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kilawu 2021-11-13 15:49:14 +08:00 ![]() 感觉所谓的生产力笔记软件太泛滥了,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惰性,那就是用上某生产力软件自己就真的有生产力了。其实大佬用什么软件都一样,像我这样的菜鸡就是不停地体验各种软件,然后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积淀 |
![]() | 2 herbertzz 2021-11-13 16:11:47 +08:00 ![]() Obsidian 试用了几天,用着感觉很别扭,很不顺手就弃坑了。 还是 DEVONthink + Dropbox + Typora 用的舒服 |
![]() | 3 sillydaddy 2021-11-13 16:16:34 +08:00 ![]() 我也在用 Obsidian ,之前发了一帖:“有没有一种知识管理工具,满足这些特性” ( /t/721418 ) 现在卡在了一个地方这个工具很难激励自己去整理笔记。 我记笔记一般是随想随记,不会特别注意格式。但时间长了,有些记的东西自己都不记得了。这样很不利于自己后续将同一类的东西整理起来。 现在对「双向链接」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Obsidian 等软件里,双向链接是非常便于使用。但这个概念,非常类似于 wiki 的链接功能,我觉得它应该是在整理好的笔记中出现的。但记笔记的过程,是很难去用到的,谁会一边记笔记,一边维护这个格式呢?这就有点像是一边写文章的时候,一边考虑排版。 「双向链接」以“相同标题”作为反向链接的提示基础,这就对记笔记有很大的认知负担,因为你要时刻注意,怎样起好标题,不要重复,不要冗余,等等。 所以现在我感觉,「双向链接」对我来说好像只是一个很漂亮的装饰品,对于成品的笔记来说,加上它很好看。但它对记录整理笔记的过程,帮助不大。 这个可能是我自己记笔记方法的问题,楼主可以分享一下 Obsidian 记笔记的流程吗? |
![]() | 4 rioshikelong121 2021-11-13 16:29:10 +08:00 RemNote 啊。 |
5 liandi1990 2021-11-13 16:31:50 +08:00 via iPhone 不同人对笔记软件的需求不一样 比如我,用 Emacs org-mode 配合一些插件就够了 |
6 rpmn 2021-11-13 16:33:52 +08:00 via iPhone @sillydaddy 理想形态下无疑是要自动挖掘双链关系的。 LogSeq 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请期待:) |
![]() | 7 Dvel 2021-11-13 16:43:34 +08:00 如果有 Typora 一样的书写体验就好了,已经被 Typora 的所见即所得惯坏了。 |
![]() | 8 Aaron01 2021-11-13 16:49:47 +08:00 via Android @sillydaddy 我觉得双向链接是一种新的笔记组织形式,放弃分类,把所有笔记都生成在一个文件夹内,然后用双链笔记增加任意的文章,如果觉得当初的标题不好,再改写或删除都很方便,没有负担,而改写删除整合也表示自己的笔记在一种进化之中。 |
![]() | 9 Aaron01 2021-11-13 16:50:31 +08:00 via Android 目前在研究它的同步功能,官方服务实在是太贵了,但自己去操作有很多的坑。 |
![]() | 10 nicebird 2021-11-13 17:14:06 +08:00 这段时间一直在等 obsidian 更新,编辑体验差 typora 好多。 |
![]() | 11 loading 2021-11-13 17:34:31 +08:00 我已使用一个月左右,体验很棒。 |
![]() | 12 sillydaddy 2021-11-13 17:38:37 +08:00 @Aaron01 #8 我觉得这样认知负担太大。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我 2 年前学习了一篇数据库的文章,写了笔记,没有做特别的结构整理。现今又要写一个这方面的笔记,「双向链接」能给你任何提示,让你引用到之前写的内容吗?靠标题吗?还是用关键字再去搜索一番?这些是都可以做,并且让你找到之前都文章,然后改造一番。但我感觉这样会造成认知心理负担比较大,它要求我任何时候都必须对以前记录的笔记有清晰、完整的认知。 |
