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秦燔, 六只有易得. 秦亡, 秦制子百家博士. 及孝惠之令始除, 文景法之, 集逸. 至孝武立五博士, 然距秦火已有七十年, "有家, 家有". 以春秋例, 有左氏, 公羊, 梁, 氏, 氏五家之. 因秦火後儒家典多有散失, 至朝惟有口授, 法之概念遂生. 武帝立五博士, 一步予各先法定威, 法便成承之核心.
徐於中史的基指(p.95), 法之具容章句, 盛於置博士弟子以後. 博士文大, 增法章句言. 後亦因章句愈增繁重而作, 如光武帝和章帝均有省五章句之. 章句的因增可法不章句而言, 而更重要者, 先的治方法和度. 中有多理和主是迎合治者的政治要求(章才:史p.102), 如孟喜改法, 君上之, 博士有缺亦不得任命, 足法之所以受重.
以公羊和左氏例, 公羊是今文亦是官, 左氏是古文亦是私. 公羊由董仲舒所, 其中入不少之. 源出於之, 秦之特盛. 如秦始皇改法服以配合水德; 太史司於六家要指亦置六家之首, 可知之盛. 在律未除, 口耳相之世, 入六或以解六, 不足怪, 而公羊同出於, 更免不受影. 董仲舒五行之援以入, "道之大原出於天, 天不, 道亦不." "王者有改道之名, 易道之." (董仲舒), 崇天命天意之, 以之凌於君. 中多其五行之, 而在春秋繁露中更"是五行之".
後此法或以文附政治, 迎合治者, 取信於人主; 或以天象人君. 加上由於博士只守一, 又相教授弟子, 故喜依, 使一至百言(中史的基 p.79). 可於今文之法之影. 但此非益, 班固於中加伐今文章句之, 如文志中"後世既已乖, 博者又不思多疑之, 碎逃, 便巧, 破形. 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言, 後以逐. 故幼童而守一, 白首而後能言."
左氏只於王莽期被立官, 其皆私流民. 左氏其他古文的法相同, 均以通, 求文字通, 了解的要旨; 而且未有背官之名, 故今文依五行章句成比. 歆於"移太常博士"批今文"信口而背, 是末而非往古", 可歆左氏及古文今文在其通的法, 未有入, 直接了解先的思想.
入今文中, 儒生章句, 一以攻政; 一偶合治者, 以求利, 二者均朝治不良影. 儒生以天命天意之制人主, 而天命天意之示又在於祥瑞. 故每天降象, 儒生均喜依, 抨抑人主施政, 引入妄迷信之途. 元成二帝好儒, 博士弟子, 成利之途, "上以官而, 下利而" (宗霍:中史p.51)使朝中多有只求利阿腴之. 及王氏政"倚太后, 政, 兄弟七人皆封列侯", 政由王氏出, 更多儒生巴王莽, 以五利之, 假托於天命, 造符瑞, "前光奏武功孟通浚井得白石, 上下方, 有丹著石, 文曰: "告安公莽皇帝. "符命之起, 自此始矣. " (王莽第六十九上). 此之根本, 最王莽亦藉而篡.
歆之左氏, 逸, 逸, 毛, 氏易求立於官, 不只在其今文完, 而在於今文章句之之反. 左古文以文字解之理, 以史, 扭儒生依五行章句之, 有助於退罩室之之. 徐, 歆在"移太常博士"中必如以告, 不敢妄自益. 故丹亦未有反, 只斥其非先帝所立. 可歆移所言和古文之治方法切正弊端, 刺中今文之要害, 博士自不敢.
五文其本只是客存在, 在乎後人之解. "左"中明文"其者氏", 亦未可易量其有助室之定. 如昭帝眭孟以"先董仲舒有言, 有守文之君, 不害人之受命. 家後, 有之. 帝宜差天下, 求索人, 以帝位, 而退自封百里, 如殷, 二王后, 以承天命. " (眭夏侯京翼李第四十五). 後, 更承帝位予人. 可管相同仍可得截然途之解, 之或言片不足支持制, 而只有改之陋, 才有助室.
考目:
1) 徐 中史的基 生局 2004
2) 章才 史 卷公司 1995
3) 宗霍 中史 商印 1979
4) 中上古史研究 洪文化事有限公司 1994
5) 傅成 中通史 大中公司 1982
上料:
1)
http://hk.myblog.yahoo.com/jw!zDwfoq.cFRbBQ6QJEByIlQ--/article?mid=36 2)
http://www.hkedcity.net/project/newasia/resources/25/hs 2.
魏玄, 末清品之. 然名士多少有存者, 次之, 魏及曹爽之, 均什. 士人或”不交人事, 不畜研”, 善其身; 或改清品容, 而玄不著之事. 加上魏多, 士人政治不, 因察或九品中正制取士方法僵化, 才未遇, 遂向山林.
何晏王弼儒有其不足, 欲引道家之改造儒家思想. 故二人分注老子和易, 和儒道二家, 支持於崩的儒家制, 提出之, 以本. 即自然, 世界之源. 而名教乃出於自然, 末用. 物皆出於, 故比有之重要. 及竹林七期, 被一步抬高. 因其研之典由老子和易子, 更尚放逍, 而有越名教而任自然之. 不再重名教, 名教都是抑人性, 生命有, 所以追求自然合一. 竹林之放, 受後者如郭象裴”深患俗放”, 而子和有之念重新定, 名教自然本一, 不可分割. 物乃自生自化, 自然如此. 矣, 不能生有, 如能生有不可, 故物不生於.
所高人, 是指不被功名利不之士人, 而他倦儒家六及名教的束, 故有越名教而任自然之. 如阮籍嵇康崇自然反名教, 以自然同, 名教, 名教後天之, 追求自然, 以用. 物之, 以之用, 不以有用, 是一返本命的思想, 表二人崇自然反名教的世向. 嵇康”六以抑引主, 人性以欲. 抑引其, 欲得自然”. 是其世思想的中心, 而表於行上就是全性之本. 拒世的一切束, 明地是繁重的名教而言, 所以竹林名士均逍, 保存天性不加以抑. 世思想上是一超越的思想, 追求逍神, 子相合. 此亦引申出人有情情和哀之辨等有超越性的思想, 但此思想及行他身之, 一高翔的凰著老鼠的所忌被害, 可其代之高. 阮籍亦嵇康的思想相近, 追求自然之和“和”, 其中亦云”知人之, 和而已矣”. 所以阮籍天命之度放, 天命, 故”遇仕, 不遇退山林”, 可其以自然本之非放而放, 是有疾而言. 而嵇康持同之, 以”定其象, 平其心. 治其外, 治其”. 可惜二人引起之, 人皆只仿其行而已, 放落, 故後人以清之罪加二人身上.
考目:
1) 唐翼明 魏清 大公司 1992
2) 用彤 魏玄稿 人民出版社 1957
3) 杭生 魏玄史 西大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