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走路怪怪的?骨科醫師鄭士豪:2 招檢測髖關節發育不良徵兆,掌握黃金治療期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每個孩子出生都是家中最珍貴的寶貝,所以,健康長大是每位家長最大的願望,但千萬不要忽略在幫嬰兒換尿布時,髖關節處發出的小小「咔嗒」聲響,有可能是寶寶的髖關節脫臼了!如果能儘早發現及治療,就不必面臨到手術治療,甚至造成終生跛行的遺憾。
根據統計,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以女性居多,且有半數以上的患者為兩側性發生,約有 2 到 3 成的患者為單側發生,而左側髖關節比右側的發生率來得高。
髖關節發育不良 (DDH) 是什麼樣的疾病?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鄭士豪指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DDH),是嬰兒或兒童的髖關節非因受傷、感染併發症、各種肌肉麻痺或其他神經病變引起的問題,發生率約為千分之 1.5,雖然發生率不高,卻是嬰幼兒最常見髖部疾病。
鄭士豪說明,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並不是關節一定有脫臼,因程度的不同,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造成關節不穩定、半脫位、甚至完全脫臼;脫臼程度輕重不同,有些可以徒手復位,若是無法徒手復位者,則建議接受手術治療。
有哪些觀察重點有助於提早發現孩子髖關節異常?
鄭士豪進一步解釋,相關觀察重點提供給家長參考,希望有助於提早發現孩子髖關節異常,掌握黃金治療期。
第一招:大腿外張受限
寶寶雙腿屈膝外張時,兩腿外張角度不一。(圖一)
第二招:檢查兩腳長度是否一致
由於長短腳原因很多,有些成人可能以為孩子是脊椎側彎,或是故意沒站好,因此忽略。建議父母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雙腿屈膝、膝蓋併攏,觀察雙腳膝蓋高度是否一致。(圖二)
另外,如果孩子髖關節動作時有「咔嗒」聲響,或是走路時一拐一拐、步態不穩,建議盡快至小兒科接受進一步檢查是否為髖關節脫臼。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原因目前仍不確定,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任何下肢的異狀,請盡快就醫檢查,早期治療才能讓孩子獲得最好的療效。
嬰兒出生後多久,可由專科醫師透過觸診檢查髖關節的穩定性及是否脫位?
鄭士豪表示,嬰兒剛出生時,髖關節異常往往不容易察覺,但隨著年齡增長,大多在一歲後逐漸會出現脫臼、雙腿長短不一、跛行等症狀。
幼兒的髖關節脫臼可分為「輕微型」與「嚴重型」,其中,輕微型在早期較難發現;若兩側髖關節都脫臼,常要到成年後因行走疼痛或髖關節外展角度受限而就醫,這時才被診斷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對這類患者而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解決行走疼痛與跛行的有效方式。
鄭士豪進一步說明,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延遲診斷,治療會更為困難且效果不佳,因此,「新生兒的髖關節篩檢」非常重要。
近 20 年來,台灣多數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案例,已能透過早期診斷與帕氏吊帶治療 (Pavlik Harness) 而恢復正常,治療時間約 3-6 個月,成功率高達 9 成。
雖然發展性髖關節不良的發生率不高,但仍建議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髖部異常,應及早就醫檢查;嬰兒出生後三到六個月內,可以由專科醫師透過觸診檢查髖關節的穩定性及是否脫位。若發現疑似異常,通常會進一步安排髖部超音波檢查。
6 個月大前確診的嬰兒,多可透過骨盆吊帶固定改善;若超過6個月才診斷,則可能需要施以石膏固定,甚至接受手術治療。因此,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是避免日後併發症的關鍵。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鄭士豪
其他人也在看
第29屆台法文化獎揭曉 吳錫德、盧松共同獲獎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8日電)由文化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共同創設的第29屆「台法文化獎」今天揭曉,分別為淡江大學榮譽教授吳錫德及巴黎索邦大學副教授盧松(Victor LOUZON)獲獎。
中央社 ・ 1 天前草屯鎮公所115年起開辦兒童生日禮金
為落實兒童福利政策、加強對幼兒照顧,草屯鎮公所自明年起實施發放「兒童生日禮金」,凡設籍本鎮且年滿一歲至五歲之兒童,每人每年可申請新臺幣二萬元生日禮金。此政策旨在減輕家庭育兒負擔,營造友善的成長環境,並以實際行動鼓勵生育,促進鎮內人口穩定成長與社會繁榮。草屯鎮兒童生日禮金案日前經草屯鎮民代表會審核通過預算,依據公所規劃生日禮金請領條件,兒童及其父或母(申請人)應於兒童年滿一歲至五歲生日前,連續設籍草屯鎮滿一年,且申請時仍設籍本鎮,期間未曾遷出,若父母或監護人因故無法實際照顧兒童,得由實際照顧且與兒童共同居住者代為申請。申請人應於兒童年滿一歲至五歲,每年生日起六個月內,向本所社會課提出申請。鎮長賜勝表示,感謝鎮民代表會全力支持本方案,使政策得以順利推動,真正照顧草屯育兒家庭。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又是她選區出事?月世界淪垃圾山 邱議瑩:揪出不法比潑她髒水重要
