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國立劇場(後篇)超越傳統藝能的保存與振興,成為探求新的「日本特色」之平臺
國立劇場(東京千代田區)重建計畫暫時擱淺。劇場長時間關閉的這個空窗期,恰恰是包括表演相關人士在內的全體民眾拋開固有觀念,討論我們到底要向「國立劇場」尋求什麼這樣一個問題的絕佳機會。希望這次機會能夠變成讓第2代國立劇場昇華為全新的創造、文化交流和傳播據點的契機。
傳統藝能的「博物館」
回顧國立劇場創設(1966年)之初的相關言論,可以看到譬如「屹立於世界藝能之林的日本藝能的活的博物館」之類,將「國立劇場」比作「博物館」的說法。當年拿出校倉造型外觀方案的設計師岩本博行也曾說「要將已經成為經典的歌舞伎和藝能等日本的瑰寶收入正倉院風格的倉庫中留存下去」(底線為筆者添加)(1963年給《朝日新聞》的投稿)。
如今,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英語均譯為museum)因各種策劃和展示活動而充滿了生機。然而,古今東西,由於過於偏重守護歷史的珍貴碎片,museum一直擺脫不了會剝奪藝術品本身的氣息,將之禁錮於權威的牢籠之中這樣一種印象。德國社會學家Theodor Adorno帶著強烈的諷刺意味,將museum比喻為「mausoleum(陵墓)」,以此表達對藝術作品被作為陳列品蓋棺封存這種情況的擔憂。
為了避免國立劇場變成「巨型墓地」,包括表演家在內的所有民眾應該各自站在自由的視角,描繪下一個百年的宏大藍圖,為第2代國立劇場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這樣的良機可謂失不再來。為了便於展開討論,筆者將在回顧歷史脈絡的基礎上,分析日本文化政策的「當下位置」。
國家大劇院的誕生:國民的或者說為國民而建的劇院
「國家大劇院」發源於歐洲。隨著歐洲各國朝著市民而非王侯貴族掌管政治的社會過渡,逐步成為現代民族國家,國家大劇院也同步登場。這是此前長期被許可制和審閱制限制表達的市民終於贏得「自由」的象徵,正因為進入了一個市民掌控政治的時代,所以大劇院也是人們試圖培養堪當其責的修養和判斷力的意願的結晶。
不同於封建時代的宮廷劇場,國家大劇院的本質在於一種形象姿態: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少數特權階級,而是廣大民眾(Nation)尋求建立的「國民的或者說為國民而建的劇院」。而正因為是納稅的「眾人」的劇院,所以人們要求收稅的國家負擔支出。
另一方面,為了穩定民族國家體制,國家也一直對國家大劇院寄予了種種意圖。從誕生初期,國家大劇院就帶有既可以變成「國民劇院」又可以變成「國家劇院」的雙面性。
日本的國立劇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戰爭時期打壓和利用言論的記憶尚未淡化之際,深知歐洲曾經經歷過的、國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國家大劇院試錯過程的表演家們始終提心吊膽的背景下誕生的。
文化政策的當下位置
將視線轉回現代,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前,多個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福利國家體制終結,行政和公共機構都被植入了追求新自由主義式「效率化」的視角。文化政策也逐漸變得不得不需要明確展示值得投入公共資金的,在實際利益層面的意義。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前,西方的文化政策超越作為其核心的藝術和文化本身的振興,與經濟效應、城市發展、旅遊、福利、多元文化共生等方面相結合,作為綜合有利於民眾生活和城市建設的「藥方」,透過多方面宣傳其社會意義,勉強維持和保障了資金來源。
