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入冬常復發,進補有禁忌!如何保養防發作?
秋冬低溫乾燥,不少民眾出現「冬季癢」,乾癬患者更是常在秋冬發作,身體冒出紅色斑塊等症狀,奇癢難耐且多數無法治癒,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這時若再加上薑母鴨、麻油雞或羊肉爐等刺激性食物進補,恐讓症狀雪上加霜。乾癬患者在冬季該注意哪些事?日常飲食上又該吃些什麼?
65歲的陳先生為重度乾癬患者,已有10多年乾癬病史,體表有高達80%的面積受影響。因長期夜市擺攤,作息日夜顛倒,冬天愛吃薑母鴨又愛喝藥酒補身體,口服藥物也因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乾癬問題難以改善。直到後續再至醫院求診,經規律藥物、照光治療及使用健保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才獲改善。
乾癬俗稱牛皮癬或銀屑病,不會傳染,是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的皮膚疾病,與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同屬慢性病,台灣乾癬患者數男女相比差距不大。
一般乾癬主要分為斑塊性乾癬(尋常性乾癬)、雨滴狀乾癬、紅皮型乾癬、膿包型乾癬,以及好發於皮膚皺摺處的反轉型乾癬。據美國國立關節肌肉骨骼及皮膚疾病研究所(NIMAS)指出,乾癬又以斑塊型乾癬最為常見,約佔全部乾癬患者的80~90%,病灶為紅色突起的斑塊上,覆蓋著一層白色鱗片狀的皮膚。通常會對稱出現,在頭皮、手肘及膝蓋四肢區域較為常見。
根據嚴重程度,乾癬又可分為輕度及中重度,輕度為病灶範圍小於全身面積5%,中重度則為5~10%以上。診斷上,另有以一個手掌心所能涵蓋的面積為1%,及「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ASI)」大於10,屬病情較嚴重者。
常見誘發乾癬的風險因子包括遺傳、壓力、感染、天氣變化、皮膚損傷、藥物使用或內分泌變化等,但也有患者確切病因不明。不少患者因皮膚部分區域出現增厚與脫屑情形,從進診間到看完診離開才短短幾分鐘,腳邊或椅子上就出現散落的白色皮屑。部分患者更因病灶位於臉部、生殖器、手腳掌、指甲、關節或頭皮等處,明顯影響生活功能,造成心理衝擊,甚至出現憂鬱情形。
以為灰指甲、脂漏性皮膚炎、腳扭到,卻是乾癬在作怪
乾癬發作部位因人而異,背部、耳後、四肢、頭皮、指甲等都可能發作。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表示,若乾癬發生在頭皮或臉部,不少患者可能誤以為是脂漏性皮膚炎;發生在指甲,可能誤以為是灰指甲;而乾癬關節炎則可能會讓部分患者誤以為是腳扭到,或一般單純關節痛。
70~80%的乾癬性關節炎在皮膚出現症狀後才發作,期間可相隔7~10年,關節炎出現時間與季節無明顯關聯。不少後續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先前病灶多半發生在指甲、頭皮、陰部等皮膚皺摺處。除醫師須注意外,患者本身也可以透過症狀觀察,評估是否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
因輕度乾癬性關節炎症狀不明顯,普遍從肌腱、韌帶及骨頭接合點開始感到不適,患者很容易忽略或誤以為是其他問題。吳南霖說,看診時甚至還有遇到患者說自己腳扭到,但一問之下才發現,患者竟自訴已扭到近一年,明顯不是扭到而是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難根治,部分患者看西醫也看中醫
中醫師許芷庭表示,若乾癬患者為「血熱實證」、有風毒時,病程發展迅速,病灶外觀偏鮮紅色,癢感也較為劇烈。把脈時,脈弦滑且脈搏速度快。部分患者還有口舌乾燥的症狀,舌頭顏色偏紅,舌苔也較黃,糞便普遍呈乾硬狀,整個人就像「火在燒」。
