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文王粲〈登〉料之二
四、余光中〈登楼赋(2)〉
连载:左手的掌纹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光中
终于到了三十四街。昂起头,目光辛苦地企图攀上帝国大厦,又跌了下来。我们推动旋转玻璃门的铜把手,踏过欧洲大理石砌的光滑地面。一辆将要满载的电梯尚未闭门,正等我们进去。电梯倏地升空。十几双眼睛仰视门楣上的灯光。一长串的数字次第亮起。六十……七十……八十……八十六。我们在八十六层再转一次电梯,直到一百零二层。人群挤向四周露天望台。
忽然,全纽约都匍匐在你下面了。三十六点五万吨钢筋水泥,一千四百七十二英尺的帝国大厦,将我们举到四分之一英里的空中。第五街在下面。百老汇在下面。八百万人的市声在下面。不可闻。我们立在二十世纪最敏感的触须上,二十世纪却留在千英尺下,大纽约的喧嚣在千英尺下,绕着帝国大厦的脚踝旋转旋转成骚音的漩涡,不能攀印地安纳的石灰石壁上来。脚踝踩入曼哈顿的心脏地带踩入第五街街面下五十多英尺,但触须的尖端刺入黄昏的淡霭里,高出一切一切之上。绝对的大寂寞。悬在上面,像一片云。已是五月初了,从大西洋吹来的风,仍然冷而且烈。大家翻起大衣的领子。太阳向新泽西的地平渐渐落下,西南方的暮云愈益苍茫,一层深似一层的迟滞的暗紫色。赫德逊河对岸,泽西城半掩在烟霭里,像精灵设计的蜃楼海市。向左看,港口矗立着的雕像,至小,至远,该是自由女神了。更南是宽敞的第五街,在摩天楼队的夹峙下,形成深长的大峡谷,渐远渐狭,一直没入格林尼治和唐人街。但到了曼哈顿岛的南端,又有摩天楼簇簇涌起,挤扁华尔街上面的天空。那是全世界金融的中心,国际的贸易风,从那里吹起……
“风好大。我们还是绕去北边吧。”
“你应该穿那件厚大衣的。告诉过你,这是帝国大厦,不是小孩子搭的积木。”
“从这里看下去,那些所谓摩天楼,不都是积木砌成的?”
“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上,底下那些侏儒,任移一座到其他都市去,怕不都出类拔萃,雄睨全城。”
绕到朝北的看台上,建筑物的秩序呈现另一种气象。落日更低,建筑物的大片阴影投得更远,更长。背日的大峡谷陷入更深更深的黑影。从这种高度俯瞰黑白分割的街面。钢的绝壁石灰石的绝壁千英尺一挥垂直地切下去,空间在幻觉中微微摆荡,荡成一种巨大的晕眩。一失足你想像自己向下坠落,曳长长的绝望的惊呼加速地向下坠落,相对地,建筑物交错的犬齿犬齿加速地向上噬来,街的死亡面向上拍来,你犹悬在空中,成为满街眼睛的箭靶。
“你说,一个人在坠楼着地之前,会不会把一生的事超速地复阅一遍?”
“你想到哪里去了?”
“我不过说说罢了。你看看下面的街看,要不要我把你扶高些?”
