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闡釋了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莫基爾、阿吉翁、豪伊特共享殊榮
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台北時間13日傍晚正式揭曉,由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共同獲獎,得獎理由是「闡釋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瑞典皇家科學院特別強調將「這個獎項的一半」頒給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的莫基爾,因為他「闡明了透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成長的先決條件」;「另外一半」則由法國高等研究院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阿吉翁與美國布朗大學的豪伊特共享,因其「關於透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成長的理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宣布獎項的新聞稿中指出,過去兩世紀以來,世界首次迎來持續性的經濟成長。這使得無數人擺脫貧困,為當今繁榮奠定基礎。2025年的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闡釋了創新如何成為推動經濟的動力。一方面,日新月異的科技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產品,不斷取代舊有技術、形成永無止境的循環,這正是經濟持續成長的根基;但另一方面,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其實「停滯」才是常態,儘管不時出現重要發現,但成長總會趨於平緩。
瑞典皇家科學院盛讚莫基爾(Joel Mokyr)爬梳歷史資料,揭示「持續成長成為新常態」成因的重要途徑。他指出創新若要在自我生成的過程中持續成功,我們不僅需要知其然,更需知其科學原理的所以然。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往往做不到後者,這也使得人們難以在新的發現和發明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墨基爾同時強調,社會必須對新思想保持開放態度,允許變革發生。
至於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豪伊特(Peter Howitt)同樣研究了持續成長背後的機制。在199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他們為所謂的「創造性破壞」構建了數學模型:當更優質的新產品進入市場時,銷售舊產品的公司便會遭受損失。創新代表著具有創造性的嶄新事物,然而它同時也具有破壞性——當某企業的技術變得過時,該企業便會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三位得獎者以不同方式展現了創造性破壞如何引發衝突,而這些衝突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加以管理,否則創新也將被既有的企業與利益團體所阻。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約翰·哈斯勒(John Hassler)表示:「得獎者的研究表明,經濟成長並非理所當然。我們必須維護創造性破壞背後的機制,避免經濟再度陷入停滯。」
經濟成長的「新常態」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經濟學家透過計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成長來衡量經濟發展,但實際上經濟成長涵蓋的範疇遠不止金錢層面。包括新藥物的問世、更安全的汽車、更優質的食品、效率更高的家庭供暖與照明方式、網際網路的普及、能更跨越更遠距離的溝通機制——這些都是經濟成長所包含的諸多面向中的一部分,而且也只是一小部分。
不過基於技術發展的經濟成長並非歷史常態,而且恰恰相反。瑞典與英國在十四世紀初至十八世紀初的趨勢就是最好的證明:儘管重要創新其實一直不斷湧現,但這兩個社會的經濟狀況時好時壞,整體成長也幾乎難以察覺。這些發現因此對長期經濟成長並未產生顯著影響,莫基爾認為,這是因為新思想未能持續演進,也未能催生我們如今視為理所當然的改進與新應用——這些本應是重大科技進步的自然結果。
但是當我們審視英國與瑞典自十九世紀初至今的經濟成長軌跡,所見景象卻截然不同。除去1930年代大蕭條等易辨識的特殊時期,經濟成已成為新常態。19世紀初之後,許多工業化國家也呈現類似模式,年均成長率穩定維持在近2%。這個數字看似微不足道,但持續此等成長意味著個人工作生涯中收入將翻倍。長遠而言,這對世界格局與人們的生活品質都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新常態的成因是什麼?
