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聽出現年輕化趨勢! 醫示警聽力受損恐與失智症相關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過去被視為銀髮族困擾的「重聽」問題,如今逐漸有年輕化趨勢。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6.9萬人確診為輕度聽損,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1人有聽力問題,且實際數字可能更高。耳鼻喉科李宏信醫師指出,近年來,門診求治重聽的患者中,常見50歲左右的病人。
醫揭通勤噪音逾80分貝 耳機音量過百恐在30分鐘內傷及聽力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重聽年輕化的主因不外乎現代人生活中充斥著潛在的噪音來源,例如學生、上班族通勤搭乘捷運、公車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環境音量往往已達80分貝以上,為了聽清楚音樂或通話內容,許多人不自覺將耳機音量調高到超過100分貝,這樣的音量如果持續30分鐘,就足以對耳朵造成傷害而引發聽力損傷。
除此之外,容易被忽略的還有家庭中使用的抽油煙機、吸塵器、果汁機等家電,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讓耳朵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中。
聽力受損不只聽不見! 聽力障礙與失智症風險有高度相關
李宏信醫師表示,聽力受損的早期徵兆包括聽不到高頻音、需要對方重複敘述、在吵雜環境中難以分辨對話、常將電視音量調高、或是聽電話時感到費力等。若連30分貝左右的悄悄話聲就聽不清楚,就代表是輕度重聽的開始,一般來說,人類說話的音量約40分貝,而大聲則為50分貝,也就是說要大聲才聽得到,就表示他的聽力為50分貝,若是聽力為60分貝以上就必須戴助聽器。
值得注意的是,聽力衰退不只是聽不見而已。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聽力障礙與失智症風險有高度相關,可能因聽覺刺激減少導致腦部退化速度加快。
不僅如此,聽力變差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及安全,例如聽不到車輛喇叭聲、警報聲或瓦斯警示聲,增加跌倒與事故風險,不可輕忽。
重聽耳鳴治療需耐心 40歲後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聽力檢查以了解聽覺品質
在治療上,李宏信醫師說明,若屬於神經性聽力退化,則必須以加強血管通暢及神經增生復活的營養劑藥物來強化及輔助治療,像是維生素B12、B6、B1可強化神經功能;若口服吸收效果不佳,也可改以注射或點滴方式加速吸收,特別是B12之服用吸收是不太好的。
李宏信醫師強調,治療耳鳴與重聽需要耐心,通常需持續至少3至6個月才逐漸讓神經修復完成,若能同時搭配改善血液循環藥物與抗氧化劑的治療,效果更佳。
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C與E的食物,如芭樂、胡蘿蔔、番茄、核桃與花生,有助於保護內耳、延緩細胞老化。
最後,李宏信醫師提醒,40歲以後應養成每年進行一次聽力檢查的習慣,一旦發現聽力下降或耳鳴情況惡化,就應及早就醫,而有些重聽患者在此之前可能會出現耳鳴或眩暈,如有干擾生活品質的耳鳴現象,就建議若有初期耳鳴症狀者,應盡速開始服藥治療耳鳴,一般成效是很好,治療耳鳴也可預防重聽,多年臨床的經驗,耳鳴若不治療,5年內恐產生重聽後遺症,建議儘快接受治療,以期能改善聽力,並避免惡化成為重聽。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樂齡生活被「漏尿」困住 單一切口可調式吊帶手術有解
▸兒童近視加速眼球拉長!高度近視風險增 醫給解方預防
其他人也在看

逆轉惡視力,中西醫合療點亮「靈魂之窗」!快跟著學明目 6 口訣
現代人因過度用眼,加上壓力及環境因素,靈魂之窗常常受到傷害。如何善待你的雙眼,逆轉被偷走的珍貴視力,延長靈魂之窗使用期限...
Heho健康網 ・ 1 天前
高處墜落臉部粉碎性骨折,醫師用1治療方法重建五官,工人感動:終於敢照鏡子!