“我才不要!人家脚都软了。”
“如果我是一只燕子,一定飞下去,啄一顶最漂亮的女帽来送你。”
“那我就变成一只雌燕子”
“我们一起飞回中国去。”
“也不要护照。也不要任何行李。”
“我是说,回到抗战前的中国。”
“那再也不可能了。”
“太阳降下去的方向,便是中国。喏,就在那边,在新泽西州的那边还要那边。”
接着两人便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高低不齐,挤得引颈探首的摩天楼丛,向阳的一面,犹有落日淡淡的余晕,但阴影已经愈曳愈长。所有的街道都躲在黑暗里。暮色从每一个角落里升了起来,不久便要淹没曼哈顿了。那边的联合国正当夕照,矗立如一面巨碑。克莱斯勒的尖塔戳破暮色,高出魁梧的泛美大厦和其后的中央火车站与华道夫旅馆。正是下班的时分,千扇万扇玻璃窗后,有更多的眼睛在眺望,向远方。所以这便是有名的纽约城啊,世界第一大都市,人类文明的大脑,一切奢侈的发源地,纽约客和国际浪子的蚁丘和蜂窝。三百多年以前,下面只是一块荒岛,曼哈顿族的红人将它卖给荷兰人,代价,二十四元。但纽约愈长愈高,从匍匐的婴孩长成顶天的巨人,大半个纽约悬在半空。风,在日落时从港外吹来,吹向大陆,吹过最国际最敏感的纽约。将此地的一切吹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这里是现代的尼尼微和庞贝,历史在这座楼上大概还要栖留片刻。洪的暮色里,纽约的面貌显得更陌生。再也数不清的摩天楼簇簇向远处伸延,恍惚间,像一列破碎的山系,纷然杂陈着断崖与危石,而我立在最高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任苍老的风将我雕塑,一块飞不起的望乡石,石颜朝西,上面镌刻的,不是拉丁的格言,不是希伯莱的经典,是一种东方的象形文字,隐隐约约要诉说一些伟大的美的什么,但是底下的八百万人中,没有谁能够翻译。纽约啊纽约,你的电脑能不能测出?
1966年10月17日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91424577_lefthand/13.shtml 五、余光中:
余光依稀四十年近访余光中
飞 沙
请问余先生,你是什么时候离开大陆的?这些年回来得多吗?
余:1949年离开大陆,近年回来得多些,去年就来了八次。今年因为SARS关系,没能多来,但中秋也是在福建过的,去了武夷山、泉州,然后回了老家永春县洋上村这是七十年才回的一趟。
飞:现在你还写得多吗?
余:有哇,还有哇。SARS期间,我就写了两首关于SARS的诗。
飞:我昨晚重读了你六十年代初参与现代诗论战的一些文章,说到现代诗要从祖国传统中吸取营养。你是把洛夫放在你的对立面来讨论的,他持的应是全盘西化的观点吧?
余:他早年有些这样,晚年有某种程度的回归,比如写书法,对古典艺术也是深入去探讨。洛夫的西化观,大步向西方锐进,是中年以前的事。我早年也有这个时期。现在我们殊途同归,向中国传统回归。回归并不是抄袭,不是孝子那样的回归,还是要带些新的东西到传统里来。
飞:你所说的新的东西是什么?
余:一位中国作家应该认识两个传统,一个是《诗经》以来的大传统,二是五四以来的小传统。不了解大传统没根底,不了解小传统又太古香古色了点。另外,外国文学多了解点也是有益的,把西洋的风格、技巧都拿来实验。我一直觉得要到西方取经当然,玄奘的取经是另外一个西方。20世纪中国留学生到欧美取经,如同学冶金术,但矿藏还在中国;学到了技巧,安身立命还是在祖国的基础上。我一向觉得,纯粹的孝子恐怕只能重复祖先,纯粹的浪子一去不归;往往浪子回头知道好歹,看得多,阅历过外国,回头看祖先的家当,看得比较清楚。
飞:你这些话,差不多在你六十年代初的文章中都说过的。这样看来,这四十年,你的观点没什么改变。另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西风东渐以来的翻译文学看成我们传统的一部分?
余:分两方面看。一个人没去过西方,或对西方言不够深入,仍然可以透过译文学习西方文化。如沈从文,没出国留过学;台湾我的朋友周梦蝶,不懂英文,也没去过国外,他们都从译文学到很多东西。在欧洲等国,莎士比亚、济慈的外文都不很好。济慈不懂希腊、罗马文,但他看很好的翻译。翻译要有取舍,好的翻译对人有很大的帮助,坏的译文则是误事、误导。
飞:现代诗论战中,有人说你是“复辟”,而从此你的写作方向基本是回归式的。你写了一系列怀乡诗,在两岸反响很大,你的《乡愁》还被编入教材。由此,你被称作“乡愁诗人”。你是不是觉得,这样反而局限了对你诗歌成就的认识呢?