高雄繼美濃大峽谷、大坪頂柏油山後,知名景點月世界遭偷倒大量垃圾,慘淪垃圾山,市長陳其邁強調嚴懲嚴辦;國民則點名民進立委邱議瑩「又是她選區出事」,對此,邱議瑩表示,揪出不法比潑她髒水重要,她將提出《廢清法》修法。
太報 ・ 1 天前中彰投分署提升中高齡等競爭力 逾2千求職者受惠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18日電)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開辦「特定對象就業促進研習活動」,協助中高齡及二度就業婦女等弱勢族群提升職場競爭力;到11月中旬,已舉辦104場次,逾2000人受益。
中央社 ・ 1 天前

紀念絲絨革命36週年 捷克、斯洛伐克民眾上街示威
捷克與斯洛伐克17日紀念1989年終結共統治的絲絨革命,兩國都有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提醒民主需要捍衛;其中斯洛伐克民眾上街反對總理費佐(Robert Fico)領導的聯合政府太過親俄,捷克人則是不滿億萬富翁巴比斯(Andrej Babis)和兩個疑歐派政簽署聯合執政協議籌組新政府。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全球大頭條】日中外交危機延燒! 共軍「黃海實彈射擊」劍指日本|#鏡新聞
日本和中國的外交危機時續延燒,中國當局更宣布,從17日開始到19日,要在黃海中部的部分海域,舉行實彈射擊。包括我們的總統賴清德,17日也呼籲中國克制,不要成為區域和平穩定的麻煩製造者。而「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蘇嘉全,17日也說,中國對每件涉及台灣的事都在抗議,但現在這些抗議行為看起來變本加厲,那其實日本各界對於中國這樣的挑釁都非常憤怒,而對中國來說,也未必能在國際關係得到好處。 加入頻道會員支持鏡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4LjkybVKXCDlneVXlKAbmw/join 鏡電視綜合台YouTube👉http://pse.is/59enw2 鏡電視直播台YouTube👉https://pse.is/4w3gts
鏡新聞 ・ 1 天前高雄洗錢水房經手近54億元 雄檢起訴劉嫌等12人
(中央社記者洪學廣高雄18日電)中檢破獲九州博弈集團涉洗錢後,綽號「鴨哥」劉姓男子去年6月起在高雄架設洗錢水房,1年多來洗錢近54億元,粗估入帳4221萬元。雄檢今依組織犯罪條例等罪起訴劉男等12人。
中央社 ・ 1 天前
足球智庫/即使墊底也能踢附加賽 瑞典面子之爭強壓斯洛維尼亞
世界盃歐洲區第一階段資格賽已進入尾聲,瑞典無疑是表現最令人失望的球隊,明天(台灣時間19日)凌晨3時45分最終戰在主場迎...
Go Goal 勁球網 ・ 1 天前外表纖瘦不一定瘦?醫揭「隱形肥胖真相」:除了難受孕,早產及流產風險也恐飆高
國人肥胖比例逐年上升,其中女性過重與腰圍過大的情形尤為顯著。最新調查顯示,育齡女性的過重盛行率與腰圍過大比例近年急速攀升,不僅影響外觀,更牽動生育力與孕期健康。醫師提醒,即使外表看似苗條,若內臟脂肪超標,仍屬「隱性肥胖」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檢視生活習慣,從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管理體重,為自身與下一代健康......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23 小時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流感大爆發!醫揭「海外感染真相」:90%重症因硬要玩 教6招自保
流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人在國外,醫療不熟、語言不通、身體又虛,那才是真正的重症風險。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只要做到以下6招,你不只能避免海外被流感「電爆」,甚至能讓你的旅行更輕鬆、更安全、更自在!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1、出國前至少2週打一劑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所有出國族客的最強護身符。研究顯示:可降低 40–60% 感染風險;病程較短、重症與住院率大幅下降。2、長途飛行記得「保濕鼻腔」很關鍵飛機上的濕度常低於 20%,比沙漠(25%左右)還乾。乾燥鼻腔會讓黏膜防禦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黏上你。飛機上的「鼻腔保命三步驟」:.生理食鹽水噴鼻:每2–3小時補一次水分,讓黏膜保持「濕潤+活著」。.多喝水:不是口渴才喝,是持續補.不要喝酒:酒精會讓黏膜更乾,更脆弱。而且在飛機上代謝酒精會更慢,頭會更痛。3、隨身攜帶「抗流感的急救包」.口罩:密閉人群=病毒高速公路。戴著就對了。.乾洗手:每次摸過門把、桌面、電梯按鈕→手不是手,是病毒停機坪。兩滴酒精,比你想的更管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讓鼻腔一直處於「濕潤防守模式」。保持濕潤→纖毛活動正常→病毒難黏上。乾燥=病毒穿牆模式ON。.加碼妙招:在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