乾癬患者若為虛證,病程較長,患處外觀為淡紅色,與實證多為鮮紅色不同,搔癢感也較輕微。虛證患者把脈時,脈多半較沉也較細,舌質顏色常見淡紅色,舌苔也較少。
在治療上,對實證急症者,中藥普遍使用「黃連解毒湯」及「銀翹散」,可加入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等藥材幫助清熱解毒。許芷庭指出,乾癬患者普遍病程長,容易合併其他內科問題,一般會先開立一週藥量,視患者症狀變化進行調整。
針對虛證慢性期的患者,則會以「當歸飲子」加減治療,為患者補血,減輕血虛問題。血虛患者也常見生風,皮膚容易出現脫屑與搔癢情形,這時則可加入白鮮皮、蟬蛻及刺蒺藜,以達疏風解毒的效果。對於中西藥合併使用的患者,服藥時間須間隔1小時。
除內服藥,中醫針對乾癬也會以外用藥膏或藥水治療。如在患部塗抹膏體成紺色的「青黛膏」,即能有效清熱解毒。不過許芷庭說,青黛膏顏色較容易染色,塗抹時須注意可能沾染衣物。部分患者也會使用紫雲膏,但紫雲膏功效主要為潤膚、止癢及消炎殺菌,減緩乾癬症狀仍應以青黛膏為主。
吳南霖表示,患者維持規律治療很重要,因乾癬患部具「強記憶性」,長出後便有可能重複發作,須定期追蹤搭配合適的治療方案,避免乾癬長愈多、拖愈久,愈難醫治。
冬天進補恐讓乾癬症狀惡化?

吳南霖指出,冬季氣溫低且日照較少,70~80%的患者乾癬症狀將跟著惡化,患者應注意「天氣要轉冷時」及「天氣變很冷時」兩波易發作的時間,多注意自身乾癬情況,若有疑慮或復發應盡速回診。
在生活上,乾癬患者也須做好保濕、盡量減輕壓力、有充足的睡眠、避免抽菸。乾癬與肥胖間也有一定關聯,若患者體重過重,乾癬症狀除可能加重外,藥物療效也較差。
除注意氣溫與水溫外,乾癬患者對一般入冬進補的食物如薑母鴨、麻油雞或麻辣鍋等須多加留意,也不宜大啖補品。許芷庭提醒,乾癬患者不適合食用太滋補及燥熱的食物或調味料,如蔥、蒜、辣椒、胡椒及油炸類食物等,避免因食材較刺激而引起發炎反應。人蔘與黃耆等冬季常見進補食材,也可能因增加免疫系統活躍度,反而加重乾癬症狀。
另外,乾癬可能因壓力、天氣變化等因素誘發,患者除洗澡時避免水溫過熱,也應注意暖氣溫度不能過高。若想要泡澡或泡溫泉,須留意在水中的時間。也盡量穿著衣物遮蔽皮膚,避免乾癬傷口暴露在外與冷空氣接觸。
延伸閱讀:
其他人也在看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2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12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台語歌手石琇惠胃癌開刀成植物人! 女兒控名醫害命 醫院駁疏失
知名台語歌手石琇惠因胃癌一期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接受胃黏膜剝離手術後,竟出現嚴重併發症,手術隔天呼吸困難,五天後一度斷氣成為植物人,最終在285天後離世。家屬質疑醫院有醫療疏失,女兒甚至到院外舉牌抗議,要求給予解釋。醫院否認手術與重症肌無力風險導致呼吸衰竭,強調「醫療團隊都是依照專業常規進行」,目前已將資料提交司法單位評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一堆人都忽視!出現5症狀恐是「沉默殺手」找上門 早餐吃不下也要留意
直腸是大腸的最後一段,被認定為「沉默」的器官,直到癌症發展到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異常,不過,其實避免大腸癌有方法,若在醒來後的第二天早晨,遇到一些奇怪症狀就務必留意了,它們是「警告信號」,千萬別忽視。
鏡報 ・ 1 天前
「走很多路」不等於有運動到! 中度身體活動每次10分才能增心肺耐力
有人說「腳是第二顆心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靖堯指出,下肢是大量血液儲存的部位,走路時肌肉收縮,將下肢血液帶回心臟,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栓風險,也會活化自律神經,確實對於身體機能有好處,但若目標是增加心肺功能、強健體魄,光靠走路恐怕效果有限。許...
