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豪宅博物館 科隆納宮曾為教宗府、電影場景
(中央社記者黃雅詩羅馬22日專電)羅馬公立博物館眾多,但有座獨特私有「豪宅博物館」科隆納宮,地主科隆納家族後代現仍居住其中。這棟建築不僅曾是教宗府,見證近代羅馬政治、宗教最風起雲湧的一段權鬥史,也是經典電影「羅馬假期」結尾場景拍攝地。
「科隆納宮」(Palazzo Colonna)僅在每週五、六上午開放參觀,很少旅行團排入行程,中央社應邀參訪,向台灣觀眾介紹這個羅馬絕美的隱藏版景點。
科隆納宮總監皮爾喬凡尼(Patrizia Piergiovanni )向記者表示,多數博物館會將展品重新排列、打燈,但這棟建築致力保留所有裝潢細節與收藏原貌,走在其中宛如「穿越世紀的漫步」。
●科隆納家族史顯赫 出過教宗、海軍名將
這座豪宅迄今仍屬科隆納家族財產,科隆納是羅馬最古老又顯赫的世家之一,可溯源至12世紀。家族史上最有名人物,是在15世紀獲選為教宗馬爾定五世的奧多內科隆納(Oddone Colonna)。
當時正值拉鋸百年的「天主教大分裂」(Western Schism)結束,法國亞維儂與義大利羅馬爭奪教廷正統地位近一世紀,馬爾定五世上任後,將科隆納宮指定為教宗駐地,確立羅馬天主教正統地位。
皮爾喬凡尼表示,教宗馬爾定五世對其家族史和整個羅馬歷史都有深遠影響,「他是帶來重生的教宗,在他的帶領下,羅馬城重獲新生」。
科隆納家族另一名人是海軍戰將馬克安東尼奧(Marcantonio Colonna)。1571年,教廷率歐洲多個基督教國家組成神聖同盟,與伊斯蘭教鄂圖曼帝國爆發中世紀規模最大的「勒班陀海戰」(Battaglia di Lepanto)。馬克安東尼奧是神聖同盟艦隊指揮官,這場勝仗被視為當時歐洲信仰文化保衛戰,阻止了鄂圖曼帝國擴張。
「回顧這個家族的歷史,我們可說科隆納家族離不開羅馬,羅馬也離不開科隆納家族」。皮爾喬凡尼表示, 科隆納世家目前傳至31代,歷代家族在此宮殿已居住8個世紀,當代子孫、科隆納基金會主席帕斯佩羅(Prospero Colonna)與家人迄今仍住在這棟宅邸內,「但當然不是住在遊客的參觀路線」。
●參觀三重點:藝廊、伊莎貝爾公主故居、花園
科隆納宮參觀路線包括「藝廊」(Gallery)、「伊莎貝爾公主寓所」(Princess Isabelle Apartment)、花園(Garden)三大重點。其中最金碧輝煌的藝廊,幾乎所有參觀者步入都會驚嘆,華美壁毯、精緻雕塑、鑲金家具、手工玻璃燈具,樣樣皆是價值不菲骨董,更遑論每間廳堂牆上掛滿的中世紀藝術家傑作。
科隆納宮的陳設能跨世代維持原貌殊為不易,皮爾喬凡尼表示,許多貴族世家後裔繼承遺產時,若需繳納巨額稅款,往往會跟國家達成協議,將一些作品移交國家管理,像「波格賽美術館」(Galleria Borghese)和「巴貝里尼宮」(Palais Barberini)就是這樣誕生的。
但科隆納家族投注極大感情守護這棟建築,近代最關鍵人物是嫁入家族的黎巴嫩裔公主伊莎貝爾(1889-1984),她深愛這座宮殿,並把熱情傳給子孫。「伊莎貝爾公主寓所」將她故居原封不動保留,裡面處處可見她卓越的藝術品味。
這棟建築不僅室內裝潢令人大開眼界,連通的花園座落在小丘上,宛如俯瞰羅馬街景的空中綠洲。這裡布置得像個戶外博物館,擺飾古蹟、雕塑、噴泉造景,還有可眺望整個羅馬的觀景露台。
●電影「羅馬假期」拍攝地 遊客慕名重現經典場景
科隆納宮在電影史也佔據一席重要地位,因為1953年經典電影「羅馬假期」的最後一幕就是在此拍攝。女星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公主,從宮殿富麗堂皇的大廳階梯走下來,接受各國記者致意道別,其中包括飾演記者的男主角。