13 explorerproxy 2021-11-13 17:39:41 +08:00 当初简单试用了一下 roam research 和 obsidian ,选择了 roam 现在很羡慕 obsidian 的更新和社区 不过除非 roam 出现重大变故,应该不会换了 |
![]() | 14 Aaron01 2021-11-13 17:46:08 +08:00 via Android @sillydaddy 我也有两年前的笔记,目前是在一个大文档里,应该叫 map of content ,把之前的笔记按标题索引在那。 |
![]() | 15 locoz 2021-11-13 18:02:02 +08:00 @sillydaddy #11 用法错了当然会有这样的问题 hhhh ,要充分利用双向链接的话,最好的做法是一个块、一个页面只描述一个具体的东西,并且一次性描述清楚,就是所谓的卡片式笔记法。 |
![]() | 16 sillydaddy 2021-11-13 18:25:10 +08:00 @locoz 这里的问题在于,「最好的做法是一个块、一个页面只描述一个具体的东西,并且一次性描述清楚,就是所谓的卡片式笔记法」,谁做到了这一点,是如何做到的,成本有多高。 对我来说,要做到这点,不是不可能,成本太高了,为了记一个笔记,要思考太多东西了。 不知道有谁真正在实践中做到了。 就像打牌一样,有人说,把出过的牌都记住,就可天下无敌。哈哈哈。 |
![]() | 17 locoz 2021-11-13 18:33:55 +08:00 @sillydaddy #15 挺多深入使用的人都做到了的,你可以加个比较活跃的 roam 交流群看看。 习惯了之后其实成本不高的,主要是思路要改变一下。如果按写文章的思路去写卡片,那肯定会写得很别扭、要思考怎么调整;但如果本来就是拿写卡片的思路去写,就会写得很自然。 |
![]() | 18 wd 2021-11-13 18:38:09 +08:00 via iPhone 我自己的经验一年也写不了几篇笔记,什么双链不双链的没什么用,有空打会游戏吧,别折腾这个 |
![]() | 19 sillydaddy 2021-11-13 18:46:54 +08:00 ![]() @locoz 「习惯了之后其实成本不高的」,我不同意这点。 就像我前面说的,记牌当然也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也是需要去习惯的。但问题就在于成本,这种成本,一般体现出来,就是大量的训练。 有必要为了记笔记,去做这种大量的训练吗?工具应该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人去适应用户。 在我看来,记笔记与写卡片,本来就不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对某件事连贯的叙述,一个是强制分割概念。 强制转换并习惯,难道不是巨大的成本吗? 你说「挺多深入使用的人都做到了」,那么在 v 站里面,有多少像你说的充分用到了「双向链接」功能,并且适应了卡片式到笔记方式呢? 我是真的希望有人出来现身说法的,包括楼主或者你,可惜楼主不理我。 |
![]() | 23 locoz 2021-11-13 19:06:24 +08:00 @sillydaddy #18 “有必要为了记笔记,去做这种大量的训练吗?”、“强制转换并习惯,难道不是巨大的成本吗?” 看个人吧,我使用下来没感觉有经过啥特别的“训练”,也没有感觉有“强制转换并习惯”,在知道这种方法之后很自然地就用上了,现在了解清楚的知识都是卡片式的记录方式,只有临时的非知识类记录和为了方便后续润色成文章的内容才会是文章式或比较随意的记录方式。这只是一种记录方式而已,没必要太刻意地无论什么内容全都使用这一种,那样做不难受才怪了。 “你说「挺多深入使用的人都做到了」,那么在 v 站里面,有多少像你说的充分用到了「双向链接」功能,并且适应了卡片式到笔记方式呢?” V2EX 有多少这种人我不清楚,但其实像 roam 这种有一定使用门槛、官方比较奇葩且用户群体相对特殊的工具来说,比较活跃的交流群里应该多数都是深入使用相关工具且能做到这种笔记方式的,毕竟不习惯的已经被筛选得差不多了。 |
![]() | 24 x97bgt 2021-11-13 21:09:04 +08:00 via iPhone obsidian 的 ios 端非常难用,经常卡死。。。 |
25 2311 2021-11-13 23:15:53 +08:00 via iPhone 目前 ios 的同步还是个问题,即使是未来多端同步也涉及到数据存储问题。 |
![]() | 26 xingyuc 2021-11-13 23:24:03 +08:00 @akilawu 我也觉得备忘录 /Typora + 思维导图已经够用了,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真的有效率么…… 而且感觉这个文章就是推广 |
