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心有限身
船山於其《子解》中解〈物〉、〈人世〉多以「心鼓」明此「心」之思想。而明方式便在於吾人泯除「成心」之重要性。《子篇》中是〈物〉、〈生主〉皆在吾人因「有涯之知」的念,而使人各有其成心之生,且,一有「成心」便陷落於人生中的有限性。原,吾人上重如何自家的生命本真,也就是重子所言之「真君」、「真宰」,而不是一直在「接,日以心」的知或界中相互、。
其吾人此生命精神之自然真本就十分「存有地」生活於世界(生活世界)之中,既是「存有地」活著,此心此身於生活中,乎不曾特意去分周遭世界究竟於形上或形下,象或非象。然而,之所以在吾人所察或自的那些然的生活事件中,充斥著人我之生隔的真,而使我以此被隔、被物化之心人的常,即表示我本是自由立的精神值,已被自身知之偏之所囿(有出自他人,有自自身),在子言,此便已是「成心」、「心」、「心」。吾人一有了既偏且的「成心」便生人我的解隔,便有互不相知相惜,甚至相互猜忌、相互攻的。就子看,凡此皆吾人於「人世」的困。
因此,唯有除去其成心,使心回於,才能活不拘,不至於有「近死之心,莫使也」的象,也才能到「安而,哀不能入也」。子要人能逍地「」於此人,就在於能否泯除消解此生活事件中常常生起的「成心」。此心若能「用心若」,能感物物而其自然地「往」,若不能,生活依然只是在其「成心」所限制中死沉沉、。宣《南解》解〈生主〉中「生也有涯,而知也涯」一句便「年命在身有,心思逐物」 ,正是子要人泯除此心、成心的主要原因。人生本是一生命有而的百年之,心思物欲在吾人生命中有是物或知的、知,有粹是下欲望情的障蔽,此皆是的「心在物中」,使吾人生命陷入苦痛且不已的窘困中。而王邦雄引申之成正面的解曰「生有涯是命,知涯是」 ,便也是面有知此身年命要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面「心思逐物」的,要清此追逐落入「麻木狂」(《老子第十二章》),非生命值之所在。
(2)「忘年」「外生」
按上文中已探了子就人生之困危殆吾人所揭示者,《子人世》言「心」一段然是一在心上做修的工夫述。此修在於吾人欲泯除是非、有差等的一偏之,泯除此陷溺且造作的「心」,如何而能使心返而合於「道」(道即是真),也即是如何使心能明如,而能己以物。故子於〈大宗〉透「南伯子葵乎女」之言「外天下」、「外物」、「外生」,唯有「外」,始能到「朝」、「」。郭象注「朝」云「豁然,而作,斯朝也」,注「」云「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者也」 ,故「朝」便是忘一切分,皆能因是是,而能至〈物〉中「和之以是非休乎天」的「行」。子也透孔子、回所「忘」、「忘仁」而言「肢,黜明,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坐忘」之境界,也就是除了忘自身以外之知者,此生身(自我中心、形)都需「忘」。此外〈物〉亦有「忘年忘,振於竟,故寓竟」 ,郭象注此句云「夫忘年故玄同生死,忘故是非」 ,此忘便如〈人世〉所言「德乎名,知出乎」,一有德有知有後,便生德知者,依然是落入端而不得其同。故忘年是忘此命限有所造成之得失,忘是忘因值的是非。唯有透「忘」「外」始能消弭此自化自成之心,消弭佛教所「我」的心。所「振於竟,故寓竟」就是如〈逍〉一般能遨於天地。然而子所「同於大通」者,其就涉及了「心」的修功夫。〈人世〉云
回曰:「吾以矣,敢其方。」
仲尼曰:「,吾若!有心而之,其易邪易之者,天不宜。」
回曰:「回之家,唯不酒、不茹者月矣。如此,可以乎」
曰:「是祭祀之,非心也。」 回曰:「敢心。」
仲尼曰:「若一志,之以耳而之以心,之以心而之以!
止於耳,心止於符。也者,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者,心也。」
回曰:「回之未始得使,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乎
因《子知北》「通天下一耳!」,此之「」因其言「人之生,之聚也;聚生,散死」而有的「化」色彩,但若此「心」所「之以耳而之以心,之以心而之以!」「坐忘」所到的「形去知,同於大通」相配合看待,吾人能使「而待物」的集於吾心之中,使心「集」而能「成心」「道心」(因「唯道集」),身心之天地皆因自然而道一,如此「天地我生,而物我一」非或高的境界而已。故在心上做修是了能此精神,即「生之主」,而「」亦有化之聚散生成,但此「化生成」依然是在於自然流行之道,且也兼有流通周遍於人天地之的活,於此更指向了「」。子之「心」,乃重在道者能己以待人接物,重在自然律的行相合相,如此此心便能活有情不至於入物中,而受物情所困,此之能「以理化情」。
文章定位:
人(3,312) | 回(1)| 推 (
0)| 收藏 (
0)|
寄 全站分:
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