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江國賓驚爆口腔長腫瘤 呼籲「如果覺得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不能拖」
演員江國賓(左)分享發現腫瘤的驚險歷程,提醒民眾別輕忽口腔症狀,右為江國賓的主治醫師、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李曉屏。(攝影/陳稚華)
資深藝人江國賓近日在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媒體餐敘上,首度分享自己罹患口腔腫瘤的就醫經歷。他回憶,當年口腔疼痛原以為只是一般發炎,卻在就診後被醫師判定需立即切片檢查。
「當時曉屏主任一看我的口腔,就說要馬上切片。所幸檢驗結果是良性腫瘤,經過切除與清創手術後就康復了,」江國賓提到,距今已4、5年,他仍固定每2、3個月回診追蹤。他也藉機呼籲,「千萬不要嚼檳榔、抽菸,如果覺得口腔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不然拖得越久,問題越嚴重。」
這場由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主辦的媒體餐敘,於18日假台北大直典華舉行,旨在推廣口腔顎面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簡稱 OMFS)的專業價值,並讓社會更認識這群「口腔及頭頸部外科的專家」。
口腔外科是醫療橋樑,學會籲重視口腔癌早期篩檢
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李曉屏開場時表示,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在醫療體系中橫跨牙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與腫瘤外科,是「醫療橋樑」的重要角色。
「他們是第一線搶救顏面功能與生命安全的醫師,很多病人能恢復正常生活,是因為這群人默默守在手術燈下,」李曉屏強調。
李曉屏也特別提醒,口腔癌仍是台灣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新診斷的口腔癌病患逾8,000人,男性居多。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嚼檳榔、吸菸與飲酒。
李曉屏呼籲,「口腔篩檢真的非常重要,紅斑、白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都是癌前病變,早期發現可避免嚴重後果。」這也是江國賓願意現身說法的原因之一,他笑說,「我那時候只是覺得牙齒有點痛,沒想到差點錯過早期治療。」他也提醒觀眾,嘴巴裡面任何不明潰瘍或長期破皮,都不要輕忽。
延伸閱讀:全球首例》三總牙醫靠「眼眶拔牙」 解決23歲女骨纖維性發育不良、險戳破眼危機
李曉屏強調,口腔顎面外科醫師在醫療體系中橫跨牙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與腫瘤外科,是「醫療橋樑」的重要角色。(攝影/陳稚華)
江國賓感謝醫療團隊專業搶救,也鼓勵民眾早檢查、早發現。(攝影/陳稚華)
從智齒、顎骨到顏面重建...口腔外科範圍橫跨醫學與牙醫
口腔外科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委、萬芳醫院口腔外科主任侯俊羽以幽默方式帶領來賓「唸英文」認識這個專科的全名─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Oral是口腔,Maxillofacial是顎面,Surgery就是外科。」一句簡單的說明,讓大家更理解這個名稱背後的專業深度。
侯俊羽指出,口腔顎面外科是牙科十大專科中最早成立專科制度的領域之一,也是最辛苦的科別之一。「我們要值班、處理急診,病人常是外傷或腫瘤等重症。」目前全台共有552名學會會員、其中441位為專科醫師,訓練醫院遍及北中南東各地。即便部分縣市沒有訓練機構,也幾乎都能找到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提供服務。
侯俊羽表示,口腔顎面外科的業務範圍極廣,涵蓋「口腔、顎骨與顏面區域」,醫師需具備牙醫與醫學雙重知識,處理的問題從牙齒拔除到顏面重建都有。他以臨床實例介紹數種常見手術:
1. 智齒手術:是最常見的門診手術之一,對專科醫師而言如家常便飯。
2. 頭頸部感染手術:若牙齒感染未妥善處理,可能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危及生命。
3. 人工植牙:現今結合3D導板與導航技術,能精準避開神經,提高安全與成功率。
