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界天─初、二、三、四】
色界天分四,即初、二、三、四。
一、清心中,漏不,名初,即梵、梵、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段食,故鼻舌二,惟有受,眼耳身三受相,喜受意相。
二、清心中,粗漏已伏,名二,即少光、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前五,有意,因之惟有喜二受,意相。
三、安心中,喜具,名三,即少、量、遍等三天,此三天受皆二略同,但意怡之相,妙。
四、前五俱,亦喜受,有受,意相,名四,即、福生、果、想、、、善、善、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初天人,因他心中有粗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二天人,他於定,生喜心,所以外面有水;三 天人,他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惟第四,所有外患,一切均,所以不能到那。
【初】
zou0621/post/1372472591
【第二】
第二(巴利:dutiyajhāna):亦可第二。修行者「伺止息故,心一故,伺,定生喜,第二具足住。」他如是舍二支,具三支,三善及十相成就,得第二。第二分色界的第二和出世的第二,色界的第二包括善、熟(果)、唯作三,出世的第二包括出世的四道四果八第二。
《巴利律藏》
伺,心安,於心一,成就伺,由三摩地生喜、之第二而住。
《部.沙果》
更有比,以伺,心安、心一,伺,由定生喜,第二而住。彼以由定生喜,流充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如有深池出水,於此水池,方之流入口,西方之流入口,北方之流入口,南方之流入口,天神雨而且,由此深池涌流泠水,以泠水充盈溢、周偏流此深池;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如是以由定生喜,充盈溢、周偏流其身;以由定生喜,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修行世之果,比前者更殊微妙。
《界》
若劣修第二,生於何耶?劣修第二,少光天之同朋而生。於彼何之命耶?是二劫。若中等修第二,生於何耶?中等修第二,量光天之同朋而生。於彼何之命耶?是四劫。若修第二,生於何耶?修第二,光天之同朋而生。於彼何之命耶?是八劫 。
《分》中:「第二是、喜、、心一境性」,是表示附於的(支)而的。
第二是喜、、心一境性,是依於通思之相而的。
第二的五自在
1、向自在:能在出定後把心向於支;
2、入定自在:能在任何想入定的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自己定的意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在所定的出定;
5、省察自在:能辨支。
第二的三善十相成就
《小部.典十八 解道.入出息》
於第二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
於第二道之清是初,舍之增是中,喜是後……乃至……如是而三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喜具足、具足、心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第二的修
透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遍、青遍、遍、遍、白遍、光明遍、空遍十遍以及入出息念十一,我去修十一,分可以得初、第二、第三、第四。
慈、悲、喜三梵住,依次可以得初、第二、第三。
你已熟初的五自在之後,可以而修行第二。此,首先你入初。初出之後,思惟初的缺及第二的:你思惟初接近五,也思惟初中的、伺支是粗劣的,它使初不如、伺的第二寂。存着想去除此二支,而只留下喜、、一境性的意,再次心注於似相。如此你能到具有喜、及一境性的第二。接着修行第二的五自在。
以修地遍例:初出定之,因他的念正知的察支,伺粗起,喜、、心一境性寂起。此了舍他的粗支而得寂支,他不同一的相下「地、地」的作意,他想:「在要生起第二了」,了有分,即於那同的地遍所,生起意的向心。自此以後,即同的所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是色界的第二心,其的如已述的欲界。
第二地
修第二定,可得生於第二天之果,此天有少光、量光、光三天,即:
(一)少光天,此天天於二天天中,光明最少,故少光。
(二)量光天,此天天之光明次增,以量,故量光。
(三)光天,此天天之光明於上二天,遍照自地。又以光音之故,亦光音天。此外,有第二天之依、身量及量等果,於阿含卷二十世、大毗婆沙卷一三六、俱舍卷十一、立世阿毗卷三、卷七等加。又如上所述,此天天以安住於定而生起喜、之感受,故此天又‘定生喜地’。又於劫末之,三之大水浸第二天以下之器世。
出世第二
至於出世,你修行到行舍智,你照名色、因果的常,或苦,或我,同也加辨那法的三相。你照初法的常,或苦,或我本,如果在那悟涅,那道智果智初道智初果智。
在道心面,依照它的那可以分第二的道心、第二的果心。

【第三】
