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之外,台灣還有更大的功課
房市之外,台灣還有更大的功課
文/羊羽
前兩天,《經濟學人》把台灣抬上封面,匯率、順差、房價、壽險資金,全都端上檯面。這些名詞,台灣人聽了二、三十年,耳朵早就長繭。那篇文章真正有趣的地方,不在於它揭開了什麼新面紗,而是簡單把眾人熟悉的東西換了一次排列,就出現讓人不忍卒睹的病徵。
人家既然客客氣氣敲了門,後面得開門收拾的,還是我們自己。這幾年,台灣靠一根科技大梁撐起出口,科技產品在出口的占比從2018年的大約三成,一路爬升到如今逼近五成。數字表面亮眼,但背後卻有不小隱憂:產業集中度逐年升高,資金卡在房地產動彈不得,壽險資金也愈走愈遠、往海外配置,公共投資的腳步更是形同慢動作。
這些現象分開看,各有各的理由;但放在一起,便勾勒出《經濟學人》筆下那個「台灣病」的輪廓:經濟一路前衝,國內制度與產業結構卻因為安逸,幾乎停滯不前。經濟史上,這樣的畫面常出現在經濟體發展週期後段──日本在1985到1991年間,正是在光鮮的成績單底下壓著一連串不肯更新的制度,最後迎來漫長的轉折。
房市成了大水缸
其中,房地產最容易看出端倪。台灣利率多年維持低檔,加上投資管道有限,各種審查流程又層層相扣,錢自然流向最熟悉、也最容易理解的地方。久了,房市就變成金融體系最大的一口蓄水池。
更關鍵的是,台灣的住宅擁有率高達八成以上,遠高於美國的大約六成、日本的六成出頭。房子在台灣不只是居住空間,而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財富載體。一旦這個角色確定,整體儲蓄與資金便難以離開房地產;企業要錢、創新要錢,公共工程也要錢,結果就是大家端著水盆一起在同一口缸前排隊。
但要讓這口水缸真正流動,得先長出能吃得下二、三十年資金的新標的。長租住宅能否商品化,社會住宅能否更大規模金融化,都市更新與基礎建設是否能發出長天期債券,甚至基礎設施能不能以更成熟的治理做成REITs上架市場,這些都決定了資金願不願意回流。
壽險的長期壓力
壽險業的海外配置,說穿了也是同一個故事。台灣壽險的海外投資規模已超過七千億美元,外幣資產比重一度逼近七成。隨著 IFRS 17 上路,保險公司必須更準確地計算未來應付給保戶的金額,在帳面上需要負責的年限也被拉得更長;既然義務變長,就得找能更穩、又能長期持有的資產來配對。但台灣本地能提供這類長期報酬的商品太少,找不到,只能往外跑。
不過,接下來一年,利率維持高檔、金融監理要求加重,再加上會計制度的調整,外幣曝險反而可能成為壓力來源,也因此有機會逼著台灣市場長出新的本土工具來因應。
台灣在放大鏡下
資金的去處是一塊,產業能不能落地又是另一塊,而且這一塊對未來十年的重要性反而更高。現在外資打開投資清單時,第一眼看的不再是地段,也不是租稅,而是綠電占比、併網速度,以及尖離峰能不能撐得住──這些都已成了跨國企業設廠的必要條件。
台灣綠電占比約8%,落後日本的20%左右、韓國的10%上下。綠電若追不上企業的用電曲線,投資只會悄悄外移。這也代表著,能源若跟不上,台灣前幾年累積的技術紅利最終也可能化為雲煙。
近幾年,產業界最高的門檻是電力,而國際最在意的則是台灣每一項決策所透露的信號。隨著供應鏈位置越重要,聚光燈就貼得越近;未來,台灣的匯率走向、資金往哪流、供應鏈如何布局、能源政策向哪靠,都不能再自說自話。
三條線決勝負
接下來一年,有三個方向將主導局勢。第一是資金能不能找到新的落腳處。台灣缺的不是錢,是能吃下長期資金的工具;壽險與退撫基金每年都有破兆的再配置需求,但本土市場端得出的商品太少。只要監理稍微鬆動、治理更成熟,長租住宅、基建債、REITs 等資產都有機會真正成形。
第二是電力的速度。企業用電預估早已送往台電,接下來新增併網多少、綠電合約增加多少、尖離峰能不能撐得住,只要幾個季度就能看出大概。撐得住,投資就會靠過來;撐不住,資金自然往外走。
最後看出口集中度。這兩年科技業跑太快,出口重心一路偏向半導體。只要科技成長稍緩,其他產業又稍微動一下,集中度就會被拉開。短期內,科技出口占比不一定會掉,但只要它對就業與稅收的影響不再「風吹全國動」,那麼台灣的整體穩定度就會明顯提升。
關鍵在自己手上
台灣手上的牌其實不差。企業願意投,供應鏈也站得穩,加上民間儲蓄夠厚、政府財政也還算穩健。那麼接下來該做的事就不難理解──如何讓資金進得去也出得來,如何讓產業有地方落腳,讓電力跟得上需求,而且政府的路線還要讓市場看得懂。
這次《經濟學人》只是把燈打亮,把鏡子擺在我們眼前。趁著景氣還高、國際還需要台灣、資本還願意等,不妨好好審視腳下,把地站穩了,後面的路才不怕風吹。這一次,很可能是台灣真正能自己決定的十年。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其他人也在看