皮爾喬凡尼笑說,很多導演或佈景設計師走進科隆納宮藝廊,都會驚呼「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一切」,但實際能獲得授權取景的電影不多,畢竟博物館最主要目的是保護收藏品。
「伊莎貝爾公主授權同意羅馬假期電影來拍攝,必須從另一個重要時代脈絡來解讀」。皮爾喬凡尼解釋,「這象徵羅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重生,因為電影講述的是漫步羅馬、重拾那份喜悅」。
儘管「羅馬假期」推出已超過80年,迄今仍有眾多影迷慕名來此朝聖,模仿劇情拍照留念。不過奧黛麗赫本當時在電影裡走下的階梯,在現實場景中還留著一枚砲彈,它是1849年法國軍隊在羅馬城內山丘發射的,當時法軍是來營救被義大利革命軍圍困的教宗庇護九世。
皮爾喬凡尼說,這裡最珍貴之處是處處都蘊含豐富故事,「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包括巴洛克藝術、文藝復興作品,或是華美的王室宮殿氛圍」。(編輯:周永捷)1141122
其他人也在看

仁大資訊12月10日上櫃 承銷價41元
資服業者仁大資訊(7767)配合上櫃前公開承銷,對外競價拍賣2,535張,競拍底價32.8元,最高投標張數321張,暫定承銷價41元。競拍時間為11月25~27日,預計12月1日開標,11月28至12月2日辦理公開申購,12月10日掛牌。
工商時報 ・ 22 小時前



播新聞學語言 教育電臺兒童新聞主播體驗營
配合「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今(22)日舉辦「臺灣台語兒童新聞主播體驗營-花蓮場」,在講師引導下,學習聲音表情與播報技巧,就連家長也一起嘗試,親子共同體驗當「新聞主播」。 只會聽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0 小時前葉非比接任駐瑞典代表 連玉蘋調升駐大馬代表
(中央社記者楊堯茹台北22日電)外交駐外人事異動,行政院日前核定,駐馬來西亞代表葉非比調任駐瑞典代表,國經司長連玉蘋則調升馬來西亞代表。
中央社 ・ 13 小時前俄羅斯施壓澤倫斯基即刻談判 警告再拖將失去更多領土
(中央社莫斯科21日綜合外電報導)在美國向烏克蘭提出一份採納多項俄羅斯訴求的結束戰爭提案後,克里姆林宮今天警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應「現在」就進行談判,否則將失去更多領土。
中央社 ・ 1 天前

1000萬隻塵蟎與你共眠? 過敏治不好的原因竟是床墊!
床墊使用年限過長恐嚴重影響健康。健康專家指出,床墊應於7至10年內汰換,否則不僅支撐結構和彈性會逐漸減弱,更可能成為塵蟎和細菌的溫床,長期使用下來,一張床墊可能累積超過1000萬隻塵蟎,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導致脊椎問題惡化及過敏症狀加劇。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上人開示:兒科醫護父母心 用愛疼惜小病人
今天志工早會,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來和上人分享,他們遇到的很多身心飽受摧殘的孩子,令人非常心疼。上人也感念兒科醫師的辛苦,感念他們勇敢守在第一線,保護孩子健康。而待會看到的個案小祐,雖然已經20...
