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入冬反常燒!9人重症死亡,專家:恐延燒到明年,大人別輕忽
近期全台腸病毒疫情再起。相較於過往流行期多落在夏天至秋初,現在即將入冬,腸病毒疫情卻反常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為何入冬腸病毒疫情仍持續燒?大人也需要注意嗎?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燒」。根據疾管署統計,11月16日~11月22日腸病毒門診、急診統計就診為1萬1,893人次,與前一週1萬1,444人次相比,增加3.9%。現階段社區流行腸病毒型別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5型。
在今年的腸病毒感染者中,共計19例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全部重症中有9例死亡。其中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轉重症人數最多,有17人,新生兒即佔約15例,而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B5型則各有1人。
腸病毒入冬逆勢增加,竟是3元兇導致!
一聽到腸病毒,多數人都會直覺認為這是發生在夏天的疾病,因此今年入冬腸病毒疫情持續燒,也讓不少人感到疑惑。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腸病毒的活躍與否與氣溫有很大關聯性,氣溫高,病毒就愈活躍。這也是為何每年到了4~5月天氣轉暖,第一波腸病毒就蠢蠢欲動的原因。
不過,由於受全球暖化影響,入秋至今氣溫仍偏高,甚至有連續幾天高達27°C的「好天氣」,也讓喜歡偏熱環境的腸病毒順利繁殖。除了氣溫偏高外,天熱戶外活動多、新冠疫情後人與人接觸增加,連帶讓腸病毒有機可趁。
腸病毒的「型別轉換」也是增加感染數的一大主因。黃高彬指出,像前陣子腸病毒伊科11型流行,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A6型的感染相對減少,但等到感染者減少到一個程度時,從未感染過的人就成了會被感染的「可感宿主」。這群可感宿主對克沙奇A16型缺乏免疫力,因此未來出現新一波感染的風險就會提高。
現階段鄰近的中國、香港、泰國等國腸病毒病例數也高於去年同期,與台灣的疫情呈現上升趨勢相同,唯有日本感染數下降。黃高彬表示,依照目前氣溫下降的情況來看,腸病毒預估要等到明年1月多才會趨緩。
孩童免疫力較差最危險,大人感染也會很嚴重嗎?
相較於嬰幼兒及孩童免疫力較差,感染腸病毒後較容易出現重症,成人免疫力較佳,感染後併發重症機率微乎其微,但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因成人若頻繁接觸感染腸病毒的幼童,仍可能出現喉嚨痛、低燒等輕微症狀。
為降低克沙奇A16型找上門的風險,黃高彬建議,民眾家中若有學齡前幼童,應維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同時應時常清洗及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與玩具,可以10公升清水兌100毫升漂白水製成的消毒液擦拭,並保持環境通風。
他也強調,腸病毒流行型別會隨時間改變,家長應隨時注意目前流行的腸病毒屬於哪一型別,才能做好更萬全的防護與準備。另因5歲以下幼童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果小孩經醫師診斷確認為腸病毒後,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呼吸急促或持續嘔吐等重症前兆,應儘速送醫治療。
延伸閱讀:
300萬腎臟病患自救指南!10大照護黃金SOP,如何讓洗腎風險降至1成?
