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山王,如是等七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密,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他人,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分,乃至算譬喻所不能及。
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的小世界,每一小世界,有一山王;那,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山王。山王,出水有八四千由旬那高。是什呢?是有一人,他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山王,那多的七聚,「聚」就是堆起,把金、琉璃、磲、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堆起,像八四千由旬那高,就如一山王的高度,一一的堆起,就等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山王,有一百山王,那多的七堆起。有人拿多的七去行布施,下面本一:「菩提!是人得福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把答文略了,是因前面已有多次的答,只要你受持、研究金,都知道一,是故才略去此文。下面再以「七聚」布施福德持功德量。「若人以此般若波密,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他人。」假使有人,受持部「般若波密」,受持全部的文,甚至只受持一小段的金,乃至四句偈等,你能受持其,其文,他人解。「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分,乃至算譬喻所不能及。」受持金的福德比前面所的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山王,堆起的七,都拿布施,「七聚」布施所得的福德百千分,都比不上受持,人解金,他所得量福德的一分。甚至用算做譬喻,量,都不上受持,他人解金的一分功德。什呢?因你用七布施,只人天有漏福德,有一天享的。但是你受持,他人解金,甚至只是一小段的文,四句偈等,是「漏」的福德,是成佛的因,是的解果。那「人天福」,怎能跟「受持般若智慧」的「果」相比呢!段文的「消文」完了。金在前面,用比喻量持的功德,一共有五次。第一次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作布施」,比,有持的福德多。第二次,是「以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作布施」,也比不上「持、」的福德多。第三次「以恒河沙的身命布施」,那福德,也有「受持,他人金」的福德多。第四次,是每日三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布施恒河沙的恒河沙的身命布施,如是乃至百千劫以身命布施,那福德也不上,持的福德。第五次,佛拿自己因位上比,有然佛之前,他近八百四千那由他佛,悉皆供承事空者,多的福德,也不上我受持他人解金的福德。在第二十四分是第六次的量,只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山王的七布施。」有再充「三千大千世界的七」那多的布施了。照理,是越比越多,怎反而目少了呢?新眼疏上我找了句解,就是上的:「心究竟二不,如是二心先心。」最初心,究竟成佛,心,本是平等平等,有差的。你如是心,如是究竟果,因果相,是有差,平等一的。何以故?假使有最初的那「一念菩提心」「因」,那有「菩道修行」的「」,有「菩道修行」的「」,那又怎成「佛果」呢?所以:「心、究竟二不。」,但是比起有差,「如是二心先心。」最初菩提心最得,因初心比,既然起了,那功德就多了,所以越比功德就越多。在前面文中,你可以看到,那人,最初生一念清信心,那清信心是多不容易生起。果他生起了,那是很困,很困的;解悟更,既然「解悟」了,所以那功德就多了。「解悟」以後就要修行了,很容易了,就是,你了悟以後修行,就等於船行到水的地方,你不用力,船也自然往前走。而最初心,水也不,也不,那你得用力船,船不容易往前,所以他的功德多,原因也就在地方。第二十四分,是量功德,地方,什功德反而比前面少了一呢?就是悟以後的修行,他是入流水的原因,但是功德是永恒的相不,任前的。迦佛是人,他是「真者、者、如者、不者、不者。」他所的然是真不,他一定知道得很清楚,也得很清楚,所以我毫不要疑。
本文恭 道源法述-『金』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