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心念的修
曾到甸雪悟(Shwe Oo Min)修中心跟修中心的指老Tejaniya法心念的修法。心念是以心的活修象,持心的活保持知,心洞悉心是 如何作的,展出在洞察力(有智慧的了解)、洞察心的染,把知洞察力到日常生活中。
原先到甸修,有甚,抱著遇而安的心,先找一道落,然後再到其它修道看看。雪悟修中心是我第一的地方,想到一待便是三月,再有到其它道去。以下分享是期其中一些的和。
法修一星期後便定留下,是由於法教的方法非常清晰而。法不格要求修者依著表修坐或行,但 任何候都要保持知。各修者需定向法告修。修告是以小形式行,我的一去去大共七至十人,都是外比丘和比丘尼(有些是 了修中心後作短期出家的),差不多只有我一不是出家人。我隔天於午後向法告修,法各人作出指。小各人性不同,修 各,大家遇上不同,聆其它同修的分享亦是一的。法不作佛法示,亦不回答性,只指引叫大家去修,然 後告自己,要我自己中去。印象中甸的修是的,才四十出的Tejaniya法喜玩笑。他的指引直 接,趣活,修告大多是在松愉快的氛下行。
去甸前是依葛教的方法修,在中摸索修。在密集修利用知呼吸或身的感、知外音、空的味,食物的 味道或境物的形色把心安住在下,察有妄念,便把心返回些修象中。修的境件配合下,容易心地修。身的感、音、味、 味道及形色都是些粗的修象,容易把心定下,思想慢,到修的平和空。有也能察一些喜好嫌在心浮,由於定力, 心於平易把放下。但都是定的修,未能展出在智慧。回到日常生活中因要付各色各的事,心被思想占以常把心回到下,心 的回散。然有也知到心的面情感受,懂得友善接受,未能意到生起面情的原因--心的染。
其葛也教心念修,他常叫我察思想和情。得在修,葛也曾提及要留意在行前的意。在吃去察吃 的意,可察到是否有欲,什坐著站立也要察意?回答那是因要成察意的。察情、思想及意便是心念修。除了葛 著重慈心的培育外,Tejaniya法的教和葛教的相近似,都正念的培育及在日常生活修。Tejaniya法三月 後,之前修掌握得更清晰,修基更固,自己、修行及苦之道的信心亦增了。
Tejaniya法的教是以四念基,培育出一定程度的察力後便著重心,以一正理解身心上所生的事。念的意 思是把心系念一,亦即是持察著身或心的。四念就是「身念」、「受念」、「心念」和「法念」。佛陀「四念」是向解唯一的道路, 南佛教修便是「四念」修。修四念的中知道身、受、心、法的相是同呈,念修只是入手和著重不同,但哪念的修 都是由心做。苦的原因是心身心的知,所以修行苦及解之道,心入手是最直接的方法。察身心的作程,人中展出智,正 的心,心重自由。法是心制造出的,所以解除由心自己做;正如泥巴是由水做成,要用水才能把上泥巴洗擦。心念修就 是用水(心)洗泥巴(心的明染)。
心念是於一的修法。各心理活是不生化,尤其思想活,晦而迅速,以把捉。大多候要察意,甚至自己想 些什,有什感受也不知道。要察心要非常敏的察力。法教初者以身念入手,以呼吸或身感加念力,思想慢下,直到能看nbsp;心,便以心作修象。由於法知道我己有修正念的,便叫我察心(watch the mind)。
起初的候不懂掌握,保持正念知思想,察到有思想,便把心返回下身的感中,知在思想身的感之走。直到有一天(大 修了一星期後)向法告,注意到行,察到有思想後,那知的心不是返回部的感上,而是返回心上,知著有思想的心。法正是那 ,那能知的心是knowing mind,那被知的心是mind。
作者:花多雨 回日期:2008-11-8 20:15:00 1#
而明白到knowing mind就是正念,mind就是心。如果以「五」分析,色就是身感官(六感官活: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四就是心的活 (六感官活引生的心理反);knowing mind就是,mind就是受、想、行三的合。=注意力,受=情感受,想=分判,行=抉意。前五我只是文字, 能看心的活,便能在自己上把五分出看身心的互化。四念就是看著前四:色(身),受(受)、想和行(心)的活;下身 (感官活),受(情感受),心(分判,抉意)的相中看到法(常、苦、我)。