![]() | 27 Osk 2021-11-14 01:35:07 +08:00 在寻找这样的笔记软件, 希望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 支持私有部署. 最好开源. - 支持 web 端. 可以不用客户端. - markdown 或者其他公用格式. - 可以放附件. - optional: 所见即所得编辑. - optional: 集成 git 版本管理. 但没找到... |
29 arischow 2021-11-14 06:58:01 +08:00 via iPhone 光讨论工具没意义的,只是方程式的一部分,如果大家的 workflow 是大相径庭的,那这个帖子的讨论也只能是鸡同鸭讲。 |
![]() | 31 moioooo 2021-11-14 09:09:07 +08:00 双向链接的负担太大。印象笔记那种“智能标签”可能更适合。把关联网络交给 AI 来自动生成。 但是印象笔记那个,不仅卡顿,而且生成标签太差。按照“做一个功能就再也不管了”的印象笔记老毛病,估计没法指望优化了。 rr 和 ob 的双链,对记笔记的负担太大了 比如。 我和小明,明天去参加一个元宇宙方面的会议,乘坐高铁,当天回来,不需要报销。 里面的,同行人、日期、活动(参加会议)、会议主题、交通工具、行程、报销。等等 这些需不需要加双链。如果当时不加,后期想起来,再去加就麻烦了, 如果加了,后期发现根本用不着那么细的维度去关联,那咋办? ob 倒是可以在右侧自己提示出来"未关联“的关键词。。 但是我每次用的时候总会想太多。 现在我的笔记的用法,就是大类分文件夹,其他全靠搜索,特殊点的分类加上标签就行。 分类尽可能大,不要分太细,只要记笔记的时候自己规范一下语法,那么以后搜索关键词的时候也更准确。 |
![]() | 33 wuhanchu 2021-11-14 09:49:32 +08:00 via iPhone 我的直觉告诉我 越简约的软件 越容易推广 |
![]() | 34 baijuyi 2021-11-14 10:02:13 +08:00 现在用 notion 唯一担忧的就是笔记导出太不方便了,想用 obsidian 但没找到很好的三方同步方案! |
35 ly879 2021-11-14 11:00:05 +08:00 @arischow +1 。每个人的 workflow 不一样,可以多尝试几种工具,慢慢摸索总结。此外,最好注意面向的是什么场景。 |
36 ly879 2021-11-14 11:04:34 +08:00 @sillydaddy +1 。已有双向链接基本靠人力去判断实现,使得随性记录笔记的人,很难判断正在记录的笔记是否与已有笔记相关。同时,笔记相关性是多维的,导致两种情况:1 )双向链接没法建立某一维度的相关性; 2 )对已建立的双向链接,忘记了当时出于什么目的建立。 对于 1 ),标签是一个解决方案。 |
37 ly879 2021-11-14 11:08:38 +08:00 @moioooo 笔记可以分了临时笔记和永久笔记。临时笔记是为了后期或整理为永久笔记。个人建议,示例可建立为临时笔记,后期把重要内容总结为永久笔记,再考虑添加双向链接。笔记维度是在笔记整理过程中逐步建立的。 |
38 ly879 2021-11-14 11:11:39 +08:00 @moioooo 目前我对一一条笔记从日期、来源(如书籍、会议)、属性(如论文、博客等)、用途四个方面建立维度,至于每个维度的内容范围是不确定的,再整理笔记过程中,不断扩充。 |
![]() | 39 jakes 2021-11-14 11:19:35 +08:00 via iPhone @baijuyi obsidian 同步不就用一个网盘就可以了? onedrive ,Google drive ,iCloud 或群晖 drive 都可以啊。我都用群晖 drive 同步。 还有 obsidian git 插件,可以提交到 git 保存。 |
![]() | 40 viazure 2021-11-14 11:29:21 +08:00 折腾不动了,Joplin + vscode 扩展用的还是挺舒服的 |
![]() | 42 jedz 2021-11-14 11:58:22 +08:00 之前找了一圈,bsidian 因为不支持所见即所得所以放弃了,目前在用思源。等 ob 所见即所得良好支持后可能会切回去 |
![]() | 44 scofieldpeng 2021-11-14 12:20:17 +08:00 分享下我的吧,自建了一个 mattermost ,然后根据工作,笔记,随想巴拉巴拉建了几个 channel ,有啥想法直接发,不用管 tag ,不用管什么双向链接,需要的时候直接关键字全文检索,完事儿,需要整理的东西,单独成文,done 你们弄什么格式也好,所见即所得也好,双链也好,不费时间和精力么?随手记,灵感之类的东西不应该是越快越好,事后能够快速搜索最重要? |
