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時做這些事,會讓你在70歲後更加健康
從每天快走15分鐘到規律作息——在30多歲時養成這些習慣,可以幫助你保持健康,直到70多歲。
到了80歲,你很可能會感到身體虛弱、僵硬,認知能力也可能不如年輕時敏銳。你的睡眠模式可能會改變,導致你晚上更容易犯困,早上醒得更早。更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人口平均值來看,你很可能會患上至少一種慢性疾病。
然而,研究人員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這並非不可避免。
「根據我們目前的認知,如果人們能夠優化生活方式,大多數人都能健康地活到90歲甚至95歲,」美國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所長兼執行長埃里克·維爾丁(Eric Verdin)說。 「而我們現在的情況與此相去甚遠,大多數人健康地活到65歲或70歲後開始生病,遭受老年帶來的種種痛苦。」
維爾丁表示,無論年齡多大,透過積極的生活方式調整來改善健康永遠都不晚,無論是增加運動量、改善飲食還是減少飲酒,但如果能儘早開始,效果可能會更好。研究人員特別指出,30多歲是一個關鍵的十年,在這個時期,許多生理系統,無論是肌肉量和力量、骨密度或代謝調節,都會開始出現與年齡相關的細微變化。
「這確實凸顯了這段時期是強化有助於建立長期健康體質的行為習慣的重要契機。」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科戈德老齡化中心生理學教授若昂·帕索斯(João Passos)說。
為了解可能出現的情況,老化過程的研究人員喜歡關注那些不符合常規規律的人。例如,35歲以上的運動員仍然定期參加體育比賽,無論是跑步、自行車或其他運動,他們往往堅持到60歲甚至更久。
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營養與代謝高級講師保羅·摩根(Paul Morgan)指出,許多運動員的衰老軌跡與我們其他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及功能在達到峰值後才會出現更顯著的下降,而且下降速度也較慢。因此,他表示,許多運動員在晚年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行動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
「他們擁有額外的儲備,這在人生的中期階段起到了保護屏障的作用。」摩根說。
我們都可以從中學習。摩根建議,為了盡可能健康地老去,我們應該在30多歲時力求達到身體機能的巔峰,尤其是在有氧能力(運動時身體能夠利用的最大氧氣量)、柔韌性和肌肉力量方面。
對於70歲以上的人來說,最大的風險之一是絆倒和跌倒,這與敏捷性下降和關節活動範圍減少有關。摩根說:「我一直認為,負責行走的下肢肌肉群在維持獨立生活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又關係到晚年的健康。所以,這方面尤其值得關注。」
參與體育運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絕佳途徑。研究表明,參與網球或羽球等球拍運動與延長壽命密切相關。2025年的一項日本研究也強調了騎自行車的益處,研究發現,經常騎自行車的老人需要長期護理或過早死亡的可能性更低。
每週跑步超過75分鐘也被發現可以延緩老化過程的某些方面,但跑馬拉松可能情況相對不一樣。一些證據表明,過度運動實際上可能會加速某些生物老化過程,儘管其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另一方面,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只需五分鐘的中等強度到高強度體能活動就能幫助延緩大腦老化。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助理教授阿迪蒂·古爾卡爾(Aditi Gurkar)表示,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相對簡單的步驟來獲得健康老化的益處。
「即使飯後快走 15 分鐘也能產生顯著的效果。」她說。
增強大腦儲備
就像我們可以在30多歲時保護和增強肌肉和心血管系統一樣,我們也可以對大腦做同樣的事情。定期檢查、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不吸煙以及限製糖分攝入,這些都能帶來顯著益處。
大量研究一再表明,牙周病(一種以發炎為特徵的牙齦疾病)的發生與晚年認知能力下降風險的增加密切相關。這被認為是由於全身性發炎對大腦的慢性影響所致。
30歲左右或許是開始減少飲酒量的十年。飲酒與體內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的變化有關,而基因表現的變化則會加速老化。酒精也是睡眠的主要幹擾因素,維爾丁強調,規律的睡眠模式對於避免與年齡相關的腦萎縮以及降低未來幾十年來癡呆症的風險至關重要。這包括確保每天在同一時間入睡和醒來,也就是所謂的睡眠規律性。睡眠不僅能讓身體專注於修復細胞,也能為人們提供能量和動力去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即使你只缺覺一晚,你的新陳代謝也會發生變化,你保持健康的意志力也會消失。」他說。
