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分一科文,也得很清楚,我很容易了解,你「清心」修行,「善法」,叫做「心行善」。
次:菩提!是法平等,有高下,是名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以我、人、生、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所言善法者,如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次:菩提!」佛再次重叫一者,前面佛所的果,叫做「上正等正」。佛教我要心,就要求「上正等正」的「心」,因有「心」的「因」,才能得「上菩提」佛果。什又果的候,是「有少法可得」呢?下面就解道理。第二十二分已:「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什呢?「是法平等,有高下,是名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是法」就是「上正等正」之法,他是相般若平等的理。怎的平等呢?他有「高」,也有「下」,所以平等。你成了佛,「菩提法」有「高」,你「九法界」的生,法也有「下」。段文的道理就第十七分所的「」的 道理是一的,只是了字眼解而已。前面的「」也是解平等的理。他要是「有」他就「高」了,他要是「有」他就「下」了。是故「」才「高下」;「」才叫「平等」;「高下」才叫「平等」。按「世俗」的差假相上,佛比我「九法界」「高」;但是在「平等理」上,是「高下」的。成了佛,就是他完全得了,本具有的「平等理」。在我「九法界」的生,「平等理」,我本就具有,而且欠缺,有少一。不我六道的凡夫,被明、所障蔽著,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本就有一「平等」的「理」。修到了三乘人的位子,他然是知道了,但是他有完全知道;因他有完全得。所以才有「」、「」、「菩」之差。要等到,他完全入了「平等理」,那他就成佛了。成了佛,「平等理」有增加一部份,不他是完全了,原「平等理」,是自己本所具有的。你在然知道了,明白了道理,但是在你有得以前,你是要依著道理,依著法去修行,你才能得自己本具有的「平等理」。「是法平等,有高下」才名「上正等正」。他既然「高下」就是得了也是本具有的,所以有另外一「平等理」我得到。因「有所得」的定是的,以前失掉了,在又得到了,才叫「有所得」。而「平等理」不是失掉的,是本具有的,只不明所障蔽,你只要去修行,去、破明,把心的妄想著都空掉,本具有的「平等理」就完全了,所以不能「有所得」,他是本具有的,就是解「有少法可得」。
「以我、人、生、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正宗分分四大科。是第三大科,是「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告你:修行要怎去起修,叫你必依著前面所「解悟」的道理修。在正是要修的候了,是要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修。就如前面所的「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子修就了。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的科判,分信、解、修、四大科,在通理大的「新眼疏」上,有引出文明,信、解、修、的分科。在第二十三分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是叫我起修了,不是只停在信心的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踏地的去修行了。要怎修呢?「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就文的「趣」相了。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信心」,「解悟」的程,通通把他起。最初是叫我「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住行施」,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落入「我等四相」的著中,你就不叫做「菩」了。你能的「生起信心」,「解悟」到道理以後,接著就叫你起修了。要怎修呢?是要照著「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有些人金,不出他的要在那,不得金修行方法在那,我(道源老自)研究金,就很注意。典第四分教我「住行施」;一切布施括三要:施、法施、畏施,三布施。把他延伸,就是「六度」,「六度」再延伸,就成行。在叫我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又是什「善法」呢?「六度行」就叫「一切善法」。有一你要注意到,「善法」不只是三界以的「十善法」,三界以所修的「十善法」,你只能升天,不能成佛。一定要依著「六度行」,「漏善法」修,你才能成佛,才能得「漏」的「善法果」。地藏上一再的,你在佛法之中去修行,一毛一滴,一沙一,那功德,都是量。地藏了很多段,都是要行者,不佛法而去修善。你要注意道理,如果了佛 法,你修的「善法」,都是「世善法」。何以故?因只有佛法才有漏的「般若智慧」,也只有「般若智慧」才能引你修一切漏「善法」,你修的「善法」,才不落在有漏的「世善法」上,果也不只限於人天福了。
我在金,就要依著上的「般 若智慧」作引,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不「六度行」,「六度」中「三檀」是善法之首,三「檀那」,就是三布施施、法施、畏施。生有病要救,就他送衣服、米、,助他苦境,行布施;生有,就要去救他,行畏施;然後他佛法,他得到佛法的智慧,以佛法的智慧去他,得到究竟的解,使他妄想著,出三界,六道之苦。法布施是有的。一切生,要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只有依著佛法修行,才能到的。什呢?因佛法是佛所走的解程,他是佛已的真智慧。由真不的佛法智慧做引, 你才能究竟的出生死苦海。所以我要多多的去行法布施。法布施,才是究竟的,才是限量的。因此你心佛法,了佛法,你就要去宏,就 叫法布施。法施是的,但是你不可以著相。所以前面「法住」。你弘法利生,行法布施,也要「我等四相」的「住著」。你子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修漏的因,定「能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金一「有得」,一又「有得」,是什原因呢?金一「有得」,一「得」,那是我凡夫的方便引,因如果「所得」,怕你落空,失去把握。「有所得」,但是不你「著相」,要你「我等四相」的著,子去修「一切善法」,你才能「真得」,所以「得」就是「得」。假使你有「能得」之心,就有了「我」,你又怎能得到「漏功德」呢?你著,我在法度生,就有「我相」、「人相」;「我」「人」的差相,就成「生相」;你著不,就成「者相」。最初一念,就起了「我」,有了「我」,你法再起「法」,「人我」,「法我」都不空,你怎也得不到「阿耨多三藐三菩 提」。所以你要「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你天天行法布施,在法,但是你不著相,的功德,你一定「能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是因 你「不著相」,而得到的。「得」即「得」,「得」不「一切善法」;「得」「我等四相」,不生著。你了解道理後,你就明白,什迦佛一「有得」,一「得」的究竟真相。,你就底的明白,「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法,是在「不著相」的智慧修「一切善法」而得到的。
「菩提!所言善法者,如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了,「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以後佛又恐怕我著了「善法的相」,就告我:如所的善法,「即非善 法」。按「世俗」是有「善法」,按「真」,「善法」都是因所生的法,有自性,即空,「即非善法」那有一「善法可得」呢?你要是能中道,就是「即有即空」「是名善法」。就是要我修「善法」,但是不「著相」,才是「真漏」的「善法」。一科告我修行的方法竟。
本文恭 道源法述-『金』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