45 explorerproxy 2021-11-14 12:30:40 +08:00 @scofieldpeng 因为楼上在讨论的主要是你说的单独成文的部分 |
![]() | 46 scofieldpeng 2021-11-14 12:34:48 +08:00 @explorerproxy 因为我看下来楼上大部分说的“笔记”都是“零碎”笔记,单独成文的很少,所以才这样说 |
47 vain 2021-11-14 12:41:38 +08:00 |
48 Lemeng 2021-11-14 13:50:20 +08:00 对于一个不习惯折腾的人来说,很羡慕你们 |
![]() | 49 Greatshu 2021-11-14 13:58:56 +08:00 用了几年 7 年的印象笔记,没见过哪个软件的同步功能做的比它好的,尤其是处理冲突方面。而且这货还支持离线笔记。 |
50 anxn 2021-11-14 13:59:24 +08:00 手机版的搜索完全不能用 |
51 RicardoM 2021-11-14 14:11:52 +08:00 via iPhone Obsidian 现在有块级引用了吗?这个功能还是比较实用的 |
![]() | 52 88977388 2021-11-14 15:05:37 +08:00 支持绿色版吗,很多公司的电脑都不能安装软件啊。 |
![]() | 53 lovedebug 2021-11-14 16:14:16 +08:00 说实话更看好 remnote 和 logseq |
54 HereJustWait 2021-11-14 16:46:35 +08:00 @88977388 啥叫「绿色版」 |
![]() | 55 sslyxhz 2021-11-14 17:57:43 +08:00 via Android @sillydaddy 了解一下 para lyt 笔记法 |
![]() | 56 canxin 2021-11-15 03:20:38 +08:00 ![]() 推荐一篇双链笔记的文章,https://www.yuque.com/deerain/gannbs/ffqk2e |
![]() | 57 sillydaddy 2021-11-15 10:17:51 +08:00 @canxin “双链的可能性很多,「互相链接」「网状」之类的理解根本连门都没有入。”,说的好了。 文章介绍了使用“双向链接”无压记录的方式,看来是我对双向链接误解了。我属于“80%以上没有理解双链”里的一份子。 推荐。 |
58 rongchuan 2021-11-15 11:30:17 +08:00 双链笔记的性能是很大的问题。记录内容少体会不出来。你拿来每天写一点,写上几个月,就会有明显卡顿了。而且目前对笔记形式的讨论其实分歧挺大,各种流派都有,光双链的形式就分几种,你去看下各自的理念,就会发现都很有道理。我比较认可的是,各个理念都有他擅长记录的方向,在合适的场景选择合适的工具即可,笔记记录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最后还是要以类书本的格式输出,或者以单篇博客的形式输出,方便做 seo 。Obsidian 做不到大一统,你提到的这些笔记软件都做不到,Obsidian 或许能在使用双链笔记的人群中占据一半使用率,但始终是小众工具 |
59 2i2Re2PLMaDnghL 2021-11-15 13:53:05 +08:00 @Osk 我倒是有其他都符合就是第二条反过来,Zimwiki 过于开源,有段时间甚至拿不到最新的二进制 release 分发(),因此显然只能私有部署。 * (相反)无 web 端只能用客户端( Python+GTK ),不过它可以临时起一个只能查看不能编辑的服务器。 它的格式本身是 pandoc 的输出(但不是输入……),可以用其自身的功能导出到「 markdown(pandoc)」或者 HTML 有附件 WYSIWYG git 由开箱即有的插件提供。 |
![]() | 60 lockheart 2021-11-18 03:04:23 +08:00 via iPhone 思源笔记早就能所见即所得了 |
61 duanguyuan 2022-01-10 10:03:52 +08:00 “现在就没有能打得过 Obsidian 的,除了 RoamResearch 这种引领双链热潮的迸进式笔记软件,Logseq 也非常能打,像国产的 RoamEdit 和 思源笔记根本不堪一击。” Obsidian 和 logseq 也是中国人写的。 |
63 mrzhu 2022-03-31 18:17:31 +08:00 有没有智能的双链方法?能自动搜索,建议可能的双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