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基:短期累積抗膽鹼藥物恐增心臟驟停風險
(觀傳媒嘉義新聞)【記者吳東林/嘉縣報導】嘉義基督教醫院與國立成功大學共同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短期內累積使用多種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會顯著提高院外心臟驟停(OHCA)風險。此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心血管權威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是目前全球同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再度展現臺灣在臨床藥物流行病學上的研究能量。
此研究由嘉基副院長、神經內科宋昇峯醫師,急診醫學部蔡銘仁醫師,臨床數據中心楊昕禕主任,以及成大賴嘉鎮教授共同合作,利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進行全國性分析。研究團隊蒐集2011年至2021年、共17萬3974名40歲以上的院外心臟驟停病人的資料,透過多重統計模型嚴謹比對病人在發生OHCA前30天內的抗膽鹼藥物使用量,並與其平日用藥量比較,證實短期累積效應比預期更具危險性。
結果顯示,若在一個月內累積的抗膽鹼負荷達1至2分,40至64歲族群的心臟驟停風險增加約1.5倍;超過3分,風險更提升至2倍以上。在65歲以上族群中,最高風險更可達2.2倍,呈現明顯的「劑量反應效應」─抗膽鹼負荷越高,心臟驟停風險越大。
宋昇峯副院長表示,此研究回應了臨床上長期存在的疑問,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是否會在短期內引發急性心臟事件?以全國性資料庫進行分析,不僅提供明確證據,更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究之一,顯示臺灣在臨床數據分析及藥物安全研究上具備深厚能量。他強調,研究成果能協助醫療人員與民眾更清楚掌握用藥風險,也提醒臨床端應更謹慎評估抗膽鹼藥物的潛在副作用。
蔡銘仁醫師與賴嘉鎮教授指出,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種類相當廣泛,包括部分抗過敏藥、腸胃解痙藥、止暈止吐藥、安眠藥及膀胱治療藥等。特別是中老年族群因多重用藥而容易在不自覺中累積過量。兩位研究者提醒,藥物「多」不代表「好」,在短時間內累積的抗膽鹼負荷就可能對心臟造成致命衝擊。
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煒表示,這是台灣臨床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用藥安全的重要證據。他指出,即便是常見藥物,只要累積到一定劑量,仍可能對心臟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民眾就醫時務必主動告知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讓醫療團隊能做出精準判斷。陳院長也肯定研究團隊的努力,使嘉基與臺灣的研究成果再次站上國際舞台。他強調,嘉基將持續精進用藥安全管理,並以科學為基礎,打造更安全、精準的醫療照護環境,守護民眾健康。
其他人也在看

嘉縣議員選情 六選區2現任 可能轉戰鄉長
嘉義縣議員第六選區應選7席,現任4席民進,2席無籍和1席國民議員,多朝連任之路邁進,因選區竹崎鄉長曾亮哲兩任將屆滿,已有鄉親勸進現任議員轉換跑道,因距投票還有近1年,被點名的江季珍、何子凡動向尚不明朗,加上藍營在該選區估有2席實力,藍綠可能都會有新人參選,新人能否突圍,將成該選區明年選情發展關鍵。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

50多歲男急性心衰竭患者合併肺水腫 新型強心劑穩定病況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辰瑞報導】一名50多歲男性,7年前因咳嗽嚴重,加上胸悶、胸痛送急診,被診斷為心肌梗塞,經檢查為血管狹窄且堵塞,心導管手術置入7支心臟支架,後續門診追蹤,病情穩定控制,去年因連續感染新冠、肺炎,導致心功能越來越差,後來因急性心衰竭再次急診,醫師檢查有肺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患者不願插管,因此以呼吸面罩維持呼吸功能,經與醫療團隊討論後調整治療策略,包含使用長效型強心劑,後續病況有改善跡象,但實際反應仍依個人病程而不同。 急性心衰竭患者合併肺水腫 長效型強心劑成治療策略之一 台安醫院林謂文醫師指出,部分急性心衰竭患者容易合併肺水腫,原因在於心臟無法正常泵血,使得血液回流至心臟及肺部,導致肺壓升高,當過多水分無法排出,就會滲漏至肺部組織間隙,造成肺水腫,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等症狀,而長效型強心劑會影響排尿作用,以個案為例,當排尿順利後,心臟負擔減少,肺水腫情況也有進步,不過,治療效果仍視個人狀況而定。 急性心臟衰竭未及時治療 嚴重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急性心臟衰竭是指當心臟功能因突發狀況造成迅速惡化,使得其他器官無法正常血液循環,因而引發一連串症狀,包括心肌梗塞、嚴
健康醫療網 ・ 7 小時前心悸、怕熱、體重暴瘦?當心是「甲狀腺亢進」!醫提醒:嚴重恐釀「甲狀腺風暴」致休克
一旦身體代謝突然加快、心跳異常、體重持續下降卻食慾大增,可能不是壓力或氣候作祟,而是「甲狀腺亢進」在作怪。醫師提醒,甲狀腺亢進症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建議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甲亢症狀,應儘速就......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7 小時前三成國人血脂異常!冬天「過度進補」恐引爆心血管危機,心臟內科醫教冬季保健3大關鍵
天氣轉冷,許多人開始進補暖身、補氣養血,但若補過頭,反可能補出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20歲以上國人血脂異常盛行率已達三成。但是,因症狀不明顯,約有四至七成民眾不自知。醫師提醒,冬季是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段。若此時又大量食用麻油雞、燒酒雞、羊肉爐等高脂進補料理,或因冬季活動量......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7 小時前美國民兵遇襲 川普啟動大規模庇護與綠卡審查
