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珊瑚不該只是打卡活動! 海洋專家警告錯誤復育變漂綠
全球超過70個國家與地區擁有「千萬珊瑚礁」,意指每平方公里珊瑚礁每年可創造逾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元)的旅遊收入,台灣也是其一。然而,氣候變遷與大規模白化嚴重威脅全球珊瑚礁生態,促使珊瑚復育成為全球熱潮。
斐濟早在20多年前便開始嘗試人工種植珊瑚,隨著觀光業蓬勃發展,珊瑚復育成為斐濟觀光局推動永續旅遊的重點項目之一。然而,斐濟海洋永續專家塞克斯(Helen Sykes)在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上警示,缺乏科學依據與長期監測的復育行動,恐淪為觀光業者的漂綠手段。
斐濟:珊瑚復育、海洋觀光重鎮
塞克斯是最早在斐濟推動珊瑚復育的人之一,她是海洋生態顧問公司(Marine Ecology Consulting)的創辦人。1996年起常駐斐濟,兼具潛水與觀光實務經驗,並結合自然科學研究,是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及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GCRMN)的斐濟代表,曾主筆多份國家級報告,包括IUCN《斐濟特殊海洋區域》等,是斐濟及南太平洋地區的海洋永續旅遊專家。
據研究,全球珊瑚礁旅遊每年吸引逾3.5億人次,年產值約360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兆元)。斐濟是太平洋島國的熱門旅遊目的地,觀光業高度仰賴乾淨水質、沙灘、健康的海洋生態與優美景觀。
塞克斯回憶,斐濟珊瑚種植最初規模很小,20多年前,她與波登柯比(Austin Bowden-Kirby)博士在一家渡假村發起,與NGO、旅遊業者及資助單位合作,以珊瑚岩塊堆疊、水泥黏合並戳洞製成「魚屋」(fishouses),再固定於礁石上,移植被颱風折斷的珊瑚斷枝。這些人造微型礁(micro reefs)成為珊瑚重生之地,「只要別讓珊瑚被滾來滾去,它就會生長。」
塞克斯在GSTC2025全球永續旅遊論壇〈珊瑚礁保護、珊瑚復育與負責任潛水〉主題上,分享斐濟珊瑚復育20多年來的收獲。影片來源:GSTC
別急著種珊瑚 復育應先解除珊瑚死因壓力源
後來,珊瑚復育的概念在斐濟逐漸流行。然而,看似立意良善的行動,卻未必全然對環境有益。長年在斐濟進行海洋生態調查與觀光研究的塞克斯指出:「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種植珊瑚!如果一片珊瑚礁本身具有韌性而且仍保持健康,只要減少人為壓力,牠通常能自行恢復。」
塞克斯提到,斐濟早已證實這點,2000年代初期曾爆發大規模珊瑚白化,當時近80%的石珊瑚死亡,但在5年內便自然復原,「其實只要能解除過度捕撈或破壞性干擾,許多海域根本不必種植珊瑚。只有在珊瑚已經死亡且無法自行復原的區域,人為復育才有必要。但動手前,必須先釐清珊瑚死亡的原因並解除壓力源,復育才有意義。」
她舉例,如果死因是颱風,且災害已過,適度復育合理;若死因是河川長期帶來泥沙淤積,卻未處理淤沙,這樣移植新珊瑚只是浪費心力。上游農田排放肥料導致海藻滋生,卻不解決污染源,移植珊瑚也無濟於事。棘冠海星爆發大量啃食珊瑚,一旦珊瑚被吃光,棘冠海星也會減少,此時壓力解除,再進行復育才有意義;反之,若在白化或棘冠海星爆發威脅仍在時種植,新珊瑚也難存活。
珊瑚有性 vs. 無性生殖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科技與管理系主任鄭有容指出,珊瑚繁殖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目前坊間大多數以斷枝或分株種植珊瑚的方式是無性生殖,繁殖效率高、成本較低,但品種類似、無基因交換;有性生殖是蒐集珊瑚精卵或受精卵,使其再發育為新個體,成本較高,但可增加基因多樣性。