4. 顏面骨折修復:值班醫師常於深夜接獲急診通知,需處理顏面骨折與軟組織縫合。
5. 良性與惡性腫瘤切除:若為口腔癌,除了腫瘤手術,也需進行重建恢復外觀與咀嚼功能。
6. 正顎手術:改善顏面歪斜、咬合異常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現多配合3D模擬導覽提高手術精準度。
7. 顳顎關節手術:針對張口受限、關節疼痛等症狀,除藥物與復健,也可採微創關節鏡治療。
侯俊羽強調,「我們從牙齒、顎骨到顏面重建,都是為了讓病人恢復功能與生活品質。」
侯俊羽指出,口腔外科醫師需具備牙醫與醫學雙重知識,處理的問題從牙齒拔除到顏面重建都有。(攝影/陳稚華)
不只是「拔牙醫師」,更是守護顏面與生命的專家
口腔顎面外科(OMFS)結合了牙科與外科的專業技術,診治範圍從口腔、顎骨、顏面到頭頸部軟硬組織疾病、創傷與重建手術,是牙科體系中侵入性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專科之一。
學會指出,這類醫師除了拔除阻生齒、植牙與補骨外,更肩負顏面骨折修復、口腔癌切除與重建、顎顏面矯正手術、唾液腺與口腔黏膜病變治療等任務。他們不只修復外觀,更關乎「吃得下、講得清楚、笑得自然」的生活品質。
隨著3D影像導覽、電腦斷層分析與虛擬手術模擬技術的成熟,口腔顎面外科正朝向「數位化與精準化」邁進。台北慈濟醫院口腔外科主任許博智也提到,從人工植牙導航到腫瘤重建骨板設計,醫師能在電腦上先進行虛擬模擬,提高手術的安全與美觀度,「這項專業同時結合醫學精密度與藝術美學,被譽為『醫療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科別』。」
延伸閱讀:全球首例 北慈完成「一日顎骨重建與植牙」 口腔癌友6小時重拾笑容與咀嚼力
在燈光明亮的手術室裡,這群醫師或許默默無聞,卻是許多患者重新「抬頭微笑」的推手。
學會現場一起幫10月及11月壽星慶生,也恭喜江國賓手術成功如獲新生。(攝影/陳稚華)
口腔外科醫師在燈光下與時間賽跑,守護患者的顏面與生命。(攝影/陳稚華)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顏面外傷與口腔癌病例增加,學會期望透過衛教及推廣,讓更多民眾了解這項專業。「唯有社會理解、專業分工,才能讓患者在功能、外觀與心理層面,都獲得最完整的重建與支持。」
更多信傳媒報導
透露輝達對土地備案「皆不排斥」 李四川:備案比T17、18更大更便宜
海軍提海鯤號操雷測試新時間:明年5月前 顧立雄解釋技協無法隨叫隨到
日、德等國皆未對水面型光電設環評 台灣將成特例? 彭啓明:最快規範年底前出爐
其他人也在看

「1蔬菜」抗癌、解毒還能回春!乳癌女狂吃3個月後神奇好轉
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解毒功能。醫師劉博仁表示,一名乳癌患者經檢測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DEHP)」的代謝物偏高,長期會干擾內分泌與細胞代謝。劉博仁請患者每天多吃一些「十字花科蔬菜」,3個月後,女子的檢測數據明顯改善,解毒與代謝功能大幅提升。女子也直呼,「精神變好了、皮膚也變亮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無業夫妻放棄腹中骨肉 港、台就醫遭拒後共赴黃泉釀2屍3命悲劇
香港屯門大興邨昨(19日)凌晨發生一起2屍3命的墜樓命案,警方調查發現,死者為一對夫妻,因為經濟壓力不得不選擇墮胎,卻被香港、台灣兩地醫生拒絕。他們均為無業狀態,其中男方還要支付前妻子女的贍養費,再加上工作、債務問題,患有精神病;女方則自幼患有心臟疾病,有輕生傾向。
鏡報 ・ 5 小時前
病人罹腦瘤右眼被摘除⋯竟要求換新眼鏡?醫從患者身上學到的生命課
當生命來到最後階段,病人最想要的是什麼?醫師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ia Sweet)於《上帝的旅館》一書中,寫下在深池醫院的所見所聞,包括患者與醫生面對病痛或生死時的心情轉折,以及身心靈照護的本質、代價和價值等真實寫照,她深切體會到,醫生並不需要做很多事,往往只是最簡單的處方,病人就會好轉,醫療或許可以「無為而治」。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長壽專家「絕不吃高糖早餐」 逆齡15歲!就靠減少發炎
比利時長壽專家維丁醫生聲稱自己成功將生理年齡逆轉約15歲,並分享了他為了健康長壽絕對不碰的早餐類型。這位專門研究健康老化的醫生表示,高糖分的早餐可能會導致血糖急速升高,長期下來恐加速身體老化。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影后》宇宙要誕生?嚴藝文親揭「胖姐與壁虎」祕密前傳計畫 黃迪揚笑喊:再拚一把!