CTWANT ・ 5 小時前
不是吃太多!醫揭「10大隱藏陷阱」害你胖 晚上吃太健康中了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明明三餐正常、不怎麼吃宵夜,但體重計卻像藏著惡意的朋友——每天都在提醒你「又多了一點點」。其實,你不是吃太多,而是被「生活」設了一堆小陷阱。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吃飯變成配合時間的動作、喝飲料是提神、熬夜滑手機是「犒賞自己」。結果不知不覺間,我們每天的習慣都在「偷偷幫脂肪加班」。對此,重症醫師黃軒整理了一些那些藏在日常細節裡、讓體重悄悄上升的「生活陷阱」。 1、早上不吃早餐你以為不吃早餐能少攝取熱量?結果身體進入「節能模式」,代謝下降,中午餓爆→暴飲暴食。跳過早餐,與較高BMI、體脂或肥胖風險常見關聯;同時,晚吃午餐/晚餐也與較高 BMI 相關(時序營養學影響代謝)。研究顯示,常吃早餐者體脂較低;另一研究指出「不吃早餐+晚吃午/晚餐」的組合,肥胖機率更高。 2、久坐不動的工作模式連續坐超過90分鐘,大腦會減少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每天多站1小時,一年可多燃燒約35,000卡。把長時間坐著切成「短暫起身走動」的小段,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反應(代表代謝更友善)。每20–30分鐘起身2–3
常春月刊 ・ 1 天前
知名網紅產後復胖8公斤 少吃、多動也瘦不下來!靠這樣做成功變瘦了
擁有近2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小冰,經常在自己頻道分享瘦身祕訣,甚至曾靠著飲控、運動成功減肥15公斤。只是最近剛生完二寶的她表示,產後復胖8公斤,為了回到原本體重,不敢聚餐、只吃水煮料理,結果過去對她最有
健康2.0 ・ 4 小時前
不想吃毒下肚?醫示警:帶皮水果最易誤食農藥
蔬果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物質,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若清洗不當,可能讓農藥殘留物隨著食用進入體內。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百香果、荔枝、龍眼、香蕉、西瓜及木瓜等帶皮水果,也需徹底清洗,避免在剝皮過程中,手上的農藥殘留轉移至果肉,影響健康。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帕金森氏症不只缺多巴胺?醫師揭大腦發炎真相:出現這四徵兆快自救
[Newtalk新聞] 一般人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的主因是腦內多巴胺不足,治療多著重於補充藥物。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其實是大腦「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關鍵在於體內Nrf2與NLRP3兩大路徑的拉鋸,若出現腦鈍、腸胃慢、睡眠差或手抖這四徵兆,恐是隱性發炎警訊。透過深色蔬菜與運動等方式,即能有效自救。 張家銘在社群平台分享,門診中常有家屬感到無力,詢問為何長輩明明按時吃藥且天天運動,手抖症狀卻仍愈來愈明顯。他解釋,帕金森氏症絕非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就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陷入退化。一篇2025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 針對大腦退化的成因,張家銘說明,許多人其實早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例如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或是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新頭殼 ・ 23 小時前
吃油其實不可怕?醫揭血管真正殺手竟是「它」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認為,吃「油」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血管堵塞。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真正的凶手並不是油,而是精緻澱粉與糖。大量攝入不只會傷害血管內壁的「保護膜」,更會進一步提高三酸甘油酯,讓血管發炎更嚴重、內皮更脆弱!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