(中央社華盛頓27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土安全部(DHS)今天指出,總統川普已下令對前總統拜登政府時期批准的庇護案件,以及發給19個國家公民的綠卡進行全面審查。
中央社 ・ 9 小時前
香港37歲消防員殉職!特警轉任打火9年 同袍哀悼:收工了
香港大埔宏福苑火災焚燒大半天,截至今日(11/27)上午6時30分仍未完全撲滅,已造成44死、279人失聯,其中一名37歲消防員何偉豪殉職,他曾在機場擔任特警,9年前投入消防行列,同袍得知消息發文悼念:「落更喇(收工了),好好休息。」
太報 ・ 1 天前肺炎不是小感冒,延誤就醫恐變重症!醫:長輩有「3情況」快就醫,預防5重點一次看
「肺炎」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位,特別是在秋冬季節,隨著流感及多種呼吸道病毒活躍,更對高齡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構成嚴重威脅。醫師提醒,肺炎並非無法對抗,只要「提早預防、正確識別、及時治療」,就能大幅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肺炎6大典型症狀,疫苗是第一道防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7 小時前
一生只有200萬顆腎絲球!最傷腎10大食物出爐 「第1名跌破眼鏡是它」早餐穀物也中
台灣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國家之一,無論是吃的還是喝的,還是從早餐到宵夜,只要踩雷,恐怕都是默默摧毀腎臟的「隱形凶手」。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公開國人最常吃、卻最傷腎的10大食物榜單,第一名是國人最愛的手搖飲珍珠奶茶。
鏡週刊Mirror Media ・ 8 小時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久坐超傷身、奪命!研究揭「1物」真可補救:讓血管有彈性
久坐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而久坐已被確定會增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可可黃烷醇可以抵銷久坐造成的傷害。黃烷醇是類黃酮的一種,是植物多酚的一員,常見於茶、無糖可可、莓果類、蘋果、李子、堅果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常喝「這1種咖啡」黃斑部病變風險暴增7倍!國際研究證實 尤其2種人更危險
便利商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即溶咖啡,是上班族快速提神的救星。然而,2025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食品科學與營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習慣飲用即溶咖啡的人,罹患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近7倍。這項由中國湖北醫藥大學主導的研究,分析了超過50萬人的基因數據,透過孟德爾隨機化等先進統計方法,首度證實即溶咖啡與眼部退化性疾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因為製程差異 決定傷害程度 為什麼同樣是咖啡,偏偏即溶咖啡特別傷眼?研究團隊將參與者依飲用習慣分為即溶咖啡、研磨咖啡與低咖啡因咖啡等3組,結果發現只有即溶咖啡組顯示出與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顯著關聯,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飲用量,風險就增加6.92倍,而其他類型咖啡則未出現類似風險。研究顯示,其關鍵在於製造過程的高溫濃縮步驟,即溶咖啡需先萃取成濃縮液,再經噴霧或冷凍乾燥製成粉末,此過程會產生大量梅納反應副產物,包括丙烯醯胺和晚期糖化終產物等有害化合物;因此,即溶咖啡的丙烯醯胺含量平均達每公斤358微克,是新鮮研磨咖啡179微克的約2倍。這些物質會結合視網膜細胞上的受體,啟動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破壞血視網膜屏障,逐步損害負責精細視覺的黃斑部細胞。此外,還有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1 天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過度「清淡早餐」恐引膽結石!醫揭危害:血糖如雲霄飛車
過度執行「早餐吃得清淡」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可能導致油脂、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素攝取不足,進而引發膽結石、肌少症、免疫功能危機,甚至造成血糖劇烈波動。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食道癌為什麼發現的時候都已是末期?醫師盤點6大早期症狀:只要一出現,千萬快就醫!
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比較容易得到食道癌,從2014年的癌症公報來看,食道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癌症為第6位,而在女性癌症則跑到了第26位;食道癌死亡率排名於男性癌症為第5位,女性癌症是排到第21位。男女差距挺大的。所以,各位男性,請注意了!食道癌是個你務必要認識的癌症。
幸福熟齡 ・ 2 小時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天前
婦蹲整天馬桶罹大腸癌 醫:排便出現「7變化」有危險
台中市70多歲婦人近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或黏液等症狀,甚至在家中蹲整天馬桶都無法排便,直到因身體虛弱無力,家人緊急將她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別花冤枉錢!狂吃保健食品恐弄壞身體 醫揭「3大常見」錯誤行為
糖尿病已成為新國病之一,據統計全台破250萬人罹患,約每10人就有1人,代謝問題與糖尿病風險正在快速擴大。許多民眾開始尋求許多坊間「食療」來調理,不過醫師也提醒,坊間偏方有些可能是錯誤且不實,並列出忽略產品標示等常見三大錯誤,若長期使用恐增加其他疾病風險。(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