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比10年前更棘手 「十五五」押寶 AI與綠能仍難解結構性困局
中國十五五規劃把科技自立,包括 AI 等前沿技術,與綠色低碳轉型視為兩大發展主軸。(圖片來源/pxhere)
北威 20 日舉行的「美中新賽局:中國十五五規劃與全球經濟新局」論壇,台大財金系兼任教授劉憶如指出,即將於 2026 年啟動的中國「十五五」規劃,表面上有兩大亮點──一是持續押注 AI 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試圖以民間消費撐起成長。
她提醒,在這樣的願景之下,中國同時得面對綠能產業產能全面過剩等棘手難題,處理難度恐怕比 2015 年那一輪供給端改革更高。淡江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則從出口與產業結構補充,指出中國在車用、綠能等領域「內捲」現象嚴重,企業利潤被壓到幾乎無利可圖,加上出口結構轉向、民營投資與內需表現不如預期,令外界更加關注十五五規劃能否為中國經濟找到新平衡。
產能過剩壓頂,十五五押寶 AI 與綠能卻遇難題
劉憶如指出,這次十五五規劃的時間點,正好銜接十四五期間綠能技術起飛的成果。過去幾年,中國在太陽能、電池與電動車等領域迅速拉開全球差距,原本被視為中國在中美角力下少數還能「領先的戰場」。
然而,她坦言,如今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落後,而是「技術成功得太快、產能開得太兇」。以數據來看,中國太陽能產能已達全球需求兩倍,電池產能則約為全球需求的一點三倍,市場雖然「要」,但短期根本承接不了如此龐大的供給。
她對比 2015 年那一波產能過剩指出,當時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北京藉由供給側改革,大幅淘汰落後產能,一方面利用全球化與「一帶一路」把剩餘鋼材賣到海外,另一方面也靠國內房地產繁榮,把大量水泥與鋼材吞了下去。
不過,如今情況完全不同,太陽能板和電動車電池是全球減碳、能源轉型急需的產品,理論上應是明星產業,尷尬的是,大家都想要,但中國做得太有效率,最後變成供給在同一時間點一起爆出來。
更棘手的是,這一輪過剩多集中在民營企業。她指出,太陽能與電池產業民間市占率高達九成五,電動車也有約六成五是民間企業投入,和過去鋼鐵、水泥中只有三至五成為民營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如果是國企,可以說砍就砍;現在九成以上是民間,叫誰關?誰先倒?都會有問題。劉憶如坦言,這將是關乎中國能不能在十五五之後繼續維持成長動能的重要課題。
張五岳也從「內捲」角度呼應這個問題。他舉例,中國八家上市車企去年一整年的總利潤,加總起來還不到合攤價的四成,「等於大家在拼命做、瘋狂打價格戰,但賺不到錢,這就是內捲的典型寫照。」
在他看來,北京最近針對太陽能、風電、鋰電池與電動車啟動整頓,正是意識到若不出手梳理,企業會在惡性競爭中集體耗損,拖垮整體經濟體質。
出口轉向與民企投資疲弱,內需被迫成為唯一支柱
即便產能過剩問題嚴峻,中國出口成績表面上仍相當亮眼。
張五岳指出,去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創下一兆美元歷史新高,今年前九個月順差也已逼近八千七百五十億美元,全年再破一兆並非不可能。但仔細拆解可以發現,對美國出口已明顯下滑,成長動能反而來自東協、歐盟、拉美與非洲,其中對非洲出口更飆升逾五成六,反映出北京正積極調整市場結構,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然而,他也提醒,出口不可能永遠一路向上,特別是在全球保護主義抬頭、關稅壁壘擴大的背景下,「遲早會遇到天花板」。在出口面臨不確定性的同時,投資與消費就必須扛起更大的責任。
張五岳強調,民營企業投資是關鍵,因為民企貢獻了約八成技術創新與八成以上的就業人口,一旦民企信心不足、投資縮手,不只科技戰打不贏,就業問題也會變成政治風險,因此可以看到,北京這兩年不斷在對民企喊話、釋出政策,就是因為知道不能再壓抑下去。