46歲王姓建築工人日前在高處施工時,因地面濕滑不慎從5公尺高的平台跌落,臉部著地造成多處顏面骨折,整張臉腫脹變形,連嘴唇都深度撕裂,說話困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患者送抵急診時除了臉部重創,同時合併右股骨遠端及左股骨轉子間骨折。儘管意識清楚,但咬合功能已受影響,這類傷害不僅造成外觀挫折,還會牽涉進食、講話、張口甚至視力,是極易被忽略但後續影響深遠的複合性外傷。 他指出,高處墜落、車禍與重物撞擊等高能量外力都是顏面骨折常見原因。臉部骨骼雖然堅固,但結構精細,受到強烈衝擊後容易出現裂縫或碎裂。患者在受傷後往往會短時間內迅速出現腫脹、瘀青、臉部變形、咬合不正、複視,甚至可能因神經受壓導致麻木。 顏面骨折患者送醫後,必須先確認是否合併腦部、眼睛或頸椎傷勢,待生命徵象穩定,便會進行骨骼重建。王姓患者在骨科完成下肢骨折固定後,由整形外科接手臉部修復,醫療團隊選擇自口腔與眼下結膜進入手術,不在臉上留下任何可見切口。 鄭旭棠說,這種「隱形切口」手術視野狹窄,需要醫師非常熟悉面部解剖。團隊在極小空間內重建上頷骨、下頷骨及雙側顏面骨折處,並使用可吸收人工骨板與骨釘固定,讓骨架能逐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
捷運海山站周邊人行道再升級 劉和然:新北宜居新亮點
捷運板南線海山站是新北土城區境內人流最多的捷運站,但過去出口廣場因為動線設計原因,一直存在高低差問題,在人潮洶湧的地方是一大行人安全隱憂。近期新北市提報了「員和人本通行改善工程」,希望趁著改善土城暫緩重劃區、員和社會住宅至海山捷運站間通道路廊工程專案,一...
CTWANT ・ 23 小時前中美利差收窄,10月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國債,5個月以來首次
【財訊快報/劉敏夫】外電報導指出,新出爐的數據顯示,10月份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國債,為五個月以來首次,因中美利差收窄為境外投資者增加中國國債配置帶來動力。根據中債登公佈的數據,境外機構10月份增持中國國債規模約為386.6億元人民幣。不過,整體來看,境外機構仍連續第六個月減持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中國人民銀行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境外機構整體持有的銀行間市場債券規模降至3.73兆元人民幣,約占總托管量的2.2%,整體減持約500億元人民幣,與9月的減持幅度基本相當。雖然聯準會官員對於通膨走向的看法存在分歧,但由於勞動力市場持續顯現疲軟跡象,聯準會自9月起連續兩次會議降息。上月下旬美國基準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一度跌破4%,中國國債殖利率則基本持穩,使中美利差倒掛幅度一度縮窄至近200個基點,激勵了部分外資流入。澳盛銀行中國資深策略師邢兆鵬表示,外資淨流入中國國債,主要受到聯準會降息之際指數投資者配置的驅動。但鑒於市場對聯準會和中國央行的降息預期均有所減退,預計外資流出中國國債的壓力依舊存在。此外,外資持有國債比重小幅反彈,但仍未遠離近八年低點。金融媒體根據中債托管數據計算發現,上月國
財訊快報 ・ 23 小時前
冬遊澎湖公部門推消費券 民間行銷特色伴手禮大禮包
每年東北季風起,澎湖進入觀光淡季,公部門力推大型運動賽事,搭配消費券行銷澎湖,民間業者則配合贊助伴手禮,並研發澎湖特色大禮包,搶攻消費券帶來人潮的觀光商機,同時也讓遊客對於澎湖印象,除了凜冽東北季風、海鮮美食、奇岩怪石外,還多了1份味覺的念想。
自由時報 ・ 1 天前
高度加工食品增巴金森氏症風險2.5倍!醫師詳解常見五問題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一名六旬的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PD)老翁,積極服用左旋多巴類藥物控制病情,有鑑於隨著用藥時間拉長,藥效波動變得更為劇烈,患者藥效存在時候可以很好,但藥效漸退(Wearing-Off)可能會像是「機器人斷電」一樣,身體瞬間就會無法動彈。為了避免危險的藥效漸退現象,該個案積極記錄自己每日用藥時間點與反應,與醫師共同打造個人化療程。然而,某次患者在結束重量訓練後,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生藥物漸退現象,雙腳無法控制、一步也無法踏出,僅能在人行道上等待家人來救援。 於美國及加拿大進修回國,現為臺北榮民總醫院助理教授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俊宇醫師提到,面對仍有出現藥效漸退現象的病患,可考慮在療程中加入具有藥效漸退適應症的新藥,以減少左旋多巴類藥物的損耗,根據研究有機會延長on time時間將近1.5個小時。上述個案的療程在適當調藥後,至今沒有在外出時「斷電」,大幅減輕外出、運動的心理壓力,也減少了照護者的照護負擔。 誰會發生巴金森氏症? 陳俊宇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是台灣高齡族群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之一,好發於50至60歲以上長者,男性高於女性
健康醫療網 ・ 23 小時前