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成為了一種可以被貼在任何大義名分上的「萬能膏藥」。然而,從正面向社會闡釋藝術和文化本身價值的工作,以及強調追求卓越性、專業性的姿態逐漸被政策拋在了後面。因為這樣具有被視為遠離普羅大眾的精英主義態度之嫌。
而在日本,表演、藝能都很貼近大眾,觀眾和民間業者多年來熱情地支撐起了藝術的傳承。儘管這是一個優點,但相較於總是必須按照公共預算規模比例向社會說明意義的歐洲,文化行政和公共文化機構的理論武裝就顯得很脆弱,很不成熟。
不久之後,西歐文化政策面臨的存在意義的重新思考和相應的政策風向也流入了處於這種狀況的日本。日本表演家的藝術水準高超,也一直擁有優秀高品味的觀眾。儘管如此,在需要一定政策的「制度化」——確立作為專業團體工作場所的公共劇場制度、找到其社會意義的依據、對作為從業人士的表演家的職能的尊重和鑒於工作方式特殊性的收入結構的穩定產業化,等等——這些方面,依然停留在相對脆弱的狀態。應該和國立劇場同時「翻新重建」的政策課題堆積如山。日本的文化政策目前就處於這種當下位置。
找回「國民的劇場」
日本的國立劇場讓人感覺就像是陷入了日本藝能的理想狀態和明治以後歐洲取向的文化政策的夾縫之中。雖然並未走向西歐那樣高度的「制度化」,但由於已經形成了「門檻高」的印象,所以對於普羅大眾的凝聚力也比較弱。早年的《國立劇場法》於1990年被修訂為另一部法律,之前以明文形式讓「國立劇場=傳統藝能」成立的法律依據也已經不復存在。
由於其出發點,是將傳統藝能的「保存及振興」作為了目標,所以雖然將原本發源於大眾藝能的傳統藝能作為核心,但人們是否認為國立劇場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與社會斷了聯繫的遙遠存在,只是單純「保存」、「重現」那些與現代人毫無關係的歷史遺產的場所了呢?
今時今日,在以民主社會為基礎的各個國家的國家大劇院,將歌劇和芭蕾忠實「重現」為古典演出的公開演出正在相對變少。原因在於,作為中堅力量的人們已經理解,關於如何透過已是經典的作品和身體技法,與現代社會對話這個問題的探求恰恰是一種創造,是專業人士的使命,觀眾也在尋求這些東西。
受到廣泛支持的藝能的本質,絕不在於國民性和高尚性。而是在於可以將荒誕、歡樂,以及某些時候對於那些向社會不公現象發起抗爭的人們的共鳴和自我投影作為引力,確認人類普遍共用的價值觀的現在時的這樣一種時空。
新一代國立劇場的挑戰
與那些從事傳統藝能工作的人士交談,就會發現表演者自身每天精進表演技藝,一面從自己的藝術中尋找現代意義,一面不斷向「創造」發起挑戰的形象。
文樂的桐竹勘十郎(左)和吉田和生(右)在國立劇場重建閉館紀念儀式上獻上精彩表演,2023年10月,東京都千代田區(共同)
傳統藝能的旋轉舞臺被歐洲的舞臺裝置借鑒,淡路人形淨琉璃給百老匯的「獅子王」的表演帶去了靈感,日本的傳統藝能長期以來為國際舞臺藝術發展做出的貢獻絕對不算小。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法國編舞大師莫里斯貝雅創作的《The kabuki》(以《假名手本忠臣藏》為題材)和《M》(以三島由紀夫為題材)等以日本及日本的思想為題材的作品也非常有名。據說在他親自創辦的舞蹈學校,舞者們還要學習劍道課程。
同樣,比如第2代國立劇場,也應該可以作為深入研究全世界肢體表現和演藝舞臺表現藝術的「實驗場」,成為一個為深化人類表演表現藝術做出貢獻的國際據點。那將是在日本國內乃至其他各個國家和地區,而且是在不同領域磨練技藝的人們匯聚一堂,採用分析動作和認知的最尖端技術,磨礪置身於現代環境下對傳統藝能的理解,打磨表現藝術——不再將與海外人士的交流局限在「遊客」(觀光)上,藝術表現者同仁相互刺激,共同探求、磨合、展示肢體表現和舞臺表現的理想狀態這樣一種國際據點。國立劇場常年致力於培養藝術傳承人。培養和研究是國立劇場的強項。不能將國立劇場與傳統藝能本身的價值一併而論,導致含糊不清,而必須明確梳理有別於其他眾多劇場的「國立劇場」自身的存在理由和理想狀態。
表演藝能的現實價值