AI 榮景背後風險集中,歐洲服務業科技發展值得借鏡
談到十五五的另一大主軸──AI 戰略產業,劉憶如表示,今年全球經濟表現之所以優於年初預期,很大一部分是拜 AI 相關投資與需求所賜,尤其亞洲受惠最深,「股市上漲、薪資提升,加上各國財政與貨幣政策普遍偏寬鬆,全世界其實過得比大家預期的好。」
在這波榮景之中,亞洲扮演了主要的生產基地,而美國則是最重要的終端需求市場,中國、台灣、韓國等經濟體在 AI 伺服器、晶片、零組件等供應鏈環節上全力擴產,形成供給與需求一拍即合的繁榮景象。
然而,她也連番示警,無論是 AI 本身是否存在泡沫,或是未來哪一天美國因為經濟、政治或監管等因素決定降低相關需求,亞洲都會首當其衝。一旦美國停止加碼、甚至轉而收縮,供給高度集中的亞洲,將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新的成長引擎填補空缺。
在這樣的對比下,歐洲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發展路徑。劉憶如指出,歐洲今年同樣遭遇美國提高關稅、歐元升值以及中國低價商品競爭等多重打擊,製造業與出口面臨明顯壓力,企業利潤普遍下滑。但出乎意料的是,歐洲經濟在第三季仍轉為正成長,第四季甚至有機會延續動能,「這一次撐住的,主要來自它的服務業。」
她分析,歐洲近年的成長主要來自民間消費與服務業,包括餐飲、旅館、觀光旅遊,以及更深入日常生活的各種數位化、平台化服務。更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並非沒有發展 AI,只是選擇將科技廣泛應用在食衣住行育樂等細節之中,例如支付、交通票證、公共服務流程等,例如一張信用卡在城市裡幾乎走透透,而我們則更注重「硬體並出口」。
在她看來,歐洲之所以有能力在出口受挫與匯率不利的情況下維持成長,關鍵就在於社會安全網穩固、服務業充滿創新動能,讓國內消費足以扛起一部分外部衝擊。
「他們的那種科技的進步,有很多的細節是展現在生活」劉憶如認為,台灣可以學習不再只把科技視為「生產更多東西賣給別人」的工具,而應該思考如何像歐洲一樣,把 AI 與數位技術真正嵌入本國居民的生活,提高服務品質與生活便利度,藉此帶動穩定而多元的內需,好應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
更多信傳媒報導
N世代學苑—跨域共創帶動中小企業雙軸轉型新動能
黑色星期五》美股紅翻黑輝達也難救 台股暴跌991點 台積電失守1400元大關
從農場到餐桌,大成集團用 AI 構築台灣食品生態系
其他人也在看

輝達利多出盡?美股變臉崩跌 高盛揭9大警訊:市場已傷痕累累
[FTNN新聞網]記者周雅琦/綜合報導AI晶片龍頭輝達(NVIDIA)亮眼財報一度帶動股市強漲,美股四大指數齊翻紅,然而漲勢卻未延續,週四(20日)美股盤中全面反...
FTNN新聞網 ・ 14 小時前
現金股利1.8元!「這檔」前三季穩賺124億 不排除加碼股票股利
[FTNN新聞網]財經中心/綜合報導受美股重挫拖累,台股本週(11/17~11/21)走勢震盪,終場加權指數週跌962.56點、跌幅3.51%,收在26,434.94點,失守2萬7千點...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台積電概念股繼續燒?億元教授口袋名單曝光:明年2檔有潛力
隨著年底腳步逼近,投資市場的目光逐漸轉向2026年的潛力標的。今年在AI熱潮推動下,台股屢創新高,與AI及台積電相關的個股也紛紛上漲。億元教授鄭廳宜看好明年具有黑馬潛力的標的,包括專注無人機防干擾技術的亞電(4939)以及聚焦半導體先進製程化學品的中華化(1727)。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台股週線崩跌962點!外資猛丟高股息ETF、國家隊反手狂撿 斥資33億入袋「這5檔」破14萬張
[FTNN新聞網]記者陳宣穎/綜合報導台股加權指數上週(11/17~11/21)週跌962.56點、跌幅3.51%,收在26,434.94點。台股上週加權指數崩跌,週線迎來連3收黑,高...