生物標誌物檢測 晚期胃癌精準治療新契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胃癌是全球第五大癌症,在台灣則名列第八大致死癌症!儘管過去透過幽門螺旋桿菌的根除治療,發生率一度顯著下降,但自2018年起,新診斷人數卻又逐步回升至每年近四千名。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沈延盛指出,這波趨勢與台灣社會快速老化高度相關,日本預測未來胃癌將以75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台灣正步上日本後塵。 台灣早期診斷僅三成 篩檢不足成最大困境 令人憂心的是,台灣在胃癌防治上面臨「篩檢不足」的巨大挑戰。沈延盛醫師表示,過去二十年來,台灣胃癌的期別分佈幾乎沒有改變,早期胃癌診斷比例僅約三成。反觀將胃癌視為「國病」的日本與韓國,因推動全國性的胃鏡篩檢政策,早期胃癌診斷率高達七成以上,根據日本公開資料顯示,第一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95%,整體存活率約在65%以上,這些差異反映出不同國家在篩檢政策與診斷期別上的落差。 沈延盛醫師強調,胃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是腹脹、消化不良、飢餓時疼痛或吃飽後不適,容易被忽略。提醒若有持續性的腸胃不適、胃食道逆流,或是有胃癌家族史、曾感染幽門桿菌等高風險族群,50歲以上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生物標誌物檢測成治療關鍵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不輕言全面抵制」 卓榮泰批在野:抽中央的血、拿錯藥逼吞
[Newtalk新聞] 對於日前提到全面迎戰在野通過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8)日表示,新修正案將迫使中央新增 2,600 億元舉債,使總舉債超過公債法 15% 流量管制,成為違法預算。他重批在野, 中央政府跟國家本來都沒生病,是國會把中央政府抽了血,一直在弱化中央,也拿錯的藥要中央硬吞下去。他要告訴國會,應不該一意孤行。「協商未到根本絕望,我不會放棄協商。但是全面的抵制,未到最後關頭,我們也不會輕言的抵制」。 卓榮泰今日上午前往立法院報告「中央政府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重建特別預算案」編製經過並備質詢,並於活動前受訪。 對於在野多數通過財劃法修正案,卓榮泰稱要全面迎戰。卓榮泰受訪表示,從去年 520 以來,由國、眾兩主導的國會事實上對行政院一直是步步進逼、層層圍堵,要逼行政院接受違憲的法案跟預算案,也要逼行政院去執行違憲的、違法的法案跟預算案。同時用搶權、分錢的方式,層層的圍堵,就是要弱化中央國庫,癱瘓中央政府,人民都看得非常清楚。 卓榮泰說,最近的例子,上個禮拜我在總質詢中答詢,他們會在這禮拜正式討論出行政院版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而且今天下午也已經邀請地方
新頭殼 ・ 23 小時前
金門紅十字會與海基會人道救援 一條龍服務助兩罹病長者小三通返金
金門縣紅十字會今天啟動人道救援任務,將2名罹患重病長者循小三通管道,以擔架自廈門接返金門,待病情穩定,再搭醫療專機由金門後送台灣本島醫院治療;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表示,今年與紅十字會合作的「一條龍」服務,已達16人次。金門紅十字會總幹事呂忠飛說,此次人道救援任務,因日前鳳凰颱風影響一度觸礁;在得知
自由時報 ・ 23 小時前
看直線會扭曲?可能是黃斑部病變找上你了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說:李宜潔醫師提醒,視網膜上增生膜(俗稱黃斑部皺褶)尚無藥物可預防或消除,定期檢查與早期發現是守護視力的關鍵/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眼睛是靈魂之
好醫師新聞網 ・ 23 小時前
癌症、失智不會同時發生?醫揭研究:生活習慣是關鍵分岔口
張家銘指出,該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Neurobiology of Disease》,內容顯示癌症與失智症並非無關,而是分別代表細胞走向「過度增生」與「過度退化」的兩端現象。他解釋,癌症源於細胞生長訊號過強,阿茲海默症則與細胞生存力過弱有關,其中如Wnt訊號與p53基因的失衡,均是導致...
CTWANT ・ 23 小時前
青光眼治療除了藥物 雷射治療提供藥物以外重要新選項
朱智盟醫師表示,臨床上約1/4患者屬於「正常眼壓型青光眼」,即使眼壓值在正常範圍內,仍可能出現視神經萎縮與視野缺損。因此診斷時需綜合評估「眼壓、視神經杯盤比、視野變化」三項指標,任兩項異常即可判定為青光眼。
NOW健康 ・ 22 小時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1 小時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8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