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煙火外交秀
副總統蕭美琴近日在歐洲議會大樓所舉行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會議中發表演說,民進與綠營媒體大肆宣傳,稱這是「台灣外交的歷史突破」,是「民主的勝利」。然而事實上,該演講並非歐洲議會的正式會議,而是由民間組織IPAC租借歐洲議會場地所主辦的周邊活動。出席的執政歐洲議員寥寥無幾,多數只是象徵性致意。這樣的場面,在正常國際外交中頂多算是「邊會發言」,但在台灣卻被包裝成登上歐洲舞台的「偉大時刻」,顯示出台灣外交的焦慮與自卑。
民進政府長期將「被看見」視為外交成果,把「曝光率」當作是外交成就。台灣的外交官或政府官員無論是與誰合照、在哪裡講話,只要是能拍照發新聞稿,便可成為政績在國內宣傳。但這種「象徵性外交」的本質,其實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因為真正的外交突破,應該是制度、協議與合作,而不是一次無關痛癢的演講,或是一張刻意擺拍的照片。
台灣外交長期困於國際現實,邦交國數量銳減,正式場合難以登場。賴清德政府不思以國家利益為核心作為出發點,尋求外交上的實質突破,卻將「象徵性曝光」視為政績,用話術和宣傳把「非官方」的外交互動吹捧成「重大突破」。這種「只求亮相、不問實質」的心態,不僅無助於拓展真正的國際空間,反而讓外交變成內政宣傳,淪為島內群眾一劑自我安慰的麻醉藥。
我們從烏克蘭的例子,便能看出這種「話語外交」的局限。澤倫斯基自戰爭爆發以來,幾乎跑遍全球,發表了數百場演說,從美國國會、英國下議院到歐洲理事會,無不掌聲雷動、口號滿天。但當戰事陷入僵局、援助出現疲乏時,那些熱烈的掌聲與「我們與你同在」的口號卻化為冷淡的沉默。如今的烏克蘭,仍在孤軍苦撐,國際社會的支持明顯減弱。這正說明演講再多、聲援再熱,若缺乏實質利益與長遠戰略,終究只是一場「煙火外交」。台灣若只醉心於這種象徵性的曝光與虛榮性的演說,最終只怕也會重蹈同樣的命運。
台灣外交的問題,不在於沒有朋友,而在於過度依賴政治表演。從蕭美琴的「歐洲議會演講」,到蔡英文出席的「柏林自由會議」,每一次亮相都被視為「台灣被看見」的突破,卻從未問過,這些曝光究竟能換來什麼實際利益?台灣是否因此在國際貿易、區域安全或經濟合作上獲得任何具體成果?當領導人把國際場合變成選舉造勢的舞台,台灣的外交不但不會被尊重,反而會被視為政治表演的一部分。
真正的外交突破,不是靠一場演講、一張合照來證明,而是透過穩健的戰略、經貿的實力與成熟的智慧去爭取國家的實質利益。拚外交,若一個副總統的「非官方」演講都要靠全島動員來「造神」,那說明我們仍未走出外交的自卑。
賴政府與其在島內自嗨,不如踏實地改善內政、提升競爭力,讓世界看到一個不需乞求關注的台灣,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尊嚴。(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其他人也在看

總統盃街舞大賽決戰凱道 舞出青春活力(3) (圖)
「2025總統盃全民運動賽事-街舞大賽」決賽16日在凱達格蘭大道登場,All Style排舞為2至10人團體賽,參賽團隊皆精心準備,在台上各自展現獨特風格,展露熱情活力。
中央社 ・ 20 小時前
圓滿落幕! 觀光署華山舉辦市集 連續四週集結全台特色攤商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台灣各地都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景點與伴手禮,交通部觀光署在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辦市集,連續4週,集結各地特色攤商,壓軸登場的是中部與金門,有業者帶來高粱巧克力、也有人推出阿里山米餅,還有老闆現場手沖咖啡,使用日月潭種植的咖啡豆,吸引民眾排隊品嘗。
民視 ・ 17 小時前接連反制 中國文旅部也呼籲民眾暫勿赴日旅遊
(中央社台北16日電)繼中國外交部14日提醒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後,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今晚也跟進,提醒中國遊客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旅遊,並要已在日本的中國遊客「密切關注當地治安形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加強自我保護」。
中央社 ・ 17 小時前連見5國駐台代表 鄭麗文破封殺傳聞
國民主席鄭麗文日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傳聞指她因評論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是獨裁者」而遭歐洲駐台機構封殺,但鄭麗文16日與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會面,雙方就政局、兩岸關係等交換意見;而美國在台協會(AIT)也公開處長谷立言日前與鄭的會面合照,指雙方一致認為對話是處理挑戰的關鍵。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延續朱時期制度 藍議員青年加權「最高100%」
2026地方大選即將開跑,有志參選議員者,皆已「提前卡位」。而國民主席鄭麗文上任之後,是否將改變過去的提名策略?如今,新任的組發會主委李哲華也透露,「青年加權」部分,可能延續朱立倫時期的制度,也就是直轄市的新人,民調結果,最高可以「加權百分之百」。
TVBS新聞網 ・ 22 小時前自民高層暗示 高市不會再說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月7日在國會備詢時的涉台論述,引發陸日關係緊張。共同社16日報導,執政的自民代理政調會長田村憲久16日透露,高市已在反省她於詢答時未能充分解釋,田村並認為她今後應該不會再有此類發言。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陸日關係緊張 學者籲台灣低調