10月房市 美國中西部、東北部 成購屋熱區
根據Realtor.com最新「2025年10月最火熱房市報告」,美國中西部與東北部地區持續吸引尋找「可負擔居所」的購屋...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天前《各報要聞》不動產業掀出走潮 三指標齊降
【時報-台北電】房市交易急凍一年來,過去持續增加的不動產經紀業(房仲、代銷)備查家數、受僱經紀人、受僱營業員,近二個月開始出現反轉減少,相關從業人員不僅面臨所得縮水,業內更開始掀起一波「出走潮」。 據內政部統計顯示,過去五年平均每月以近40家增長的不動產經紀業備查家數,今年起增速明顯趨緩,每月僅十家上下,在今年7月達到9,301家歷史高峰後,8、9月出現連續二個月減少的狀況,近二個月共減少34家,為近八年來首見。 近年平均以每月50人速度增加的受僱不動產經紀人,在今年8月達1.19萬人高峰後,9月減少30人;近年平均以每月350人速度增加的受僱不動產營業員,在今年8月達6.57萬人新高後,9月也減少66人。 此外,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資料顯示,今年不動產業受僱員工退出率年增0.26個百分點,達2.6%,退出率也高於工業及服務業的2.39%。 業者觀察,這波不動產業的出走潮,從去年底已開始形成,經過近一年交易急凍,出走更為嚴峻,面對收入大減的情形,不少業務人員可能轉往租賃管理、代書或裝修領域求生,甚至轉往保險等行業。對企業主而言,去年下半年房市買氣轉冷以來,不少中小房仲開始調整經營策略,例
時報資訊 ・ 1 天前
房市太冷 不動產業薪情差
政府推動信用管制後,房市交易量大減,不動產業員工「薪」情差。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資料顯示,不動產業受僱員工今年前九月每人每月總薪資、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全數較去年同期衰退,尤其每月非經常性薪資僅13,113元,年減11.9%。
工商時報 ・ 1 天前評台灣病 連賢明:產業景氣分化政府財經政策困難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25年11月18日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撰文論述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並以「台灣病」形容引發諸多討論。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認為,台灣央行在匯率的主要考量應是就業及亞鄰國家匯率,不單純是國際收支帳,而隨著近年產業景氣分化嚴重,政府財經政策更為困難。連賢明今天於臉書發文討論近期熱門話題「台灣病」時感慨,台灣其實滿悲哀,2000年沒趕上dotcom,2010年沒趕上手機App和電商,2020年沒趕上電動車,沒趕上這些產業大趨勢的時候,沒有人說台灣有病,自從台灣好不容易抓上AI Boom,大家開始關心台灣,一下子說台灣是全世界最危險,一下說台灣有荷蘭病,現在又說有特殊的台灣病,但連賢明對於「台灣一身病,升值治百病」的論述打上問號。對於經濟學人以「台灣病」形容台灣問題,連賢明提出5點看法,首先,大麥克指數不宜直接用於台灣,因為台灣在水電、瓦斯、交通這些公用事業價格都是高度補貼,假如把這些回歸市場價格,台灣食品價格應該上調不少,「直接以大麥克指數說台灣匯率低估並不合理」。第二,經濟學人文章點出台灣的經常性盈餘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長年偏高,這數據在20
中央社財經 ・ 4 小時前《傳產》預售低迷、餘屋恐暴增 成屋銷售將成常態
【時報-台北電】房市低迷衝擊,預售建案出現低銷售量、高開工量的「倒掛」景況:今年全台預售屋交易量估將不足4萬戶,但開工量推估可達11萬戶,未來待售餘屋量恐暴增。業者認為,若景氣未見回升,未來成屋銷售將成常態。 房產業者指出,過去預售屋銷售量與開工量相近,甚至賣得比開工還多,景氣好時預售案完銷或接近完銷再動工是常態,不過今年預售屋銷售量遠低於開工量,顯示許多預售屋未能順利出售;隨愈來愈多個案進入興建期,未來待售餘屋量也將快速增加。 業者表示,這波預售市場的高光時刻,出現在新青安房貸政策上路後,去年9月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才降溫。據實價登錄與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年報開工住宅戶數12.8萬戶,2024年預售屋銷售量13萬戶,預售市場景氣正熱時,各案場幾乎全面熱銷,民眾出現「不買會更貴」預期。 但在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後,預售屋交易量快速降溫,今年第三季預售屋每月交易量都不及3,000戶,今年前三季合計交易量約3萬戶,約為去年3成,但申報開工卻達9.6萬戶,預估全年將達到11萬戶。 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預售量需申請建照後才可以銷售,六個月內要申報開工,另可展延三個月,不過目
