004年「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正式成立,成為專業推廣與服務的平台。自此,馬術治療逐步應用於腦性麻痺、自閉症、發展遲緩等身心障礙者的復健與教育領域。雖然推廣過程仍受限於資源、空間、專業人力與馬匹,但其專業化與社會影響力已逐步擴展。
馬背上的療癒力量
馬術治療透過馬匹步伐的韻律與肌肉起伏,幫助騎乘者學習正常步行模式,改善坐姿與平衡感。對腦性麻痺患者而言,尤其適合。騎乘過程產生的感覺統合刺激,不僅能提升身體控制力,也能模擬行走的運動節奏,對肢體障礙者特別有效。此外,自閉症兒童透過騎馬可安定神經系統,並在與馬匹互動中學習社交技巧。林嫵恬強調,馬術治療不僅限於馬背上的活動。與馬匹互動的過程——如餵食、梳理馬匹、清理馬廄——也能提高手部肌肉靈活度,並具有心靈療癒的效果。
物理治療師汪子瑄接受DW採訪時指出,台灣目前的馬術治療主要應用於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腦性麻痺、肢體障礙、發展遲緩及其他感覺統合失調個案。由於每位個案狀況不同,訓練方式與步驟沒有固定模式,需依實際反應靈活調整。
從陪伴到國際舞台:孫育仁的故事
2014年,年僅25歲、患有先天性腦性麻痺與肢體障礙的孫育仁,代表台灣參加在法國諾曼第卡昂舉辦的世界馬術運動會(2014 FEI World Equestrian Games)殘障馬術項目。他取得第13名的佳績。雖未奪牌,但他是首位獲得該項目參賽資格的台灣選手,意義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孫育仁自國中二年級起便開始接受林嫵恬的馬術復健指導。這段長達多年的陪伴與訓練,也見證了台灣馬術治療從萌芽到走向國際舞台的重要歷程。而林嫵恬正是2014年台灣代表團的領隊。
自2004年起,林嫵恬擔任「台灣馬術治療中心」課程主任。該中心如今改名為「希望馬場」,附屬於「方興中馬匹輔學健康社福基金會」, 每年為超過兩千人次的學員提供馬術治療服務。
因長年推廣馬術治療、貢獻卓著,林嫵恬於2021年獲教育部體育署頒發「體育推手獎」,以表彰其對體育與復健領域的付出。
台灣走向世界:從參與到主辦
國際馬匹教育與治療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Horses in Education and Therapy International, HETI)每三年舉辦一次國際研討會。2009年,大會在德國明斯特(Münster)舉行,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約八百位代表參加。林嫵恬在此次年會中被推舉為理事會成員,成為該組織首位來自亞洲的理事。
HETI曾兩度來台舉辦教練認證考試,林嫵恬是主要推手之一。經由她多方奔走,HETI於2015年選擇在台灣舉辦年會,吸引逾130位全球代表齊聚一堂。林嫵恬在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與促進國際參與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騎在馬背上:不只是治療,更是掌握生命的主控權
為什麼選擇馬作為治療夥伴,而不是更常見的貓或狗?林嫵恬解釋,不同動物在治療中發揮的功能各不相同。汪子瑄補充,貓狗能協助身障孩子學習社交與溝通,但不同動物對孩子的心理與身體刺激效果並不一樣。因此,治療時應根據動物與孩子的特性靈活運用。即使是同一品種的動物,每一隻都有獨特的個性與特質,找到最契合的組合,才是成功的關鍵。
馬匹治療的最大特色在於──「馬可以騎」。汪子瑄進一步說,許多身心障礙孩童長期依賴輪椅行動,由他人推動,難以掌控方向;但當他們騎上馬背,便能親自控制馬匹,帶自己前往想去的地方。這個過程不僅重建自信,也讓孩子重新掌握生命中某些時刻的主控權,享受片刻真實的自由。
對這些孩子而言,坐在輪椅上時,他們習慣仰望他人;而當他們騎在馬背上,視野變得開闊,甚至能俯瞰四周。那一刻,不只是高度的改變,更象徵著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當代馬術治療的挑戰
現代台灣的馬匹大多為進口,主要來自日本、歐洲、美國和紐、澳,當然也有人在本地繁殖與飼養馬匹。目前全台約有2000匹馬,但多半用於休閒娛樂。
馬術治療在推廣上面臨多重限制:馬匹數量有限、合格教練不足,多數場地又位於中南部或郊區,對北部或都市家庭而言交通不便。此外,馬術治療費用相對較高,且不在健康保險給付範圍內,使許多普通家庭難以長期負擔。
無語問蒼天
在台灣馬術治療的發展歷程中,林嫵恬並非最早引進這項療法的人,但她的貢獻在於推動其專業化與制度化。她曾表示,希望成為推動「更專業」實踐的先行者,致力於提升治療品質。即便資源有限,她仍堅持推廣這項對身心障礙者極具幫助的療法。
至於安安的未來?當DW記者問起時,林嫵恬沉默了片刻,最後輕聲說:「她爸爸只希望自己能活得比安安久,好一直照顧她。」語畢,她再次陷入沉思,現場一片靜默。
汪子瑄補充說,台灣雖有不少收容機構可選擇,但條件與照護品質不一,並非每位家長都能真正放心。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邱璧輝
其他人也在看
石崇良:擴大抽驗雞蛋 一般籠飼生產為首要對象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7日電)避免問題畜牧場雞蛋再流出,擴大後市場稽查本週上路。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天說,後市場雞蛋擴大抽驗以「風險分層」方式進行,優先抽驗對象是噴印編號C蛋品,即一般籠飼生產。
中央社 ・ 1 天前
特斯拉傳要求供應商,美國車款禁用中國零件
