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臟「1分鐘僅40下」蝸牛跳 首例!台大醫院創新心律調節器救回命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每年約有7500名病人需要裝置心律調節器治療保命,關鍵是,過去已上市的無導線節律器均為單腔(心室型),無法進行心房起搏,適用族群受限,而有導線者容易造成血液跟皮膚感染等副作用,台大醫院今(25)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成功完成國內首批「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臨床植入,跟傳統心臟節律器不同,無導線節律器完全植入於心臟內,心房心室同步,讓心臟跳動更加規則。
台大醫院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心臟內科心律不整團隊再創國內醫療里程碑,自2023年起受邀參與全球指標性臨床試驗,引進「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成為台灣唯一合作醫療中心。
台大醫院在臨床試驗期間共完成5位患者植入,追蹤時間近三年,研究結果顯示,裝置運作穩定可靠,心房與心室可維持良好同步性,患者在心臟功能、運動耐受度與生活品質等方面皆獲得顯著改善。該系統已於今年9月獲食藥署核准上市,預計於11月底至12月初正式納入臨床照護,台大醫院不但12月將再為3位適合病患安排治療,也開始申請健保給付。
79歲的鄭小姐就是一例,她回憶,是在接受化療過程當中,引發心律不整,心跳一度降至每分鐘僅40下,易感染狀況下,又不適合傳統有導線心律調節器,危急時刻,幸運有台大醫院團隊協助,如今心律恢復正常,讓她直呼「找回生活的節奏」。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劉言彬表示,一旦心跳過慢,病人不僅走路發喘,若心臟停超過3秒 ,甚至會暈厥,引發跌倒、外傷等意外,更嚴重者還會導致心臟受損、心臟驟停;必須接受心律調節器治療,但受限多年以來無導線節律器僅能單腔起搏的局限,大約只有2%至4%的病人接受無導線心臟節律器。
有導線的心律調節器,劉言彬說,除了影響外觀之外,更大的問題在於,容易發生有血液或皮膚的感染,一旦必須移除導線時,手術風險高,甚至有死亡機率。
劉言彬指出,由於心房肌層比心室更薄,如何將僅重 2.1 公克的無導線起搏器穩定固定於心房壁上是一大技術挑戰,而新技術就是打破這道高牆。與傳統心臟節律器不同,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完全植入於心臟內,胸部沒有可見疤痕或隆起,沒有導線,沒有手臂活動限制。不過缺點是,相較於傳統心臟節律器,電池壽命較短,但仍可透過微創方式取出舊裝置並植入新節律器,不需在體內另裝新系統。
台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強調,約半數心搏過緩患者為竇房結功能不全所致,過去的無導線節律器僅能刺激心室,無法協助心房起搏,限制了適用族群,但新系統可在心房直接起搏,並透過體內無線通訊與心室起搏器協同運作,實現雙腔同步起搏(Dual-Chamber Pacing),模擬正常的心臟電生理節奏, 讓心臟跳動更加規則 。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18蘇丹紅化粧品曝光!思珂、未來美、古寶無患子… 食藥署證「濃度極高」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他人也在看

父子血型不相容仍闖關移植 肝癌復發患者迎來重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53 歲李先生從事倉儲管理,平時重視健康,卻在例行追蹤時意外被診斷肝癌。腫瘤反覆復發、體積偏大,他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尋求治療,經評估後醫療團隊認為唯有肝臟移植才能根治。兒子阿烊願意捐肝救父,但父親為 O 型、兒子為 A 型,屬血型不相容,加上血管重建複雜,使手術難度極高。高醫移植中心在張文燦主任帶領下,啟動跨科整合照護,憑藉豐富的肝癌降階治療與血型不相容移植經驗,順利完成手術。父子術後恢復良好,李先生重獲新生。 父子情深支撐決定 「以生命為筆」的勇氣 李先生與兒子的情感深厚。阿烊自國中起熱愛繪畫並投入動畫領域,李先生始終全力支持,鼓勵孩子追夢。如今臨近大學畢業,他不只用畫筆築夢,更以捐肝救父的行動寫下最動人的親情。 高醫陳芳銘副院長表示,活體捐贈象徵深刻情感連結,捐贈者願意承擔手術風險與疼痛,是源自家人間無條件的愛。 李先生分享,這段跨越血型與器官體積限制的移植歷程,從恐懼到堅定、從掙扎到康復,充滿感激。家屬表示,是醫療團隊的專業照護讓一家人走過難關,也讓生命延續的價值更深刻。同時,這起案例也展現了高醫在跨血型活體肝臟移植的臨床成果。
健康醫療網 ・ 3 小時前
14歲童腦中風在教室昏倒 急送醫10分鐘取栓救回大腦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說:心臟黏液瘤與一般缺血性血栓相比呈現晶瑩剔透狀,四塊血栓中最大達1.1公分/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一位14歲的學生在課堂中突然
好醫師新聞網 ・ 5 小時前
減肥別再不吃飯!營養師籲「每天一碗白飯」穩定血糖 精緻澱粉才是敵人
高敏敏指出,白飯常遭到誤解,被貼上「澱粉等於肥胖」的標籤,但事實上,適量攝取白飯有助於維持血糖穩定,減少飢餓感,也能提升飽足感、降低飯後進食欲望,同時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更是大腦獲取熱量的重要來源,有助於提升精神狀態。她建議民眾可透過「白飯搭配糙米或...
