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化療後痛到無法走路...中醫輔助調理2週緩解紅疹、手腳麻木不適
50多歲乳癌婦人化療期間出現紅疹與手腳麻木,透過中醫輔助調理後症狀逐漸改善。(圖為示意,圖片來源/freepik)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患者在面對手術、化療、放療及荷爾蒙治療等漫長療程時,常因副作用而身心俱疲。根據英國乳癌專業組織Breast Cancer Now資料顯示,乳癌病人在化療期間最常經歷的副作用包括極度疲倦、掉髮、噁心、嘔吐、口腔問題與末梢神經麻木等。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指出,多達78%的患者在化療中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約1/4的人曾因此想放棄療程,可見化療造成的不適,對病人身心都是極大挑戰。
然而,近年越來越多醫院導入「中醫輔助治療」,協助病人減緩化療期間的不適。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任廖唯宇表示,在專業評估與安全監測下,中醫輔助治療可以視為癌症整合醫療的一部分,目的不是取代西醫,而是協助病人更順利走過療程。他觀察,臨床上不少病人透過中醫調理後,噁心、手腳麻木、皮疹、失眠等症狀獲得不同程度緩解,使整體生活品質提升,也更能穩定地完成西醫原訂療程。
50多歲婦人化療後「痛到無法走路」,中醫介入後症狀明顯改善
廖唯宇分享一位50多歲的乳癌患者案例,該病患在手術後接受化療,不久便出現嚴重的手腳麻木與大片紅疹,甚至疼痛到連走路都變得困難,情緒焦慮也隨之增加。
「那段期間她幾乎沒辦法正常生活,情緒也很低落。」廖唯宇回憶。
在持續西醫治療的同時,該患者經中醫評估後,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向進行輔助調理。經過約2週,患者的紅疹逐漸好轉,手麻感也緩和許多,原本因疼痛而受限的行動能力也改善不少。症狀減緩後,她重新找回配合療程的信心,順利完成後續治療。
「重點不是要中醫治療癌症,而是減少副作用造成的折磨,讓患者更有力量走下去。」廖唯宇說。
不同治療時期,中醫調理重點不同
廖唯宇進一步解釋,中醫介入乳癌治療時,會依據患者所處的治療階段及身體反應調整方向,與西醫治療並行。
治療前:情緒調整與睡眠穩定
確診初期,許多病人面臨巨大壓力,常出現焦慮、失眠或食慾下降。
中醫會依體質使用「疏肝解鬱、安神」的處方,協助調整情緒與睡眠,例如常見的:
1. 浮小麥
2. 夜交藤
3. 合歡皮
目的在於協助患者迎接即將到來的治療,建立較穩定的身心狀態。
治療中:依照化療、放療副作用調整
化療與放療是乳癌治療最易引發副作用的階段,中醫會針對不同症狀採取相應的調整方向:
1. 食慾不振、噁心、胃口變化:
以「補氣養血、健脾和胃」為主,常見藥材包括:白朮、石斛、木香、陳皮、連翹等
2. 皮膚紅疹、末梢神經麻木、循環不良:
以「清熱解毒」與「活血通絡」為主,常見藥材:黃連、黃芩、黃柏、牡丹皮等
3. 體力明顯下降:
以「補腎益氣」方向調理,常見藥材:熟地、杜仲、何首烏等
廖唯宇強調,中醫的重點在於「因人而異」的辨證調理,因此每位病人的處方皆不同,也需搭配西醫主治醫師共同監測安全性。
治療後及荷爾蒙治療期間:調整體質、緩解更年期樣症狀
乳癌患者常需長期使用荷爾蒙治療,可能出現潮熱、盜汗、關節痠痛等「類更年期」症狀,中醫會以「調理臟腑、調整氣血」為主。
臨床上常見藥材包括:天南星、半夏、浙貝母、牡丹皮、丹參,用以改善體質、提升生活品質,使患者更能適應長期療程。
恩主公醫院提醒,所有中藥皆需由中醫師辨證開立,不建議癌友自行購買成藥或中藥材服用,以免影響治療或造成未知風險。
中藥調理有助緩解化療的不適,常見藥材有陳皮黃芩、半夏、黃連、牡丹皮、連翹等。(圖片來源/恩主公醫院提供)
中西藥需間隔至少1小時 保健食品也要小心「荷爾蒙干擾」
癌友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中藥是否會與化療藥物或荷爾蒙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廖唯宇建議:
1. 中西藥至少間隔1小時服用
2. 使用前應主動告知中醫師與西醫師,以利整體評估
此外,乳癌病友也需避免大量攝取含「類荷爾蒙成分」的保健品,例如蜂王乳、胎盤素,及某些強調「滋補、養顏」的複方產品,以免影響荷爾蒙治療效果;任何保健品使用前都應由醫療團隊審慎評估。
廖唯宇強調,中醫的重點在於「因人而異」的辨證調理,因此每位病人的處方皆不同,也需搭配西醫主治醫師共同監測安全性。(圖片來源/恩主公醫院提供)
醫師提醒:平衡心態、規律作息是關鍵
中醫強調「身心相互影響」,廖唯宇指出,長期壓力過大、熬夜、飲酒等生活習慣,容易造成中醫所謂的「肝鬱、痰瘀」體質,使身體調節功能下降,不利於治療恢復。
他建議乳癌病友:
1. 飲食清淡、避免油炸刺激
2. 規律作息、睡眠充足
3. 不抽菸、不飲酒
4. 以散步、瑜伽等方式紓壓
即使是輔助治療,也需要良好生活習慣配合,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廖唯宇強調,癌症治療是一場持久戰,中醫的角色不是替代西醫,而是協助病人在療程中減少不適、提升生活品質,讓患者在完成治療的道路上「走得更長、也更安心」。