時報資訊 ・ 14 小時前
張忠謀文件入列 賴清德:國家檔案館落成啟用象徵資訊透明
歷時逾10年籌建、被視為台灣民主里程碑的工程——國家檔案館,17日在新北林口正式落成啟用。總統賴清德親臨開幕典禮,肯定檔案館象徵政府推動資訊透明、也讓社會能更完整理解台灣民主發展的關鍵歷程。其中常設展「島讀‧我們的故事」中,有台灣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珍貴紀錄,更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當年向政府提出建言的文件,相當吸睛。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誰讓台灣經濟生病了
《經濟學人》本期封面故事再談台灣,這次不是說台海是最危險的地方,而是談台灣的經濟風險,取名「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或「福爾摩沙流感」(Formosan flu)。當我們正為台灣半導體製造左右全球風雲而慶幸時,台灣經濟真的生病了嗎?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水泥股》多重利多 亞泥看好全年獲利
【時報-台北電】亞泥(1102)17日法說報喜,指出國內市場雖受房地產影響,水泥銷量仍較去年同期穩步回升;大陸市場在需求降幅有望收斂,以及生產成本下降,預期全年應有獲利可期。 不過亞泥轉投資遠龍不銹鋼在終端需求受關稅衝擊,客戶拉貨趨向保守,亞泥認為今年轉投資事業營運挑戰較高。 亞泥指出,今年以來國內市場水泥的出貨量、營業利益都比去年同期微幅成長;而子公司亞東預拌發貨穩定,也讓亞泥整體營收、獲利保持穩定。 在非水泥的轉投資事業不銹鋼業務上,根據亞泥的財報顯示,受到終端市場需求不振、拉貨動能減弱下,今年前三季出現虧損。 至於中國大陸水泥市場的營運,受惠於大陸房地產市場有改善、基建工程增加,水泥需求已呈緩步增加,且價格微幅上漲,加上煤炭等成本下滑,亞泥轉投資、在香港掛牌的亞泥中國(0743.HK)今年前三季淨利約人民幣1.46億元,與去年同期虧損4.59億元相比,已大幅改善。 亞泥預期,大陸市場在當地政府嚴格執行產能管控、供給側改格等政策下,水泥市場呈逐步回穩趨勢,今年整體大陸事業營運應會優於市場預期,比去年好。 市場預期,第四季在進入水泥業傳統出貨旺季下,亞泥兩岸水泥的營運應會比去年同期樂
時報資訊 ・ 14 小時前
買房附帶「前屋主」?小心售後回租暗藏風險
買房歡喜期待新家,卻發現交屋後前屋主還要再住三個月?這種「售後租回」安排,可能讓您從屋主瞬間變房東,甚至隱藏意想不到的法律與財務風險。簽約買房後,前屋主提出「因需時間搬遷,希望成交後能繼續租住2–3個月」的要求。這種「售後租回」的做法在房產交易中並不罕見,看似雙方互惠,卻可能讓買家陷入風險而不自知。
賣厝阿明 ・ 1 天前
2026年營收季季增 定穎投控衝AI產能 明年H1報喜
定穎投控(3715)定調2026年為AI產品放量關鍵年,儘管泰國廠短期大量投入AI高階板試產,使毛利承壓、獲利走弱,但總經理劉國瑾強調,明年起AI相關產品將拉升整體營收結構,全年營運可望逐季走高,AI產品營收占比有機會達20%,並將以GPU、ASIC與交換器三大產品線為主力推進。
工商時報 ・ 1 天前
《潮》舞動空緩美學 演繹生命旅程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無垢舞蹈劇場《潮》21至23日於臺北國家劇院獻演,編舞家林麗珍以「空緩美學」講述潮起潮落、悲歡聚散的生命旅程,舞者猶如進入常民祭儀身體,
青年日報 ・ 1 天前新台幣被低估55%?專家舉2國貨幣打臉:別重演1700家台廠慘況
《經濟學人》近日撰文直指新台幣被嚴重低估55%,並以「台灣病」「福爾摩沙病」等字眼警告台灣經濟潛藏風險,央行隨即發表五點聲明反擊,並強調美國財政部並未要求新台幣升值。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質疑日圓、韓元的低估絕不下於台灣,為何《經濟學人》只咬定台灣?