日本的藝能起初受到來自大陸的影響,在閉關鎖國時期完成了獨特的發展成熟,近代以後受到西方,戰後受到美國的影響,逐漸孕育出了作為「與世界的交會點」的獨特文化。一方面與多樣文化圈進行活躍交流,另一方面探求自身的獨特性,正是這樣的兩極催生了今天的「日本特色」。從以交流為基礎的多樣性和混合性中獲取刺激,然後輕柔地塑造自我——這種姿態,正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藝能」的本質。
在抽象思維可以交給人工智慧(AI)的時代,用身體傳達的「藝術」和「傳承」的價值,將變得更加寶貴。我們還需要發揮表演特有的優勢,追求(包括發聲、演奏在內的)肢體性,弄清那些傳達複雜色調和觸感的服飾和美術、照明對人們認知產生的效果,並廣泛反哺國民生活。另外也需要與地方上多年培育起來的藝能加強協同。
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表演是一種有許多幕後人員在付出的人力密集型產業。正如經典名著《舞臺藝術——藝術與經濟的兩難》(William J. Baumol & William G. Bowen)所揭示的那樣,舞臺藝術並不是把表演家和幕後人員機械化、規程化,高效、統一地壓縮費用,進行大量生產,提高利潤這樣一種易於實行(而且需要這樣實行)的產業。必須照顧其工作方式的特性,不能過度追求利潤和效率,以致犧牲工作人員本應獲得的喜悅和尊嚴,以及正當的報酬,表演行業也不例外。
表演家們積極發聲
從事傳統藝能活動的人士因為劇場閉館而少了許多公演機會,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迎來了個特別的機會,作為「主角」登上僅此一次的歷史性大討論的舞臺,為規劃今後百年的「國立劇場」發展藍圖和基礎,展開一場討論。作為觀眾的民眾也同樣如此。
希望以表演為生的各個專業領域和年齡段的人士都能從各自的視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國立劇場」的意義、作品試圖表現的內涵、日常感受到的表演行業的課題、在藝術上寄予的夢想和理想——編織出這些東西的語言將成為民眾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和豐富討論的觸媒,去打開新國立劇場的大門。
站在十字路口的日本國立劇場(前篇)「日本文化藝術招牌」 | Nippon.com
因國立劇場老化而提出的重建計畫陷入僵局。東京都內多家劇場相繼休館、停業,尋找替代劇場也並非易事。現場演出機會的減少,恐將導致傳統曲藝的傳承面臨危機。本文將探究計畫擱淺的背景原因,分析國立劇場相關文化政策的課題。
秋野有紀 [作者簡介]
早稻田大學教授。專攻文化政策學。獲得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所、德國希爾德斯海姆大學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學位。在文化廳、內閣官房、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藝能實演家團體協定會等單位的委託研究項目中擔任委員。
其他人也在看

2025復仇劇大爆發!《親愛的X》金裕貞黑化演技令人叫絕、《操控遊戲》池昌旭演出越獄風雲|「當正義缺席,人該如何自保?」5部必追復仇劇推薦
【文/江浩一】在2025年的韓劇陣容中,復仇不再僅是單純的戲劇元素,而是成為了一種深度探討社會、權力、情感與自我擁有的鋒利切面。以下5部作品以不同的重量與角度描繪反擊,有的逼近現實世界的疼痛與殘酷,有的刻畫權貴階層的殘酷遊戲。更重要的是它也展現了另一種不流血的反抗,用愛、親情,或透過勇敢地離開與再選擇,完成最終的自我救贖。
Yahoo奇摩電影戲劇編輯部 ・ 9 小時前
「愛在畫中」身心障礙者創作 繪出理解隱性障礙
新北市社會局為響應2025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活動主題「理解隱性障礙 消除誤解歧視」,18日舉辦第28屆「愛在畫中」身心障礙者巡迴畫展頒獎典禮,由副市長劉和然頒發獎牌給125名優秀的身心障礙畫作得獎者、2位「嚴選組」得獎者及6個績優參展單位,鼓勵他們藝術創作的熱情。
自由時報 ・ 1 小時前
《大濛》:回望白色恐怖,是否能以喜劇為刃?