「最重要的是讓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感覺自己不是孤單的,有一個完整的團隊在陪伴他。」
更多信傳媒報導
柯文哲「不藍不綠」VS黃國昌「逢綠必反」 民進:明年2月1日是藍白合攤牌時刻
新新併》投信合併打頭陣 新任董座賴昭吟要做三件事:兆元投信不成問題
4000億美元拿走臺灣「半條命」 稅收2塊要交1塊給美國 國民:這不是合作而是對台殺雞取卵
其他人也在看

早餐店「1類食材」易致癌!被世衛列一級致癌物等同菸草,卻有一堆人愛吃
加工肉品對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危險程度與菸草相當,像民眾在超商或早餐店購買的培根、火腿、香腸等常見食品,實際上都含有可能致癌的添加物。根據專家研究指出,長期攝
食尚玩家 ・ 22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9 小時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老翁全身爆癢擦藥膏也沒用!一刮竟驗出上千隻蟲 2招除疥蟲
一名70歲老翁過去3個月來全身搔癢,夜間更嚴重,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也沒用,連家人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就醫才發現,竟是「結痂型疥瘡感染」,而且刮下皮屑檢驗,疥蟲竟達上千隻!所幸經過治療1個多月,老翁已不
健康2.0 ・ 2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5 天前
研究揭「1能力」=心臟健康度 醫喊:現在練還得及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一篇研究發現,握力強不強可能與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握力越強,心血管越健康。此外,若能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於握力較弱或中等的人而言,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心臟科醫師表示,民眾若無暇進行戶外運動,可多做「握力」運動,以訓練心臟功能。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你的身體比嘴誠實!專家:壓力寫在血管與頭髮上
一位追蹤治療四年的患者,原本已改善腸胃、睡眠及體力問題,卻因父親過世後的遺產爭議,導致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出現血壓飆升、胸悶及白髮增多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牛奶或燕麥奶?營養師大推「它」穩血糖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還是牛奶、燕麥奶?營養師吳映澄分析,4種常見的早餐飲品,建議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可以喝牛奶、豆漿,若想補充膳食纖維則選擇燕麥奶。 豆漿營養有哪些?補蛋白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脂
健康2.0 ・ 1 天前
馬鈴薯發芽有毒! 營養師教你哪些「發芽食材」能安心吃
家中常見的馬鈴薯若冒出綠芽可別輕忽,營養師提醒「切掉不代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具毒性的龍葵鹼,即使削皮、挖除或煮熟仍無法完全去除,若誤食恐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不過,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要丟棄,像生薑、地瓜、芋頭、紅蘿蔔與洋蔥等,雖然發芽後甜度與口感略有下降,但仍可安心食用。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流感疫苗「史上打最快」跨年前恐用光! 羅一鈞緊急宣布加購15萬劑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公費流感疫苗打到快見底!疾管署署長羅一鈞今(25)日親自宣布,將再額外採購15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因為,今年受到「流感提早」、「大S效應」兩大因素影響,民眾搶打流感疫苗史上最旺,從10月1日開打迄今,已經打掉近九成二的疫苗,全國最快跨年前後就可能沒有公費流感疫苗可打,因此決定緊急加購。疾管署預估若採購程序順利,預計12...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50歲男吃火鍋蔬菜血壓暴衝 醫:蔬菜先過水再吃
隨著天氣轉涼,火鍋季節來臨,一名50歲高血壓男子案例,因直接食用火鍋中燙煮的蔬菜而導致血壓從原本穩定的120毫米汞柱飆升至150毫米汞柱,原因是蔬菜吸附了高鈉湯汁。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50歲女更年期變胖7公斤 醫曝:血糖震盪讓她瘋狂餓!