FTNN新聞網 ・ 19 小時前
談台美匯率聲明後台幣走勢!陳鳳馨揭美國真實目的 預言這時間「台幣將升值」
英國《經濟學人》近期報導直指台灣患有「台灣病」,台灣為提振出口競爭力和擔心保險公司倒閉,因此央行必須控制新台幣升值,此即為台灣病的問題。與此同時台灣央行和美國財政部14日簽署了有關於匯率安排的聯合聲明,強調央行每半年需提出一份央行干預匯市的相關報告。對此,媒體人陳鳳馨在網路節目《風向龍鳳配》中指出,《經濟學人》和美國官方的關聯度不高,並未密切綁定,因此兩件事......
風傳媒 ・ 15 小時前
大哥大手筆撐場!先砸111億搶進金控王12萬張 再擲102億掃貨全球IC測試龍頭
[FTNN新聞網]記者張書翰/綜合報導受美股重挫拖累,台股本週(11/17~11/21)終場加權指數週跌962.56點、跌幅3.51%,收在26,434.94點,失守2萬7千點大關。根...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記憶體迎獲利了結下車潮!自營商單週猛砍「4檔記憶體大廠」逾3.1萬張 提款近21億元
[FTNN新聞網]記者周雅琦/綜合報導台股本週(11/17~11/21)受美股重挫影響,終場加權指數大跌962.56點、跌幅3.51%,收在26,434.94點,失守27,000點大關。根...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台股崩跌照樣噴!這「被動元件」猛拉2根漲停 股價4天暴衝36%登強勢股王
[FTNN新聞網]記者陳宣穎/綜合報導台股昨(21)日終場加權指數收在26,434.94點,崩跌991.42點,跌幅3.61%,創下史上第6大跌點。被動元件廠蜜望實(8043)不受...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翻車啦!富喬飆漲後重摔 爆1255萬元違約交割
根據規定,如果在「T+2」上午10點前,投資人交割帳戶內的餘額不足,銀行扣不到投資人應該要繳交的交割價款,就會發生「違約交割」。依時間推算,違約交割的投資人實際交易日應落在 11/19 本周三。富喬19日下跌5.74%,20日隨即直奔漲停,21日則回檔5.43%,近三個交易日股價...
CTWANT ・ 1 天前
急輸血搶命!國家隊砸76億守護台積電、鴻海 貨櫃三雄這檔「10月營收雙減」受寵5日
[FTNN新聞網]記者江佳蓉/綜合報導台股加權指數昨(20)日終場漲846.24點,收在27,426.36點,漲幅3.18%,根據「玩股網」統計,觀察八大公股上市個股買超方面...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小兒連九週狂買00882!又砸破2.6億攬入00881 國家隊反手倒貨2萬張...提款5.5億元
[FTNN新聞網]記者張書翰/綜合報導台股加權指數上週(11/17~11/21)崩跌962.56點、跌幅3.51%,收在26,434.94點,連帶週線迎來連3收黑。在ETF方面,國泰永續...
FTNN新聞網 ・ 5 小時前
挑戰2028年獲利百億?自營商狂撈「這檔」破萬張成買超王 再砸1.9億補貨廣達
[FTNN新聞網]記者陳宣穎/綜合報導台股加權指數上週(11/17~11/21)週跌962.56點、跌幅3.51%,收在26,434.94點。據證交所盤後公布籌碼動向,自營商(自行買...
FTNN新聞網 ・ 18 小時前
輝達財報太猛也挨罵!全村的希望壓力山大 黃仁勳內部會議這樣說
AI霸主輝達(NVIDIA)19日盤後公布2025會計年度第三季財報,營收與獲利雙雙優於市場預期,並對第四季開出更亮眼銷售展望,然而在一片掌聲中,市場對AI概念過熱的疑慮再起,使輝達股價隔日由漲翻黑,週四反重挫3.15%。執行長黃仁勳隨後在20日公司內部會議中罕見發言,直言市場對AI的期待過高,無論公司怎麼做都被挑毛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一片AI懷疑聲浪中...三大法人砸近47億連9週狂買日月光! 再斥26.5億元狂掃南亞4.6萬張
[FTNN新聞網]記者張書翰/綜合報導台股上週(11月17日至11月21日)加權指數狂跌962.56點,跌幅高達3.51%,收在26434.94點,三大法人合計賣超2075.32億元,觀...