珊瑚復育無性生殖品種單一 新解方有性生殖增加多樣性
如何「復育」也是問題。
塞克斯指出,斐濟常見的作法是直接從野外採集健康珊瑚進行分枝種植,而非利用颱風過後的自然珊瑚斷枝,「許多遊客不一定知道他們手上種植的珊瑚源自何處,以為自己在做好事,但實際上卻可能是傷害原始健康的珊瑚。」
她提醒,無性生殖方式相對永續的做法是先建立珊瑚養殖場,雖然初期需少量採集野外珊瑚,但養殖培育出具繁殖力的「母珊瑚」(mother corals),日後便能從母珊瑚剪取小枝種植,不必再持續破壞自然礁體。
但這類無性生殖的珊瑚復育方法有一大困境:多數人偏好生長快速、外觀美麗的分枝珊瑚(branching corals),常忽略提供礁體結構與長期穩定的巨石珊瑚(boulder corals)以及整體生物多樣性,「如果僅種植單一快速生長品種,無法真正復育具有韌性的珊瑚礁生態系!」
塞克斯推薦另一種近年熱門的有性生殖創新:珊瑚礁種子(Reef Seed)計畫,是在珊瑚自然產卵時在海中收集珊瑚精卵,於近岸水槽中培育後再移植回大海,避免傷害母珊瑚,也能保存完整生物多樣性。但這項技術門檻較高,也需投入較多資金。
塞克斯表示,斐濟進行珊瑚復育行之有年,但缺乏全國統一的指引或規範,部分做得不錯,卻有更多計畫選址錯誤,將珊瑚種在不適合生長的區域,又缺乏後續監測與技術驗證,甚至任由死亡的珊瑚與支架棄置海中,「把種珊瑚當作打卡活動,而不在乎後續存活率與生態需求,只是漂綠!」
她提醒,觀光體驗或環境教育性質的珊瑚種植面積與成效有限,難以根本解決環境問題,而且常缺乏嚴謹的科學與管理基礎,因此業者應坦誠以對,理解自己所做的其實只是觀光或教育活動,而非能真正復育珊瑚礁。
塞克斯強調,她並不支持一味復育,「如果珊瑚礁能自行恢復,就該先解除壓力源,讓它自然復原。」若確實需要人工介入,她認為採集珊瑚精卵進行復育,比單純移植斷枝或分株更永續,也對生態影響較小。
盼建全台珊瑚復育規範 海保署推〈珊瑚礁生態復育指引〉
台灣同樣面臨與斐濟相似的珊瑚復育困境。長期投入台灣珊瑚礁研究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科技與管理系主任鄭有容指出,台灣珊瑚調查能力不錯,但在投入復育前仍有許多關鍵問題未釐清,例如:珊瑚覆蓋率下降哪些物種消失?消失的比例與原因?該復育哪些物種?採用何種方式⋯⋯等,但台灣常常盲目先種再說。
鄭有容進一步說明,若未先移除造成珊瑚死亡的壓力源而持續種植,珊瑚會不斷死亡,死亡後分解還會釋出更多營養鹽,「等於加速這片海域環境的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他強調,珊瑚礁屬於「寡營養鹽」生態系,需要清澈乾淨的水質,營養鹽濃度過高反而成為壓力源,不僅降低珊瑚存活率,還會改變整體生態系結構。他以小琉球為例,當地珊瑚環境惡化的主因是遊客過多與營養鹽過高,若不先解決這兩大問題就投入復育,是本末倒置。
鄭有容強調,珊瑚復育前必須先確實做好生態調查,並依「自然解方」概念,當環境仍具恢復力時,應先減少壓力源,讓生態系自行修復。他認為,人類應是「輔助」演化或演替的角色,協助衰退的珊瑚礁生態系復原,而非過度積極或過早介入。
《海洋保育法》上路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也公布〈珊瑚礁生態復育指引〉,期盼陸續建立台灣珊瑚復育模式。
台灣〈珊瑚礁生態復育指引〉六步驟:
1、設定目標與重點區域。 2、選擇地點並進行列表比較。 3、盤點、設計和選擇措施。 4、制定復育行動計畫。 5、實施復育。 6、監測和評估進展。
其他人也在看

爆料為拍戲將長期停留!2PM玉澤演來台灣
[NOWnews今日新聞]韓國超人氣男神玉澤演今(16)日現身台北101,為LoroPiana精品店開幕站台,一身俐落西裝現身,用中文向大家問好,親民指數爆表。同場還有入圍本屆金鐘最佳女主角的楊謹華,...
