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告知只剩兩週可活」不抽菸、熱愛運動的年輕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為何日益上升?英國《衛報》:答案可能是空污
2019年底,28歲的貝卡·史密斯(Becca Smith)正處於人生中最忙碌也最充滿希望的階段。她將所有積蓄投入,在英國切斯特租下一個空間,準備改造成一間瑜珈教室。白天,她是個人教練,清晨五點就開始工作,生活充滿壓力、興奮與期待。然而,一個持續不去的背痛,卻悄悄為她的人生投下震撼彈。
「疼痛點一直在變,」她回憶道,「每天都在背部的不同位置。」她看過家庭醫生、物理治療師和脊骨神經醫師,所有人都認為是肌肉拉傷。「當時我最擔心的,最壞的情況,不過是椎間盤突出。」直到2020年3月的某一天,劇痛讓她倒在床上,沉睡後醒來,卻伴隨著劇烈的偏頭痛與視力模糊。她的母親帶她去看眼鏡行,驗光師用光一照她的眼底,發現了出血,立刻將她送往醫院。
在醫院的一週內,史密斯進行了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掃描,以及背部細胞的活體組織切片檢查。當兩位醫生走進病房,拉上簾子時,只有她獨自一人。他們告訴她,她罹患了肺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她的脊椎,並向上蔓延至腦部,已是第四期。
「他們說,他們也無能為力了,」史密斯說,「我只記得打電話給媽媽,在電話那頭崩潰尖叫。醫生告訴我父母,我大概只剩下兩週的生命。」那時正值新冠疫情初期,史密斯選擇回家接受安寧療護。「我想我封鎖了很多當時的記憶,就像經歷創傷後會做的那樣。朋友們都來向我道別,他們坐在我的床尾,哭得泣不成聲。我還留著他們寫給我的那整本信。」
肺癌的樣貌正在改變:不再是「癮君子」的專利
肺癌數十年來一直被視為年長吸菸男性的疾病,然而英國《衛報》指出,近年肺癌患者的輪廓已悄然改變。吸菸雖仍是主要風險因子,但在健康、年輕、從不吸菸的女性中,肺癌的病例無論在比例上還是絕對數量上都在上升。更令人擔憂的是,當英國的肺癌篩檢計畫已能為55歲以上有吸菸史的族群找出76%的早期(第一、二期)可治癒病例時,像史密斯這樣年輕的非吸菸女性,卻往往在癌症擴散後才被診斷出來。
倫敦蓋伊和聖托馬斯醫院(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的腫瘤內科顧問醫生亞歷克斯·喬治烏(Alex Georgiou)透過分析診所的肺癌患者數據,證實了這項轉變:「從2010年到2021年,我們診所中從未吸菸的患者數量逐年增加」、「2010年時,他們佔病例的5%,到了2021年,已增至14%。」
在這些非吸菸的肺癌病例中,有幾個驚人的發現——性別差異:68%為女性,遠高於吸菸群體中的43%;患者年輕化:16%的患者年齡低於50歲,而吸菸群體中僅有5%;種族差異:非裔與亞裔患者比例更高,白人佔吸菸病例的72%,但在非吸菸病例中僅佔44%,非裔患者佔非吸菸病例的17%;晚期診斷:三分之二的非吸菸患者在就診時已是第四期,且有38%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部。
喬治烏強調:「這不僅是人口統計學上的差異,這些癌症的生物學特性也完全不同。」
無聲的殺手:模糊症狀與診斷困境
肺癌患者的改變反映了全球趨勢,但醫學界至今仍未完全理解其背後的原因。赫爾約克醫學院的胸腔外科醫生塞西莉亞·龐皮利(Cecilia Pompili)對《衛報》坦言,相關研究才剛起步:「長久以來,我們不認為肺癌是年輕女性的疾病,甚至經常將她們排除在臨床研究試驗之外。」在非吸菸者中最常見的肺癌類型是「肺腺癌」(Adenocarcinoma)。雖然部分女性會出現持續咳嗽、咳血等典型症狀,但更多人的症狀卻是模糊且非特異性的,例如體重減輕或背痛,就像史密斯的案例一樣。
42歲的自由電影製片人莎拉·李(Sarah Li)的經歷也印證了這一點。她從不吸菸,是個純素主義者,住在倫敦,被診斷時正準備參加她的第七場馬拉松比賽。2024年4月,她被告知罹患無法手術的肺癌,左肺有腫瘤,右肺也有癌結節。
莎拉·李說:「我之前一直咳嗽,但沒放在心上」、「起初是感冒,咳嗽似乎就是感冒的後遺症。」她同時感到右肩疼痛,「回想起來,那是另一個症狀,但我當時不知道要把這兩者連結起來」。物理治療師建議她做肩部運動,藥劑師則賣給她止咳糖漿。直到四個月後咳嗽加劇,她才去看家庭醫生,沒想到卻被轉介進行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掃描,最終確診。