中時財經即時 ・ 12 小時前房仲:前3季預售屋銷售低於開工數 新建餘屋恐增加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17日電)信義房屋統計今天引用數據表示,今年預售屋賣得遠比開工量少很多,預售屋揭露數據顯示前3季只賣3萬戶,推估全年銷量恐怕只約剩去年的3成,但今年全年的開工數量推估將達11萬戶,若外在環境沒有出現轉機,長期新建餘屋可能會逐漸增加。
中央社 ・ 1 天前
不滿中國承諾落空!宏都拉斯嘆「像宿醉」 2候選人喊話:重啟台灣邦交
宏都拉斯將於30日迎來總統大選,3名主要候選人各自積極拉抬聲勢,而「是否再次與台灣建立邦交」成了牽動選情的核心議題。現任總統卡斯楚(Xiomara Castro)政府於2023年與台灣斷交,改與北京建交,如今2位反對派候選人卻都公開表態,若勝選將重新與台灣合作,使兩岸路線成為政壇最尖銳的對立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中職/猿將自發為古久保送機 林立:不知道下次何時見
中華職棒樂天桃猿在今年風光奪冠後,卻在本月初突宣布撤換總教練古久保健二,15日「阿公」離台時,不少猿隊球員揪團送機,隊長林立今(17)天出席大專聯賽記者會時,也首度對外說明。
人間福報 ・ 1 天前
這位球員不願意到中國打聯賽!選擇留在台灣貢獻所學培育新生代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CPB中國棒球聯賽大舉向台灣挖角,有不少球員躍躍欲試想前往延續棒球生涯,但也有球員有不同的計畫。去年球季結束遭樂天桃猿釋出的陳鴻文,也曾收到中國聯賽的邀請,但他直接拒絕,希望留在台灣培育下一代棒球好手
FTV Sports ・ 6 小時前
經濟學人「嚇台連續劇」不停上演! 謝金河:上封面沒一次好的
英國《經濟學人》日前撰文指出,台幣價格過低是因為我國央行要維持出口,反而讓台灣患上「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還建議規劃匯率長期升值的路徑,事後央行與美國財政部聯合聲明,強調美方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認為,文章內容並未超過今年4月下旬的類似論述,當時外媒就以「大麥克理論」主張台幣大幅低估,還衍生出所謂「米蘭海湖莊園理論」,宣稱川普政府可能要求盟友大量購買低利率美國公債,如今《經濟學人》再拋出類似論點炒作,令他抱持「看看就好」的心態。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台積電再爆內鬼?傳21年老將跳槽英特爾 帶走2奈米機密
台積電前企業策略發展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於今年7月底退休,結束在台積電長達21年的職涯。當時,半導體業界便傳出他可能前往英特爾掌管研發部門;近期供應鏈消息再度指出,羅唯仁已正式加盟英特爾任職,此外,還傳出他在退休前帶走大批2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機密資料,台積電目前正積極蒐證。對於相關傳聞,台積電暫未作出具體回應。
中時財經即時 ・ 11 小時前
「普發一萬概念股」全攻略!內需、旅遊、電商到隱藏版金融受惠股一次看|盤點概念股
普發一萬正式上路,你領到了嗎?這波發放總額兩千多億的資金,國人可能會在餐飲、消費、旅遊、投資等領域,可望為內需市場注入活水,也是一個股市投資新方向。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要帶你研究普發現金概念股有哪些?如何布局普發一萬概念股?除了大家熟悉的內需族群,還有「隱藏版」的普發受惠股可留意?!投入前,也別忘了掌握普發一萬概念股的風險與變數!
Yahoo奇摩財經編輯室 ・ 8 小時前
明天出關先亮燈!記憶體爆單會燒到2026?「這大廠」奔漲停檔不住又炸破2萬張
[FTNN新聞網]記者蕭廷芬/綜合報導受惠AI與記憶體題材持續加溫,華邦電(2344)股價持續狂飆,在4日被打入處置股,預計將在明天解除禁閉。今(17)日一開盤就...
FTNN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