今日新聞NOWNEWS ・ 2 小時前
乳癌居女癌首位!「三明治族群」憂倒下 醫:多做「1事」打造抗癌雙塔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據悉,台灣乳癌病人的確診年齡比歐美提早10至20年,好發於40至50歲的中壯年族群。這群人往往同時肩負家庭經濟支柱與主要照護者的角色。醫師建議,藥物治療與家庭支持皆重要,病人若能有親友陪同治療和回診,不僅能幫助理解治療內容,也能穩定情緒,降低治療風險,打造抗癌「雙塔」。(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玉澤演快閃來台!現身台北101 Loro Piana開幕帥翻全場 笑稱「鐵了心要吃臭豆腐」
玉澤演身穿 Loro Piana 羊毛西裝套裝,以雙排扣設計結合劍領剪裁,內搭小山羊絨高領毛衣,勾勒出俐落輪廓,搭配牛津皮靴,展現紳士的從容氣度。細節之間流露出低調而精緻的質感,完美體現Loro Piana 對「低調奢華」與「極致優雅」的不懈追求。...
styletc ・ 6 小時前

準風神「侵台機率」曝光!粉專警「3地區嚴防劇烈降雨」:做好準備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熱帶擾動96W被預告即將生成,面對再有颱風可能逼近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也透露目前特別協調所,已經轉為緊急應變協調所,隨時針對「風神」形成後馬上的天災預防調度,氣象粉絲專頁「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也特別發文,提及96W現在正處於組織性改善中,預計還需要兩三天整合,並揭開「風神」若生成的襲台可能性,在19至22日間在台灣3地區可能因為共伴效應出現劇烈降雨。
民視 ・ 6 小時前
颱風風神估週末生成「路徑變了」 影響最劇烈時間曝光
受限於環境,熱帶系統增強時間將延後!中央氣象署估今晚至明日才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週末生成為颱風「風神」,週日起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將影響全台,其中雨勢最顯著時間落在週日至週二,氣象署也說明一週天氣概況。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
準颱風「風神」路徑南修 全台週末大變天!轉冷+豪雨下到發紫
【記者黃泓哲、江宜潔/台北報導】今(16)日東風帶來水氣、全台天氣變化明顯,迎風面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宜蘭有局部短暫陣雨,花東、大台北、恆春半島也有零星降雨,接著午後山區及高屏恐出現局部雷陣雨,直到週末東北季風報到,整體感受可能會十分濕涼。值得注意的是,熱帶擾動(96W)持續整合中,目前預估最快這兩天有機會發展成今年第24號颱風「風神」(FENGSHEN),至於路徑則又略為南修了。
壹蘋新聞網 ・ 9 小時前
準風神颱風恐侵台?專家揭「最可能路徑」 下週雨區再擴大
位於菲律賓東方的熱帶擾動96W持續發展中,氣象專家吳聖宇今(15)日表示,有機會在週五至週六增強為風神颱風,目前預估路徑變數大,不過他認為最有可能的路徑是「經過呂宋島進入南海」。他也提醒,即使風神颱風不直接侵台,也要注意降雨的情況,尤其是大台北、北部山區、東半部地區以及恆春半島一帶都要小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這週末別去光復鄉!鏟子超人「急籲1事」 一票人點頭:車票已退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千萬噸洪水如海嘯沖進光復鄉,導致當地災情相當慘重,各地湧入許多鏟子超人前往災區救災。不過,有志工提醒,最近天氣不太穩定,未來一整週都會有強降雨,希望大家這週末先不要去現場幫忙了,「好好休息平安最重要」。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風神」不登陸也可怕!全台雨彈炸4天「北東恐大量降雨」
生活中心/周希雯報導秋老虎持續發威,今日(16)各地天氣依舊天氣晴朗炎熱,有7縣市發布高溫特報,其中新北市白天恐飆到38度極端高溫、臺南市、屏東縣可能出現36度高溫;不過下週即將迎來入秋首波降溫,最高降幅達10度。另外,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擾動96W正於有利環境中逐步醞釀發展,預估最快週末升級為今年第24號颱風「風神」,美國預報預測可能會靠近台灣,氣象專家吳德榮也示警,即使風神最終未登陸台灣,在東北季風共伴(秋颱)效應影響下,北、東部仍躲不掉雨彈,甚至可能「大量降雨」。
民視 ・ 12 小時前

要變天了!有感降溫狂掉10度 秋颱共伴降雨熱區曝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天(16日)環境為偏東風,迎風面水氣稍增,基隆北海岸、大臺北山區及宜蘭地區有不定時局部短暫陣雨,花東、大臺北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高屏地區及其他山區也有
中廣新聞網 ・ 16 小時前

風神颱風可能明天生成!共伴效應將影響全台天氣 週日起全台降雨北部降溫8度
氣象署表示,目前台灣受太平洋高壓籠罩,各地天氣晴朗穩定,高溫普遍達32度以上,部分中南部內陸或近山區甚至可達36度。不過,自周六晚間起,東北季風與風神外圍環流將同步影響台灣,天氣轉趨不穩。氣象專家指出,風神颱風若持續增強並接近台灣,其外圍環流將與東北季風產生...