陸日關係近期陷入高度緊張。台灣學者分析,台灣此時應保持低調,日相高市早苗能當多久尚難推斷,如果台灣太過高調對外表態,對未來的兩岸關係與台日關係恐怕皆非好事。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港媒稱川習會後 限縮台灣選擇
香港《南華早報》一篇意見專欄指出,美陸貿易談判下,美國總統川普尋求快速達成協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在爭取時間,雙方都希望維持市場穩定、維護自身權威,過去曾依賴軍事嚇阻的局面,如今已轉為相互算計。川習釜山會談未提台灣,雖降低了戰爭風險,卻同時限縮了台灣的選擇空間,美陸在台灣問題上的默契,可能會逐漸固化為慣例。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兩岸共同建立「內戰傷痕紀念碑」
馬英九前總統在228紀念碑前道歉,鄭麗文主席在馬場町九十度鞠躬,這些動作展現了追求台灣內部和解、兩岸和平的誠意。然而,和解與和平不代表必須以隱藏、淡化或扭曲自身史觀為代價。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學者籲中央闢財源 非抵制財政分權
立法院上周再三讀通過《財劃法》修正案,學者認為,此舉將保障地方財源,避免中央追加預算或刪減計畫型補助,但部分地方補助款相比過去增加許多,因此,學者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將預算花在刀口,遵守財政紀律,不能與中央過去一樣亂編特別預算。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國軍離營潮下的台灣之盾
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2021至2024年間國軍招募志願士兵5萬2674人,其中1萬2884人未服滿年限即退伍,比例達24.5%,賠償金近9億元,顯示提前離營問題嚴重。對照當今台灣的國防目標,據川習會前賴總統提及台灣要以「大衛對抗巨人歌利亞」的精神,抵抗威權主義的脅迫,強調自我防衛的能力,打造「台灣之盾」,並響應美國與以色列對「自由、人權與法治」的信念。此國防論述亦引發廣泛討論,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深思。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蟄伏九年!中華車曾鑫城:三菱回來了
中華汽車暌違九年後,再推三菱(MITSUBISHI)品牌全新國產車款,小型運動休旅車XFORCE拍板將於12月30日的台北車展發表上市。中華車總經理曾鑫城預告,包含XFORCE在內,未來二年將在台推出五款新車,且一年至少一款全新車,藉此宣告「三菱回來了!」
工商時報 ・ 12 小時前TPBL》雲豹踢館成功 開季6連勝追平隊史
TPBL開季至今唯一不敗的桃園永豐雲豹,16日作客面對台北台新戰神,首節就以33比17攻勢打下接近20分的領先保險,戰神在主場球迷聲援下發揮韌性追分,末節更曾追到只差6分,可惜戰神逆襲未果,雲豹112比102帶走追平隊史紀錄的開季6連勝。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跳過地方給補助 中央挨批綁樁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多次上演中央與地方搶錢爭議,但被發現原先編列補助給地方款項,在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中都被刪除,例如內政部宗教及禮制司、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的地方補助款消失,被改成中央直接編列逾3.6億元補助民間團體、宗教團體。國民立委牛煦庭16日痛批,這就是中央利用補助款在為選舉綁樁!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明年國防預算創新高 民調:近5成民眾支持
明年度國防預算高達9495億元創新高,台灣民意基金會16日公布最新民調顯示,有49.4%受訪者贊成、39.7%不贊成,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多數國人願意為了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支持超高的國防預算,顯示賴政府的新國防政策已有可觀的民意基礎,但可能遭遇的阻力也不小。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2025鹿港馬拉松3,800跑友熱鬧開跑
【記者林玉芬/彰化報導】2025彰化縣馬拉松嘉年華第4場賽事「2025鹿港馬拉松」,16日於鹿港體育場熱鬧登場,活動吸引近3,800位跑友用腳步感受鹿港的歷史風華與人情味。 縣長...
自立晚報 ・ 9 小時前
最後一批M1戰車 明年第一季交貨
陸軍「地表最強戰車」M1A2T戰車已在10月成軍。軍方官員透露,我方向美採購的108輛M1A2T戰車,最後一批28輛,將在明年第1季抵台。雖然因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影響,M1A2T戰車首批交貨慢了1年,但獲得全數108輛戰車的期程未變,仍是民國115年。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會想辦法讓高市早苗下台!」明居正曝一舉動惹怒中方:美日大機率達共識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表示,若中國對台動用武力攻擊,日本政府將可能認定為「存立危機事態」,授權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此舉引發國際熱議。對此,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在風傳媒節目《下班瀚你聊》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和高市早苗很大機率談過台灣問題,並達成共識。此事件毫無疑問會對中日關係留下陰影,且一定會想辦法從日本內部的政局拉高市下台。 明居正指出,當時高市早苗......
風傳媒 ・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