那麼究竟是什麼創造了這種持續的經濟成長?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今年的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這個問題。莫基爾透過經濟史研究證明,持續湧現的有用知識誠屬不可或缺。這類知識包含兩大要素:其一是莫基爾所稱的命題知識 ,即對自然界規律的系統性描述,闡明事物運作的原因 ;其二是規範知識 ,例如實用指南、圖解或配方等,具體說明事物運作所需的必要條件。
莫基爾指出,在工業革命之前,技術創新主要基於規範性知識。人們知道某種方法有效,卻不明白其原理。命題知識(如數學與自然哲學)的發展則不依賴規範性知識,這使得在既有知識基礎上進行拓展變得困難,甚至不可能。當時的創新嘗試往往雜亂無章,或採用命題知識充足者明知徒勞的方法——例如製造永動機或想找出製造黃金的煉金術。
十六、十七世紀見證了作為啟蒙運動一部分的科學革命。科學家開始堅持精確的測量方法、條件可控的實驗,實驗結果則需可重複驗證,從而促進了命題知識與規範知識之間的反饋機制。這使得可用於生產商品與服務的實用知識得以積累。典型案例包括:蒸汽機因當時對氣壓與真空的洞見而獲得改良,鋼鐵生產技術則因理解氧氣如何降低液態生鐵碳含量而取得突破。
實用知識的成長不僅促進既有發明的優化,更為其開拓了嶄新的應用領域,至於命題性知識有時也能有助於降低對新觀念的抗拒。十九世紀時,匈牙利醫師伊格納茲·塞梅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 )發現,只要醫護人員先洗手,產婦死亡率便會大幅下降。倘若他當時能理解箇中原因,並證明存在可被洗手殺死的危險細菌,他的理念或許能更早產生影響。
從理論到實踐
若要將新構想付諸實踐,實務知識、技術能力、以及至關重要的商業智慧皆屬不可或缺。若是缺乏這些要素,最璀璨的創意也將淪為紙上談兵——達文西的直升機設計便是如此。莫基爾強調,英國之所以率先實現持續成長,在於當時的英國匯集了眾多技藝精湛的工匠與工程師——他們既能理解設計圖稿、亦能將創意轉化為商業產品,這項能力正是實現永續成長的關鍵所在。
莫基爾主張,社會對變革保持開放態度是持續成長的另一項必要條件。他犀利地指出,基於技術變革的成長不僅造就贏家,同時也造就了輸家。因為當新發明取代舊技術,可能破壞現有結構與工作模式——這正是為何技術創新經常遭既得利益集團抵制,因為這些人深切感受到自己受到威脅。不過啟蒙運動帶來了對變革的普遍接納,像是議會等新制度也讓特權階級不容易阻撓變革。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利益團體的代表齊聚一堂,達成互惠互利的妥協方案。這些社會制度的變革,消除了持續成長的主要障礙。
成長是一個「轉變的過程」
相較於莫基爾運用歷史觀察來找出持續成長所需的要素,阿吉翁與豪伊特則深受現代數據啟發,並且構建出數學經濟模型,揭示技術進步如何驅動持續成長。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這兩種方法雖然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在探討相同的問題與現象。
如上所述,英國與瑞典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成長表現相當穩定,但在表面之下,現實卻遠非如此平穩。以美國為例,每年有超過百分之十的企業倒閉,同時也有同等數量的企業成立。在存續的企業中,每年都有大量職位產生或消失;即使其他國家的數字未達此高度,其模式卻如出一轍。
阿吉翁與豪伊特意識到,這種創造性破壞的轉型過程——企業與職位不斷消亡並被取代——正是推動持續成長的核心機制。當某企業提出更優質產品或更高效生產方式的構想時,便能擊敗競爭對手成為市場領導者。然而當企業的優勢一旦確立,便會激勵其他企業進一步改良產品或生產方法,從而攀上產業巔峰。
這個數學模型的機制可簡化描述為:當擁有最先進技術的企業為其產品取得專利時,便能收取高於生產成本的費用,從而從壟斷中獲利。這些企業正是攀上階梯頂端的佼佼者。專利能抵禦競爭,卻無法阻止其他企業創造可申請專利的新技術。若新產品或生產製程足夠優異,便能取代舊技術,在階梯上更進一步攀升。
專利壟斷所帶來的獲利潛力,也會促使企業投入研發(R&D)。企業認為自己能維持領先地位的時間越長,這種誘因就越強,研發投資也隨之增加。然而研發投入的增加將導致創新週期縮短,進而使領先企業被擠下寶座。在經濟體系中,這些決定研發投資規模的力道之間會形成平衡,進而決定創造性破壞的速度與經濟成長的步調。
至於用於研發投資的資金源自家庭儲蓄。儲蓄量取決於利率高低,而利率又受經濟成長率影響。因此生產、研發、金融市場與家庭儲蓄相互關聯,無法單獨抽離分析。經濟學家將各市場處於平衡狀態的模型稱為具一般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阿吉翁與豪伊特於1992年論文中提出的模型,也是第一個具備一般均衡的創造性破壞宏觀經濟模型。
研究引領出更多研究
阿吉翁與豪伊特於1992年構建的模型催生了新研究,包括對市場集中度的探討——這項指標涉及相互競爭的企業數量,過高或過低的集中度皆不利於創新進程。儘管技術取得可喜進展,但最數十年的經濟成長卻呈現下滑態勢。根據阿吉翁與豪伊特模型,其中一種解釋是部分企業已形成過度壟斷。為抑制市場支配力過強現象,可能需要採取更強有力的政策。
