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人信高,表予心?
西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影,白吟;
露重,多易沉;
人信高,表予心?
析:唐王《在》。唐高宗三年(678),王任侍御史,「上言天下大,後怒,以法,逮中」(胡麟《唐侍》)。在囚禁王的所垣外,有株老的古槐,夕照著扶疏而低垂的枝,上有叫,清幽切。人,「哀弱羽之零,道寄人知;余之寂寞,感而」,下《在咏》」。
是一首咏物抒情。
「寓情於物」,借所咏之物—,抒人品行高「遭徽」的哀怨悲之情,表辨明辜、昭雪沉冤望。中,既是自然之物,又是象徵人品行遭的人格化身。在,自然之物人格化身契合一。句,分和己方面起。最喜炎的盛夏,那是生命煌期。如今,到白露已降、金的清秋,近生命的,的自然得切。人身陷囹圄,耀的朝廷命官成下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人生天地,匆匆客;仕途多波,尤其宦之人。因此,遭逢厄,怎能不感悲,客思深重?,在「西」(秋)「南冠客」(囚犯)之,形中就建立起一通。心味,不二者的契合:不。以下句,就是此意的一步申。
「己」著,自己感受的角度的外形、的悲。「玄影」在指,「不堪」主是「己」;「吟」指「」,「白」指「己」。
上下句,以流水的形式,把「」「己」在一起。通黑色,薄薄翼亦呈黑色。人正盛年,遭逢厄,早生白,本黑已成昔日影。如今上那黑的寒著自己哀吟,人怎能承受得了?「白吟」三字,相卓文君以此,心人毅然之。南朝照、正都以此作,自清直而遭的哀怨。人巧妙地用在,意,既自己不堪到的悲,又流露出者失察而有自己一片忠心的怨恨。此是以「己」的角度,又是的形己,己相,心物相融。
著,的生及境,借喻己。
「露重」、「多」,既所的季性候特,又比喻自己所的社、政治境。「」、「易沉」,既是刻的生形象,同也喻自己心的痛苦。「」,喻仕途受阻,赴;「易沉」,喻有志申,心明。王是被以罪下,如作於同期的《中情通知己》有云:「非易辨,疑璧果裁」。又如作於同期《火》云:「嗟乎!袍非,白如新。明公冶之非,孰辨臧之?」所言皆赴、心明的痛苦。句仗工的,句句咏,句句喻己。己,在融一,自然痕。
尾主要己,但仍切合。
句直抒胸臆,明表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而明的主旨。的角度看,是高居木,餐露,本是清廉高的;自己一有著高的品性,不被人理解。,自然之物「」又人格化身「己」相契合。由分至合,有分有合,化中到整一。
首前有一段序,
而在通行的一些唐本往往只,序而不。其段序文是一有整,中比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直言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首的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事也,有古槐株焉。
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而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秋疏引,幽息,有切。
人心於曩,悲乎前?嗟乎,以容,德以象。
故其身也,君子人之高行;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姿。
候而,之;,藏用之。
有目斯,不以道昏而昧其;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之微,姿天;高秋之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虞,遭徽。
不哀而自怨,未落而先衰。蟪蛄之流,悟平反之已奏;螳螂之抱影,怯危之未安。
感而,知己。庶情沿物,哀弱羽之零;道寄人知,余之寂寞。
非文墨,取代幽。
可以是一篇短而精美的文,是一篇很有情致抒情小。
人在段序文中了己作的起,的形、性及美德,抒自己「失路虞,遭徽」的哀怨之情。人首先禁所的古槐起,用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召公姬明察的典故,表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然後,生悲感,「人心於曩,悲乎前」,以反的句把己、心物在一起。以人法的美德、的形性起,季的化,季、候的化而出;翼甚薄,目常,不以道昏而昧其,不以俗厚而易其真。人之具有「君子人之高行。因有的美德,所以人才引自喻,以自己的人格化身。勰《文心雕·物色》云:「情以物,以情。一且或迎意,有足引心。」王以喻己,影自,正是感物,情以物。王作於同期《火序》中也可印此:「物有感而情,或均而心。必之於同,道固之於同。」人明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美心理自然之物的某同。人咏之妙,不在於符合同的原理,而且在於意象所包涵的富的文化。
古代先民早就注意到,不同、生活性及候、令的等。
作物候性表徵出在文,成悲秋一常意象。如在千古悲秋之祖宋玉《九》中道:「燕翩翩其兮,寂漠而。雁而南兮,啁哳而悲。」又如:「秋,玄逝安?」(古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寒音,菊耀秋」。潘岳《河作》二首「柳吟久,嘶序「(隋·王由《得高柳》)。寒之,不道秋天到,白露、秋、大雁、霜菊等物候性景物共同成最具普遍意的秋景,而且感著士人的家之思、漂零之感。
中古代文人季的更替、景物的非常敏感,所「有宦人,偏物候新」。
草的春景,自然可令人心神怡;一片落,一,亦往往能引愁情。「高入晚,不惟愁我亦愁君」(雍陶《》)。物候性意象,在文中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成一情感符。候而的,使人想起“起天末;想起一年即,落;想起去家,依稀。候而的,令志士惋,徵夫立;人之夜悲,垂塞客之秋泣。
陶明在《己酉九月九日》道:
「靡靡秋已夕,露交。蔓草不,木空自凋。清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留,雁霄。化相,人生不?古皆有,念之中心焦。」穆得超然心的逸人尚且如此,汲汲於仕途功名的普通士人又何以堪?不同代又大致有著相同遭遇的人到,都感大致相似的情感意向。所以王在中到「秋疏引,幽息」,情不自禁地「感而」。王中的,然也就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了悲愁的情感符。
被予多美德而成高的人格化身。
魏以,多文人曾作的美德。如班昭《》:「伊玄之微陋,亦生於天壤。三秋之盛暑,陵高木之流。融被而,商焱而化往。吸清露于丹,抗枝而理翮。」班昭所停留在的自然品性的褒上,而到了三代曹植的下,已大大地人格化。曹植《》:「唯夫之清素兮,厥乎太。在盛之仲夏兮,始豫乎芳林。淡泊而寡欲兮,怡而吟。而兮,似士之介心。含和而弗食兮,物而求。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具有清素、淡泊、忠、耿介的品格。
又如西《寒序》有五美德:
「夫上有,其文也;含露,其清也;黍稷不食,其廉也;不巢居,其也;候守常,其信也。」以形貌、性比附人的美德,具有文、清、廉、、信五美德。此,本「微陋」之物的在文人心目中更加完美起,成高人格化身。受到士人美化的,其正是象化的士人自身,是士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王在首的序中「票君子人之高行」,在中「高」,其源所自,就是魏以意象的人格化同。王咏,是著「羽弱」、「微」的特。而特,正好反映人有志申、求助力境。由於的意象已了悲愁的情感因素高的人格因素,由於在前序文中已的美德,因此,中所咏未以的美德主,而的高之美上已在其中;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已跳於其中,分明可感可。方:「咏物不待分明,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在咏》即是的咏物上乘之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