一名50歲女性在停經後變得特別愛吃甜食,導致腰腹部脂肪明顯囤積,體重增加7公斤。胃腸肝膽科醫師鄭泓志指出,更年期女性的血糖波動幅度平均增加40%以上,會刺激大腦釋放飢餓訊號,使人依靠進食獲得短暫能量與快感,長期下來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男遭T91步槍傷臉骨粉碎! 三總醫巧手+3D列印「拚回整張臉」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T91步槍槍傷貫穿,多虧3D列印加上醫師巧手,順利重建顱顏!三軍總醫院今(26)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該院整形外科團隊結合3D列印輔助導航技術與跨專科整合治療,協助一名遭T91步槍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直接暴露的嚴重個案,精準重塑骨骼結構,恢復外貌。 三總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峰表示,該名25歲的男子被轉送進...
匯流新聞網 ・ 15 小時前
陳文茜惡癌「肺部擴散三處」是台灣首例!存活率不到10% 仍需藥物維持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飽受病痛折磨,她在社群上公開自身罹患罕見癌症的日常,日前宣布康復之後再次分享近況。她透露,自己是台灣第一例「由肺部起始的黑色素腫瘤第四期」病例,癌細胞一年內從肺部轉移到肝、骨盆與腦部,存活率不到10%。如今雖暫時擊退癌細胞,但仍須長期面對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靠著大量類固醇與治療糖尿病藥物維持身體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小結節3年長到近1公分屬很早期肺癌 醫:低劑量電腦斷層重要
有心血管疾病的63歲男子,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右上肺有0.7公分大的毛玻璃樣病灶,影像特徵雖不見得是惡性,但追蹤3年,病灶緩慢增大到近1公分,醫、病討論後決定手術切除,最終病理證實為第1期微小侵犯腺癌,屬很早期的肺癌,術後無需化療,追蹤迄今也未見復發。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攝護腺肥大尿不出來 微創水蒸氣消融術助順暢
56歲黃先生長期受攝護腺肥大之苦,頻尿、夜尿、排尿速度慢;另一位62歲謝先生,也因嚴重攝護腺肥大導致尿不出來,曾多次插尿管急救,餘尿量更高達400毫升,兩人前往泌尿科就診,在醫生建議下,接受自費的「微創水蒸氣攝護腺消融術(Rezum)」,術後尿流速提升,攝護腺體積也縮小,讓他們開心終於可以順暢尿尿。
自由時報 ・ 15 小時前
心情差、沒動力?小心大腦少了快樂原料 權威醫曝光影響情緒三大營養素
「我們的快樂,不只是心理問題,也跟每天吃什麼有關!」我國基因權威張家銘醫師表示,有許多民眾常會覺得每天提不起勁,甚至沒什麼動力,什麼事都不想做,第一直覺會想:「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但醫師指出,其實有個常被忽略的關鍵,那就是飲食。張家銘醫師進一步解釋,若飲食出了問題,那大腦根本就沒有快樂原料可用,近年研究顯示,營養攝取與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密切相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打X團固定到東南亞尋歡!「1人驗出HIV」整團嚇壞篩檢…另1人也中鏢
為了打破HIV的迷思與標籤,提升校園對公共衛生的友善與理解,台中中山醫學大學今日(25日)舉辦「圖書館週暨世界愛滋病日系列活動」開幕式,呼應校慶65週年「做對的事」精神,以大型扭蛋機象徵重新理解HIV的起點,並透過書展、影展資料庫檢索、VR體驗與遊戲化學習等多元方式,引導年輕世代以科學視角重新認識HIV。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清爽早餐仍害血糖狂飆!營養師揭「5大地雷」 恐越吃越餓、容易累
有些早餐看似健康,實則暗藏血糖炸彈,甚至影響一整天的精神。營養師薛曉晶列出5種「早餐地雷」,分別是燕麥奶、份量失控、主食搭配含糖飲料、過多碳水化合物、加工低醣產品,長期大量攝取恐讓血糖失控,容易感到飢餓,反而越吃越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