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耗時猜病原!mNGS 縮短檢驗時間 台大王振泰、北榮馮嘉毅:望加速審查救命
當病人被送進加護病房,敗血症或嚴重感染的每一小時都攸關生死。過去等待病原培養至少要 3~5 天,在未明確找到病原前,醫師往往必須先以經驗性抗生素搶時間治療;但現在「總基因體次世代定序(mNGS)」讓臨床診斷更精準、更即時,可在 1~2 天內找出病原,成為搶救重症感染的重要工具。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 王振泰醫師與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 馮嘉毅醫師 指出,mNGS 已在臨床上展現價值,但制度仍需加快腳步,「技術成熟了,審查也該跟上。」
從「猜病原」到「一次看全景」:臨床診斷的大轉變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醫師形容,mNGS 就像一次把所有「嫌疑名單」都列出來。「過去我們必須先推測病原,再針對幾種可能性做檢驗;但臨床可能的致病來源極多,不可能每樣都做檢測。mNGS 不用預設立場,直接比對資料庫,就能在短時間內確認真正的致病原,除了正確治療,也減少抗生素過度使用的抗藥性與副作用問題。」
他也舉例,這種基因定序概念與癌症診斷的個人化治療相似:「腫瘤 NGS 幫我們精準挑對藥;感染的 mNGS 則幫我們精準挑對抗生素。核心精神都是用基因資料讓治療更快、更準。」
黃金 48 小時:每小時都可能改變結果
「敗血症的時間單位是小時,不是天。」馮嘉毅強調,提早一小時用對抗生素,結果就可能不同;mNGS 常能把等待 3~4 天的培養縮短到 1~2 天,「很多時候還能找到原本沒想到的病原。」
臺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王振泰醫師補充,傳統培養不僅耗時,敏感度也有限:「血液培養的陽性率只有五到六成,並非每種細菌或病毒都培養得出來。」mNGS 則能同時偵測細菌、病毒、黴菌與寄生蟲,大幅提升診斷率,也能避免誤用或過度使用抗生素。
臨床實例:重症感染因「快一步」而轉機
馮嘉毅分享,一名 80 多歲、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因嚴重肺炎插管進入加護病房,初期同時使用 4~5 種抗感染藥物。「後來送檢 mNGS,隔天就發現是巨細胞病毒合併肺囊蟲感染,立即精準調整用藥後,病人狀況好轉,不須再依賴呼吸器。」
王振泰也提到,台大有位腦膜炎患者,傳統檢查找不到病因,經 mNGS 才發現是廣東住血線蟲感染。「若再延遲幾天,病人可能就無法康復。感染症不同於癌症,時間與準確度決定病人的命運。」
合理使用:專家把關,發揮最大效益
mNGS 檢測成本高、報告也需專業判讀。王振泰表示,台大醫院採用「感染科專家審核機制」,由醫師評估適應症後才送檢,「在這樣的制度下,mNGS 改變診斷或治療方向的比例約有六至七成。」
他補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已制定 mNGS 使用準則,明確規範適用情況與流程,「讓技術被適當使用、有效發揮。」
等待審核流程長至一年 醫盼建立互信溝通管道
mNGS 的相關檢驗產品與技術流程,其實早已取得 TFDA(食藥署) 認證。真正影響臨床應用的關鍵,在於醫院若要正式將這項檢測納入醫療服務,仍需依《特管辦法》向 醫事司 申請施行計畫、通過審查後才能執行。
王振泰指出,制度本意是為了安全把關,「但最困難的是沒有明確的時程。」「我們不怕要求多,只希望能有時間軸。例如送件後兩週給初審回覆、補件後兩週再審,讓臨床端能安心規劃。現在有醫院等了一年都沒消息,真的太久了。」
他坦言,審查單位若有疑慮,其實可以與專業學會直接對話,「學會能提供更完整的臨床資料與專家觀點,比起紙上往返更有效率。」他感慨地說:「這項技術對臨床醫師而言,真的是大旱望雲霓。希望主管機關能理解第一線的急迫感,讓制度與技術同步前進。」
馮嘉毅也表示,這項技術在臨床上已使用一、兩年,成效明確,「希望主管機關、醫界與廠商能在品質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讓病人不要因行政程序錯失治療時機。」
未來展望:從找病原到監測抗藥性
馮嘉毅指出,目前的 mNGS 雖能迅速找出病原,但在「抗藥性監測」仍有限,「若未來能將與抗藥性相關的基因納入分析,就能同時知道病原是誰、以及它對哪些藥物有抗性,這會讓治療更精準。」
王振泰也認為,這樣的技術發展將有助臨床更快選擇正確抗生素,減少不必要的後線用藥與抗藥壓力,「當這些資訊能更快回饋臨床,感染控制的整體效率也會提升。」
兩位主任也都提到,感染症與腫瘤的基因定序檢測性質截然不同。馮嘉毅表示:「癌症治療可以規畫,但感染症是分秒必爭;時間就是病人的生命。」王振泰也強調:「感染症若能及時診斷並給予正確治療,病人往往能完全康復;但腫瘤即使診斷確立,治療仍需長期觀察,急迫性與決策節奏完全不同。」
信任與效率並行,讓技術真正回到病人
王振泰語重心長,「行醫三十多年,我覺得最退步的是信任。」病人與醫師、主管機關與臨床之間都需要更多互信。「臨床醫師不是想省步驟,而是希望把時間花在病人身上。希望制度能聽見第一線的聲音,讓技術真正落地。」
文/楊依嘉 圖/楊紹楚
更多Heho健康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糖友8成合併肥胖 死亡風險倍增
台灣糖尿病人口突破250萬人,每年持續攀升,其中高達8成患者同時合併過重、肥胖問題,形成「糖胖症」,心血管疾病、腎臟病風險增加,死亡風險更提升逾2倍。醫師指出,糖尿病防治觀念應從控制肥胖做起,然而僅不到3成患者執行體重管理,呼籲患者定期主動量體重、追蹤血糖。
中時新聞網 ・ 19 小時前肺阻塞6成心血管共病 專家促戒菸