余:乡愁诗写了很多,也有表示对历史、对古代生活向往的。后来到国外读书、教书,离自己的泥土远,安身立命之处不是泥土,而在文字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了。这时期,对古典作品是加倍爱读,是对迷路的灵魂喊“魂兮归来!”。但回归后,还是带了新东西来的。有人说混血的美人更加美。混得好,配合得好,还是可以看出是西施的后人,不是海伦的后人。除了乡愁,友情、爱情、亲情,不同主题的,我还写了很多。我每次回来,大陆的读者、大学生见到我,说:我会背《乡愁》。我当然高兴,可是我怀疑,他对我的了解,也就局限于“乡愁”了。
飞:艾青在大陆诗歌界拥有崇高的地位,请你谈谈对他的认识。
余:他是这样的,在新诗发展史上,他比闻一多、郭沫洛晚一些,不是晚一代,至少晚十几年。他应该是三十年代的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是写格律诗。新月派他们也好,加上郭沫洛,都是比较浪漫的,艾青的风格是写实的,尽管他去过法国,但还是从生活、从现实下手。他的诗体是自由诗,与第一代显然不同。在三十年代写自由诗的诗人中,他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当然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承先也许还不能说,在他之前像他这样写诗的人并不多,在西方也不多,美国也只有一个惠特曼。所以我说,艾青是新诗发展第二期的代表性人物。我在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在北京见到了冯至、卞之琳,也见到了艾青。他当时在病床上,没能多谈。这次,听说他的夫人也要来参加诗会。
飞:这次诗会有一个论坛,叫“现代视野下的新诗如何与传统对接”,你认为这个讨论有什么意义?
余:这也是一个老问题。五四到现在,近一个世纪,开始是要用白话文来写,这是个大转变,受西洋很大影响,也受日本、印度的影响。日本的俳句、泰戈尔的诗,影响很多诗人的写作。在新文学开始时,是反传统的,对中国古典文学几乎是背弃的。这是早年现象。我到了台湾后,发现我们这一代学者和作家的看法,与胡适他们的看法不一样。我也酌量用一些文言词,文言句法也用得很多,写散文亦然。我们是不太同于第一代的,我们是吸收西方的,同时也要重新认识传统。当时我提出,我们要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方向还是不一样的,要的是中国新诗的现在化,不是中国新诗的欧化。欧化、西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些人将之当成目的,就回不来了。
飞:请谈谈你的创作和在大陆的出版情况。
余:我写的新诗总数近千首。《乡愁》这首诗这样流传,一是短,二是单纯,几个意象非常具体,同时相当格律化,用相同的句式,放一些关键的词,所以比较好背诵。我也写过很长的,上百行的、四五十行的,很多。《白玉苦瓜》(1974年)也是比较满意的,与1971年的《乡愁》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首诗从古代文化看到民族的苦难和自己的身世。我还在不断地写下去,说明我还没有自己最满意的东西。我也用了很多时间在批评上,共有七种批评文集出版,江西要出一本《余光中说新诗》。杭州出过《余光中散文》,我在序里讲到,浙江素来文风鼎盛,新文学史上,重要人物几乎有一半在浙江。还有翻译,也化了我不少时间。大陆译有《梵高传》,我也译这本书,叫《凡谷传》,因为冯至曾把“梵高”译为“凡谷”的,我小时候读过他的译文。此外,南京也要出我的散文选。
飞:“左手散文右手诗”,你是不是觉得,你的散文成就高于诗歌成就?
