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偈的美 撰文:by minlo
是日已命亦 如少水 斯有何
大 勤精 如救然 但念常 慎勿放逸
二○一二年三月,春分之,「香光社」再次著手收清梵唱,其中我唱了一曲〈普警偈〉---台版。整首梵唱也只不短短一分又秒,然偈短意,千百年一直在梵、行者心中唱,是一首醒世惕,足以人低、沉思再三。三十四字的偈,人生命短常,惟有精勤不息,才能看生命稍即逝的亮光,不如此,也透露佛菩不忍生苦的悲情。
文意美
不久前在《人生》及路上,同看到一很人的─日本「回首阿陀佛」的故事。
在西元1082 年有天早晨,京都永堂的住持永和尚,行念佛,阿陀佛然佛桌徐步而下,走在永的前面,他一起行。此的永,非常!而然躇之,阿陀佛回首向永微笑著:「永,太!」或者有一法是:「永,快跟上!」意思是「永,不要躇不前,快前啊!」
然是,但在我心,是一佛菩慰生,要快精修行的意象,感到阿陀佛那柔比的慈悲,限深刻、悠!阿陀佛回首一望,一笑、一中,把佛心不生受苦,期盼生加快步修行的慈悲,表露得
淋漓致。我而言,「回首阿陀佛」〈普警偈〉,曲同唱著相同的。
生命是脆弱、常的,姑且不是佛教所,在世上的有情,有不在生命分秒的事,有情的人,最容易感,只是年差,人生有,各吟一段警偈,而有深不同程度的感。一正值人生之
秋的我,然回首,有的是一慌和喟,阿陀佛那回眸,恰好形成「迷」「悟」的烈比。所以,阿陀佛才:「永,快跟上步!」陡然一,永就是我,我就是永;永就是普菩心中的「大」,「大」就是阿陀佛心中的永,我就是那大!日後再唱起警偈,已然佛菩慈、念的凝望融偈言。
警偈,在佛暮每日必,或者在念佛日的大回向,也以此偈作整式的句。然二者唱曲不同(例),但都被用在修行法事上,提醒大家快精努力,做好下,莫待明天。有如古:「莫待老方道,孤都是少年人。」亦有云:「奉及早修,光似箭去留,寒暑往催人老,不青年白了。」那是生生命深沉的,而殷殷垂提自自醒的佛心佛。
梵美
短的警偈,也可以呈佛梵的「教化」思想,藉由深妙清雅、奏有度的,把佛法深理常,以及佛菩的悲出,就是佛法的微妙音。我可以在佛法微妙音的世界,味宗教含佛教美,最重要的是,能妙音得佛法妙智。
很明 ,警偈是以「偈」 的形式表 ,是「十二部」裁之一,是古代佛陀因法弘教需要而生。《法疏》提到:「何故有行偈?」是因生所好各不同,有的行,有的偈;或者有的行不了,偈便悟,佛陀生意才行或偈。因此偈就成佛教梵的表文之一,穿在佛教行文之中。
如我所知,偈,跟中古代的格律有。朝代不同,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之。不佛,了普及化地深入民心,刻意以代人易懂的文偈,且不在平、仗、押以及句上多加琢磨,就因如此,偈便人感短深而著。在我所唱的警偈,便是四言八句偈,文句、易,整偈感起,既有的美妙,又可吟可唱,添增偈本身富的可性,不感到乏味,如此事半功倍地到以偈甚深理的功能。
梵本身的音,基本上是五音或七音式成,只要稍加便可以朗朗上口。易於唱有一原因,便是偈的音形式,大都是反覆循的旋律,以一句或二句或三、四句位反覆,形成大同小的定型曲。的梵,也蔚梵沉的格。在的警偈,基本上算是二句位的梵曲。然唱到「如救然」化高音,有如低昂之,梵干,莫不神,豁然醒悟的意味;接著「但念常」一字一音的唱法,又像帝鼓般警策大前;「慎勿放逸」又回原曲作束,似乎又要保持常精。梵曲到了曲末,好像是既定旋律中出走,如此出走方式就好像藉由音娓娓述法要,我就的音,出偈言要的意思。
我音是直的,如果再另一面向看整首梵曲的旋律安排,人感到其在中不失化,避免因循而落入趣,加梵曲在面的美感。仔聆的,可以察我的心,突然在被提振起了呢!