由於保持規律睡眠模式的重要性,維爾丁表示他現在每晚都會使用鬧鐘——不是為了叫醒自己,而是為了提醒自己該睡覺了。
「這是因為我們是晝夜節律生物,」他說,「從基因表現到新陳代謝,我們整個生物過程都與24小時週期同步,所以我告訴人們,每天同一時間睡覺有助於身體保持良好的生物節律。」然而,對於任何30多歲還在養育幼兒的人來說,睡個好覺並非易事。
最後,30歲左右或許是開始認真看待營養的好時機。
維爾丁表示,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讓身體在一天中有更多的時間處於非進食狀態,例如透過間歇性斷食。
雖然許多間歇性斷食的支持者推薦所謂的16:8模式,即一天禁食16小時,並將進食時間集中在8小時內,但維爾丁認為,更易於操作的12:12模式也能帶來諸多益處。
「本質上,當你禁食時,你的身體就能專注於修復而非消化,」他說,「我常告訴人們,進食時,身體在構建;禁食時,身體在修復。」
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超加工食品,也可能有幫助。古爾卡爾指出,她和其他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攝取更多膳食類胡蘿蔔素(存在於紅薯、胡蘿蔔等蔬菜以及芒果、杏等水果中的植物化學物質)的人衰老速度更慢,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化學物質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氧化壓力的損害。
總的來說,帕索斯堅信,我們在成年早期所做的選擇會對衰老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指出,一些追蹤美國數萬名參與者數十年的大型研究,例如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和護士健康研究,顯示中年時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即使幾十年後,心血管疾病、認知能力下降和身體虛弱的風險也更低。
「透過在30多歲時保持更健康的行為,我們可以預防或延緩一些細微的分子和細胞變化。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變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最終導致我們70多歲時的功能衰退,」帕索斯說,「雖然我不認為這樣做可以阻止衰老,但我們肯定可以塑造衰老的軌跡。」
儘管你在30多歲時可能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但老化時鐘的滴答聲最終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但是,如果你戒掉過量飲酒,找到一項可以一直堅持到晚年的運動,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並讓你的身體從持續進食中得到更多休息,那麼在未來的歲月裡,你的心臟、肌肉、關節和大腦都會感謝你。
其他人也在看

以軍空襲加薩釀21死、數十傷 以哈互控違反停火協議
加薩民防機構表示,以色列22日發動多次空襲,造成21人喪命、數十人受傷。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瑪斯(Hamas)與以色列再次互控對方違反脆弱的停火協議。法新社報導,自美國斡旋的停火協議於10月10日生效以來,今天(22日)是傷亡最慘重的一天。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6 小時前
以色列轟炸黎巴嫩試圖狙殺真主參謀總長 美方事前不知情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間公寓週日(23日)遭到以色列轟炸,以色列表示此舉是在狙殺真主實質的參謀總長、二號人物塔巴塔拜(Haytham Ali Tabatabai)。這項在加薩戰爭停火後發生的顯著升級行動,據報導美國事先並不知情。
太報 ・ 3 小時前

美國殘酷現實!93歲嬤一身病痛不敢退休 天天滑手機找工作
美國越來越多年長者即使身體狀況不佳,仍不得不工作以維持生活,這成為許多高齡者面臨的現實困境。美國93歲的派翠西亞・威爾森(Patricia Willson)就是典型案例,她曾歷經背部骨折、腿部傷口感染,甚至一生中斷過14次手臂,卻仍每天瀏覽求職網站、寄出求職信,只因她「真的需要一份工作」。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鄭任汶專欄:黃國昌想再跳船到國民也不令人意外
鄭麗文與黃國昌,這兩位的從政歷程,有點一樣又不太一樣。他們都曾經發狠怒罵國民與,還希望台灣可以走向自由獨立的道路,但後來,他們選擇加入原本痛恨的陣營,一位成為她口中「萬惡國民」的主席,另一位成為民眾主席並展開藍白合作,與他昔日嘲諷的對手共舞。這兩位有著類似的從政軌跡,也算是擁有共同革命情感的同志,從現在起,他們正踏著與昔日長征節奏一致的步伐,朝向推倒對手並建立與政權合而為一的道路前進。
鏡報 ・ 1 天前
特朗普稱美國結束俄烏戰爭計劃並非「最終方案」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計劃並非他對基輔的「最終方案」,而烏克蘭總統警告該國「可能面臨非常艱難的選擇:要麼失去尊嚴,要麼冒失去關鍵夥伴的風險」。
