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尊者
法尊法
阿底尊者 卷一
阿底尊者 卷二
阿底尊者 卷三
阿底尊者 卷四
阿底尊者 卷五
附:阿底尊者的佛思想其西藏佛教的影
阿底尊者(卷一)
敬焚,深二身;事光明流十方,末世法王然智。
正法有,依於受持宏演之行者;有行者正法住世,行者正法。俱舍云:「佛正法有二:教;有持行者,此便住世。」受持修行,亦依有承者言,若不者,邪正矣。西藏佛法,大宏於持松德尊王朝,三至朗王朝,大佛法,未久朗遭,佛法重。然一切度邪徒,自,不依承,教法,百年中,真莫辨(至今尚存)。俟有王名哦日(原地名)出家曰智光,智言,意莫,,疑情尤甚。遂集智童,遣送天竺,遍密宗,迎宏法德,凡代(智光後有菩提光之,下文述)殷勤,始阿底尊者至藏,破邪正,重法幢。是西藏佛法中之代也(阿底尊者所者,曰迦派,宗喀巴大,大宏此派之宗,即今之所教派其亦名修行派,又新迦派。又依俱善寺名,俱善派等)。阿底者,教德,非以少智而能,依所,自解,略少分,以供之有云。 者
第一章:自身所具大功德
第一段 在家代
第一 受用
中天竺金座之方,有曰伽邦。大都,曰,有二十七。城中王,平高,有量金幢宜,故名金幢,受用可一斑耳。者按:敦仁波卿所造:印度地名,都名邦伽,名金幢。有居一,七百二十,浴地二五千,多五六千株,城邑,城有七重垣,城中有三百六十架,金幢二五千,王金凡有十三。受用富,可香城比,正法盛,等同法上菩而有。
第二 姓
王曰善(或曰善吉祥,善德),正法代世,妃曰光(或吉祥光,婆),德同女。王有三子,曰藏,次曰月藏,三曰藏(或曰吉祥藏)。王位,王妃生九子,素披,世大善巧那利密多(曰米友);藏出家,精月,善巧密法,得生起次第三摩地,能化,法灌(者按:後藏朝尊者,尊者已寂,遂往阿喀朵等宏法,可考)。其月藏王子者,即尊者阿底是也。
第三 俱生功德
尊者初生,天雨花,五色霞光密覆上,天音,悉,如是瑞相,其非一(者按:尊者於宋太宗七年,次壬午)。一日於殿上床之上,忽尊者床所,大,若梁崩裂。其母之,有,若落螫尊者之。尊者全色,遂即散去(者按:後此非人欲作害所化,尊者未而去也)。又一日如前,其母之,青一束,尊者度母身。自此以後,尊者凡有所疑,供於度母像前,祈所,不身法,而疑能任自解也(身甚多,下文可知。)。尊者凡十八月未出,有八乳母,一切。次之北有聚落曰比摩。王妃臣庶,乘五百,童女,歌,持量供具,往供如。尊者,年半,量似三,相好端殊,者。首著天冠,身衣天服,父王抱持,上,者,咸共云:「初生之日雨天花,日照霞彩妙,常何得瞻?今日矣甚希有。」王子父母曰:「此生,所有?」父母告曰:「是汝所。」王子云:「此人,悉皆如我,常生王家,富自在」云云。
未至摩道,王子三已,以和雅而云:「我得暇人王身,根三,常敬三尊,自今永依。」,咸生希有。次父母眷,供已,云:「惟我等生生世中,恒常供三尊,承事僧宣正法,除言得自在。」王子已,其父母而云:「世世不被家法,僧伽中法,慢供三尊,悲心照有情。」愈生甚奇希有之想也。
尊者三,算是字,一切。至六,能辨外正邪之法。於十,常依佛法僧,守持戒,施乏;,祈本尊,求正法;恭敬父母,迎法,悲愍眷,恤怙。量善士,一切行,悉能荷而缺。
第二段 法代
尊者十一王臣,供童女二十一人,王子。尊者一日王命十三,量臣庶前後,幢幡,奏音,街衢,苑囿聚落,作十五日大。他方王子者,持福王女、持王女、持水主王女、持猛王女……等,凡有二十五王女至。各乘,七女侍,,奏美,一一皆天女。王子已,眼根,念萌,身毛。有一空行母,化作一色童女,以歌而助云:「莫莫善根者,如象沈溺,勇溺此欲泯中,清戒衣不?五百五十二生中,恒受奔勤(大善巧)身,如王池,汝於此世出。城邑妙童女,是魔使女戒,似喜而惑,妙相王子知。如月明印海中,身相明垢,具足五髻天,殊妙有情意(此一是王子相好。)。得此得暇身,以思修三人世,增上善知,短故惟依止。」王子已,
