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4
六四20周年天安门广场关闭,外媒不得进入周边;中国各地异见人士和访民纪念六四;约十万香港市民参加六四烛光悼念晚会;中国对克林顿国务卿就六四二十周年发表声明表示不满.更多……
六四20周年天安门广场关闭 外媒不得进入周边
六四事件二十周年当天,北京天安门广场进一步收紧保安措施并一度对公众关闭,外国媒体不得进入广场及到周边一带进行采访。
6月4号星期四是89年天安门抗议活动遭武力镇压20周年。香港明报报道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周边的保安人员数倍于中外游客,广场南面停了许多大巴,估计是公安用车并为暂时关押上访及闹事者之用。下午广场更对公众关闭,武警封锁了各地下通道入口,官方声称这是为欢迎马来西亚首相到访。在当年六四惨案现场之一的木樨地,道路两旁停满了警车等车辆,过路的行人被盘问驱赶,外国及香港记者被公安阻止采访并要没收相机,双方发生口角和推撞。事后有外国记者在中国官方的记者会上提出质疑。
中国各地异见人士和访民纪念六四
中国各地异见人士和访民以各种方式纪念六四,当局也以各种方式限制他们的活动、阻止他们发出声音。据本台记者采访报道,6月4号虽有公安的严密监控,各地民主人士如北京的李海、徐永海、浙江的戚惠民、深圳的马少方等人,纷纷以禁食、穿白衣、在网上呼吁关注六四受难者及家属等形式,纪念六四。同一天,在北京上海两地,访民们有的身穿白衣、有的去天安门附近撒传单,也有人在被软禁的家中进行追思,以纪念六四。据悉,10多名六四死难者家属星期四前往北京万安公墓祭拜亲人,遭保安人员干涉阻止。北京作家余杰、维权人士曾金燕、六四伤残者齐志勇等人,都被当局或者软禁在家、或者带出京城。
约十万香港市民参加六四烛光悼念晚会
星期四、六四二十周年当晚,香港支联会第二十个年头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六四烛光悼念晚会。六个维园足球场全部人满,还开放了草场和篮球场。大会首先播放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及「天安门母亲」丁子霖的录音讲话。随后当年八九学运领袖熊焱也作了演讲。有市民表示,希望平反六四终有一天能在大陆公开提起,并且不赞同香港特首曾荫权所说,经济发展可以盖过历史真相。香港支联会宣布有十五万人出席了烛光晚会,创下纪录;而警方则称出席集会的共有六万二千八百人。
中国对克林顿国务卿就六四二十周年发表声明表示不满
中国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六四天安门事件二十周年发表声明,表示强烈不满。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6月3号发表声明,呼吁中国公开调查六四事件、公布死难、被捕及失踪者名单,并借六四事件20周年之机释放所有被囚禁的相关人士。克林顿说,中国可以用纪念六四来推动法治、人权保障及民主发展,赋予它们与经济改革同样的优先位置。星期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对克林顿发表上述声明表示强烈不满,谴责美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他重复中国官方关于六四为一场政治风波的结论,并要美国摒弃偏见纠正错误。
马英九发表六四感言
台湾的总统马英九星期四发表六四感言,指出这段伤痛的历史必须勇敢面对,不能回避。马英九说,任何一个政府,面对不幸的历史要就事论事,面对沉痛的家属要将心比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重演。马英九还以台湾为例指出,台湾也曾经历2.28事件及白色恐怖等不易化解的历史伤痛,然而政府花很长时间拿出决心和诚意,期望能抚平历史伤痛、促进社会和解。国民党党团表示完全支持马英九重视人权。但民进党对马英九没有提到平反六四,表示不予认同。
吾尔开希澳门被拒入境 搭机返台
前中国89学运领袖吾尔开希被澳门当局拒绝入境之后,星期四搭机返台。他发表声明说,自己想去澳门向一直通缉他的中国当局投案并请求引渡,希望以此方式返回中国看望20年不得相见的双亲,但是未能成功,他非常难过。在台湾生活的吾尔开希表示他寻求回家的努力不会停止,并希望马英九总统能协助他返乡探亲。
奥巴马在开罗发表演说 向穆斯林世界喊话
美国总统奥巴马星期四在埃及首都开罗发表重要演说,全面阐述对美国与穆斯林关系及中东问题的看法,并向穆斯林世界友好喊话。
星期四,到访埃及的奥巴马总统在开罗大学发表演讲。他首先承认,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由于历史及当代的原因存在巨大的紧张和相互不信。但是他说,他前来开罗就是要以开诚布公、相互倾听、相互学习和相互尊重的态度来结束不信、寻求共同立场,开创双方关系的新开端。奥巴马又谈到以巴冲突,他表示深切理解和同情以巴双方各自追求建立家园的合法权利,但他谴责暴力、并鼓励双方人民相互妥协和理解,实现建立两个国家。奥巴马还指出,美军在911事件后进入阿富汗是出于必要而非出于选择,美国无意在阿富汗永久驻军或建立军事基地。同时,美国已经认识到伊拉克问题与阿富汗问题不同,要尽量通过外交手段及与国际社会一道解决问题,并把伊拉克交给伊拉克人民。谈到伊朗问题,奥巴马承认伊朗有权享有用于和平目的的核能源,但强调它必须遵守防止核武扩散的义务。此外,奥巴马在演说中还谈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穆斯林世界的妇女权利、经济发展和宗教权利以及民主进程。
Copyright 1998-2009 Radio Free 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本文 电邮本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