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19
佛法常住
僧云安公失人名,今附西
如是,一,佛舍,孤之,佛告比丘:「法者常在,有佛佛法住如故,如至真出世,因宣解分深,敷演至慧。志在小乘,四苦集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要言之有身苦,有身有何患?是曰苦。目於色,耳鼻身口意亦如是。由此因成其六衰,劫甚大久矣。斯已,知悉益身,因守身行,其心口十,以拔十二因,根本,除三毒,空相由成,十二因知其,其根源成,解身本空,奉六度四等四恩,道品之法三十有七。空相此三事,不取,六通善常危厄,等心一切所莫,故曰菩逮不退,成上正真之道,最正度十方,故佛道法常存,行者合彼此。如流未到海,各有本名,以合于海有。道德若,去今佛合一法身,行道合,因生分演,衰入十二,皆病疾,度四等四因,大法生病,如空明日光,德超,神巍巍莫能,罪消苦,以大慈悲度十方。」佛是,比丘漏意解,菩逮得,所生法忍。佛如是,比丘及菩,天神,佛所喜奉行。
佛法常住
NO.820
佛演道俗
乞伏秦沙
如是,一,佛在舍,孤,大比丘,千二百五十,菩,四之,天鬼神阿。孤氏,五百居士,出舍城行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叉手佛:「居治家有?出家修道行同乎?奉何法疾成上正真之道?以何宜化生耶?」佛言:「善哉也,瞳施。」佛言:「有三,一曰下,二曰中,三曰上,何下?有人治聚,不敢衣食不修戒,不能孝供二,不足妻子,欲其消息充,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口腹,抱愚守惜如蜂蜜,不信先,不奉高士沙道人,不好布施福德,心自常不至,合者必散福自追,慕身地不恨,咄嗟入泥黎,其身食四大虺盛,神寄其中假名,弱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世之,心亦生,心存吾我不悉空,三界尚人物乎?汲汲迭惑嫉,如斯行者,奉父母安和至心,出返不失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恩而,足妻子衣食,恩情流共同,妻子如是也私行,瞻神奴客眷徒使,不令乏,不信死後更生,死於形,供所生念乳恩,足妻子恩情,瞻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道人,不肯行善希恩施德,後得福殊特,是中。」佛於是曰:
常能念乳,孝供二,足其妻子,不失。
奴客及徒使,慰不加,下侍皆,遣行不教。
不信後世生,之不喜,自身有常,存不亡。
三界如幻化,此章,己所罪福,本而受之。
佛告者:「上者,其人若,能自衣食,孝父母不失,恒瞻色不令,出不犯禁入不,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智者,受博等心不邪,下劣厄咸蒙仗荷,瞻妻子常令,除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不妄加之慈愍,奉敬先至正士,出家法沙明,夙夜行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典并化冥,以善方便不失其,自安彼一切生,如牛食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上比,匹世大,步。」佛於是曰:
若有,以自好衣服,供孝父母,不失其色。
出不犯禁,反不,造行常清白,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明智者,受博士,等心不邪。
妻子,各令得其所,慈奴使,衣食常足。
奉沙士,布施授供,受深妙法,捐盲。
愍十方人,不身行,常自安其已,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本草出,可用安身,身和疾疹。
普哀生,其心常平一,以是四等行,速逮成至佛。
佛告者:「出家修道有三品,一曰,二曰,三曰大乘,何?畏苦身,思央生死之,周旋之患身如怨,四大虺五,坐息安般守意,身露不之形,畏色欲本痛想行,怖地苦鬼之厄,畜生人中之,天上不可,休如中囚,欲生死勤之罪,求泥洹之安,但自已不念生,常小慈不大哀,倚于音,不解空慧三界幻,趣自己不恩慈,是。」佛於是曰:
畏量生死,周旋之,心已恐,唯欲求自安。
坐而息,精志安般,身中露,不有若干。
捐三界色,欲得自安,不能修大慈,唯志泥洹。
佛告者:「者,本大意菩,布施持界忍辱精,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三十二相八十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能及者,不解如色身所,因世愚人不大道,生死流不能反原,生死本,故身相好容,文言教以化愚冥,示大明及著相好,有色像,行四等四恩,六度,三十七品十二,欲拔其原,不解本望大道。正使德如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故。何不?布施持戒忍辱精,一心智慧,四等四恩 有所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想不法,一切法如幻如化,野影芭蕉泡沫,皆所有,道慧形等如空,所增普度生。」佛於是曰:
本菩提意,志大乘,但欲著佛身,不了莫。
布施戒忍辱,精息智,四等恩六度,惟己。
慕三十二相,八十好巍巍,天上天下尊,五六衰。
但察其事,不能深微,欲度十方,心口自相。
不了如幻化,水沫泡野,芭蕉如影,妄想甚多。
正使作功德,如江河沙,心上道,不解除魔。
佛告者:「其大乘者,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空,而修大悲所莫,不自身但念五趣,一切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惠施仁益等利,救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一心智慧,六度所望,以施一切生之,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不可,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之雨,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佛於是曰:
上大意,行慈悲喜,大哀如空,行等莫。
立德不已,唯十方施,度群生,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布施乏。二曰,不豪劣行重心。三曰,所可施所望,不求。四曰,以此功德施於生。」佛於是曰:
布施,不行重心,志慧望,不求得。
愍念於群黎,往周旋者,以此功德施,悉令至大道。
佛告老:「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守口身心不念非。二曰,出入行步不失。三曰,不生天王,梵之位。四曰,以是禁戒惠施生。」佛於是曰:
