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赤道小红点(25)@人在狮城|PChome Online 人新台
2007-12-13 18:53:45| 人63| 回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加坡:赤道小红点(25)

0 < class="collect_on">收藏 0 0 站台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咽喉,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而2000年前,汉使从印度就绕马六甲海峡,经半岛南部的新加坡,而取道南中国海回返中国。

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起源很早;中国从周秦到唐代以前是一个形成期。中国人的祖先从远古起就把丝绸外传和征服海洋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开拓出一条条向外传布丝绸的海上路,并以它为纽带,同海半各民族进行互利的友好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 的相互交游。早在公元前,中国就有东海和南海两条丝路起航线。

南海起航线方面,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04-前87),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日的越南、泰国、马来半岛,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地Kancipuram)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日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

其实,印度商人该是最早发现本地区的,他们是利用西南季候风到马来亚,又利用东北季候风回去。可惜的是,印度古代文献并没有留给我们什么明显的记载。现在,我们能引为据的,最早的记录,该是《汉书地理志》卷末所附王莽派遣译使,往返黄支国(kancipum)*1今地印度康契普拉姆所经过新加坡的路程。

“自日南障塞,徐闻、谷浦,船行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日,有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路与珠相类;………平帝元始(公元一至五年)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往,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以上的这一段记载,是记述大约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06年)迄今两千年前,中国有一支探险队,由广东南部的雷州半岛出发,远航至印度的“黄支国”。他们的归航时所经过的“皮宗”,据许云樵教授认为它的“地望无疑是在马来半岛南端,一般学者,认为它可能就是指新加坡岛了。”*2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商人和使者,在完成了贸易和政治任务之后,便从黄支国之南的“己程不国”返航;其航路多从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经八个月的时间来到马来半岛南端的“皮宗”,有学者认为是新加坡岛,而续过新加坡水域入南中国海回去。#


----------------------------------
注:

*1 黄支国一般认为即今日印度东南海岸的“康契普拉姆”(Conjeveran),黄支一带地广,人众,宝多,也是一个交通贸易十分发达的大国。
在黄支之南,有己程不国,应即今斯里兰卡;该岛古时候盛产明珠,俗称“宝洲”。

*2 皮宗的地望,有学者考证如下:
1.藤田丰八认为皮宗是Pisang的译音,以Pisang为名之岛屿,在马来群岛有五六处之多,而新加坡以西的Pisang为著。
2.鲁克希(Rockhill)考定皮宗即Pulaw Pisang,其地在马来半岛西南沿岸北纬1度30分。又据小海图(Petit Atlas Maritme)所载有两Pisang岛,皆马来半岛沿岸,一个在西,即前述之岛,另一个在东,位于Tioman岛及Aor岛之间。

3.法国学者费琅(Gabriel Ferrand)所撰《昆仑及南海古代航引考》说:汉书之皮宗,究为满剌加南之Pulaw Pisang,或为马来半岛东南岸之Pulaw Pisang?我以为昔日汉使必亦取道新加坡及满剌加二海峡。此二皮宗岛,皆其新程所必经,必已停舟于一岛”。依此看来,费琅的考证,认为“皮宗”不过是统称地标(landmark)吧了。

4.许云樵也认为“皮宗”和“比嵩”都未必仅指一小岛,因为它是古代航海家的一个地标,用来称呼附近半岛南端;大概是指目前的柔佛和新加坡岛一带。


----------------------------------
本文现在《光华日报》新风版连载

台: 杜晖
人(63) | 回(0)| 推 (0)| 收藏 (0)|
全站分: 文作(、散文、小、、插) | 人分: 赤道小红点 |
此分下一篇:新加坡:赤道小红点(26)
此分上一篇:新加坡:赤道小红点(24)

是 (若未登入"人新台"看不到回覆唷!)
* 入:
入片中算式的果(可能0) 
(有*必填)
TOP
全文
ubao msn snddm index pchome yahoo rakuten mypaper meadowduck bidyahoo youbao zxmzxm asda bnvcg cvbfg dfscv mmhjk xxddc yybgb zznbn ccubao uaitu acv GXCV ET GDG YH FG BCVB FJFH CBRE CBC GDG ET54 WRWR RWER WREW WRWER RWER SDG EW SF DSFSF fbbs ubao fhd dfg ewr dg df ewwr ewwr et ruyut utut dfg fgd gdfgt etg dfgt dfgd ert4 gd fgg wr 235 wer3 we vsdf sdf gdf ert xcv sdf rwer hfd dfg cvb rwf afb dfh jgh bmn lgh rty gfds cxv xcv xcs vdas fdf fgd cv sdf tert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dende5 dende denden denden2 denden21 fenfen9 fenf619 fen619 fenfe9 fe619 sdf sdf sdf sdf sdf zhazh90 zhazh0 zhaa50 zha90 zh590 zho zhoz zhozh zhozho zhozho2 lislis lls95 lili95 lils5 liss9 sdf0ty987 sdft876 sdft9876 sdf09876 sd0t9876 sdf0ty98 sdf0976 sdf0ty986 sdf0ty96 sdf0t76 sdf0876 df0ty98 sf0t876 sd0ty76 sdy76 sdf76 sdf0t76 sdf0ty9 sdf0ty98 sdf0ty987 sdf0ty98 sdf6676 sdf876 sd876 sd876 sdf6 sdf6 sdf9876 sdf0t sdf06 sdf0ty9776 sdf0ty9776 sdf0ty76 sdf8876 sdf0t sd6 sdf06 s688876 sd688 sdf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