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念佛(象山24.3.19)
三月,大地回春,物初醒,是人下田耕作的,天物候是一片清而明,故是「清明」的。
唐.杜牧:「清明雨,路上行人欲魂。借酒家何有?牧童指杏花村。」首描述了清明的柳、桃李笑,民家眷「墓」之後,便春踏青;路上的游子躲雨,心中,就想找地方喝酒解,牛背上的牧童指向的杏花村。此宋僧志南的「沾衣欲杏花雨,吹面不寒柳」相映成趣,在春雨、杏花、墓、玩的的景中,我看到全家聚的日,既有上祭祖的哀,又有外出的笑,祖先之亡物之生,存於此日;中的家族就啼笑相、悲欣交集的衍了一代又一代。明《帝京景物略》也云:「拜者、酹者、哭者、墓除草添土者,焚楮次,以置。……哭,不也,芳,圃,列坐醉。」或是在常多苦的人生中,一活在下及的幽默吧。
佛教入中之後,也注了儒家的「孝」之道,既有、融合,更有提升、。中儒家重葬祭,是了生者(子)的安心及社的教化,但於死者的去解,力探究、也不能作福,的孝,必有大的缺憾。有人「百善孝先,心不事,事寒孝子」;是世行孝上的奈,有孝心,而人力人皆有限,一子所知的、能做的不多,到最後也只自我安慰的:但我心,付之天命。
佛教就在部分有效的足之。印光大〈孝本>:「孝之道,其大外。……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乘之以道。」因此,世出世,莫不以孝本也;若就其其偏重功德,如池大<孝之行>云:「生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其正信,死其神,大孝之大孝也。」佛人若善用父母所生身於修行,而「成就道、利益生」,即是最上恩之事;不只答今生、多生之父母,而答量劫四生六道一切有;尤其能久的度父母/生的,永生死,常住涅。
中人以「家族」本位呼世的人,如君父/臣子,及佛教的父/弟子;此,祭祖念佛,也可以如此:祖是世俗生命之始,佛乃世出教法之本;若以「念佛」超「祖先」,即可乘佛力而往生成佛,或可合「佛祖」。南阿陀佛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042412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