第三(巴利:tatiyajhana):亦可第三。修行者「由喜故,而住於舍、念正知及以身受──者:『成就舍念住』。──第三具足住。」如是他一支舍,二支具足,有三善,十相成就,得第三。第三分色界的第三和出世的第三,色界的第三包括善、熟(果)、唯作三,出世的第三包括出世的四道四果八第三。
《巴利律藏》
喜而住舍,正念正智,身感快,成就唯者所--『此是舍而有正念住者。』之第三而住。
《善律.卷第四》
曰:「何舍思住?」答曰:「欲入第三定故。云何入?故,以美故,於第三定而舍之,令喜止不起,是名有思,何以故?善人所念所入,是善人所,是本舍思住,善人如是。入第三者,如入第一第二,第三亦如是,所者,第一有五支,第二有四支,第三有二支,如本所。」曰:「何二支出於第三定中?」答曰:「一心,此第三品竟」。
《藏. 部. 沙果》
更有比,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者言:「以舍而正念住」第三而住。彼喜,充盈溢、周偏流其身;喜,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如於青池、池、白池中,有青、、白生於水中、於水中、浸於水中,吸引水底之,由上至根,受冷水所充、盈溢、周偏之流,冷水不普洽青、、白。大王!比如是以喜,充盈溢、周偏流其身:以喜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修行世之果,比前者更殊微妙。
《中部.善生伍夷大》
比喜故……乃至……成就第三而住。彼其身以喜之浸充溢,其身到不以喜之而透。伍夷!譬如於青池、赤池、白池中,生青、赤、白於水中,不出水平,於水中生育。彼等未至本,皆以冷水浸而充溢,如彼青、赤、白到不被冷水所透。如是,伍夷!比其身以喜之所浸充溢,其身到不喜之所透。
《界.》
若劣修第三,生於何耶?劣修第三,少天之同朋而生。於彼何之命耶?是十六劫。若中等修第三,生於何耶?中等修第三。量天之同朋而生。於彼何之命耶?是三十二劫。若修第三,生於何耶?修第三,遍天之同朋而生。於彼何之命耶?是六十四劫。
《分》:「第三即是舍、念、正知、心一境性」,是以曲折的方法去表示那所附的各支。
若直思之相的支,除舍、念及正知,即心一境性。
第三的五自在
1、向自在:能在出定後把心向於支;
2、入定自在:能在任何想入定的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自己定的意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在所定的出定;
5、省察自在:能辨支。
第三的三善十相成就
於第三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具足、心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第三的修
透注十遍: 地遍、水遍、火遍、遍、青遍、遍、遍、白遍、光明遍、空遍十遍以及入出息念十一,我去修十一,分可以得初、第二、第三、第四。
慈、悲、喜三梵住,依次可以得初、第二、第三。
你修行成功且想而修行第三,你思惟第二的缺及第三的:第二靠近初,且其喜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喜的第三寂。第二出定如此思惟之後,你培育想要得第三之心,再次注於似相。如此即能到具有及一境性的第三。然後修行第三的五自在。
以修地遍例:熟的出定,得此定依然是近於的伺,仍有喜心的激,故他的喜粗,因喜粗,故支亦弱,此二的失已,於第三寂作意,取消了二的希求,了得第三,修瑜伽行,自第二出定,因他的念正知的察支而喜粗起,一境性寂起。此了舍粗支及得寂支,他於同一的相「地、地」的作意,他想:「在要生起第三了」,了有分,即於那同的地遍作所,生起意的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的所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是色界的第三心,余者已如前欲界心。
第三地
修此定,可得生於第三天之果,此天色界四天之第三。於色界十八天中,包括少、量、遍三天,即:
(一)少天,此天天以感受意地之,故之“”;然其受於第三天中最少,故之“少”。
(二)量天,此天天之受次增,以量,故量。
(三)遍天,此天天之受最殊,且普周遍,故遍。此外,有第三天之依、身量及量等之果,於阿含卷二十世、大毗婆沙卷一三六、俱舍卷十一、立世阿毗卷三、卷七等中。又如上所述,此天天以二之喜受而住於三之受,故此天又“喜妙地”。又於劫,第三天以下遭受之吹毁。
出世第三
在照第三那法的常、苦或我本,你也能悟涅。那你的道智果智出世的第三道智果智,因它具有一境性支。
【第四】
第四(巴利:catutthajhana):亦可成第四。修行者「由及由苦故,先已喜故,不苦不故,舍念清,第四具足住」。如是一支舍,二支具,有三善,十相成就,得第四。第四分色界、色界和出世的第四,色界的第四包括善、熟(果)、唯作三,加色界十二和出世的八第四,共有二十三。
《巴利律藏》
舍苦,前之喜,成就不苦不,舍念清之第四而住。
《善律》