FTNN新聞網 ・ 4 小時前
存股族走路有風 「這10檔」台股ETF近三月大漲雙位數
順序先後排名為台新臺灣IC設計(00947)、富邦科技(0052)、主動統一台股增長(00981A)、元大電子(0053)、新光臺灣半導體30(00904)、中信小資高價30(00894)、野村臺灣新科技50(00935)、群益半導體收益(00927)、富邦台50(006208)、元大台灣50(0050);其近三個...
CTWANT ・ 13 小時前
台股爆摔991點!外資狂倒「高股息ETF」3檔破7萬張 再提款0050達89億...連賣33天
[FTNN新聞網]記者陳宣穎/綜合報導台股昨(21)日終場加權指數收在26,434.94點,崩跌991.42點,跌幅3.61%,創下史上第6大跌點。據證交所盤後公布籌碼動向,外...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聯電21日逆勢收紅 特殊製程旺到明年
聯電今年前三季營收為591.27億元,季增0.6%,年減2.25%;累計今年前9月營收為1757.43億元,年增2.23%。每股稅後純益(EPS)達2.54元,累計獲利高於市場先前預期,全年EPS有望達到3.3至3.5元。聯電在近期宣布推出全新的55奈米雙極互補擴散金氧半導體(Bipolar-CMOS-DMOS)平台...
CTWANT ・ 1 天前
安世轉單效應引爆!法人點名「這檔」吃最多紅利喊買進 目標價105元
[FTNN新聞網]記者何亞軒/綜合報導中國因不滿荷蘭政府日前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凍結安世半導體資產,因此限制相關功率元件出口,作為報復荷蘭手段,台廠強茂...
FTNN新聞網 ・ 11 小時前
大賣超中的逆襲!外資大手筆砸111億元掃貨「這封測大廠」5萬張 又捧55億搶進這檔航海王
[FTNN新聞網]記者張書翰/綜合報導受美股重挫拖累,台股本週(11/17~11/21)終場加權指數週跌962.56點、跌幅3.51%,收在26,434.94點,失守2萬7千點大關。據...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野村投信:2026 進入「AI 推論元年」 半導體等七產業仍扮台股要角
[Newtalk新聞] 聯準會 10 月再降息一碼,雖會議紀錄偏「鷹」,一度壓抑市場情緒並造成近期台美股市震盪,市場更擔憂 AI 是否陷入「泡沫化」。然而,全球 AI 投資熱潮指標企業輝達(NVIDIA)交出亮眼財報,第三季營收與獲利大幅超越預期,並釋出強勁的第四季展望,一度平息了市場疑慮。 野村投信指出,台股基本面穩健,今(21)日回檔,主要反映國際資金波動與技術面轉向,短線震盪難免,但在 AI 應用全面擴張與訂單能見度高的雙重利多下,中長期投資布局仍具吸引力。預期 2026 年 AI 題材將延續,台股有望維持高檔震盪並具中期成長動能,可關注半導體先進製程與測試,AI 伺服器、散熱模組、BBU、PCB,及機殼、滑軌等供應鏈核心,逢回分批布局,掌握長線趨勢。 野村高科技基金及野村 e 科技基金經理人謝文雄表示,全球 AI 軍備競賽持續升溫,美國雲端巨頭包括 Meta、Microsoft、Alphabet 及 Oracle 紛紛擴大資本支出,甚至發行最長達 40 年的超長期公司債籌資,以滿足龐大的 AI 基建需求。市場雖對「AI 泡沫」疑慮再起,但科技巨頭憑藉穩健的本業與強勁自由現金流,
新頭殼 ・ 1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