CTWANT ・ 9 小時前
高齡換照改革明年登場 交通部邀專業醫師現身說法:身體退化影響交通安全
[FTNN新聞網]記者盧逸峰/台北報導交通部明年將啟動全面駕訓改革,針對70歲以上駕駛必須要辦理換照、通過體格檢查、免費安全教育課程及危險感知體驗後即可換...
FTNN新聞網 ・ 3 小時前
40歲男曬衣突中風倒地!醫:救命4口訣「FAST」一定要牢記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一名40歲男子日前在家曬衣服時,突然感覺右手沒力、步伐不穩、話也說不清楚,隨即倒地不起。家人發現異狀,立刻送醫急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林瑛哲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為缺血性腦中風,立即施打血栓溶解劑後,成功打通阻塞血管,男子意識才恢復清楚,現已能自行行走,僅留輕微手部無力。 啟動「中風黃金搶救流程」到院一小時內血栓溶解治療 林瑛哲醫師回憶,患者到院時,一側肢體完全癱軟、語言不清,判斷為典型的急性中風表現。經緊急影像檢查確認為缺血性中風後,團隊立即啟動「中風黃金搶救流程」,於到院一小時內完成評估並給予血栓溶解治療,血流恢復後,患者肢體活動力迅速改善。進一步檢查後也發現,該名男子有「心房顫動」病史,卻因工作忙碌未規律服藥,導致血液凝結形成血栓,隨血流跑進腦部,引發中風。 隱性殺手「心房顫動」無明顯症狀 風險比一般人高5倍 林瑛哲醫師指出,這名患者年紀不到50歲,其實屬於年輕型中風,臨床上常見因「心律不整」或「甲狀腺亢進」造成血流不穩,導致腦部血管栓塞。 他提醒,心房顫動是一種隱性殺手,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中風風險;若有心悸、胸悶或脈搏忽快忽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銀髮志工姊妹檔 老實修行身示教
台中市后里區、94歲的徐王嬌,和82歲的陳王足,兩人雖是堂姊妹,感情卻比親姊妹還好。她們在40多年前,一起加入慈濟,爾後在慈濟志業上,都是結伴而行,至今在后里聯絡處,仍可以看到這對高齡堂姊妹的付出...
