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00萬人「B肝帶原」卻無症狀!1986年前出生「疫苗斷層世代」終身篩檢一次:肝癌其實能預防
肝病長年被視為臺灣「國病」。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死亡的人數逾萬,其中B型肝炎是最主要的肝癌危險因子,目前推估全台約有200萬名帶原者。由於早期感染幾乎沒有症狀,不少民眾不知道自己受感染,也未定期追蹤、治療,等到出現不適往往已進展為肝硬化、甚至進一步演變成肝癌。
為加強防治,健保署宣布最快明年1月放寬B肝藥物給付規範;國健署也自今年8月起,推動擴大肝炎篩檢年齡政策,凡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至79 歲民眾(即39至79歲),皆可終身接受一次免費B、C肝炎篩檢,預估將有220萬人受惠。
肝癌每年新增破萬例,死亡率僅次於肺癌
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臺灣2022年共有10,433人確診肝癌,為十大癌症發生數第4名,亦為十大癌症死因第2名,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因肝癌死亡。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指出,慢性B肝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要預防B肝進展成肝癌,推動全國性B型肝炎篩檢是重要的第一步。
75年前出生「B肝疫苗斷層世代」是高風險族群
尤其臺灣自民國75年(1986年)起開始針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大幅降低年輕世代感染率;但1986年前出生者未接種疫苗,被視為「B肝疫苗斷層世代」,因未接種疫苗,屬於帶原高風險族群。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提醒,除斷層世代外,以下族群也需特別留意,最好能主動接受篩檢:
●洗腎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器官移植病人
●家人有B肝感染者
●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
3原則防止「B肝→肝硬化→肝癌」
楊培銘指出,慢性B肝發作時,肝臟會反覆發炎與修復,形成纖維組織並逐漸導致肝硬化,最終提升肝癌風險,「B肝→肝硬化→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
楊培銘強調,「肝癌可以預防」,呼籲B肝疫苗斷層世代及其他高風險族群,一定要記住B肝防治3原則:
●要知道:主動篩檢,確認帶原狀態。
●要追蹤:有肝硬化者每3個月檢查一次;無肝硬化者至少每6個月追蹤,切勿因為血中B肝表面抗原(HBsAg)轉變成陰性就停追。
●要治療:若評估需服藥,應遵從醫囑盡早治療
「B型肝炎一旦感染、變成慢性帶原,便無法完全根除!」
楊培銘舉例,一名帶原者60歲以前穩定定期追蹤,病情穩定,甚至未出現肝纖維化。他後來因表面抗原轉陰,就誤以為不用再追蹤;直到65歲時因「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就醫,檢查才發現肝腫瘤已經大到15公分,錯失早期治療時機。
臺灣B肝帶原者僅35%穩定追蹤
臺灣帶原者眾多,但追蹤率卻偏低。根據資料:
●已知帶原者中,只有35%規律追蹤;
●高達75%的B肝帶原者,在確診肝癌前從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余明隆校長指出,「病毒狀態會變動,隨時存在著反覆發作的可能性!」因此高醫推動「B肝定期追蹤計畫」,若病人未定期回診,醫護會主動通知,有效提升追蹤率。
事實上,余明隆曾在外展篩檢 5000多名民眾時,一次即篩出6位肝癌患者,其中兩人與慢性B肝有關,「沒有任何症狀、也不知道自己帶原,但一發現時腫瘤已超過2公分。」
B肝無法根除,但可追求「功能性治癒」
目前B肝治療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但尚無法完全清除病毒。全球治療目標正朝向「功能性治癒」邁進,指的是停藥後至少24週內,血液中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及HBV DNA。
若是達成功能性治癒,就可大幅避免惡化成肝硬化,同步降低未來肝癌風險,免疫功能也能提升,進而減少復發率。
國健署指出,截至2025年,全台已有超過750萬名45〜79歲民眾完成B、C肝炎篩檢,篩檢率達6成,呼籲全民共同來為自身或親友的健康把關:
1、請符合資格的民眾及早預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B、C型肝炎篩檢,早期發現、及時追蹤。
2、若檢驗結果顯示為B肝表面抗原或C肝抗體陽性者,無需過度擔憂,只要依醫囑進一步接受追蹤檢查與治療,就可以避免惡化進而治癒。