肺阻塞或稱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在民國113年,死亡人數已超過6000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4日發布一項針對1240名肺阻塞者的調查報告。這些患者中,高達61%都有心血管共病,提醒患者戒菸,遠離致命風險。
中時新聞網 ・ 19 小時前
眼睛紅紅別再撐 拖久恐損視力
30多歲林小姐因紅眼久未痊癒、異物感與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現視力模糊,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傳染力極強的「腺病毒性結膜炎」,由於延誤就醫,病情已併發角膜炎與角膜水腫,導致視力明顯模糊。
中時新聞網 ・ 19 小時前

玉山金併三商壽?明暫停交易、當晚記者會
[NOWnews今日新聞]玉山金控併三商美邦人壽案近來引發市場關注,即便傳出玉山金以高價成功娶親,但2家公司始終未對外宣布。不過,玉山金、三商及其旗下三商壽今(4)日晚間同步發出重訊,因公司有重要訊息...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官派高層避政治酬庸 學者促立法 跨派委員會審查人選
公股事業機構人事酬庸的爭議從未止息,學者認為,若要杜絕酬庸,對內,公股人事選才上必須遵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
聯合新聞網 ・ 17 小時前
中國男童腹痛「開刀遭摘6器官」無法進食
[NOWnews今日新聞]真活摘器官?中國男童腹痛開刀「被切6器官」無法正常進食中國山東一名10歲男童因腹痛就醫,發現腹部有病變必須立即開刀,但術後家長發現兒子被摘除6個器官,從此無法正常進食,悲痛的...
今日新聞NOWNEWS ・ 11 小時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46歲運將突發高燒不退!就醫驚覺「肝功能受損」 竟是養鸚鵡釀禍
綜合陸媒報導,林男半月前飼養了一隻鸚鵡,因駕車工作無法照料,便將鸚鵡放入口袋隨身攜帶。不料數日後,他突發高燒至38.7℃,伴隨畏寒、乾咳與全身乏力,自行服用感冒藥後仍反覆發熱,並出現頭暈、反應遲鈍與精神萎靡等症狀。家人發現林男情況不對,趕緊將他送醫。檢查結果顯...
CTWANT ・ 1 天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5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喝咖啡別碰12種藥物!藥師示警:恐引發災難性副作用
咖啡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尤其早晨一杯咖啡能夠提神醒腦,幫助開啟一天的工作。然而,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藥劑師警告,咖啡若與某些特定藥物一同服用,可能會產生危險的交互作用,甚至引發「災難性副作用」,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黴菌毒素爆表!醫示警「5類人」小心恐致癌 8種排毒法曝光
台灣溫暖又潮濕的氣候是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但如果家中黴菌不及時處理,不僅影響美觀,對人體也有極大的害處,有研究顯示,黴菌毒素和35種癌症息息相關,若想排除黴菌,一定要由體內到環境徹底排除,對此,醫師王偉全就列出8種排毒方法給民眾參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資深法官周盈文腦出血搶救中!「1常見病」釀禍:500萬人小心
65歲的資深法官周盈文,昨(3日)下午被發現倒臥於辦公室內,疑似因腦部出血昏迷,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搶救中,初步懷疑是因高血壓引發腦溢血。醫師表示,腦出血就是腦中風,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高血壓。因此,高血壓病患者務必控制日常的血壓值。預估計,台灣約有500萬名高血壓患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2歲女咳嗽、大笑就尿失禁!醫曝原因喊很常見 3族群高風險
更年期到了,不少過去沒有的症狀都會跑出來,有時候還會發生令人尷尬的事。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就分享一起個案,有位52歲的林小姐只要咳嗽或大笑,就會不受控制地尿失禁,令她感到尷尬又煩躁,不敢參加聚會或外出運動。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身上還發生許多更年期的症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中醫師看診突見病患「耳垂一道溝」 驚喊:小心心血管疾病!
看耳垂就能知道心臟好不好?醫界近年常提到「冠心溝」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好奇。中醫師就在社群上分享親身趣事,提醒若耳垂出現一道摺痕,或許要多留意心血管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瘦瘦針讓他大減32公斤! 停藥恐復胖?醫師曝「逐漸減量」是關鍵
花蓮一名42歲王姓男主廚,體重曾高達125公斤,今年初因燙傷住院時意外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每周一劑瘦瘦針,8個月後成功減至93公斤,甩肉32公斤並改善糖尿病狀況。
中天新聞網 ・ 12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