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及全球新冠疫情均處低點,網傳「5症狀判斷染新冠」並不可行
網傳「新冠又來了,可能不發燒,出現這5種症狀要當心」?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處低點,網傳「新冠大流行」前提不存在;網傳5症狀也非新冠獨有,不宜據此判斷是否感染新冠。
發佈:2025-11-25
更新:2025-11-25
報告編號:3912
查核記者:曾慧雯、陳偉婷
責任編輯:陳偉婷
發佈:2025-11-25
報告編號:3912
記者:曾慧雯、陳偉婷;責任編輯:陳偉婷
近日網路熱傳「新冠又來了,出現這5種症狀要當心」訊息;經查證,網傳「新冠大流行」前提並不存在,目前台灣及全球新冠疫情均呈下降趨勢,且傳言提及的5種症狀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症狀,非新冠獨有,無法據此判斷感染新冠。
一、感染症專家表示,網傳「新冠大流行」的前提並不存在,依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料,目前台灣新冠疫情處於低點波動,全球陽性率也呈下降趨勢。
二、感染症及公衛專家均表示,網傳頭暈、腸胃不適、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味覺喪失等5種症狀,其實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症狀,並非新冠獨有,也不適合作為判斷感染新冠的依據。其中,味覺喪失較常見於疫情早期,現在已不明顯。
三、根據疾管署最新疫報資料,目前社區中流行的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3N2為多,其次為A型H1N1及B型。2025-2026年流感季的重症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94%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目前無論台灣還是全球新冠疫情均處低點,並未大流行,且網傳症狀也非新冠獨有,不宜據此判斷感染新冠。因此,傳言為「易生誤解」訊息。
背景
近日社平台熱傳訊息稱「新冠又來了」,並描述這波新冠疫情可能不會發燒,如果出現持續頭暈、腸胃不適、聲音沙啞、全身痠痛、味覺喪失等5種症狀,就要當心已感染新冠肺炎。
查核
查核點:傳言內容是目前新冠疫情現況嗎?
(一)台北馬偕醫院醫務室主任、感染症專家邱南昌表示,傳言一開頭就說「新冠又來了」,意思是新冠正在流行高峰,但實際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管署最新統計,目前國內新冠疫情處於低點波動,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也呈波動下降趨勢;也就是說,網傳「新冠大流行」前提並不存在,相較於新冠,近期流感更為盛行。
邱南昌檢視傳言內容後指出,傳言說法看起來像是過去對新冠的描述,不太像近期症狀。他表示,新冠本來就不一定會發燒,傳言提到的症狀如頭暈、腸胃不適,並非常見的新冠症狀,但確實有可能出現;喉嚨發炎本來就易聲音沙啞;肌肉痠痛也是生病常見症狀;至於味覺喪失則是發生在疫情早期,後來隨著病毒性減弱,患者嗅味覺喪失情況已不明顯。
邱南昌表示,傳言列出的5個症狀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症狀,並非新冠患者所獨有,所以不能因為出現這些症狀,就據此判斷自己得的是新冠。
他提醒,雖然目前新冠疫情處於低點,暫時不用太緊張,但建議民眾還是要施打新冠疫苗以預防重症。
(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秀熙表示,傳言提到的5個症狀,其實比較像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腸病毒等眾多呼吸道疾病症狀的總和,因此不能根據這5個症狀就直接推論是新冠。
陳秀熙說明,目前新冠大部分都是很輕微的症狀,也不一定會發燒,但臨床發現新冠病毒扮演類似「助攻」的角色,得了新冠後,有可能會讓RSV或流感病情加重,因此銀髮族、慢性病及癌症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還是要當心。
近期疫情概況
根據疾管署25日最新疫報資料,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的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3N2為多,其次為A型H1N1及B型。本(2025-2026)流感季累計325例重症病例及45例死亡,其中重症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占63%)及具慢性病史者(占83%)為多,94%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全球流感活動度上升,主要流行型別為A(H3N2),鄰近國家日本、韓國及中國疫情呈上升趨勢;北歐、北非、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近期活動度及陽性率也上升,西/南/東南亞部分國家以及東/西/中非的流感陽性率超過30%。
至於新冠疫情,目前處低點波動,第47週新冠門急診就診計1,173人次,與前一週持平,主流變異株為NB.1.8.1。全球近期新冠病毒陽性率多呈下降趨勢;鄰近國家/地區印尼疫情上升。目前全球流行變異株以XFG占比最高,其次為NB.1.8.1,鄰近國家/地區如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以NB.1.8.1占比為高。
其他人也在看


告五人高雄演唱會千萬收益全捐 公益音樂會零唱酬與童聲合唱〈快樂天堂〉
Z世代天團告五人今年4月首次登上高雄世運主場館,成為最年輕站上5萬人戶外體育場的華語樂團。不僅完成音樂里程碑,更將演唱會收益化為善意,告五人捐出新台幣1,200萬元支持兒童身心教育與偏鄉醫療照護,其中200萬元響應磊山保經「讓愛看見希望」公益募款活動,日前更排除萬難出席公益音樂會,完美實踐「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核三廠何去何從? 周春米:最高原則「安全、安全、再安全」
位屏東縣的核三廠,最後一部機組在今(2025)年5月停機,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8月重啟核三公投雖同意超過430萬票,但投票率不到3成,同意票數並未通過500萬票的門檻,公投未過關,然而核三是否重啟至今依舊受到高度討論;屏東縣議員蘇資婷、黃明賢、周陳曉玟、越秋女今(26)日在議會聯合質詢時,請屏東縣
自由時報 ・ 1 天前
雲嘉南打造中草藥生技廊道
嘉義市積極爭取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設立分所,研究所長蘇奕彰25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後中藥被視為戰略物資,中醫藥研究所升格為「行政法人中醫研究院」,設置條例已送至行政院會,希望未來有機會在嘉義設中草藥基地,串聯中彰投雲嘉南打造「中草藥生技廊道」。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5 小時前
