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黎屋不曾出什大人物,也有大富翁,不大家守本分,在地方上受敬重!」曾在五年前重新整理族的文章伯,翻厚厚的黎氏族,著黎家百多年在台的拓血史。
根族,黎氏的唐山祖黎玉甫,原本住在福建省化府莆田,南宋期以博士派任省惠州任官,後元兵渡江,南宋亡,黎玉甫解家,居海台清。
明末清初,出大批移民潮,黎氏十六世祖黎相於乾隆年率先渡海台,但是在中港後庄登後不知去向。黎相的大弟弟黎宰展後代基,找失去音的大哥,不惜生命,千辛苦渡海台,因向偏而在台南登,今在台南白河展。
清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黎家老三黎明,著老婆小孩以及堂弟原,乘破浪,浮桴渡海台,登於台新竹下三堡吞宵(今苗栗通霄北),在此立足居住,也成了黎氏的祖。
由於地方治安不好,常出,通宵、新埔、白沙屯等地方人士求黎明的老四黎宗,在新埔立京兆武,教拳功夫,名近;但在林爽文事件中,攻打高庄,於葫墩(今原)亡。
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黎明第五子黎宗,著老婆和子、媳,移到新竹下竹南一堡後庄山下居住,於清咸七年(西元1857年)建造家祠,也就是在的份山下黎屋。
如此算,黎氏台已有257 年的史,黎屋夥房建造至今,也有153 年的史,然不算,但是黎氏原一路徙到今份山下里後湖,未曾忘祖宗年渡海的辛,保存相完整的原文化,包括在四腔多的苗栗份,仍然持使用海腔客;另外由於在原的先祖曾居住在河洛人地,也就是所的「河洛客」。了入境俗,在祭拜祖先,河洛人把菜煮成一碗一碗,和客家人以牲祭祖的俗不同,果一直到在,仍然被保留下。
根阿善公的口述,黎屋原本以茶主要,後日本人了之後,茶掉,改值高的甘蔗,成的蔗糖通通送往日本;到了民政代,由於蔗糖已失去值,加上大埔水的完工,地高的埔才有灌溉水圳,甘蔗始改水稻。
不著逐落,田的人已愈愈少,田地不是租人耕,就是起一的房舍。「像我年在田的已很少了!我算是最後生(年)的了!」春雨中,阿叔著耕耘冒雨打田,粗的身影中,看到黎家先祖辛勤的形象,只不水牛成了耕耘,女挑著扁扛和送心的面,也只能在影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