BBC NEWS 中文 ・ 14 小時前
寶寶眼睛霧霧的?醫示警:「這些徵兆」恐是先天白內障 爸媽最容易忽略
寶寶的眼睛怎麼霧霧的?新生兒健檢時發現寶寶眼睛有白色混濁?瞳孔看起來不夠黑亮?對光線反應不靈敏?別以為白內障只是老年人的專利!眼科粘靖旻院長指出,先天型白內障可能在寶寶出生時就已經存在,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和治療,不只會影響視力發展,更可能導致永久性的弱視、斜視,甚至完全失明。 1、遺傳基因突變—家族史是最大警訊先天型白內障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案例與遺傳有關!如果父母、祖父母或其他近親有白內障病史,寶寶罹患先天型白內障的機率會大幅提升。這類白內障通常是由於染色體異常或特定基因突變造成,導致水晶體蛋白質結構異常、無法正常透光。 2、孕期感染—病毒是隱形殺手懷孕期間的某些病毒感染是導致先天型白內障的重要元凶!特別是「德國麻疹」(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等,這些病毒會透過胎盤感染胎兒,破壞正在發育的水晶體細胞!孕期前三個月是胎兒眼睛發育的關鍵期,此時感染風險最高。 3、代謝異常疾病—身體失衡眼睛遭殃某些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會導致有害物質在水晶體內堆積,進而形成白內障。最常見的包括「半乳糖血症」(無法代謝乳糖)、「低血鈣症」(副甲狀腺功能異常)、「威爾森氏症」(銅離子代
常春月刊 ・ 16 小時前
東京1景點遊客超少「中國人消失了?」 旅日達人揭真實現況
近來中日關係緊張,中國官方呼籲,中國公民避免前往日本旅遊,也有約50萬張赴日機票遭取消。一名網友就拍下東京池袋車站周邊空蕩蕩的照片,驚呼「池袋竟然這麼空曠舒服!」不過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該名網友拍錯出入口,通常觀光客會在另一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東北季風減弱 北部周日高溫30℃
苗栗清晨13.2℃ 明東北季風減北台灣雨緩溫升 明高溫30℃明中午偏熱 早晚低溫18~20℃周一晚再變天 周二北台灣16℃上班日北部溼涼 宜花東有雨中南部高溫26~28℃ 早晚偏冷
大愛電視 ・ 1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2 天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3 小時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吃水煮餐卻瘦不下來? 營養師點名「意想不到地雷」:反而更容易胖
近年來水煮餐成為減重族群的熱門選擇,許多人認為只要將食物水煮就能輕鬆瘦身。這種烹調方式確實能大幅減少油脂攝取,但若食材選擇不當,反而可能讓減重計畫事倍功半。輔大醫院營養部王貝文營養師指出,水煮餐的成功關鍵不在於烹調方式本身,而在於懂得挑選營養均衡的食材組合。想透過水煮餐健康減重,就必須了解哪些食材才是真正的減重好幫手。 蛋白質與蔬菜 打造飽足感的黃金組 蛋白質是所有營養素中最能提供飽足感的成分,王貝文營養師解釋高蛋白質點心能讓人延長進食間隔並減少下一餐的食量,而水煮餐的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雞胸肉、魚片、蝦仁等白肉類,這些食材脂肪含量低且富含優質胺基酸。雞蛋也是極佳選擇,一顆水煮蛋約含7公克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高且方便準備;素食者則可選擇豆腐、毛豆等植物性蛋白,同樣能提供充足營養。王貝文營養師強調減重期間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至1.6公克蛋白質,有助於在減重過程中保護肌肉量。此外,也應攝取足夠的蔬菜,因蔬菜富含膳食纖維且熱量低,能增加飽足感並幫助調節血糖。王貝文營養師進一步說明,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富含維生素,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則含有豐富纖維,蒸煮方式能保留蔬菜中的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髮量王者」趙露思養髮聽媽媽的話 1物每天吃1湯匙就夠
中國女星趙露思以超多髮量出名,近期因與港星陳偉霆主演的電視劇《許我耀眼》再受關注。趙露思曾分享自己的養髮祕訣之一是吃黑芝麻。營養師指出,黑芝麻有許多助身體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素,可以改善頭皮循環、幫助
健康2.0 ・ 1 天前
蔬果汁加「1水果」慘了!研究:大減84%關鍵營養素
很多人會喝蔬果汁來補充營養,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蔬果汁的營養吸收其實深受配方影響,而「香蕉」這個營養又常見的食材,竟然會讓關鍵營養素「類黃酮」吸收量大減8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