【財訊快報/劉敏夫】外電引述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熟知內情消息人士透露,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TSLA US)現在要求供應商在其美國生產的汽車中排除中國製造的零組件。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今年稍早時決定停止在美國生產的特斯拉汽車中採用位於中國的供應商。特斯拉及其供應商已經用其他地方生產的零組件替換了一些中國製造的零組件。其中一些知情人士表示,特斯拉計畫在未來一兩年內將所有其他零組件轉為使用中國以外的產品。報導引述一些知情人士表示,特斯拉高層主管一直在努力因應美中貿易戰中關稅水準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為這使得該公司難以制定連貫的定價策略。一些知情人士稱,近期中國和荷蘭之間的爭端引發了新的汽車晶片供應中斷問題,這也引發了特斯拉關於加速多元化必要性的討論。對於上述消息,特斯拉沒有回覆置評請求。
財訊快報 ・ 1 天前
最新減班休息數據曝!減少20家、微增125人 製造業仍占9成
勞動部17日公布最新減班休息數據,共事業單位計435家通報,實施人數8,456人,相較上期這次減少20家事業單位,惟人數微增125人,仍以製造業為主,占整體約九成。另外,受關稅影響共353家,實施人數7,530人,較上期減少17家,實施人數減少45人。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杉林溪賞楓季! 楓葉.銀杏花期約至11月底
南投縣 / 綜合報導 又到了賞楓季節,在南投杉林溪出現整片鮮紅色的楓葉,除此之外,銀杏也逐漸轉為鮮黃。從空中往下俯瞰,整片樹林呈現出由深到淺,不同的紅色,中間還有一片清澈的湖,彷彿置身在國外的賞楓勝地,不過美麗的楓葉景緻,現在在台灣就能看到。來到11月中旬,又是一年一度賞楓的季節,南投杉林溪內的楓葉迅速轉紅,部分區域已經可以看見楓紅景致,上午剛開園,就湧入不少遊客來賞楓。賞楓遊客說:「很喜歡,就是這裡的楓葉讓人賞心悅目,看了覺得身心很放鬆,這裡的楓葉世界第一棒,不用去國外,來這裡看就可以了。」民眾拿著手機拍個不同,就連自己也入鏡,要楓葉合照,因為好天氣加上美麗的楓葉,不論怎麼拍都適合。賞楓遊客說:「這個季節藍天白雲,搭配這些紅楓的話,每一張照片拍起來都會很漂亮。」園方說由於近期山區日夜溫差大,加上降雨,因此有利變植物轉色。杉林溪森林遊樂區解說員劉沛劼說:「楓葉主要是青楓約有3千多棵,紫葉槭約1000棵,楓香800棵,目前開花銀杏跟楓葉都約7至8成,會持續到11月底。」除了紅通通的楓葉,杉林溪內還有6000株波波草,也開始變色轉紅,銀杏也轉為鮮黃,大致都進入到觀賞期,整片美景預計會持續到11月底。 原始連結
華視影音 ・ 1 天前
勞保精算曝2031破產危機 洪申翰:政府負最終責任、撥補入法持開放態度
最新精算結果顯示勞保基金將在2031年破產。朝野立委主張應將政府撥補入法,並明訂每年補注金額不得少於1,000億元。勞動部長洪申翰17日表示,政府對勞保會負最終責任,勞動部對立委提案採開放態度,以最能夠保障勞工的想法為主。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鎮壓7月革命釀1400死!孟加拉前總理流亡印度 缺席受審遭判死刑
據《BBC》報導,2024年孟加拉公職配額改革運動(2024 Bangladesh quota reform movement,又稱7月革命)本因不滿政府公職配額制度而起,但很快從學生運動擴散成全面的反政府革命。面對數十萬人的怒火,哈西娜的政權陷入崩解,最終她在同年7月被迫逃往印度。自流亡後,她再未...
CTWANT ・ 19 小時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3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只剩12萬劑 「三類人」再不打恐落空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正式轉冷,疾管署預估最快12月上旬就會再有一波流感疫情上升,打疫苗手腳可得快!台北市衛生局今(18)日公布,截至11月17日止,台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12.3萬劑,呼籲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台北市衛生局表示,統計10月1日至11月16日,台北市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總計有30例...
匯流新聞網 ・ 11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 天前
80歲楊麗花健檢沒紅字!養生法大公開 醫:4情形容易喘要小心
80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健檢完全沒紅字!不過她自曝唯一的小毛病是「比較容易喘」。醫師表示,80歲了健檢完全沒紅字真的很令人佩服,會有點喘可能是正常衰老情形,但是也提醒,如果喘的症狀是最近才出現,或愈
健康2.0 ・ 1 天前
32歲男天天「靠1物」充飢 血糖狂飆680!醫嘆:再晚恐中毒亡
一名32歲男性司機因三餐不定時,常喝珍珠奶茶這類含糖飲料充飢,且外食也高油、高鹽、高糖,致其空腹血糖竟高達680mg/dL(正常值上限99)、糖化血色素超過15(正常值上限5.6%),已達嚴重糖尿病!醫師呂昀珊表示,糖尿病嚴重恐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