如是比得第四定,善之,令其增,若欲至真,此第四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者,四者起,五者反,取已此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四大身,此支,言非色初,是色非色等法而,此四大初,色共色等,法非色也。若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是其因,如是已,譬如有皮,出息入息亦如是,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出息入息身,色心等法此非色,如是名色已。其因已,於三世中名色不,因名色而生狐疑,狐疑已,而三相,三相已,起,因起故,先光明,十巴沙那,已而起道智慧,起已舍起法,生法已,念念相,若二法起已,於三界中而生患,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拉果。
《部.大般涅 》
於是,世尊即入初;由初起而入第二;由第二起而入第三;由第三起而入第四;由第四起而入空定;由空定起而入定;由定起而入所有定;由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想定。
,尊者阿,如是告尊者阿奴塔言: 「尊者阿奴塔!世尊般涅矣。」
「友!阿!世尊非般涅。世尊入於想定。」
於此,世尊由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所有定:由所有定起而入定;由定起而入空定;由空定起而入第四;由第四起而入第三;由第三起而入第二;由第二起而入初;由初起而入第二:由第二起而入第三;由第三起而入第四;由第四起後,世尊直入於涅。
《中部.善生伍夷大》
次,伍夷!比舍故,舍苦故,先已喜,故不苦不,成就舍念清,第四而住。彼其身以清皎心令遍而坐,彼身到不以清皎心所透。伍夷!譬如有人以白衣覆而坐。如是,比其身以清皎心令遍而坐,其身到不依清皎心而透也。於是我多弟子於通智究竟而住。
《界》
修第四而所之性、作意之性、欲之性、之性、解之性、引之性、慧之性。或一者想有情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果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善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善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色究竟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到空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到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所有天之同朋而生。或一者到非想非非想天之同朋而生。想有情天果天何之命耶?是五百劫。天何之命耶?是千劫。天何之命耶?是二千劫。善天何之命耶?是四千劫。善天何之命耶?是八千劫。色究竟天何之命耶?是十六千劫。到空天何之命耶?是二十千劫。到天何之命耶?是四十千劫。到所有天何之命耶?是六十千劫。到非想非非想天何之命耶?是八十四千劫。「散施功德,能往於欲、色之趣者,有之最上,再往於趣。有情唯其者,而死,依大仙所:『如何之有亦常住』。故有知、慧、明真者之思考,老死之解以修最高之道。入涅以修道,遍知一切漏,以漏而般涅」。
第四的二支
舍受心一境性。
第四的五自在
1、向自在:能在出定後把心向於支;
2、入定自在:能在任何想入定的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自己定的意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在所定的出定;
5、省察自在:能辨支。
第四的三善十相成就
於第四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後?……乃至……如是而三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舍具足、心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span style="font-family: Dotum; color: #993300;">第四的修
透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遍、青遍、遍、遍、白遍、光明遍、空遍十遍以及入出息念十一,我去修十一,分可以得初、第二、第三、第四。第四梵住及四色於第四。
以修地遍例:如是得了第三,同於上述的於五行相已行自在,熟的第三出定,得此定依然是近於的喜,因此三中仍有心受用,故那()粗,因粗,故支亦弱,此三的失已,於第四寂作意,放了第三的希求,了得第四,修瑜伽行。自三出定,因他的念正知的察於支,名喜心所的粗起,舍受心一境性寂起,此了舍粗支及得寂支,於同的相上「地地……」的作意,他想:在第四要生起了,便了有分,即於那同的地遍作所,生起意的向心,自此以後,即於同的所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後一是色界第四心,余者已如前述欲界心。但有其次的差:(第三的)受不能作(第四的)不苦不受的行之,於第四必生起不苦不受,是故彼等(速行心)是舍受相的,因舍受相,故於此(第四的近行定)亦得舍於喜。
第四地
果天:500大劫
想有情天:500大劫
天:1000大劫
天:2000大劫
善天:4000大劫
善天:8000大劫
色究竟天:16000大劫
一、天,一切之。二、天,一切之。三、善天,能法之。四、善天,能法之。五、色究竟天,色天最之。俱舍疏世品一曰:「此五名居天,唯人居,生,故名居。」