[FTNN新聞網]記者莊蕙如/綜合報導金鐘60落幕,氣氛依舊餘熱未退。《影后》導演嚴藝文與演員黃迪揚成為話題焦點,兩人不僅在典禮上互動火花滿滿,更在慶功宴...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運動降膽固醇「早上vs晚上」哪時最好?專家解答 差別出乎意料
當你拿到健檢報告,發現膽固醇比預期高時,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提醒,該是時候調整生活習慣,例如重新把運動排進日程,幫助降低數值。研究顯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膽固醇,降低「壞的」LDL 膽固醇,並提升「好的」HDL 膽固醇。不過,如果想讓努力更有效,你或許會好奇:有沒有特定時間運動更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對此,eatingwell網站訪問了心臟科醫師、運動營養師與健身教練。 運動有最佳時間嗎? 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是否早晨、下午或晚上運動對降膽固醇最好。心臟科醫師 Aaron Feingold 表示,依個人狀況而定,但有研究顯示,早晨運動在膽固醇管理上可能略佔優勢。他解釋,人體的晝夜節律會影響脂肪代謝,膽固醇生成在夜晚達到高峰;早晨運動能打斷這個循環,並在白天提升 HDL 水準。例如,一項針對年長者的研究發現,早晨運動者的 LDL 膽固醇明顯低於下午運動者。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早晨運動與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中風風險有關,而膽固醇在這兩種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下午或晚間運動也有其優勢。運動營養師 Marie Spano 指出,研究顯示,晚間運動可能比早晨運動更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因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大腸鏡幾歲開始做?醫:「2關鍵」判斷 「5大高風險群」及早檢查防腸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國健署提供45至74歲民眾,以及40至44歲具大腸癌家族史者,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檢查時機只考量年齡嗎?馨蕙馨醫院胃腸肝膽內視鏡中心吳宗勤主任指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同時發炎性大腸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以及克隆氏大腸炎逐年增加,提醒民眾並非年紀到了才要警惕,更要看「風險」與「症狀」判斷,當個人健康情況、生活習慣或症狀出現變化時,就應考慮提早檢查。 3案例說明檢查「不只看年齡」 年輕人非百分之百安全! 吳宗勤主任表示,大腸息肉是日後演變成大腸癌的主要因素,及早發現並切除息肉有助癌症預防。雖然年齡與息肉的發生率成正比,但年輕人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同樣可能面臨健康風險。就有一名27歲男性是長期外食的肉食主義者,在公司健康檢查中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也就是說雖然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息肉已經存在並造成出血,可見早期、主動篩檢的重要性。 另有一位有抽菸習慣的32歲男性,受慢性腹瀉困擾,因為太太擔心而就醫,檢查發現息肉和多發性憩室。症狀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腹瀉、便秘、排便習慣改變等持續或反覆出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中央、花蓮救災槓上 滿意度「驚人一面倒」
[NOWnews今日新聞]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流,洪水漫淹下游光復鄉,釀多死慘劇。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今(20)日公布的最新民調,20歲以上台灣人,二成五滿意花蓮縣政府這次防災(含撤離)與救災...