早餐店「1類食材」易致癌!被世衛列一級致癌物等同菸草,卻有一堆人愛吃
加工肉品對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危險程度與菸草相當,像民眾在超商或早餐店購買的培根、火腿、香腸等常見食品,實際上都含有可能致癌的添加物。根據專家研究指出,長期攝
食尚玩家 ・ 1 天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1 天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惡性腦瘤名醫」馬辛一驚傳病逝 三總:以家屬回應為主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驚傳病逝,震驚醫界。馬辛一為惡性腦瘤手術專家,本月初才獲頒腦中風學會終身成就獎,近期因車禍導致腰椎受傷住院,原本病情穩定,不料卻傳出病逝消息,引發醫界友人紛紛表達不捨與哀悼。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雞蛋價差4倍有原因!研究:選錯恐讓身體慢性發炎
雞蛋價格從一顆不到5元到超過20元不等,價差懸殊讓消費者疑惑:貴的雞蛋真的比較好嗎?藥師蔡佩玲指出,研究顯示放牧蛋比籠養蛋含有高出3倍的Omega-3脂肪酸,且Omega-6含量較低,長期食用Omega-6過高的雞蛋可能導致身體陷入慢性發炎狀態,建議民眾優先選擇放牧蛋或有機蛋,以攝取更優質的營養。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肌少症超可怕,坐下就爬不起來!40歲後肌肉快速流失,補充6食物找回肌力
40歲起預防肌少症很重要!一旦肌少症找上門,連提菜籃、爬樓梯都會有困難,最終將臥床、坐輪椅,降低生活品質。遠離肌少症,高蛋白飲食、阻力運動缺一不可。
幸福熟齡 ・ 12 小時前

研究揭「1能力」=心臟健康度 醫喊:現在練還得及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一篇研究發現,握力強不強可能與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握力越強,心血管越健康。此外,若能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於握力較弱或中等的人而言,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心臟科醫師表示,民眾若無暇進行戶外運動,可多做「握力」運動,以訓練心臟功能。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想增肌又減脂?營養師:很多人「這1物吃太少」 難怪體態一直卡關
「減肥」對習慣久坐不動的現代人而言,可說是一大挑戰,而能做到減少體脂肪又不損失肌肉,更是一門大學問!減肥過程中如何能同時做到甩肥油、又保留原本的肌肉量呢?營養師張語希指出,答案就是「吃夠蛋白質」!蛋白質在保持身體肌肉、促進新陳代謝與增加飽足感上,扮演十足重要的角色。 減重為何要吃足夠蛋白質? 以下逐一解釋為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減重而言至關重要: 第一「維持肌肉量」:減肥時若熱量消耗多於熱量攝取,身體不僅會燃燒脂肪,同時也可能分解肌肉以提供能量。因此,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補充「胺基酸」,其為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肌肉維修的主要原料。而保持肌肉量有助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身體燃燒更多熱量! 第二「增加飽腹感」:研究顯示,蛋白質在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中最能增加飽足感。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減少飲食過量的風險,輕鬆控制卡路里的攝入、將減肥的難度降低,不會在減重一開始就有「越級打怪」的感受。第三「提升新陳代謝」: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TEF)較高,也就是身體在消化蛋白質時,同時會消耗更多熱量。正因為身體需要更多能量來處理蛋白質,因此會促成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燃燒更多脂肪。 改變飲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醫師認證「2款國民甜品」幾乎零熱量!減脂抗老還能穩定血糖
天氣一熱,總讓人忍不住想來碗冰涼甜品,但怕胖又怕升血糖,該怎麼選才聰明?減重醫師大推2樣「國民甜品」幾乎不含熱量,不僅能增加飽足感,還有助穩定血糖、抗氧化,是夏天減重抗老的天然好幫手。 1000
健康2.0 ・ 19 小時前
男遭T91步槍傷臉骨粉碎! 三總醫巧手+3D列印「拚回整張臉」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T91步槍槍傷貫穿,多虧3D列印加上醫師巧手,順利重建顱顏!三軍總醫院今(26)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該院整形外科團隊結合3D列印輔助導航技術與跨專科整合治療,協助一名遭T91步槍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直接暴露的嚴重個案,精準重塑骨骼結構,恢復外貌。 三總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峰表示,該名25歲的男子被轉送進...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陳文茜惡癌「肺部擴散三處」是台灣首例!存活率不到10% 仍需藥物維持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飽受病痛折磨,她在社群上公開自身罹患罕見癌症的日常,日前宣布康復之後再次分享近況。她透露,自己是台灣第一例「由肺部起始的黑色素腫瘤第四期」病例,癌細胞一年內從肺部轉移到肝、骨盆與腦部,存活率不到10%。如今雖暫時擊退癌細胞,但仍須長期面對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靠著大量類固醇與治療糖尿病藥物維持身體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三總惡性腫瘤外科權威馬辛一過世!享壽64歲 醫界齊哀悼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國防醫大教授、惡性腫瘤手術名醫馬辛一昨(25)日傳出病逝的消息,他最近因車禍導致腰椎受傷,但友人月初才說他病情穩定,只是有些虛弱,不料敏盛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柯紹華昨晚突然發文悼念「敬悼三總神外,馬辛一理事長」,文章曝光後,讓許多醫界人士相當哀傷。
中時新聞網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