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文62 6213行 – 641行
第一科、思惟得者,分八 第一、得的比喻
【第三思惟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趣死生彼者,如大地土,彼死生善趣者,如爪上。】
第三、思惟暇人身非常得。如《事教》(律典)中:「趣中死後再生到趣的有情,有如大地的土一的多;可是趣死後能生到善趣的,如指尖沾取的那的少。
【二善趣死生趣者,如大地土,彼已生善趣者,如爪上。」故善趣趣二俱得。】
同的,人、天二善趣死了以後,投生到趣的,像大地的土那多,而善趣死後能生到善趣的,像指尖的那少。」所以善趣或趣死後,要再投生到善趣,都是非常困的。
第二、如此得的原因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得,如《四百》云,「人多受行,非殊善品,是故生,多定往趣。」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妙品,由是亦多往趣故。】
若想,什得暇人身是如此得呢?如《四百》所:「由於人在造,所造作的多是,所以凡夫大多必然投生到趣。」就善趣中的人等,多也是大量造作十不善等非妙的品,因此致大多人都投生趣。
【又如於菩所,起恚心,一一那,尚劫住阿鼻。相有往昔多生所造多,果未出生,治未,能不多劫住趣耶。】
又比如我一位菩生起恚心,即使只是生起一那的而已。都要入阿鼻地(地)一劫的。何我去多生所造的多,未感果,也有治除掉,如此,哪有不住在趣道?
第三、修持暇之因的人稀少
【如是若能定治往昔所造趣之因,防新造,善趣非希,然能者,稀少。若未如是修定往趣。既入趣不能修善,相,故多劫,善趣名亦不得,故得。】
然如此,但如果能定除往昔所造趣的因,而且能防不再造新的,那投生善趣就不得,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上又非常的少。如果不能修持的,那就一定落趣。一旦入趣,就不能修善,持造,如此很,甚至善趣之名都不到了,所以暇人身是得的。
【《入行》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全善。若能善行,然我不作善,趣苦蒙蔽,我何。未能作善,然已作,百俱胝劫,不善趣名。
《入行》中:「像我不能如理修行的人,人身都得,得不到人身的,就只有造,毫善。有能行善,我不修善,一旦被趣的痛苦底蒙蔽,那我能作什(又如何能修行呢)?今生若不能奉行善,又已造集罪,百千劫以後,恐怕善趣的名都不到了。
是故薄伽梵,人得,如趣入,海漂木孔。那作罪,尚住劫,始生死,作善趣。」】
所以佛陀:人身得,「得」就像盲浮出海面,盲的正好伸入在海上漂流的木孔中,可率渺茫。我在一那所造的,尚且要劫久地,何我始以,所造集的那多,又怎能有生到善趣呢?」
第四、在趣中也生起大罪的道理
【若作是念,由受趣苦昔已,仍可生趣,故非也。即受彼苦之,,趣後,仍趣,故。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正受彼,起。」】
如果我心想,成受了趣的痛古,就能消往昔多,了以後,仍然可以再度投生到趣,所以非永趣。但在受感苦果的候,因痛苦太猛烈,我仍不的造了,因此趣死後,仍投生在趣,故。就如中所,「不是受完前世造集的,就一定能趣,因正在承受往昔的苦果,我又生起(新造下)的其他。」
第五、作意些所之行相的方法
【如是思惟得之後,作是念,而欲取心要。若使此身行者,是徒耗,修正法而度期。】
如此思惟暇得之後,要生起的想法,修善法起好之心,告自己,如果得的暇人身造,直是浪生命,修正法才是道理。
【度期】-合—要以修持正法度日。
【如《友》云,「旁生出得人身,海遇木孔隙尤,故大王行正法令有果。若以金器,而用除吐等,若生人中作,此愚蒙於彼。」】
如《友》,「能畜生道中出而得到人身,比盲伸海中木孔要。所以,大王啊!得的暇人身用修行正法,令自身得成果。如果暇人身白白空,就像把珠的金器,拿垃圾或吐之物,不可惜?如今好不容易得此得的人身,我用造的,再有比更愚的了。」
【《弟子》中亦云,「得得人身已,勤修所思。」】
《弟子》中也:「已得到得的人身,【勤修所思】合:策勤精的力量,去成心中所思惟「想要得所追求的,如出受生大海及播下大菩提子」的目。
1【受生大海】即。在中必不受生,有,如同大海,故名受生。
巴梭法王:得即得人身已,起勤精之力,修心中所思 – 念,如止受生大海及大菩提子之所求。
【此又如大瑜伽哦云,「略休息。」答云,「如是,然此暇,得。」】
第六、守修些所行相功用
又如大瑜伽尊者弟子哦瓦:「稍作休息。」哦瓦回答:「是休息一下,不暇人身得,我在法自己懈怠下啊!」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今名澎玉)有一雕房,名卡喀,甚,次人所劫,久失。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痛惜,後有一次其房主所得,自不能走,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卡喀,非。今得暇,亦得如是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勤修。】
· 坌bènㄅㄣ **逶迤 ㄨㄟㄧ: wēi yí
又如博朵瓦祖所的一故事:「去在坌宇的地方,有一座精美的城堡,叫做卡喀,後被人占,多年就了,位老人此心感到十分痛惜。後有一次城堡被收了,老人因年已不能行走,仍硬著一根茅,步履跚地前往。看到城堡被修,老人喜不自禁的:『如今得卡喀?我是不是在作啊!』同的, 如今我能得暇人身,也有像失而得的喜心,而且用勤修正法。」如果有生起的喜心和珍惜心,要努力修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