想天(界名)想有情之天也。有部部之於第四之果天,不立,上座部於果天之上,立想天之一,俱舍五曰:‘想有情居在何?居在果。果天中有高,如中,名想天。’
想,梵名Asam!jn~isttva^h! 。又作想有情天、想生天、少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想定所感之熟果。生此天者,念想,存色身及不相行,故想天。此天外道婆之最高涅,亦生凡夫以‘出想’作意,修想定,所感得的熟之果,想果,或想熟、想事、想。此天之位置,有部部之於第四天之果天,不另立;上座部於果天之上,立想天一。此外,此天生之身有五百由旬,命五百大劫(立世阿毗卷七一千大劫),之,再生念想,而欲界。
天,,梵名Avr!ha ,巴厘名Aviha ,音作阿舍、阿浮那、阿毗波、阿卑和。又作大求天、天、繁天、天、所天、希望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居天之一。第四之第五天(一第四天)。正理卷二十一,繁繁,或繁。繁天中此天最劣,故繁。又不求趣入色界,故求。於此天之命,大炭卷四十劫;阿毗心卷二、彰所知卷上等一千劫;立世阿毗卷七四千大劫。其身,大毗婆沙卷一三六、彰所知卷上等,一千由旬。
天音阿答波、阿陀波、阿答和。又作不天、不天、天、不天、熟天、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居天之一。位於第四之第四天。此天已伏除修之上中品障,意柔,,故名天。或以盛,以未上品之修及果,故。於此天生之量,大炭卷四,二十劫;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阿毗心卷二、彰所知卷上二千劫;立世阿毗卷七八千大劫。其身量二千由旬。
善天,善,梵名Sudars/ana ,巴厘名Sudassana ,音作修提舍那、陀施尼、梨舍那、陀。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居天之第四。又作大善天、善好天、善天、快天、妙天。指色界第四中第二位之天。此天以定力殊而所清澈,故善。又指帝所居善城之殿。立世阿毗卷七,由最上品四相之,恭敬勤修,分之所薰修,因此而生善天,十倍於此,生於善天。阿毗心卷二、彰所知卷上等,此天量八千劫,身八千由旬。中另有四千劫、四十劫、千五百大劫等。
色究竟天,色究竟,梵名Akanis!t!ha 或 Aghanis!t!ha,巴厘名Akanit!t!ha ,音阿迦尼吒、阿迦尼吒、阿迦吒、阿迦瑟搋。又作究竟天、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天、小天。乃色界四天之最位。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居天之一。此天乃修最上品四者所生之,其果於有色界中最。於此天生之量,大炭卷四,百劫,然亦有夭折者。阿含卷二十,五千劫,或稍。立世阿毗卷七、俱舍卷十一,量一六千大劫,身量一六千由旬。
新云四天,修四定所生之色界四天也。分别之以受(新曰伺):
一、初天,初已上,不分段食,故鼻舌二,唯就眼耳身意四有喜受,而意相,有受而三相,且有之二者。此地婆多部立梵、梵二天,部上座部,加大梵天三天(婆多以之於梵天中),故初天有三天。
二、二天,二已上,亦眼耳身之三,有意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意相,眼等五,故受,又意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受。但二者,此地有少光,量光,光(光音)之三天。
三、三天,是亦有意。有舍二受上相。此地意怡悦之相,至妙,故立受。此地亦有少,量,遍之三天。
四、四天,此亦有意,唯有舍受之相。此地、二部立,福生,果,,,善,善,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想天九天(、二部之於果中),故婆多部有十六天,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上座部之同十八天。
在世中修初者,其果可得生初天,其中又依劣、中、而分生三,修劣初定者可生梵天,修中程度初定可生梵天,修初定可生大梵天。修第二定者,其果可得生第二天。其中又依劣、中、而分生少光天、量光天、光天(光音天)。修第三定者,可得生少天、量天、遍天等三段的第三天。修第四定者,可得生天、福生天、果天。外道修第四可念想的福,得生想天,成想有情。而佛教的者修漏的第四可阿那含果,得生第四天的天、天、善天、善天、色究竟天(阿迦吒天)等五天。以上初天、第二天、第三天各三天,第四天有九天,合色界十八天。另有不包含大梵天而成十七天之法。
出世第四
在照第四或色界那法的常、苦或我本,你也能悟涅。那你的道智果智出世的第四道智果智,因它具有舍一境性支。
第四是得神的基本地
因於地遍等得第四的瑜伽者,修瑜伽,成就所的「修定而有神通的功德」的世的神通,由於他修的定而得功德及更成固,且他既得具足那得功德而成固的定的修,甚易成就於慧的修,所以在始先神通。即如世尊得第四的善男子,示修定的功德及了要更微的法,曾(一) 神、(二) 天耳界智、(三) 他心智、(四) 宿住念智、(五) 有情死生智的五世的神通。用的表示法:「他的心如是得等持遍白垢柔於工作住立不之,他引其心向於神。他得享受於的神: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