余:我写诗最早,过了三四年才写散文。我的散文中有不少诗意,我的诗不仅在诗中,也在散文中;我的散文也不尽在诗中,有时也在评论中,让评论也有文采有点“文类乱伦”的味道。
飞:好像你自称自己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你的散文《登楼赋》、《听听那泠雨》极尽铺排之能事,我觉得里面有中国古代“赋”的影子,你是有意这么做吗?《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又很幽默,好像是两个人写的。你的一些散文非常严谨雕凿,像干胡桃捏不出水来。请问你在散文写作中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余:我写散文,是不满意当时的散文,觉得可以写得浓一些,长一些,有时代感一些。评论界常说散文要如散步,如喝茶,说的都是小品文。我说散文可以如海山一样深厚,不必都是小品。有人就说我的散文是“大品散文”。我写得比较感性,要做到这一点,也要诗的帮忙。散文可以抒情,诗人是最擅长抒情的;写游记少不了描写,这就要有点小说家的才能。一个全才的散文家要从其他文类学习借鉴。小品可以写得很好,可是我喜欢的是“韩潮苏海”。你说赋的风格,在我早年、中年多一些,近十几年来稍微淡一些,而幽默发展得多一些。广西出过一本《余光中幽默散文赏析》,选了二十几篇,都有是我晚近的东西。
飞:当前台湾诗坛的活跃因素中,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后现代的占上风?有没有潮流性的现象?
余:可以说纷然杂陈。台湾社会很多元,早年有很多论战,现在论战少了,小众化,各行其是。后现代一来,把争论冲淡了。大陆现在争论比较多。我会收到大陆寄来的一些杂志。后现代是什么风格都可以,没有什么是正面反面;没有一定对,也没有一定错,这也正确。但我看后现代也快到一个周期了。
飞:台湾诗人的作品,小说家的作品,从各个方面看与大陆的都很不相同,气概就不一样,话语方式区别更大。你怎么看待地域对诗人作家写作的影响?
余:讲到地域性,台湾比较本土。有的主张用台语来写,这也是一种风格。一种学信仰,同时跟政治也有关系。有不少台湾作家走的路子,跟目前的政治有关。早年新文学也有地域性,鲁迅是绍兴文化,沈从文是湘西,端木蕻良是东北。大陆是一整块,普通话流行,我是ZCSR(指汉语拼音)不分,国语没我的学生讲得纯。有的主张方言写作,可是大陆这么大,用方言没法交流,而且也没一个评判的标准。我有一句话: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政治总是比较暂时的。
飞:你怎么看待时代与遭遇对诗人的影响?
余:“国家不幸诗人幸”,有些痛苦、深刻反映现实的诗人,杜甫、陆游等,用诗才能深刻体会时代的悲欢离合。然而太平盛世也有它的麻烦,青年人有他们的烦恼。比如大陆的转型,青年人有他们的问题要面对和克服。你到底要西方到什么程度,还有生活的问题,就不见得没有烦恼好写。唐有杜甫的悲天悯人,也有李白的天马行空,杜牧的儿女情长。网络对文学也有影响,这是一个大问题,海峡两岸都如此;跟“文字”越来越远了,而且还不要审稿,自己就发表了,以前还有一首编辑关,有个筛选过程。《诗经》是从3000首删下来的;我们现在的要删,就更是所剩无几了。表达工具方便,写的诗能不能传诸久远,那是另外一回事。有一点卡拉OK的味道,乐队俨然,唱得也很开心,可是不能说就是一个好的歌手。总之在网络上,别字很多,写得太随便。
飞:你怎么看先锋诗歌?
余:你是说新锐吧。先锋或新锐,与看不懂是两回事,有很多种形式。中国最好的作品,是深入浅出,丰富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不排除深入深出,如杜甫、李贺的一些作品。浅入深出,把一点写成全部,就有些卖弄的味道;浅入浅出,就是买空卖空了。懂或不懂,一方面在读者,一方面在作者,不能一概而论。我写过几篇这方面的文章。还有一个问题,梁启超说读李商隐的某些诗,不懂,可是觉得很美;像李商隐、李贺的一些诗,到底怎么来的,搞不懂;“蓝田玉暖日生烟”,说的什么,不知道。梁启超多有学问,他也说不懂。然而,在美感上是透明的,不懂,可以觉得很美。
2003.10.24
http://bj2.netsh.com/bbs/74254/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