另一項重要教訓在於,創新會造就贏家與輸家。這不僅適用於企業,也適用於其員工。高成長需要大量創造性破壞,這意味著更多工作機會消失,失業率可能攀升。因此在協助受影響者轉移到生產力更高的職場時,提供支援至關重要。保護勞工而非工作機會——例如透過有時被稱為「彈性保障」的制度——或許是正確的解決方案。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記者會上,許多記者都提到人工智慧與創新之間的關係。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莫基爾、阿吉翁與豪伊特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代趨勢及應對重大問題之道。例如莫基爾的研究表明,人工智慧能強化命題知識與規範知識之間的反饋機制,並加速實用知識的累積速度。
不過長遠來看,持續成長對人類福祉的影響並非完全是正面的。因為持續成長不等同於永續成長,創新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副作用。莫基爾主張,這類負面效應有時會觸發解決問題的進程,使技術發展成為自我修正的過程。然而這往往需要精心設計的政策來引導,例如在氣候變遷、污染、抗生素抗藥性、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現象,以及自然資源不可持續使用等領域。
總而言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教導我們:持續成長絕非理所當然。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經濟停滯而非成長才是常態。他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必須察覺並抵禦威脅持續成長的因素。這些威脅可能源於允許少數企業壟斷市場、限制學術自由、知識擴展停留在區域而非全球層面,以及來自潛在弱勢群體的阻撓。若未能應對這些威脅,那台賦予我們持續成長的「創造性破壞」引擎恐將停擺——屆時我們將不得不再次適應停滯狀態。
這次經濟學獎的三位得主分別出生於荷蘭、法國與加拿大。其中莫基爾1946年生於荷蘭萊頓,1974年獲耶魯大學博士,現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阿吉翁1956年生於法國巴黎。1987年哈佛大學博士,現任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豪伊特1946年生於加拿大,1973年獲美國西北大學博士,現任教於美國布朗大學。三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的諾貝爾獎金,不過莫基爾獨享其中一半,阿吉翁則與豪伊特共同分享另一半的獎金。
更多風傳媒報導
其他人也在看
諾貝爾經濟學獎 兩得主批評川普貿易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表彰三位學者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豪伊特(Peter Howitt),發現了創新是如何推動經濟持續成長。面對世界當前時局勢,後兩位學者也點名批評美國總統川普實施的貿易戰。
中時財經即時 ・ 2 小時前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三學者獲殊榮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學者榮獲殊榮。莫基爾(Joel Mokyr)獲獎原因,為發現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外兩位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豪伊特(Peter Howitt),則是提出了通過創造性破壞以實現持續增長的經濟理論。
中時財經即時 ・ 6 小時前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3學者獲殊榮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出爐,由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Joel Mokyr)、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三位學者共享殊榮。
中央社 ・ 6 小時前
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美、法3學者獲獎共享殊榮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13)天出爐,由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法國學者阿吉翁、美國學者郝伊特3位學者共享殊榮。今年獲獎者除了能抱回獎牌、獲獎證書,還能拿到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549萬
中廣新聞網 ・ 5 小時前
看佐佐木朗希收拾殘局有感而發 大聯盟95救援日本名投透露終結者的想法
洛杉磯道奇「令和怪物」佐佐木朗希轉戰牛棚後,在大聯盟季後賽大放異彩,與費城費城人的G4後援3局9上9下完美壓制對手打線,讓球隊在後續得以靠著再見失誤贏球闖進國聯冠軍戰,成了一大功臣,季後賽出賽4場拿到2次救援成功,5.1局投球僅被擊出1支安打,另有5次三振,甚至沒出現保送,過往令人擔心的控球問題完全沒出現,曾以終結者身份在波士頓紅襪活躍上原浩治擔任電視台嘉賓時特別提了在G2臨時上場救火的比賽。