常身口意,心如太山,若出入行步,未曾失。
不生天上,梵王,以此正行,用惠一切人。
佛告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若詈者不音。二曰,若捶者如形。三曰,若辱者如吹。四曰,有加害者常大哀。」佛於是曰:
令默然,自本形,有恨意起,心自止。
和心色,人咸恭敬,用是得成佛,三十二相明。
佛告者:「精有四事,一曰,夙夜奉法未曾懈。二曰,失身命不道教。三曰,勤深典不以懈。四曰,欲救危厄者,是四。」佛於是曰:
夙夜奉大法,未曾有忽忘,自失身命,不敢逮道教。
深典,不以懈,救危厄,不使心怨。
佛告者:「思有四事,一曰,精修居,二曰,身口心令不,三曰,在常能定己,四曰,其心然而所著。」佛於是曰:
恒好於精修,志居,其身口意,未曾念。
中,心定忽,一心十方,道慧起神足。
佛告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本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心如幻化倚位形。三曰,了知五本所,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十二本根原,因而,是四。」佛於是曰:
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所,心而得生。
五本根,所著以名,十二端,了此至大安。
佛告者:「智慧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二曰,了痛痒如水沫。三曰,思想如野。四曰,生死如芭蕉。五曰,察如幻。六曰,心神如影,本悉空皆所。」佛於是曰:
解色如聚沫,痛痒如水泡,思想野,生死若芭蕉。
了假譬幻,三界一好,分悉空,乃至大道。
佛告者:「慈有四事,一曰,慈念十方。二曰,如母育子。三曰,愍念之。四曰,如身,是四。」佛於是曰:
慈念於十方,如母育赤子,常愍念,如身等。
佛告者:「哀有四,一曰愍之,二曰之雨,三曰身欲代罪,四曰以命之。
喜有四事,一曰和,二曰善言,三曰,四曰解。有四事,一曰,教去就善。二曰,常命三,三曰使道意,四曰化生,是四。」佛於是曰:
愍念雨,身欲代其罪,命而之,不以恨。
和演善言,法分,教去就善,命三。
佛告者:「有四法疾成,上正真之道。一曰,解空所求。二曰,想望。三曰,不慕所生。四曰,常等三乘之,去今,是四。」佛於是曰:
解空所求,想望,不慕所生,常等三世行。
佛告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一曰,一切皆悉本。二曰,而解物普如幻。三曰,生死皆起。四曰,其本亦形。」佛於是曰:
一切悉本,解物如幻化,生死,本亦形。
佛告者:「有六法疾成正,一曰,身常行慈怨。二曰,口常行慈演深慧。三者,心慈仁和,哀念十方。四曰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五曰,正十方空,道俗不二。六曰,供足乏食救身之,以危厄,是六。」佛於是曰:
身常行慈心,未曾怨,口恒修言愍,演深慧之。
心和仁,哀念十方,戒不起想,正十方空。
佛告者:「有四事疾成佛道,一曰,奉精悉所著。二曰,教化生道心不。三曰,于生死不以患。四曰,大慈大哀不慧,是四。」佛於是曰:
精所著,教化未曾,不患生死,不慧。
佛告者:「化生有四事,一曰,不信生死者,以事福喻之。二曰,不信三示大道。三曰,迷惑邪指三乘,佛道尊而有。四曰,三界所有悉如幻化,一真,是四。」佛於是曰:
不信生死福示,邪者大道,佛道尊而,三界悉空如幻化。
佛告者:「化有七事,一曰,者教令布施,二曰,犯者令奉禁,三曰,恚者令忍辱,四曰,懈怠者化令精,五曰,心者令定意。六曰,愚冥者教令至,智度。七曰,不知方便,是七。」佛於是曰:
者教布施,犯令奉戒,恚忍辱,懈怠精,
者使定意,愚冥教令,智慧度,善。
菩佛:「何故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佛言:「者其心有近,解有深志有劣,故示三乘。本三假引喻。譬如有人大臣,明智慧,王之所重事,一以委不疑。又斯大臣有三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大臣治之政,有漏失,佘潜入白之於王,逆辟,王疑臣曰:「何罪之?」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或言截手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王察臣所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偶有小失,不宜乃,捉著。』臣唯不敢言,告臣曰:『速下文令收臣,在刑。』凡友之悲念,欲使出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考治。尊者又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吏,不令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王太子以罔然:『是吾有重罪,臣憎之之於王,不宜取。』往王所具本末,逆肆,用我故赦其殃。王用子即赦使出,王相令如故。其王者如。其太子者,智慧度,善方便,逮得所法忍,慧之宜,乃能得出於三界,得成佛生。尊者友行戒,免三趣不助三界,可受天上人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布施。此能鬼之界,不免地畜生之厄,所以者何?如其所各得其,上正真道意,奉於大慈大哀,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深法,不解退中止自,故。畏生死往返周旋,但欲自不念苦人,故,各本行而致之。」是,孤氏,居士五百者,皆上正真道意,有千人垢,法眼生。箜篌器不鼓自,走相和悲。是之,莫不喜自佛者。居士:「初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五戒,自於三,何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二曰,清用不。三者,良不染。四曰,信性和不欺。五曰,要志明不。何三自?一曰,佛上正真。二曰,法以自御心。三曰,之中所受大,如大海靡所不包。有四法,一曰道,二曰往,三曰不,四曰著。至佛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六度,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却,教十方何智不逮?」阿曰:「此何名?云何奉行?」佛言:「名曰解俗家三品之,出家修道上正真,其要曰演道俗。」佛如是,者阿,孤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喜。
佛演道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