龐皮利醫師目前正進行一項由羅伊·卡斯爾肺癌基金會(Roy Castle Lung Cancer Foundation)資助的研究,訪談女性肺癌患者,希望了解她們的早期症狀軌跡與診斷路徑。「我們知道,一個40歲、身體健康的女性如果持續咳嗽,她更有可能被診斷為過敏、氣喘或感染,而不是像年長的男性吸菸者那樣,會被立即安排去照胸部X光。」
看不見的敵人:空氣污染是元兇?
為何女性肺癌病例不斷增加?龐皮利指出,荷爾蒙可能扮演一定角色,但更明確的矛頭指向了「空氣污染」。
由燃木火爐和生質燃料引起的室內空污已被確認為重要風險因子,而英國的室外空氣污染被認為導致了約十分之一的肺癌病例。龐皮利說:「空氣污染已被證明對兩性都有顯著影響,尤其是在年輕患者中。」醫界認為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女性較小的肺部和較窄的呼吸道,可能導致污染物濃度更高,使得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PM2.5)更容易被困在肺部深處。
羅莎蒙·阿杜-基西-德布拉(Rosamund Adoo-Kissi-Debrah)對此並不意外。她的女兒艾拉(Ella)在九歲時因氣喘去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死亡證明上將「空氣污染」列為死因的人。「當我想到年輕女性罹患肺癌時,我會想到她們接送孩子上學、長時間坐在交通壅塞的汽車或公車裡。當我想到非裔和棕色皮膚的人數較多時,我會想到經濟因素。是誰在搭公車、在公車站等車、住在靠近主幹道的社會住宅或廉價房屋裡?」
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基因突變,尤其是在年輕非吸菸女性中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近期研究發現,空氣污染可能「喚醒」肺部中攜帶這些致癌突變的休眠細胞,促使它們生長。莎拉·李罹患的正是EGFR陽性肺癌。
一線生機:標靶治療與活在當下的生命哲學
儘管診斷令人絕望,但針對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正快速發展,為患者帶來了一線曙光。在接受安寧療護幾週後,史密斯的家人接到電話,她的活檢報告顯示她罹患的是「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肺癌,並且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她開始每天服用八顆藥,病情迅速好轉。兩年後,癌細胞在腦部出現進展,她轉而接受第二線治療。
莎拉·李也在接受針對EGFR突變的每日口服標靶藥物和化療。「現在的生活更加緊張,但也更加生動,」她說,「我很高興今天身體狀況好到可以出門享用一頓美好的午餐。那些你曾視為理所當然的小事……你現在會更加感激。」
這條路充滿艱辛。史密斯坦言,向別人解釋病情令人疲憊。「你總會得到相同的反應:『但妳不抽菸啊?』『妳這麼年輕?』」她感到孤單,儘管肺癌導致的女性死亡人數,與乳癌、卵巢癌和子宮頸癌的總和一樣多,卻缺乏像乳癌那樣強大的社群支持。
五年過去了,史密斯現在是一名皮拉提斯老師。今年夏天,她去峇里島參加了瑜珈靜修,她的伴侶薩米(Sammy)飛去與她會合,並在海灘上向她求婚。史密斯說:「這就是我的夢想。我正在享受我的人生」、「我經歷了太多,失去了瑜珈教室和很多錢,但那些你曾以為重要的事情,其實真的不重要。我現在只在乎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快樂和健康。」
「我仍然感到悲傷和恐懼,因為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她繼續說,「掃描檢查從來不會變得更容易,但你會更懂得如何應對。這聽起來很老套,但我現在真的為今天而活——五年過去了,我終於達到能夠為此心存感激的階段。」
更多風傳媒報導
其他人也在看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2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18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8 小時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民國75年前出生看過來 全台220萬人免費肝炎篩檢一次到位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國健署宣布重大政策調整,凡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年齡至79歲的民眾,即日起都能享有「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國健署施預估可讓全台約220萬人受惠,協助更多國人提早掌握肝臟健康,降低肝病與肝癌帶來的威脅。