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創傷始終是一道未痊癒的傷口。在轉型正義尚未真正落實的情況下,將這段歷史改編為影視作品,創作者常陷入吃力不討好的困境。一旦處理過於嚴肅,便被指說教或疏離觀眾;若使用商業片語彙,又可能被質疑輕率、消費創傷。創作者在歷史與美學之間行走,如履薄冰,既有要回應集體記憶的倫理責任,又要在觀眾早已麻木的現實中,尋找重新觀看歷史的可能性。
思想坦克Voicettank ・ 1 天前
MLB/誰是大谷翔平?歐尼爾認原本不認識 聽到年薪嚇傻以為「搞錯了」
道奇日籍巨星大谷翔平用「二刀流」身手風靡全球,不料NBA傳奇中鋒歐尼爾(Shaquille O’Neal)竟在節目上坦言原本不清楚這位4屆年度MVP是誰,直到有天他不小心發現大谷是位握有10年7億身價的球員,才意識到大谷的影響力有多巨大,甚至還直呼聽到這個薪水以為「搞錯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中國人脆問台人「回歸中國擔憂什麼」?香港人冷回網讚翻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中國近期對台灣文攻武嚇不斷,除了頻繁軍演製造區域緊張外,對台民眾也積極在各領域進行統戰。對此,一名中國人透過Threads發文,指出想聽聽台灣人對於回歸中國的擔憂是什麼。除了引發熱議之外,更有香港人冷回 1 句話,讓網友笑翻。
民視 ・ 1 天前
《大集合》玩坐氣球襲胸籃籃?胡瓜慘遭炎上 節目急發116字聲明道歉
綜藝天王胡瓜主持的《綜藝大集合》17日到雲林麥寮出外景,有網友PO出錄影截圖,發現胡瓜玩坐氣球遊戲過程中,不小心摸到助理主持人籃籃的胸部,遭網友炎上批評,不過許多網友也緩頰說:「這一看就知道不是故意的。」對此製作單位今天也做出回應。蔡維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親媽教得好!汪小菲妻Mandy首洩「大S生前託付」:我一直在做
大S(徐熙媛)2月於日本病逝後,留下的一雙兒女「玥兒」、「箖箖」目前由生父汪小菲及現任妻子Mandy(馬筱梅)照顧。Mandy對姐弟倆的悉心照顧外界有目共睹,她也被網友盛讚是「後媽最佳人選」。Mandy近日在直播罕見提起大S,大讚對方將孩子教得很好,也透露自己一直在做大S生前委託她的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大谷高達211億「延遲付款」恐釀封館危機?美媒直言:道奇摧毀棒球!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MLB美國職棒洛杉磯道奇球星大谷翔平的10年7億美元大合約,其中有高達6.8億美元(約新台幣211億)都是延遲付款,根據美國媒體《The Sporting News》記者修斯(Andrew Hughes)報導指出,此種「延遲付款」的合約形式可能間接影響2027年大聯盟封館,修斯更直言:道奇正在摧毀棒球!