3、日常生活中應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不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用品(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等),維護自身與家人安全。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65歲大叔登四獸山,爬贏小30歲年輕人!施昇輝:「持續」運動比強度重要,父母健康是給子女最好禮物
明年滿65歲才能領勞保年金!試算60、65、70歲月領多少?他延後請領卻悔嘆:浪費最有活力的5年
常喝「這飲料」害白髮增生!他幫1萬人「把白髮黑回來」:2個黑髮秘訣,不管幾歲都適用
其他人也在看

「睡夢中離世」真的安詳?夜間猝死多與心律不整相關 凌晨這時間點風險最高
每當聽聞親友在睡眠中離世,訃聞上總會寫著「安詳辭世」、「無病痛地走了」等類似安詳離世的字眼,彷彿在睡夢中告別人世是最理想的離開方式。然而,這個被許多人視為最完美的死亡方式,背後往往潛藏著可預防的心臟危機。
NOW健康 ・ 1 天前
流感狂燒全中國!醫院排1200人掛號 6歲女童「發燒1天」腦損險送命
近日中國稱為「甲流」的 A 型流感疫情升溫,其中又以兒童確診居多,各地醫院塞爆。不只連帶影響抗病毒藥物價格飆漲,掛完號想看診還得等1200多人,更有一名 6歲女童僅發燒1天,竟引發腦部受損,所幸經搶救後挽回性命。對此,醫師提醒,一旦身體不適,應進行快篩確認是否為流感,並在發病後黃金48小時內就醫治療,以免提高感染重症的風險。
鏡報 ・ 1 天前
黃沐妍新婚孕肚首露面「已預約明年馬拉松」 挺肚趕辦婚禮圓90歲阿嬤白紗夢
導演葉天倫、演員陳淑芳、范逸臣、黃沐妍、鍾倫理出席《你說,我想聽》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記者會,也是黃沐妍宣布結婚、懷孕後首度露面。懷孕4個多月的她,已能看出孕肚,預產期是明年5月。一起合拍公益短片的陳淑芳當場才知道黃沐妍懷孕,導演葉天倫更被笑說是「帶喜導演」,不少女星在他拍片期間都結婚或懷孕,結果葉天倫轉頭恭喜陳淑芳:「搞不好下一個結婚的是妳!」
鏡報 ・ 1 天前
全球首例!美國爆人類感染 H5N5 禽流感亡 專家揭可能傳染來源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門近日公布全球首例人類感染 H5N5 禽流感病毒之病例。該病毒過去僅曾在動物中出現,從未在人類身上偵測。個案為居住於華盛頓州格雷斯港郡的高齡民眾,患有慢性疾病,於今(114)年11月初住院治療,並於今年11月21日不幸過世。州政府在其後院飼養的家禽環境中檢出禽流感病毒,最可能的感染來源為家禽本身、其飼養環境或可能受野鳥污染之場所。曾接觸該後院禽鳥及環境者目前均列入健康監測;截至目前,無其他密切接觸者檢測陽性,亦無人傳人跡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與華盛頓州衛生機構皆評估,此案不會提升對一般民眾之整體健康風險,對公眾的風險仍屬低度。 我國旅遊疫情建議維持第一級「注意」:風險評估未變 疾管署指出,新型A型流感係指每年週期性於人類間流行的季節性流感H1N1及H3N2以外,偶發出現感染人類的其他動物流感病毒,這些病毒主要感染對象為雞等禽鳥類或豬等哺乳類動物,屬於A型流感病毒,一旦感染人類,即統稱為「新型A 型流感」病例。我國於今年4月已將美國華盛頓州列為「新型A型流感」第一級:注意(Watch)之旅遊疫情建議地區。本次個案並未出現人傳人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霸王級寒流」今冬重現? 鄭明典曝北極上空罕見巧合
入冬後東北季風增強,台灣各地氣溫逐漸下降,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今(26)日分享,北極上空出現的「冷暖空氣對峙」的情形,罕見的現象,讓他回憶起2016年年初的霸王級寒流,因為在前一年的年底,北極上空也曾出現過類似現象。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氣溫降「急診忙翻天」又現加護待床 醫:起床、走路最該小心
受東北季風影響,全台清晨溫度驟降至15、16度,多家醫院急診室出現重症病患激增現象。有急診醫師透露,近期加護病房一度出現6位病患等待住院的情況,其中包括多名清晨跌倒骨折及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例,呼籲民眾在氣溫下降時應特別注意保暖與安全。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Qualcomm發表Snapdragon 8 Gen 5行動平台,與Snapdragon 8 Elite Gen 5形成雙旗艦策略
繼先前推出鎖定極致效能的Snapdragon 8 Elite Gen 5後,Qualcomm正式宣佈推出Snapdragon 8 Gen 5行動平台。此款新品將與Elite版本共同組成「雙重頂級選擇」的產品策略,將旗艦級的效能與AI體驗,擴展至更廣泛的頂級智慧型手機市場。
Mashdigi ・ 1 天前
群益證×貝萊德專家論壇解析稀土投資新局