今日新聞NOWNEWS ・ 6 小時前
停車格驚見「雙車牌」 開單員一眼辨真偽
[NOWnews今日新聞]台中市一名停車開單員眼尖識破假車牌!市府交通局表示,日前南區一輛停放於公有停車格的自小客車,前後車牌分別為「BUF」與「BUJ」,疑似意圖蒙混逃避繳納停車費。開單員察覺異常後...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雨炸宜蘭!小客車慘卡地下道「水淹半車身」 駕駛無奈棄車逃
受到東北季風及風神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北部地區下起大雨,造成多處積淹水。宜蘭頭城外澳接天宮附近道路,就有轎車當場被淹沒半個車身,駕駛只能棄車逃離,氣喊「刁車啊」。
太報 ・ 4 小時前澳洲總理訪美將拜會川普 重點討論礦產合作
(中央社雪梨20日綜合外電報導)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今天將在華盛頓會晤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銷澳洲豐富的關鍵礦產資源,作為削弱中國對全球供應掌控的一項策略。
中央社 ・ 5 小時前

小酌更健康?研究揭「安全飲酒量」:不聽慘失智、罹癌
一般認為小酌無害,但一項國際合作研究指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少量酒精也會減弱大腦神經功能,酒精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因此,酒精對失智風險「零安全值」。醫師李柏賢也表示,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因此,根本沒有「安全飲酒量」一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民進為何無法破4成?張景森嘆「富二代每天搶家產」:這是台灣的風險
台灣藍綠白政格局大致都落在穩定區間,其中執政民進長期占約4成左右,對此,前政務委員張景森於臉書發文指出「民進的極限是台灣的風險」,分析民進缺乏開拓新支持者的能量,僅為了這3、4成家產,在內部殺得見刀見骨,在外部不斷製造敵人,「這種極限不僅是涉及民進選舉上的政治天花板,實則涉及的更是台灣存亡的風險。」張景森表示,台灣政局呈現一種危險的「恆溫」狀態......
風傳媒 ・ 1 天前
楊振寧差54歲二婚轟動 家人坦然祝福
首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18日辭世,他在現代物理學發展貢獻卓著,學術地位與影響力跨越一個世紀,婚姻故事也為人關注討論。2004年以82歲高齡與28歲碩士研究生翁帆登記結婚,兩人相差54歲的「祖孫戀」引起轟動。楊振寧還曾透露第一任妻子杜致禮見過翁帆,當時對她的印象很好,也因此促成他之後下定決心和翁帆結婚。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鄭麗文才剛當選! 趙少康憂親中色彩恐「令不出中央」
國民主席選舉剛結束,前立委鄭麗文 當選,內對鄭麗文親中路線 多有疑慮,資深媒體人趙少康 就對鄭麗文提出建議,鄭麗文如何回應,詳細情況連線記者葉庭。 #國民主席選舉#鄭麗#親中色彩#趙少康
東森新聞影音 ・ 2 小時前
連炳發稱帝獎金一半捐外籍移工
連炳發、楊一展以《The Outlaw Doctor 化外之醫》分別奪視帝、男配角獎,19日凌晨和張鈞甯、蔡亘晏(爆花)、黃大煒出席公廣慶功宴。連炳發成為金鐘史上首位越南籍影帝,直呼現在很幸福,手機祝賀訊息不斷,承諾獎金一半會捐給外籍移工在台基金會,另一半會和劇組慶祝。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薑不只暖身! 醫揭最新研究:助燃脂、血糖不亂飆
薑是中式料理和食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最新研究證實,薑能讓體內脂聯素上升,當脂聯素夠高,就像按下身體自我修復的開關,脂肪開始當燃料用,能幫助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風險。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宜蘭頭城暴雨積水!小客車刁車水淹超過輪胎 駕駛棄車驚逃
受東北季風及風神颱風外圍環流雙重影響,北部地區大雨不斷,宜蘭頭城出現淹水災情,一輛小客車行經外澳接天宮附近道路時,因積水高度超過輪胎,整輛車困在水中,駕駛無奈棄車逃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