壹蘋新聞網 ・ 1 小時前
台語歌手石琇惠胃癌開刀成植物人! 女兒控名醫害命 醫院駁疏失
知名台語歌手石琇惠因胃癌一期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胃黏膜剝離手術後,竟出現嚴重併發症,手術隔天呼吸困難,五天後一度斷氣成為植物人,最終在285天後離世。家屬質疑醫院有醫療疏失,女兒甚至到院外舉牌抗議,要求給予解釋。醫院否認手術與重症肌無力風險導致呼吸衰竭,強調「醫療團隊都是依照專業常規進行」,目前已將資料提交司法單位評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進補別亂吃!大學生吃羊肉爐突「中風」 醫揭「1元凶」釀禍
隨著天氣轉冷,許多人相約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進補,不過北榮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醫師張清貿提醒,食補並非人人適合,若本身有免疫疾病,恐越補越糟。他的門診曾出現一名大學生因吃羊肉爐而中風,檢查才知是紅斑性狼瘡釀禍,由於羊肉爐屬熱補食物,容易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血管,若有血栓恐導致中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知名網紅產後復胖8公斤 少吃、多動也瘦不下來!靠這樣做成功變瘦了
擁有近2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小冰,經常在自己頻道分享瘦身祕訣,甚至曾靠著飲控、運動成功減肥15公斤。只是最近剛生完二寶的她表示,產後復胖8公斤,為了回到原本體重,不敢聚餐、只吃水煮料理,結果過去對她最有
健康2.0 ・ 9 小時前
台語女歌手胃癌手術隔天突「翻白眼斷氣」 昏迷285天家屬怒喊要真相
(記者蔡函錚/綜合報導)曾以台語歌手身分活躍的 74 歲王姓婦人、藝名石琇惠,去年因胃癌一期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接 […]
引新聞 ・ 1 天前
不想吃毒下肚?醫示警:帶皮水果最易誤食農藥
蔬果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物質,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若清洗不當,可能讓農藥殘留物隨著食用進入體內。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百香果、荔枝、龍眼、香蕉、西瓜及木瓜等帶皮水果,也需徹底清洗,避免在剝皮過程中,手上的農藥殘留轉移至果肉,影響健康。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走很多路」不等於有運動到! 中度身體活動每次10分才能增心肺耐力
有人說「腳是第二顆心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靖堯指出,下肢是大量血液儲存的部位,走路時肌肉收縮,將下肢血液帶回心臟,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栓風險,也會活化自律神經,確實對於身體機能有好處,但若目標是增加心肺功能、強健體魄,光靠走路恐怕效果有限。許...
CTWANT ・ 10 小時前
台灣骨髓移植教父陳耀昌病逝!曾罹攝護腺癌 3大「護腺食物」曝光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被譽為「台灣骨髓移植教父」的陳耀昌醫師,今(11/17)傳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台大醫院以「保留病患隱私」為由,並未透露他的病因,不過因他64歲時曾罹患攝護腺癌,外界推測逝世
健康2.0 ・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