其他人也在看

他膝蓋腫到無法彎曲 驚見「結核菌」入侵!比例不到1成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膝關節疼痛竟是「菌」入侵!一名74歲男子長期左膝腫痛,幾乎無法行走,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服用止痛藥、抽關節積水、熱敷復健數月,卻越來越嚴重,膝蓋甚至腫脹無法彎曲,求助台中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周立展,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仔細盤查出發現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 周立展表示,抽取膝關節液化驗後發現,...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男子灌腸戳破直腸 醫師警示:不宜長期依賴 (圖)
苗栗黃姓男子長期便秘經常自行灌腸,因力道過猛造成直腸破裂,引發嚴重腹膜炎。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圖)27日提醒,灌腸應在醫師指示下謹慎使用且不宜長期依賴,改善便秘仍應從改善生活、飲食習慣著手。
中央社 ・ 1 天前
不只是含糖飲料有害!研究揭代糖飲料讓肝病風險飆升60%
撰文=編輯部 隨著「無糖飲食」風潮興起,許多人以為改喝代糖汽水就能遠離肥胖與糖尿病等健康風險。然而,最新大型研究於歐洲腸胃醫學年會(UEG Week 2025)發表,
食力 ・ 1 天前
流感H3N2病毒來襲!7旬翁自行吃成藥 惡化插管救命
流感疫情持續攀升,疾管署指出,本季流感疫情與疫苗接種率皆創歷年同期新高,預估12月下旬疫情可能再次升溫。一名72歲慢性病患者因輕忽流感症狀自行服藥,導致病情惡化至需插管治療。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亂吃成藥害慘!72歲翁流感拖成重症,緊急插管救回一命
很多人一旦出現感冒症狀,習慣自己買成藥吃,以為可以輕鬆應付,但對高齡或慢性病患者而言,這樣的做法可能帶來嚴重風險。亞東醫院近期就收治一位72歲葉姓病患,就是因為自行服用成藥延誤就醫,導致流感惡化成重症,不得不緊急插管治療。
鏡報 ・ 1 天前

更年期女性視力變化! 婦科醫師揭乾眼症困擾常被忽略
許多女性步入更年期後,會發現眼睛似乎不像以往那麼舒服:閱讀需要更費力、看近物時容易疲勞,甚至會有乾澀、刺痛或異物感。這些不一定只是長時間用眼或自然老化,而是和更年期時荷爾蒙的變化有密切關係。研究指出,乾眼症在更年期後的盛行率明顯上升,但許多人並不知道荷爾蒙波動會影響到眼睛健康,因此常忽略了早期的照護。
NOW健康 ・ 1 天前
三大影后力薦《阿凡達:火與燼》! 導演:是前兩部冒險集大成
幕後花絮中,詹姆斯卡麥隆和眾星卡司、尤其是三大影后的強力背書下,令影迷們更加迫不及待!最資深影后雪歌妮薇佛:「詹姆斯創造了這套技術環境,讓我們走上空無一物的舞台,卻依然能沉浸在故事之中。」奧斯卡影后凱特溫斯蕾:「電影製作及技術終於跟上詹姆斯的想像力,這正...
CTWANT ・ 1 天前

皮膚科年會聚焦自體修復新趨勢 PLTEX晶泌科技成醫學年會關注焦點
針對PLTEX的應用層面,蔡詩辰醫師表示,由於PLTEX的臨床優勢在於「穩定、高濃度、可重複使用」,使其比傳統PRP更適合作為術後修復與再生管理的搭配技術,主要扮演的角色是縮短醫美的術後修復的紅腫期,降低發炎風險,並加速皮膚屏障的重建,對於敏弱肌膚或反覆接受醫美療程的患者可減少累積性損傷、提升肌膚的耐受度。
NOW健康 ・ 1 天前
肺炎不是小感冒,延誤就醫恐變重症!醫:長輩有「3情況」快就醫,預防5重點一次看
「肺炎」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位,特別是在秋冬季節,隨著流感及多種呼吸道病毒活躍,更對高齡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構成嚴重威脅。醫師提醒,肺炎並非無法對抗,只要「提早預防、正確識別、及時治療」,就能大幅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肺炎6大典型症狀,疫苗是第一道防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1 小時前