太報 ・ 1 天前諾貝爾經濟學獎 3學者研究創新驅動經濟成長獲表彰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2025年10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揭曉,由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法國學者阿吉翁、加拿大學者郝伊特3位學者共享殊榮,表彰他們「闡明了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成長」。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Sciences)今天頒發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給莫基爾(Joel Mokyr)、阿吉翁(Philippe Aghion)以及郝伊特(Peter Howitt)。其中,一半獎金頒給莫基爾,表彰他「識別出透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另一半則由阿吉翁與郝伊特共同獲得,以肯定他們「提出透過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實現持續成長的理論」。莫基爾利用歷史資料,深入探究持續經濟成長如何成為「新常態」的成因。阿吉翁和郝伊特也研究了持續經濟成長背後的機制。他們於199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用以解釋所謂的「創造性破壞」:當新的、更優質的產品進入市場時,販售舊款產品的企業勢必會被淘汰。現年79歲的莫基爾目前在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中央社財經 ・ 4 小時前
空服員抱病值勤返台後離世 管理是否有疏失仍待釐清
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日前在機上值勤時身體不適,返台後住院離世,勞動部和桃園市勞動局皆已介入調查,證實當事人確實在義大利返台班機值勤期間,反映身體不適,不過關於機上提供勞務過程、現場相關作業以及與機上組員和主管之互動情形,是否有違反相關法規等,還要進一步釐清。
公視新聞網 ・ 4 小時前
台股重挫800點小意思! 財經專家曝「安全上車點」
美中貿易戰火重燃,全球股市再度陷入震盪。為反制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將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00%的關稅,並傳出雙方互徵高額港口稅,消息一出,美股應聲暴跌。台股今(13)日開盤同步重挫,一度狂瀉逾800點。不過,財經作家狄驤指出,這波下跌「其實只是小意思」,依照富台指期貨跌幅推算,台股跌1500點都不算意外,但在川普態度軟化後,跌勢已明顯收斂。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0 小時前
MLB/修好佐佐木朗希火球 道奇打造「大魔神」關鍵揭密
23歲的道奇日籍投手「令和怪物」佐佐木朗希在經歷右肩夾擠症候群傷勢後,近來找回160公里以上的火球,讓他在大聯盟季後賽贏得「大魔神」的稱號,而道奇農場投手總監希爾近日接受媒體《Dodgers Nation》專訪時,透露了讓佐佐木朗希找回球速的關鍵細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諾貝爾經濟學獎「3得主」揭曉! 研究「創新驅動經濟成長」獲殊榮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今(13)日傍晚5時45分揭曉,由法國經濟學家阿吉翁(Philippe Aghion)、美國學者莫克爾(Joel Mokyr)以及加拿大經濟學家霍伊特(Peter Howit
台視新聞網 ・ 5 小時前
捷克總統帕維爾 接受瑞典新大使遞交國書 (圖)
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右)近日於布拉格城堡內接見多國新任駐捷克大使,並親自接受其呈遞的國書,當中包含瑞典新任大使言禾康(Håkan Jevrell,左)。
中央社 ・ 4 小時前
遮陽板新用法 茶農"披身上"防曬傷曝:涼涼的
中部中心 / 中部綜合報導許多開車族,會購買遮陽板放在車子的前擋風玻璃,來降低車內溫度,老是頂著大太陽工作的茶農,利用同樣道理,將遮陽板披在身上,防止曬傷。有茶農戴斗笠採茶遮陽不夠 還覆蓋一層遮陽板 進行全面性的降溫及防曬。(圖/民視新聞)大太陽下,蟬鳴聲不斷,採茶的工人們,頭戴斗笠,整個臉包的,只看的到眼睛,不過他們背上,還多了,一塊銀色大板子。車內的遮陽板能夠降低車內溫度 現在也被茶農拿來使用降溫。(圖/民視新聞)天氣炎熱,汽車玻璃就算貼上隔熱紙,還是難以抵擋陽光的侵襲,因此許多駕駛都會,準備鋁箔材質的遮陽板,來避免車內溫度飆高,採茶工人披在身上的就是,放在車輛前擋風玻璃的遮陽板。而記者實測,遮陽板,裝與不裝,真的差很多。車內溫度一路上升到60度,放上遮陽板,又慢慢下降到44度,之間差距多達16度,這也難怪,採茶工人,會拿車用遮陽板來擋陽光。用來遮車子的遮陽板,現在也蹦出新用法,可以遮人防曬,一物多用。原文出處:「遮陽板」新用法 茶農「披身上」防曬傷曝:涼涼的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NanaQ兩個月水費僅178元!她親揭7大省錢秘訣雙十熱炸好天氣倒數!氣象粉專揭「這天斷崖大降溫」北部恐探20度日頭赤炎炎!7縣市高溫警報 台北內湖飆出37.1度
