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著第54注2:"翰?布瑞:《古希的史家》(John Bury, Historians of the Ancient Greece),1958年版,第151-152。"J. B. Bury 根本有Historians of the Ancient Greece一,Bury教授所的原名是The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初版于1909年,由于影大,後在1958年于再版。那麽,著的法是何而的呢?原是引郭著第32的引文和注,不郭著的注用的是中文,有出英文。著就想然地把郭著中《古希史家》一名成Historians of the Ancient Greece,孰不知著已在他人那引布瑞的部作品,就是著第36注2的"布瑞:《古代希的史家》(J. B. Bury, Ancient Greek Historians),敦1909年版,第23;……"。也就是著中所提到的本是同一本,特要明的是1958年的版本是重印本,不是修本。明,著根本有到布瑞的本。
2. 著第85注1:"特:《科神之史》(A.D.White, A History of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艾普1896年,第1"。康乃大建人特(1832-1918)的出著作A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成著中的A History of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匪夷所思。
3. 著第348把George H.Nadel刊登在《History and Theory》1964年第3卷第291-315的文章"Philosophy of History before Historicism"地"德:’史家面前的史哲’(G.H.Nadel,’Philosophy of History before Historians’),《史理》,第3卷,(1964年),第34。";等等。
不如此,著中的多注是不的,如果者真要按""索,肯定大失所望。以下例就是者根著所文出查找不到的注:
1. 著第50注3:"莫米格’古代他有用生或再生的概念述家的史’。莫米格:’古代史中的念’(A.Momigliano,’Time in Ancient Historiography’,《史和理》增刊,第6卷(1966年),第13。";
2. 著第465注4:"斯各特:’性,一有用的史分析’(Joan W.Scott,’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美史》,第91卷,第5";
3. 著第502注1:"弗拉格:《18世史方法的展》(Gunter Pflug, The Development Historical Metho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史和理》,第11卷(1972年),第12。";等等。
在著作中注明料的出以及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是所有研究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尊重前人研究的成果,二是可以研究真性科性否,再是人提供深入研究的。但在的研究者看,此是不的,的著不要注明材料的真源,列考文,要前人的成果行充分的,同明所研究的去,明此展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此自己研究的造性。如果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何以研究的科性造性呢?因此,的注也是一柄刃,它固然有著上述的作用,但也可以竽充者原形露。得葛雄先生在《文》上撰文,在一些重大的上,先秦就存在著格的。如儒家典籍和的承解,不流派分明,次序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注、注者和播者不相混;再如《史》、《》作注的者代有其人,但有值的注,後世者不一一注明。可,中不缺少的,我今天面的,是如何承的,建立起代展需要的新。道真的是今不如昔了?
此外,著中充不少常性的。如,著第17"正如阿克爵士所的:’只要把全部史料我,我就能把全部史原出’。句人想起了牛的名言:’只要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把地球起’"。中阿基米德所的,怎麽成牛的名言呢?再如,MauriceCroiset的HellenicCivilization一的名,著(第44、第59)《希化文明》,hellenic(希的)hellenistic(希化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怎麽可以《希化文明》呢?不知根何在?Hellenic,中文一般可"古希(文化、)的",是公元前776-公元前323年,地理包括西西、南意大利、小西部沿海、琴海和希本土;Hellenistic,中文一般可"希化的",是公元前323-公元前30年,地理是整希化世界。
而且,著作中外文拼混,人名翻前後不一,人物生卒年代也有之,人心。例:新,著"NewStatement"(第81,正的拼法NewTestament);蒙,著"Aufklarung"(第195,正的拼法Aufklrung);杜哥(RobertJacquesTurgot)的出生年代著"1729"年(著第228,1727年);"FusteldeCoulanges"一古朗(著第331),一朗(著第396);"Magasthenes"一加斯色尼斯(著第55),一又加提斯(著第84)等等。限于篇幅,就不在列了。
人名、地名反映了著者虎事、不任,甚至惰的。些技性的皮毛都要出那的疏漏,又怎麽能者有足的信心相信他的准、妥呢?具,某一言的人名、地名,已刊行的各定的大中小型"外人名、地名翻典"都作出了好的示,如Ludwig一般"路德希",就不要"路德格"(著第242)了(德尾g一般"希"音),真人疑,能大量引用德文原版著作的著作者是否真懂德文?走至此,忽然想到斯待史作的度:"每章都是先由作者起草,打印好多份,分送所有可能予助的人,他意在上面、或提出的批。作者于是在受戒、指之後,在和宰割的原稿前坐下,重新始逐章。最後的校又分主要的助者和其他任何所述那一段史期有趣的人。的方法使得所引用的名、日期等等的正性得到了保"(《世界史》,文藻、冰心等,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8)。可能在目前不正常的"市化"、"利益化"下,很多人已失去了治的度。
今治浮躁之、追名逐利之的盛行,不是品德有所使然。者同陶先生所的,制度性腐的境,是一使你甚至迫使你腐的境。道理很:就大多人而言,定其行的不是品德,更重要的是行制。然不是在境下,每一人都腐。
目前的中,最主要、亟待解的是由制造成的腐。在境中,遵守道德者要麽明于的劣,要麽被迫追逐。可,防止腐的法不是人行什麽品德教育,以蒙其良知,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制,使那些想腐者腐不了,使那些而走者此付出高的代。衡利弊,是老老地做好。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229&type=1002 也衣先生的“豫著《西方史史》 作者:老
了希先生的《能如此草率》和《再能如此草率》的文章後,于衣先生的“豫著《西方史史》”批文章中不的象,感到。批是真的,必事求是,究科和公正。出于目的,我去地照了一下先生的文章《西方史史》的文本,居然先生不不,他《西方史史》一提出的有注不和抄的批也不符合事。
先生的文章用大段的文字批:“在著作中注明料的出以及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是所有研究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尊重前人研究的成果,二是可以研究真性科性否,再是人提供深入研究的。但在的研究者看,此是不的,的著不要注明材料的真源,列考文,要前人的成果行充分的,同明所研究的去,明此展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此自己研究的造性。如果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何以研究的科性造性呢?”那麽,《西方史史》是否存在些呢?