四念修是修,就是往看,往察心官能感受所生的心理活。持知色(正念持知色形、音、味、味 道、身感、思惟概念)使心五(、嗔、昏沈、掉悔、疑),只能至止(定)的;要展智要修(持知色、受、想、行四 )。如要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五力(五心素)--念力、定力、精、信心、智慧。修的程中遇上任何,原因都是五能力的不平。法 修者告的修中能知道修者的五力是否平衡,即是哪能力是否多或不足而加以指引和提。修程中出偏差是必然遇上的-不具足五力或 五力不平衡。一熟的修者如修行程得不著力,若能查一下自己的五力,便知道出在哪,可以自己作出。如五力平而定, 智便自然生最能了解到只有五的生化,有「我」,「我」只是思想制造出的假象。
心能察自己,看著每思想的生起、停留和消失,就像身念以呼吸修象一地知。在行住坐,除了在睡,不察 著思想,在思想的前段、中段或後段,只是知它而不卷入思想中,它便消失。思想消失後便待下一思想出。有候在思想出,察它便消失, 而不力。有心比散,於是移知身感,待心回平就知思想。些候,心不被思想占的空逐大,一些想充智慧 的想法自然浮。一些佛法上的,一些修行上的得以迎刃而解,修充信心和喜。後些充性的思想不,甚至想到要把些想法都 下,因怕之後忘。原是陷阱,著些智慧,又被思想,卷入思想中被思想所操控。法思想就只是思想,不要那是「我的」思 想,需理思想的容,什思想生起,要做的只是知它。若不些思想保持警,因取一智慧而失去十智慧。於是不再重要性那些充 的思想後,些思想亦慢下。
看到思想背後不同面的心,各不同的感受和意,有正面的有面的。而思想只是些述、、比、分、、零碎而有系的言,在心出的有面、些面可能是一些去的,或是的幻想。
例如午前到房菜的味,一串心活出:心上出那是之前吃的咖喱的味,唔……一有咖喱吃(高的感受生 起),堂放在菜盆咖喱的色影像海中浮,同感到胃部出的音,跟著想到了入堂,咖喱被吃得七七八八,那不好意思拿多一 (的感受生起),於是定打後要快走去堂。
「要快走去堂」意是由於到房的味,心生起串反後而生起的。能「到味」是身感官活(色),「咖喱的色影 像」等是思想的投射和判(想),高和的情是(受),「要快走去堂」意是(行),能知道心的活程的是知()。 智(了解的正念)洞悉不正的心:「要快走去堂」意的背後是害怕不可以吃多一咖喱,忘食只是持力得以生存;看足口腹之欲 而吃,苦便著而;「不拿多一」是怕人如何看自己-保「自我」形象,洞悉了心的明愚,那「要快走去堂」的便消失了。
又例如在打堂,察一位比丘尼在打人已打的地方。想起她每次都是拿最小的把,每人都落力打,她只是虎虎地一下,差 不多每次她都最早堂的一。著心的批、比、判,之前原本和平的心消失,怒的情生起,比丘尼生起嫌心。察到嫌的情 ,智慧心浮:是修的,不是批人的。怒及嫌之心上消失,愧之心起,而位比丘尼生起感恩之心,因她我看心 的明愚。
而伴著感受和意,身上有些感出。是思想、感受、意,甚至knowing mind,一切象都是不生起、然後一子消失。有趣的是把knowing mind放在哪一象,些心象反都上消失,之後心又回原平的。
例如坐,由於身心上出不舒服感受,生起要起座的心。如果察到想要起坐的心身上呈一股推力,只需要看著感,一 感消失,心回平,安然坐下去;了些,想要起坐的心又,同察它,它又消失,如是者下坐上三四小也不需座。向法告 ,法不建坐超小,要超越喜好或嫌的就是,很看著它(watch it)便可以。例如吃有喜的食物,不要上把食物放口,先知喜的心,待它消失後才把食物放口;同,自己嫌的食物,先察那嫌的 心,待它消失後再食;那喜和嫌的食物吃起都是一的。又例如要改咬手指的,不是要著不要去咬手指,而是察那想咬手指的心,若能察 到那想咬手指的心,想要咬手指的意上消失,那便不咬手指了。
有的修者需然能知自己是否有正念,心是否在下。若不是持心,以心修像,是不容易知心知的象所生起什反,及 察到那反背後的明愚,可以是否依有性模式行(要改有性模式是不容易的)。心之本是平和的,思想情起伏不定,在其 背後推的定是明染。以心念超越心的明染有方式,第一是以智洞察思想和情背後的明染。第二是察著身心上呈之思想或情感 受,粹是知著整程,待它消失而不受其影。
然亦知心有美善和的一面,事上大多候心都是平,足和喜的。美善的心素是心的滑,亦是朝向最悟的推力。很 高葛修同邀到Tejaniya法於11月初港主持修,希望各同修不要得的。各同修在修路上,一切,步前行。
充:
1. 了行文流及表的方便,描述用上:正念、知、察、察、看著、看、看到等不同,在中其意思是一的。
2. 同有些的意思是重的:在洞察力=智慧=智慧之心;心的染=明染=明愚。
料源: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666/3342.s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