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位起修?即心是佛?】之二:法辨正、破邪正
德山,四川人,本姓周,幼出家,精究律藏,深明,於大小乘通旨趣,最能通金,亦常解金般若理,人美「周金」。是佛教界望很高的。
德山曾向同:「一毛吞海,海性。芥投,利不。,唯我知焉。」因南方宗盛,倡言「直指人心,性成佛」,德山所不相同,而不信南方宗之道。
德山不平,想要打破、粉碎此等邪。於是:「出家,千劫佛威,劫佛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性成佛,我其窟穴,其,以佛恩。」然後就唐玄宗御注道氤大注之《金青疏》,家出蜀,欲南方宗,彼等,企熄南方宗悟派的。
德山出蜀地,走到湖南境的澧,路一老婆子,因放息肩,欲些作心。
婆子指著德山的子:你一大子,的是甚文字?
德山:《青疏》
婆子:何?
德山:《金》。
婆子:我有一,你若能回答,就你心;若答不出,就往去。
德山:便!
婆子:「《金》云:“去心不可得,在心不可得,未心不可得。”——不知道父您哪心?」
德山答不出。婆子遂指示德山,放下成,去澧潭。
德山在潭那一段,豁然悟。後大力弘先前被他自己是邪的悟法。由於他常拿棒子打人,世人常之常大喝一的列,「德山棒,喝」。成「棒喝」即由此而。
《》
1.佛法教理明明:修行需三大阿僧劫才能成佛。即使了佛法,明白生皆具如智慧德相,仍然只是「因地」菩,未「果位」,需要修行很多世才能成佛,因此不妄「即心是佛」。更何言「果位起修、性成佛、一超直入如地」?
德山自幼出家,金非常有心得,法早已名遐;自然非常明白一道理,自己的也非常有自信,竟「因地vs.果位」,是天下多僧俗共同尊敬信受的。於是德山想要破斥南方宗魔子的邪,透「法辨正」,行「破邪正」,此乃在正常人性的情理之中。
德山始「法辨正、破邪正」,就遇到一婆子,被考倒。自己多年的「法」一下就被「辨正」了。下子不免疑起自己的才是邪,被「破邪正」了!
(「疑情」就生了起。哈哈!)
2.很多人在故事,都喜自行解,德山遇到的婆子是「菩化」。法喜想像佛菩到示的佛教徒,或者自特殊常看到佛菩的人,很有吸引力。
但比容易被代人接受的合理法是:那婆子是量很高的修行人,(要成是菩也不可)。由於能察因德山心性,因此用直指人心的言力道,化了德山的心。德山依此因,有所省悟,自己的明,以及宗「直指人心」的害,始宗生趣。
3.德山然《金》很有心得,解般若空,十分擅;但他竟自己尚未悟,以至於婆子逼,答不出。
婆子那句,意思是直接以般若空慧照,「空性、本、第一」的角度,逼德山:既然「去、在、未,心皆不可得」,那你要什「因地、果位、阿僧祈劫」?
有因地、有果位、有阿僧祈劫,就是有「相」;既然有相,就表示破明,就然也有「人相、我相、生相、者相」的分著。怪德山自己然研究金,解金般若的理一流,久金的真:「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
那是「空性、如藏、第一」的果位境界。著在「因地不是佛」的德山,然一直把自己跟果位隔了。
4.德山婆子的公案,不妨另一公案照著看:
居士有一天出,喜一位法解《金》。法至「我人」,居士便:「父啊!既然我人,那是?」法法回答。
居士便:「我是俗人,此略知大意。」法便:「居士意思是?」
居士便一首偈回答:
我人,作有疏?
君休座,不似直求真!
金般若性,外一;
我并信受,是假名。
(:作-怎。并-。)
整首偈可以翻成白:
我又人,怎有疏?
您免,不如直求真。
金般若性,外一微;
我信受,全都是假名。
法了首偈,喜仰天,佩服。
後:德山的故事,皆出自《五元》;但者是根的白翻版,重新加以修而成。至於,全是者自己的。居士的偈也是者自行翻成白。
本文作者:天光
片:1955年老和尚於江西居山元秀居士偈。 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