CTWANT ・ 8 小時前
周日起東北季風+準「風神」颱風共伴效應豪大雨來襲 北部、東北部雨勢紫爆
天氣風險氣象主播簡瑋靚表示,明天持續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各地晴時多雲、高溫炎熱,預測氣溫約33-36度、低溫約25–28度,大臺北與西部內陸較易出現36°C以上高溫;午後各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可能,範圍小、雨時短但偶有較大雨勢,前往山區仍稍須留意午後天氣變化。外出請做好防曬、補水與補充電解質,正午前後紫外線偏強,長時間戶外工作者建議安排間歇休息、留意熱傷害。
天氣多一典 ・ 5 小時前
準風神強碰東北季風!「2地區」難逃共伴效應 連炸3天豪大雨
今(16)日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不過晚起水氣略增,降雨機率提高。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表示,週末(18-19日)天氣將隨東北季風南下逐步轉變,週日至下週二(21日)96W將增強西行通過呂宋島北部陸地一帶,進入南海,屆時須特別防範共伴效應帶來的顯著雨量,預測北部至東北部降雨可能更持續且猛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準颱風神「路徑關鍵轉折」 粉專:直撞呂宋島機率最高
熱帶擾動96W持續增強,預計將形成風神颱風。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指出,目前該系統結構仍相當鬆散,需要時間整合,而太平洋高壓勢力強勁,持續將其往西推移。當系統抵達菲律賓附近時,將因槽線東移導致高壓減弱,形成關鍵轉折點。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印尼驚傳「規模6.7地震」!地震深度10公里
地牛翻身!印尼巴布亞省於台灣時間16日下午1時42分發生規模6.7地震。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觀測資料顯示,震央在南緯59.907,西經61.622度,地震深度為10.0公里深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因應風神颱風來襲 馬太鞍溪臨時便道不排除封閉
花蓮地區「台9線231k+952馬太鞍溪橋南下及北上臨時便道」,因受熱帶擾動影響,預估於17日增強為第24號颱風「風神」(Fengshen),受其外圍環流影響,預期將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可能造成降雨及水位上升風險,公路局為確保用路人安全,不排除封路。
自由時報 ・ 8 小時前
地球變暗中 北半球像「夏天穿黑T恤」吸收更多光 氣候變更熱
科學家研究長達24年的衛星資料,發現地球正在「變暗」,而且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暗,這是因為地球反射回太空的光變少,就像夏天穿著黑色T恤,吸收更多光源,也讓氣候變得更熱。 挪威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search)科學家霍德納布羅(Oivind Hodnebrog)表示,造成此現象有幾個因素,最大的原因是「氣溶膠污染」(Aerosol pollution)減少,氣溶膠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或液體微粒,因此「空氣變乾淨」,能將陽光反射回太空的粒子減少,同時讓雲層變暗。 此外,北極海冰與積雪的融化也加劇了這一效應,因為裸露出較暗的地表與海洋會吸收更多熱量。不過,霍德納布羅強調,這種能量不平衡的現象並非永久,未來發展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溫室氣體與氣溶膠的排放量,而這一趨勢可能影響降雨分布、洋流變化與長期天氣型態。
Yahoo奇摩(國際通) ・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