民視影音 ・ 1 天前
追平大谷翔平、松井秀喜紀錄!鈴木誠也砲轟釀酒人助小熊扳平比數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芝加哥小熊和密爾瓦基釀酒人在台灣時間12日上演驟死戰,贏球隊伍晉級、輸球的就得打包行李淘汰回家!在這場關鍵戰役,日籍強打鈴木誠也在2局首打席開轟,一棒追平落後比數,本季季後賽第3支全壘打出爐,也追平松井秀喜和大谷翔平的季後賽最多全壘打紀錄。
FTV Sports ・ 1 天前焦點股》0050:台股大跌 散戶閉眼搶進
台股大跌最佳選擇就是搶進元大台灣50ETF(0050)!面對中美在月底APEC會議前變臉,美股跳水、台積電ADR也重挫,市場預估今日跌幅恐逾千點,然不少名師昨日建議,開盤大跌時搶進元大台灣50ETF就對了,截至10:57分為止,0050成交量位居排行榜第二,成交量超過18.8萬張,暫報60.45元、
自由時報 ・ 12 小時前
【9月ETF定期定額風雲榜】「主動ETF」00981A首度進榜! 0050月增5.2萬人破50萬大關新高
證交所公布9月ETF定期定額交易戶數,元大台灣50(0050),單月大幅成長5.2萬戶,總人數突破53萬大關,再創ETF全新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主動式ETF統一台股增長(00981A)首度入榜。
Yahoo奇摩股市 ・ 9 小時前
外資重砍563億 台股驚險止穩僅跌378點/國安基金未出手?專家指不與民爭利才是專業/稀土禁令升級 中美「礦戰」威脅全球供應鏈|Yahoo財經掃描
中國大陸於9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美國總統川普隨後宣布自11月起,將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並揚言取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美中貿易戰火再起,引爆市場恐慌,避險情緒升溫。美股四大指數全面走低,道瓊指數大跌878.8點,標普500指數下跌2.71%,那斯達克指數重挫3.56%,費城半導體指數更暴跌6.33%。科技龍頭股成為重災區,輝達大跌逾6%、超微下滑逾5%,蘋果與微軟亦走低逾3%,台積電ADR同步回落逾4%,顯示市場對關稅衝擊與供應鏈風險的憂慮正急速升溫。亞股今日同樣走跌,日股下挫491點,韓股走弱,港股重跌400點,陸股則相對抗震小跌7點,顯示區域市場普遍承受中美角力升溫的壓力。台股今(13)日亦難逃震盪,盤中一度重挫逾800點,終場收在26,923.42點,下跌378.50點,成交值放大至5,853.69億元,仍展現一定支撐力道。權值股台積電(2330)收跌15元至1,415元,市值回落但跌勢收斂。盤面焦點部分,記憶體族群震盪走跌,華邦電(2344)爆出39.7萬張大量、南亞科(2408)、力積電(6770)亦交投熱絡。逆風中仍有亮眼個股逆勢上攻,綠能族群森崴能源(6806)亮燈漲停,軍工概念股雷虎(8033)、亞航(2630)、台船(2208)買盤湧現,顯示政策題材與基本面支撐的標的仍吸引資金進駐。
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 ・ 6 小時前
台股恐跌1600點血流成河?財經作家喊「這兩檔」可進場
美國總統川普的一句話,恐怕讓全球投資人剉咧等。中國宣布將擴大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此舉引來川普不滿,宣布將從11月1日起,對中國輸美商品額外課徵100%關稅,這不僅讓美國四大指數10日跳水,就連台積電ADR(TSM)則是血崩6.41%。歷經國慶連假的台北股市恐怕不會有國慶行情,市場預估恐怕會跌千點以上。不過理財作家施昇輝指出了,可以選擇兩檔ETF進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中職人氣暴漲!日本記者專欄分析「關鍵面向」 一針見血指今昔對比「恍如隔世」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中華職棒季後挑戰賽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關注中職達20年的日本記者駒田英,近日在太平洋聯盟官方雜誌專欄中以〈觀眾總人數突破300萬〉為題,探討本季中職人氣創新高現象。他指出,從開幕以來觀眾狀況極為亮眼,到賽季後段仍維持熱度,並評論道整體人氣「今昔對比恍如隔世」。
FTV Sports ・ 7 小時前
家寧新影片流量慘跌只剩4位數! 留言嗨喊「你們也回太快」遭抓包 「自己回自己」
YouTuber家寧自從爆出「眾量級」頻道相關糾紛後,改以新頻道「秘月期POPOO」出發,但人氣不如以往,還在台灣YT最多倒讚前5名中一口氣包下4個名額。近期她流量越來越下滑,還被抓包在留言處「自己回應自己留言」,也讓網友想起童仲彥。
鏡週刊Mirror Media ・ 8 小時前米倉涼子遭8警秒包圍!住處搜出毒品過程全曝光
日本女星米倉涼子驚傳涉毒!根據《週刊文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麻藥取締部於8月20日傍晚突襲她位於東京高級住宅區的公寓住處,當場查獲多項違法藥物與使用器具。當時,米倉涼子正帶著2隻愛犬結束散步返家,卻在門口秒被8名取締官衝上前團團包圍,突如其來的場面讓她嚇得尖叫「怎麼回事?」消息震撼日本演藝圈。
自由時報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