先生出的是:“著第50注③:“莫米格‘古代史家有用生或再生的概念述家的史’。莫米格:“古代史中的念”(A.Momigliano,“TimeinAncientHistoriography”,《史和理》增刊,第6卷(1966年),第13。”
我著去分析《西方史史》第50上的原文:
“修昔底德用抽象和永恒的人性解史。他‘古往今,人就是人,有不的人性,因此,去生的事情在未以十分相似的方式重出’②然,修昔底德用循的念看待史不等于他提出了史循。③但是,理智和科的度在古代史家中是的。”
容上看,是古代希史家修昔底德的一。提出了“修昔底德用循的看待史不等于他提出了史循”一。如果不加注,恐怕不引多大非,但作者慎重地加了一注(即注③),要者去“”莫米格的文章。
我也找了那篇所查出的莫米格的文,按注的的指引查至第13(第24-25行):
“IshouldliketotakePolibiusasaninstanceofthefactthatGreekphilosophersoftenthoughtintermsofcycles,butGreekhistoriansdidnot.”容《西方史史》的正文相吻合。
按我的理解,先生在加注至少有三目的:
1,作者要告者,“修昔底德……不等于提出了史循”,在莫米格的文章中已提出,作者注明料的源,表明是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2,作者使用了“”一,是要者考莫米格的文,而不是字句,在于明,在古希史家上是有的。于是,我按照注“”了第11上的法:“Herodotus,Thucydides,andofcoursePolibiushavebeendescribedashistorianswithacyclicalviewoftime.Ishallattempttoshowthattheywerenot.”就把有的的去交代清楚了。
3,也是作者缺乏充分的,于是在注中又充了一句:“莫米格‘古代史家有用生或再生的概念述家的史’”。句在所“”的文章的第14上:“Noancienthistorians……everwrotethehistoryofaStateintermsofbirthsandrebirths.”
承,注是慎重的,都符合文注提出的要求。看到,倒是令人疑,先生在注提出批,究竟有有真看先生的著作。在根本有弄清事的前提下就提出批,恐怕不能用疏忽和草率解吧?
此外,注所在的段落(第50)正好涉及到先生《西方史史》系抄的指。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著第45-51有修昔底德一基本抄郭著第21-29有修昔底德的述”。
于是,我找了郭先生的《西方史史概要》,把第29上的文本《西方史史》第50上有的文本逐字逐句的行照,更令我的是,段粗看之下似乎雷同的文字,只要真一比,就可以,不文字表述不同,修昔底德的也不同,差十分明,不知先生如何得出“抄”的。
了《西方史史》行比,把郭先生的文本照如下:
“我修昔底德作全面的,也不能不指出其的缺:第一,修昔底德用抽象的‘人性’解史。他人是人,古往今,‘人性’是不的,因此史也是重演的。就致了史循,是的。”
前面的文本相照,不看出,看似雷同的文本,其差很大:
1,郭先生“修昔底德用抽象的‘人性’解史”,而先生“修昔底德用抽象和永恒的人性解史”;
2,然,先生不同意修昔底德只是用“抽象的‘人性’”解史的法。此,查了修昔底德的原著引用了原文:“古往今,人就是人,有不的人性,因此,去生的事情在未以十分相似的方式重出”,明修昔底德主要是用“永恒的人性”解史;
3,郭先生“就致了史循”,先生“不等于他提出了史循”,且加注明。文本所持的明是立的。
4,最後,郭先生“就致了史循,是的”,把修昔底德的“的缺”;先生“理智和科的度在古代史家中是的”,予了肯定(史常告我,古希的人性史相于神的史而言,是重大的步)。
郭先生和先生的不同,,是另一回事。的是他修昔底德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差如此明,先生什麽是抄呢?
以上的事充分明,先生的批至少有。第一,先生有真,在有弄清事的情下就不任地得出。第二,先生只是地了一,的哪是“基本抄”郭著的哪,有具指出先生究竟抄了郭先生的哪些。不是在有弄清事的前提下就提出批,而且的做法易造成,深究下去,有愚弄者之嫌。
先生的一出的,所到之都暴露出了先生的做法有悖于批必持事求是的原。展批是十分必要的,但批者提出的批和必事求是,才能真正到批的目的:化境,增建。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1458&type=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