FTV Sports ・ 5 小時前
《百萬小學堂》小西瓜長大了!近照曝光變正妹中醫師 網驚呼:門診要爆了
「選我!選我!選我!選我!」綜藝節目《百萬小學堂》昔日人氣「小學生智囊團」成員小西瓜(廖書嫺),在節目播畢後一路專注課業,如今已經是林口長庚中醫師。她的近照今(16日)曝光,網友看了驚呼「門診要爆了」!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館長對決大師兄「過一天風向變了?」 鄉民揭他1敗筆:根本豬隊友
「館長」陳之漢近日遭元老級員工「大師兄」李慶元、高階主管小偉毀滅式爆料,稱館長曾要求小偉陪睡老婆館嫂,以及投資內幕等。一名網友表示,一開始不少人都在嘲笑館長,感覺對方聲勢應該會下跌,沒想到才過一天風向竟然180度轉變,好奇其中原因,掀起眾人熱議。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其他電》2025鴻海科技日21日登場 秀亮點「6個最、6個更」
【時報記者林資傑台北報導】鴻海(2317)將於21、22日舉辦「2025鴻海科技日」(HHTD25)活動,發言人巫俊毅今(18)日在展前說明會時指出,今年以三大智慧平台為核心,全面整合AI技術應用,以「六個最、六個更」亮點展現鴻海在AI時代的重要布局,活動規模為歷年最大,迄今已有近萬人報名。 巫俊毅指出,鴻海科技日自2020年舉辦以來,展示主題隨集團轉型脈絡不斷深化,從電動車、AI伺服器到量子計算、人型機器人與大型語言模型,皆為鴻海「3+3+3」科技策略的重要成果,今年活動大致可從「六個最」及「六個更」亮點來理解。 「六個最」為最完整AI應用路徑、最完整垂直整合、最紮實智慧製造能力、最前瞻技術集結、最多元國際合作夥伴、最多參觀者與媒體參與,「六個更」為更多元的論壇、更多電動車展示、更大的展區面積、更多外部企業參與、更豐富的抽獎禮品、及更具特色的鴻海小物。 巫俊毅指出,今年科技日將首度完整展示結合AI後的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等三大智慧平台新面貌,並以AI伺服器為例,展示從關鍵零組件、模組至整機組裝的完整供應鏈能力,包括自動化設備、醫療與工廠機器人等多款智慧製造設備也將以實機亮相
時報資訊 ・ 2 小時前
教授夫妻涉侵吞幹細胞技術遭起訴 台大、北醫估損失122億
台北醫學大學特聘教授黃彥華與其丈夫、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研究所所長林泰元,被控將台大與北醫的幹細胞研究成果據為己有,並私下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申請新藥臨床試驗,導致北醫無法參與,估計損失新藥上市利潤高達122億元。台北地檢署經過3年偵辦,於11月18日依背信、洩漏工商祕密罪起訴黃、林夫婦及業者朱寶麒、高禎祥等4人,並建請法院從重量刑。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台積電再爆內鬼?傳21年老將跳槽英特爾 帶走2奈米機密
台積電前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於今年7月底退休,結束在台積電長達21年的職涯。當時,半導體業界便傳出他可能前往英特爾掌管研發部門;近期供應鏈消息再度指出,羅唯仁已正式加盟英特爾任職,此外,還傳出他在退休前帶走大批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機密資料,台積電目前正積極蒐證。對於相關傳聞,台積電暫未作出具體回應。
中時財經即時 ・ 3 小時前
不是日本!這國家「中國客變少了」 當地人鬆口氣讚:挺好的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7日在國會答辯中明確指出,台海若爆發武力衝突,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等同日本可能出兵,發言引起中國強烈反彈,罕見發布「禁日令」呼籲公民暫時勿前往日本。其實不僅日本,前往泰國旅遊的中國人也大幅度下滑,但比起政府的頭痛,泰國人卻開心表示「其實挺好的」。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披薩店公審台人惹義大利市長震怒!她見1事驚「台灣國際地位」變了
生活中心/曾郁雅報導日前一群台灣遊客飛往義大利一間披薩用餐,沒想到疑似因為16人只叫了5份披薩、3杯啤酒,讓當地披薩店老闆直接把整群團客的清晰面貌全錄下,甚至直接在現場公審、但由於台灣旅客聽不懂老闆所說的外語內容,還對鏡頭比YA、豎起大拇哥,老闆最後卻不留情喊「台灣滾吧」,影片公開後大炎上、讓餐廳老闆緊急道歉,可當下老闆又喊出自己跟「中國、台灣」道歉,讓網友再度看傻眼,事態持續延燒更讓蒙特卡丁尼市的市長德羅索(Claudio Del Rosso)出面緩頰、透露將見「台灣代表」一起解決這次事件,對此台灣財經網美胡采蘋就感歎台灣現在國際地位「稍微有點太高了」。
民視 ・ 1 天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