旋律循反覆,已成梵特有的格,由此表佛教淡、、、的意境。
此外,生命照角度看地唱方式,林谷芳教授便,循反覆的旋律特色,表生命生命之的,是生命情的人性。上述提到以易懂的文偈,是站在人立考量,以近生心的感生著想,每唱者能碰到人的生命本。生命本不是的事,必在不重覆中反、推敲、反省,才能有所沉,生命的味,在中找到力量,那才是生命底真正的能量,也才能源源不而感到生命的踏。我能安於反覆循,唱警偈,我到在呼自己的音,也感受到佛菩欲拔生在生死河之苦的悲。
唱美
在有文字的原始佛教,音言成佛陀和生交流的主要工具,佛以音弘法,引生修道果;比丘之也以口耳相方式佛,因而音言就是的道工具。在我可以藏或律藏找到,佛陀反比丘用外音,但允建立於佛教自己歌格的,以歌法,但不能「差」歌法,便一直被承下。中佛教千百年也因此承定,如今唱已成中佛教特有文化之一,不管唱是否因地域性而有差,除了解、行之外,唱亦成佛教徒一重要的修行入。
在大家所熟悉的梵,都是中佛教的唱方式,既是佛教的文化,其意涵就是宗教性的。然唱也有旋律,在宗教的概念下,唱即是一清的,因此唱者的身心息息相。唱者以清之心,始能出清之,唱者必作好自己的情心照,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三,落在一安、祥和、真的之中,如此唱起,便宗教性有所,宗教情操及人的生命情串起,些是超乎言概念所能表的,然上已在唱中直佛教的「智」「悲」,人的生命相。不管是或偈、咒、文的唱,其作用都是一的。是音心境彼此的,梵不是人刻意的音,而是由行者的心境所流露。
回到唱的面,除了照三清外,息、也是唱必要注意之,《高僧》,支曾「天神授其法」,法平的「清雅,方」便明、跟唱有著密切,而「深如雷震」更明「佛音如雷」的微妙清且影深。
此外,於唱容文意,也加以理解、研,就怕文意不通而不成。例如〈警偈〉的意旨何在,理解了,配合唱者的身心,然只是清音梵唱,已超越音表,大感染力,引起共,心,所「之懿,在文得。」才可能感人心,者的心性有所。的法等,曾於安公文,唱,公:「如此,不。」法等如此文,其效果一也不於解,大彷置身「我等今日,佛音教,喜,得未曾有」的氛而受到熏陶。我想才是唱要到的功能,一可以人展理性上智慧的意,可是唱最致的美。
此次光碟所收的警偈,有固定的拍(例一),就像一首自由梵。的自由梵,大都存在於那腔,或人。自由只能用心,法言,也不能用任何符作示,但已把生命豁,佛法解的思想涵在其中。以自己的唱,是奏自由,依然是以一份真、法的渴仰、自勉作心的奏引自己唱,希望有朝一日能唱出生命真正的豁解。然要到理想境界,不能光不作,必要能及精,勤而不懈。
美
得佛,在的寺院,只要法的梵唱或到悠的,就感得流面。地才明白,素梵其是代表我心深的音,其一生我都在找的音,是一安定、重、智慧慈悲,在我的生命中永需要力量。感,是因我份力量的渴望,因而,「」就不止於感官上的刺激了!
偶,我到「某某人唱梵好好喔!」其,梵音不可同日而,不要只停留於感官上的受,而是要能唱的音得法喜法益。「梵音海潮音,彼世音。」「梵音深妙,令人。」是大家耳熟能的文,梵音是世最美好的音,我之所以它美好、,是因我用心。,是耳根的作用,更是上的修,隋朝的慧常只要梵一,然耳,而有「若此梵,有心之何得不善也」的,可也是心上的,我感受,逐走向心的悟。又像白居易「......一耳,事心中。」再像孟郊「......道三十年,免生死。一夜中,天地情。」是由而到情性上的意。他二人都是琴之士,琴而能天地、生命交融,然在我不琴,而是唱梵,我是否也能融入梵的意境中,我自己的生命有所,洞生命的涵?
音
走至此,警偈也已唱至下行煞板,不管唱也好也好,在於生命化常,我有所警策精。我想起了一段小插曲曾有同,在下前十五分才匆匆跑教室,看到法,很不好意思:「尾啦(台)!多少算多少。」古早以前的院,放映束前就不收票,大家便可以溜院「尾」。如今溜教室的人,抱持著再忙也要法,然只得一二句,也喜信受,就像「尾」一。原,「尾」就是精、用功,把握,永不太慢或不及,否「是日已,命亦。」「永,太!」一警已然叩,在人世,因而我要加步伐才是!
本文自《香光》,109期,p.71-82
【】1、感惠文老
.2、更多好文及耳的梵音,都在《香光》109期,敬上、聆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