笑言答之(文恐繁不,尊捐王位六妃女,成等正正法,天人,供,我今何因不王位增此染,我今已知世事如幻,欲境欺,依教依知修正法)。
,王子,生希有,然恐出。彩妃已,急告父母,重增女,惑其情。如是次,返城邑,王子百二十俱作武,至一山林,婆(道者),居,修出法。王子其德相,即云:「居,行行,以梵法,清存活,捐除欲,仙人道,得何等功德耶?」婆,目不,答曰:「我行常,有真,生具王,死已自在,引向趣,此故,居。又劣,生等,行同畜,死後恐生不垢中,故我行此行之行,住此林。又於幻,真,思後世故,受仙法……」云云。王子已,否,重作是言:「沙者,慢重人,王至前,何不起?」婆答云:「我,依林安,身命仇,唯有死主,我慢故,喧,汝何王?自何至?我怨,不相故……」云云。
王子即曰:「我自金幢中而,我是善王(又空自在)之太子,今林,敢比?汝不主,有戒法!」婆曰:」我已出人群,超越律,官亦奴,所恤,王趣後世,亦伴,自徒步行,衣亦食,自趣中有,地亦,知,王子亦非常,故我依林,王不起迎!」王子已,急下,供上三(三弓箭),恭敬合掌而作是言:「善巧德故,似慢相,我亦夜六中,思生死患悉出,欲王位趣解,婆哀受!」婆,以三加持,「心法」。王子後,一同供,婆使王子故,收,教言:「世,魔鬼亦求,行自利,狼悉知,,何成上?唯求,奴亦食,一切生中,非皆王。惟王子,大精,王位,急趣解……」云云。王子更云:「我居王如牢!祈垂加持,不被王逼。」婆曰:「姓是三有之索,王位同不之污泥,王魔王之代名,臣宰魔之里人。汝今不久定遭逼,今莫居此,往阿陀寺,彼有汝多生,名曰菩提跋陀,彼受「心教法」,彼大善巧,能益汝。」已,其乘供具,更告之曰:「出王,重此,有多教授,於汝」云云。
第三段 留阿陀寺
王子回,取金偕眷,直趣中印度阿陀寺。阿陀王(寺之王)知,四兵,迎郊外。云:「大王何?欲摧何怨耶?」答曰:「我自方而,我摧伏三有怨及死主怨,非他也!」王善哉!:「王安否?汝境比摩,有量,何故至此?」王子曰:「我受婆所,阿陀,菩提。」阿陀王,已,先迎於中,承事供,次送往阿陀寺菩提前。王子已,生喜。喜,出言外,座起立,互已,曰:「王子坐!何至此?」王子遂恭敬,供珍,白言:「我恐王位所欺,陷溺生死污泥,故,往林,婆,求慈悲受。彼云:「可往阿陀寺,有汝多生,菩提,受心之法。」我依彼命,急回中,持供物,速至前。惟哀愍受,授我心、教授之法……」云云。白已落坐。菩提,住「三摩地」加持王子三清授量心教授。:「五欲欺,王位幻,後世境,追恨何及!大精,求佛正法。阿陀北,有明了杜菩,具清戒,神通,得中正八(即生常去一之八),其生,住寂,彼是汝始生中,往彼前,深旨」云云。
王子受教,,含悲而去。至菩前,敬供白云:「我自方,我是伽王太子,初至阿陀寺,菩提前,教授。云「此北,有汝始生中,可依彼,心法。「奉命,至尊前,惟慈悲受教授,使我不父王所逼。」菩深生喜,慰加持,授心教授,起性空之深。王子得教授已,即於本座,「加行道」得「勇健三摩地」,自所白菩曰:「我今住定,法性,光明澄,染,如空翳。次定起法,,而不,亦能任有情(者按:悲心菩提心俱在此)。法假,然於微,不放逸。如是空有,耶?」菩云:「善哉王子,集聚福德,定中性空,定起大悲有情,二教授,是我教授中尊。今欲出王苦者,可往黑山之南,彼有我阿都帝,亦是汝往昔,往依彼,「心教授」,求「出教授」等法……」云云。王子教,,求法故,含悲而去。
阿陀王,供量珍,及眷,送三那而返。如是次,至黑山南阿都帝,於一黑岩石下,著毛衣,皮,粗腹大,目赤色青,分,半跏而坐。王子急下眷足已,坐於座旁。阿都帝,目之,何?王子合掌白言:「方邦伽,金幢。初至明了菩,求依救,彼教至此。惟慈悲,哀愍受。」是阿都帝已告言:「王子!我亦生於王家,深怖惑,捐王位,如同涕唾。汝今能修阿都帝行否(者按:阿都帝,是人身中「中」之名,又具「取」「畏」「」「」四,是上瑜伽之行法。)?王位,如毒液,略少分,能命根。王位,如火坑,略越度,生量苦。汝今王,察家室患,然後速!」王子教,恭敬供已,急本。到其已,一切人民,王子,歌供,量欣。及至中,父母喜甚,至何所,今善哉。