大愛電視 ・ 14 小時前
公子還是郎君?古代男子的哪個稱呼最讓你著迷?8種說法各有巧思
在追古裝劇時,許多人都被「古代男子稱呼」迷得神魂顛倒。那一聲輕喚,往往比飛簷走壁的武功更致命:彷彿只要他回頭一笑,你就能跌進千年前的柔情世界。究竟古代男子的哪一個稱呼最讓你著迷?讓我們帶你走進八種最扣心弦的古典稱呼,每一個都蘊藏著足以令人心動的故事。(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卓榮泰:鐵道觀光串連4種經濟 能推升內需
「2025富岡鐵道藝術生活節」開幕活動下午在桃園市楊梅區富岡火車站前舉辦,行政院長卓榮泰由桃園市長張善政陪同,從桃園火車站搭乘藍皮列車前往出席,卓榮泰說,推升內需是中央政府於後關稅時代的重要目標,發展鐵道觀光,串連會展、國際會議、演唱會、國際體育賽事4種經濟,將是推升內需的重要一環。
自由時報 ・ 9 小時前
東京聽奧羽球女單奮戰奪銀 沈彥汝寫個人參賽新紀錄
我國參加2025年東京第25屆達福林匹克運動會(簡稱聽奧)代表團21日靠著羽球好手沈彥汝在女子單打的好表現,再進帳1面銀牌。賴清德總統聞訊後,立即拍發賀電向選手、教練表達祝賀,也恭喜聽奧代表團近日奪牌喜訊不斷,並請各代表隊把握後續賽程,再接再厲,享受每一個上場爭取榮譽的機會。
太報 ・ 13 小時前「別把禮儀忘在登機門」感恩節將至 聯邦政府籲文明搭機
美國感恩節假期將至,在大量旅客湧向機場之際,聯邦政府呼籲民眾不要只檢視護照與行李,也包括搭機時的行為舉止與穿著。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2 小時前
普丁稱美方案可為和平奠基 警告若烏拒絕將擴大攻勢
(中央社莫斯科/基輔21日綜合外電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今天指出,美國提出的方案可能為烏克蘭和平協議「奠定基礎」,這是他首次證實莫斯科已自美方收到這項計畫。
中央社 ・ 22 小時前
亞灣馬光中醫精緻醫療服務打造社區健康據點
[NOWnews今日新聞]馬光醫療網自創立以來,持續拓展全台據點,今(22)日迎來旗下第25家分院「亞灣馬光中醫診所」。新院位於高雄苓雅區、鄰近捷運三多商圈站旁,不僅延續專業的中醫服務傳統,更以「日式...
今日新聞NOWNEWS ・ 11 小時前
讚台灣打擊假訊息!馬克宏曝法國1機構「受台灣啟發」 外交部:願加強合作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日前於法國北部阿拉斯(Arras)舉行的「民主在社群媒體與演算法衝擊下面臨的關鍵課題」巡迴座談中,談及法國監控外國數位干擾情況的監督機構VIGINUM時表示,該機構成立是受台灣啟發,並稱許台灣作為民主政體,面對中國大量資訊戰攻擊,所建立的打擊假訊息制度值得法國借鏡。對此,外交部今(22)日發布回應表示,願與法國......
風傳媒 ・ 12 小時前巴西公布COP30協議草案 化石燃料議題陷僵局
(中央社巴西貝倫市21日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年度氣候峰會主辦國巴西今天呼籲各國團結達成協議,以強化國際性的氣候行動;各國代表於會議表定時間結束後仍在協商最終協議,並在化石燃料議題僵持不下。
中央社 ・ 15 小時前瑞士年輕人依賴科技 專家:助長健康焦慮醫療量暴增
(中央社記者郭芳君蘇黎世22日專電)瑞士醫師協會(FMH)會長,家庭醫師出身的吉里指出,智慧型手錶原本是用來提升健康管理,如今卻反而讓最不該焦慮的年輕人陷入數字恐慌,造成醫療量暴增、檢查需求上升、醫療成本急劇成長。
中央社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