大愛電視 ・ 4 小時前
今晚變天轉雨!最冷14°C時間曝 「天琴颱風」估將生成
【高沛生/台北報導】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接受《壹蘋新聞網》訪問表示,今(24)日白天水氣不多,各地為多雲到晴,僅基隆北海岸有局部短暫雨;但傍晚後水氣增多,北台灣率先轉雨,入夜後雨區將逐漸往中南部與東半部擴大。東北季風今晚起明顯增強,北台灣感受轉涼,中南部日夜溫差也更大,清晨中南部局部霧或低雲恐再度壓低能見度,台南今晨一度低於200公尺,提醒駕駛務必小心。
壹蘋新聞網 ・ 22 小時前

結紮=去勢?不捨兒動刀婆媳釀心結 醫排解免「鬧出人命」
37 歲「阿明」(化名)婚後育有2女,夫妻日前討論有無結紮必要,沒想到婆婆得知擔心兒子被「去勢」,與媳婦意見相左鬧心結,直到泌尿科醫師向長輩說明結紮諸多優點後才放下成見,阿明也與醫師溝通後,決定採用自費「微創結紮手術」,讓夫妻倆往後不再擔心「鬧出人命」。
自由時報 ・ 2 小時前
失智第一徵兆不是健忘!醫示警「6大個性變化」注意 焦慮、易怒都算
你以為失智症是一開始忘東忘西?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其實真正的第一個裂縫,往往不是記憶,而是「個性先變」了!就像一盞燈泡,在變暗之前會先「忽明忽暗」。大腦也是——在記憶開始掉線前,它會用情緒與行為偷偷示警。 一個最常被忽略的徵兆:輕度行為障礙(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MBI) 有些長輩原本每天嘻嘻哈哈,突然變得沉默;有人原本很穩重,開始易怒、猜忌、焦慮;有些人沒什麼動力,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家屬常以為是:「他最近脾氣不好」、「年紀大了就是這樣」、「心情不好吧」。但科學告訴我們,這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最早、最早、最早的訊號。大型系統性回顧指出,有MBI的長者,即使記憶正常,大腦裡其實已經出現阿茲海默病變。包括: .類澱粉蛋白(Amyloid-β)沉積上升.tau蛋白病理改變.海馬體萎縮.神經絲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升高.管理情緒的邊緣系統出現異常 這些變化都比記憶衰退提早好多年發生。所以——脾氣變了,比健忘更值得警覺。 失智症的6大早期行為信號 以下每項若「新出現」且「持續 6 個月以上」都值得注意: 1、突然冷漠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更年期女性視力變化! 婦科醫師揭乾眼症困擾常被忽略
許多女性步入更年期後,會發現眼睛似乎不像以往那麼舒服:閱讀需要更費力、看近物時容易疲勞,甚至會有乾澀、刺痛或異物感。這些不一定只是長時間用眼或自然老化,而是和更年期時荷爾蒙的變化有密切關係。研究指出,乾眼症在更年期後的盛行率明顯上升,但許多人並不知道荷爾蒙波動會影響到眼睛健康,因此常忽略了早期的照護。
NOW健康 ・ 2 小時前
走對更重要!每天3000至7500步可減緩大腦退化
走路不僅是單純的移動方式,更是一套複雜的分子訊號工程操作。根據近十年醫學研究發現,不同的走路方式能保護不同器官,而不走路則可能導致全身細胞提前衰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抗癌從「日常飲食」做起!控制慢性發炎與血糖是關鍵
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加上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而日常飲食是人人都能實踐的癌症風險降低工具。劉博仁醫師強調,癌症預防應被視為老化管理的一部分,而非僅是治療的延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哈密瓜標錯價?全聯駁斥揭真相 將全面改用電子價卡
近日有網友曬照指出,全聯福利中心標錯價錢,哈密瓜變成蘋果,一顆還要價3465元。對此,全聯今(11/24)嚴正駁斥,表示是消費者在自助貼標區刻意製造錯誤標示,不排除依法追究責任,同時,未來全部門市將逐步改為電子價卡,讓價格更準確無誤。
太報 ・ 20 小時前
男友交往4年突不碰她!依依抓包劈腿鐵證 「第2隻手機」全是交友軟體
《小姐不熙娣》本集以「愛情翻車時殘酷二選一!身體借放還是感情寄託?」為題,分別邀請「精神派」代表陳依依、張立東、Rita及「肉體派」代表劉伊心、宇珊、吳小可等人,依依率先開砲:「肉體出軌就是同時傷害兩個人!這件事是很危險的,一旦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了,就很可能回不去了!」
鏡報 ・ 21 小時前
華銀與凱壽推專屬商品 滿足三族群需求
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家庭保障與退休議題成為多數民眾關注焦點。面對長壽時代帶來的挑戰,保險商品具備提供保障、轉嫁風險且有機會讓資產穩健增值等特性,成為近期市場上備受民眾青睞的金融工具之一。考量保障應趁健康時好好規劃,華南銀行攜手凱基人壽推出「凱基人壽美利華美元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定期給付型」專屬保險商品,協助無論是熟齡屆退族、家庭經濟支柱及中高資產族,能夠同時規劃兼顧壽險保障、退休準備與家庭資產傳承的「晚美人生」,讓愛與守護得以延續。「凱基人壽美利華美元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定期給付型」商品以美元計價,提供6年及8年繳費年期,分期繳費享有終身壽險保障(最長至保險年齡110歲),符合高保費費率折減門檻及首、續期指定金融機構帳戶自動轉帳繳費,最高可享有4%費率折減註1。若符 ...
台灣新生報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