「音你而在,愛不缺席」 2025年林口長庚頭頸癌家庭為中心音樂響宴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持續關注癌友及家屬的身心靈照護,因此從2014年起辦理癌友關懷系列活動,包含癌友歌唱、才藝、短片及攝影比賽等各種形式。2025年承辦全方位癌症防治策進計畫,以頭頸癌癌友家庭為中心,提供全人的照護模式,家庭的支持影響頭頸癌治療的關鍵因素,故2025年配合預防頭頸癌為主題,邀請頭頸癌病友與其摯愛家人,共同走進音符編織的療癒時光。透過音樂、故事與陪伴,展現家庭照護的力量與希望。林口長庚林永昌副院長26日表示,頭頸癌是指發生在口腔、咽喉、鼻咽等部位的惡性腫瘤,其中以口腔癌最為常見。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頭頸癌團隊康仲然主任表示,預防頭頸癌,第一步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吸菸、嚼檳榔及過量飲酒。此外,定期接受口腔黏膜篩檢也是重要的措施。接種人類乳突病毒 (HPV) 疫苗能有效預防部分由 HPV 感染引起的口咽癌與子宮頸癌,建議依照政府疫苗政策並經醫師評估後接種。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民眾,則可考慮接受 EB 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血液檢查,這項檢測主要用於鼻咽癌高風險族群。頭頸癌可防可治,從篩檢、疫苗到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車禍後看東西「一個變兩個」 眼外肌移位手術助擺脫困擾
一名25歲陳姓男子去年因交通事故導致全臉骨折合併左眼眶底複雜性骨折,雖經口腔顎面外科手術重建,但仍受複視問題困擾,看東西一個變兩個,下樓梯易踩空,經眼外肌移位手術後,成功改善複視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一生只有200萬顆腎絲球!最傷腎10大食物出爐 「第1名跌破眼鏡是它」早餐穀物也中
台灣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國家之一,無論是吃的還是喝的,還是從早餐到宵夜,只要踩雷,恐怕都是默默摧毀腎臟的「隱形凶手」。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公開國人最常吃、卻最傷腎的10大食物榜單,第一名是國人最愛的手搖飲珍珠奶茶。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2 小時前
救命一針要價近1億!台灣史上最貴藥物納入健保 首年13人受惠
衛福部健保署今(28)日宣布,自今年12月1日起調整健保藥品給付規定,新增納入3項重大治療用藥,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由台大醫院團隊研發、單劑要價近新台幣1億元的罕病基因治療藥物Upstaza,正式納入健保「暫予支付」,寫下健保史上單價最高給付紀錄。健保署預估,生效後第1年使用人數13人藥費約13億元。
太報 ・ 4 小時前
睡夢中安詳離世?醫揭「殘酷真相」:多與這1因素有關 凌晨3點到6點是高峰
每當聽聞親友在睡眠中離世,訃聞上總會寫著「安詳辭世」、「無病痛地走了」等類似安詳離世的字眼,彷彿在睡夢中告別人世是最理想的離開方式。然而,這個被許多人視為最完美的死亡方式,背後往往潛藏著可預防的心臟危機。 在睡眠中猝死 大多源於心律不整 根據亞利桑那大學急診醫學專家研究發現,睡眠中過世確實通常是安詳的,最主要原因是心臟節律異常導致血流突然中斷,腦部在數秒內失去意識。由於患者本身就處於睡眠狀態,從睡眠直接轉為昏迷再到死亡的過程中,幾乎不會察覺任何痛苦。美國心臟學會的研究也顯示,夜間猝死案例中有7成5與缺血性心臟病相關,而致命性心律不整正是關鍵殺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指出,凌晨3點到6點是心臟性猝死的高風險時段,這段時間人體的腎上腺素與抗發炎激素處於最低點,呼吸道也容易收縮,加上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這個時段最容易出現呼吸暫停,多重因素重疊之下大幅增加猝死風險。尤其有出現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的患者,因心跳每分鐘可能超過150下也可能因心搏過緩導致心臟驟停,加上心房顫動患者在發作時毫無症狀,就像體內的隱形炸彈,隨時可能在睡夢中引爆。 預防夜間猝死 日常心臟保健 雖然睡眠中猝死聽起來
常春月刊 ・ 4 小時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2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