今年十月中國對稀土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儘管川習會後達成共識暫緩一年,這場戰略角力已經清楚揭示,稀土已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核心戰場。中美雙方雖暫時休兵,兩強爭霸的格局卻未改變,全球稀土供應鏈重組已是不可逆的趨勢。為協助投資人在這波浪潮中搶得先機,群益金鼎證券於26日舉辦「美國稀土戰略論壇」,深度解析牽動未來十年投資版圖的稀土產業鏈。稀土的戰略價值在於其不可替代性。群益投顧資深研究員黃鵬睿指出,稀土是17種化學元素的統稱,難以單獨分離與提煉,擁有獨特的光、電、磁及催化特性,手機、電動車、雷達,到飛彈與戰機,都少不了它,掌握稀土,就等於掌握科技產業命脈。中國在稀土領域稱霸,源於數十年戰略布局。透過完善的政策法規與專利體系,加上整合國內企業成大型集團,中國目前在稀土產業鏈上中下游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浴室到臥室都暗藏「兒童燙傷」危險 家長快檢視!4大生活空間防範重點曝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 吳儀文天氣漸漸變冷,民眾這時常會使用電暖器、洗熱水澡、喝點熱湯或吃個火鍋來暖暖身子。不過,國健署提醒這些家中常見的熱源,其實都有可能是造成兒童燙傷的潛在危險。國健署列出廚房、餐桌、浴室、客廳與臥室等4大生活空間的兒童燙傷潛在風險,並建議家長與照顧者應進行全面檢視、及早排除危險,為家中孩子打造安全的環境。居家安全檢核一 廚房:劃清界線、廚具手柄朝內放廚房除了爐具之外,還會擺放刀具等尖銳物品,孩子在這個場域中可能會有燒燙傷、刀傷、割傷的可能性。國健署提醒,家長應將廚房與幼童的活動空間確實區分開來,而且要經常提醒孩子不得嬉戲奔跑並應保持距離。有些家長會在煮飯的時候將孩子抱在手上或背在背上,但國健署表示,這是NG行為,切勿在懷抱或背負幼童時進行烹飪,而且也要記得保持廚房地面乾燥、止滑,並養成將鍋具手柄朝內擺放的習慣,以減少意外燙傷及刀傷的風險。居家安全檢核二 餐桌:別用桌布、熱食遠離餐桌首先要確保其穩固不偏斜,並避免使用桌巾或桌布,以免孩子拉扯導致桌上熱食、熱飲滑落,國健署提到,同時家長也應將熱飲、熱食放置在桌子中央,或是遠離幼童伸手可觸及的範圍,以防止幼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1 天前中碳先進碳材料 搶進AI伺服器電力設備商機
由於中國大陸10月初宣布對鋰電池及石墨負極等相關產品,進行出口管制,雖於川習會後,宣布暫緩一年實施,但,非中供應的議題,將引起各國重視,目前中碳(1723)推動「北美專案」,與北美材料供應商合作,規畫以在北美建廠為目標,共同開發人造石墨產品,搶攻負極材料市場;目前興建中的500噸先進碳材料工廠擴建案,第一期可望在2027年第一季完工,搶進超級電容、鋰離子電容器等AI伺服器電力備援系統商機,拉升中碳營收與獲利。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秋冬情緒低落並非懶惰 恐為光照不足與社交減少惹的禍
小芳今年才進入大學,平常很喜歡和朋友出去走走。可是進入10月以後,她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懶得出門,常常一下課就直接窩在宿舍。特別是天黑之後特別容易覺得疲倦,心情也比夏天時更低落。原本對社團活動充滿熱忱,但現在也都提不起勁參加,令她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懶惰了?其實,這並不是單純的懶散,而是許多人在秋冬季節常見的心理反應。
NOW健康 ・ 1 天前流浪教師變社工師 廖珮秀助醫護病家獲關懷典範獎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6日電)從流浪教師到投身處理醫療事故與爭議領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聘資深社工師廖珮秀用溫柔同理,構成支持病家與醫護力量10多年,今天獲衛福部醫療關懷力典範獎表揚。
中央社 ・ 1 天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9 小時前
過度「清淡早餐」恐引膽結石!醫揭危害:血糖如雲霄飛車
過度執行「早餐吃得清淡」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可能導致油脂、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素攝取不足,進而引發膽結石、肌少症、免疫功能危機,甚至造成血糖劇烈波動。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21 小時前
一堆人每天都在吃!2大食物竟是「癌症加速器」 專家揭防癌5撇步
癌症是台灣的第一大死因,已經連續43年蟬聯榜首,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13年國人死因統計,死因前5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然而,近日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就呼籲,「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東西要少吃,更傳授5個抗癌撇步。
鏡報 ・ 1 天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