王子恭父母,白一切,出。父母告云:「汝生死者,受王位,供三,建立伽,承事僧。於有情,修大悲心,惠施乏,安一切。何用他,而必出?」王子答以「王位患,五欲,如哀愍,垂,修佛法,不宜作留」。父母子所,言可答,遂之。王子既蒙父母,持食及供具,一千俱,趣依阿都帝,求教授。到已,恭敬供,合掌足。阿都帝,乃「心等法」。教云:「汝今往黑山寺,近修喜金及曼迦瑜伽者侯笈多,於彼座前受心、灌等一切教授,彼亦是汝往生……」云云。王子依教,千勇士,趣黑山寺。喜金瑜伽者,於量瑜伽男女中,宣演密法,王子,至其所,王子德,除疑,生希有心故,以大悲心,降大霹,王子上,其霹不王子,外道黑塔山。大,此事已,咸生希有,云:「今此王,何而至?」喜金瑜伽者,即告曰:「此人前於五百五十二生,恒清,得大善巧。今生邦伽,善王子,於如是殊眷及以王位,毫著,捐一切,行行。阿都帝教此,因具德,此境界,希有否?」大,同曰:「希有!」急座起,迎接。王子迎,其侍,下而行。到面前,恭敬,白言:「存念!我久家,因姓高,遭。前已近,,明了杜,阿都帝,得成就之,然至在,未能。今阿都帝教此,大乘心灌等一切教授,定加持令得解!」侯笈多,作察已,引王子入於密,灌「喜金」,密智密金,夜相,教授,凡十三日灌。十三日中,眷千人,悉眠息,唯念王子何出也。十三日已,王子作「相」而去,眷,唱常歌。
侯笈多,更遣成就瑜伽者八人,前後返邦伽,王心,其,令送阿都帝,修行之等。王子受教已,作瑜伽者相,而返,千人,至王。父母,咸,生大畏怖,其出,凡三月,防不。王子及同瑜伽者,遍城,作狂相,侵眷臣庶,是事已,知王太子不能留,各自涕泣,悲惜不已!父王泣曰:「噫唏!王子初之,瑞相量,意能王位,心生喜。何故今者,欲依林,不令吾大失所望?夫何言!」王子父悲,即安慰曰:「父王!言,倘我今者,持王位,能相聚,而不,不能何能期?又非一切生中,悉成父子,何能生生相聚,永享快耶?今捐王位,行菩提道,一切生中,定能聚。故父王慈悲,不作留。」其父言,而母哀曰:「甚,於事何益?一切生,力主,今可放,任是,後生生永眷共相聚。」是王子蒙已,心大喜,得未曾有。即同瑜伽男女,次晨往阿都帝,修行,中,中法,思修三,一座行。十二至十八。唯依止阿都帝修,未(者按:有依止九年,或依止十二年者。)。
之,尊者之修密法,多侯笈多(又名)求得。然侯笈多初是唯,其解一切法唯幻,尊者初中,其解一切法性空。故侯笈多不喜云:「汝生於是解,全是往所致。」後依密修法,大成就,法性,同尊者所,喜曰:法本性,如汝所。尊者於中之解,依阿都帝修得。瑜伽中派(者按:西藏中派分佛月派、清派、命派,初二派外境,後一不,故名瑜伽。然不依他成以自性,故曰中。後二派若依,不自性,依世俗之。第一派世亦不,故成三派差。但此深幽,非少文而能述),然其,月派之正。尊者自云:「我待此派,是受喇嘛阿都帝所教。然我於月派,具大之信心」云云。尊者又依喇嘛乞食者,求密宗智慧之灌、加持、教授等故,入於大海(者按:尊者入海三次,此一也。)。又尊者住比迦摩尸聚落,一裸形人,哭笑,念此人定具希有功德,遂以意想(即想)供,教授。彼人答曰:「教授我有。」已向而去。尊者逐,住一大尸林中,及至彼所,人曰:「汝我有功德耶?」尊者答曰:「我有功德。」曰:「知我哭笑意否?」答曰:「不知。」告曰:「哭者,有情,未通,流生死,受苦,故我哭;若通,前即佛,故我笑。」彼人作此已即金瑜伽母之本身,灌加持。尊者金瑜伽母身已,即供教授,罄。邦伽境,外道道,不抵外,是故教道,多失於外道。
有一上座,於意不安,心欲摧伏外道我教,乃遍堪破外道之大善巧及瑜伽,久而未,量愁。尊者住彼城,一日有一女人,尊者身有光明,疑其殊功德,急上座,告其所。上座已往,述其因,白其所。尊者之。大破一切邪外道,取回所失寺院僧,外道徒感化向,建立佛法中。上座深生喜,念如是士乞丐相,甚可惜,若出家者,定能益教。遂出家,未蒙允,常住聚,亦未之,未去。
尊者自邦伽西返,途中念云:今一切密法之加持、教授、堪能、知解,莫越於我者。一夜於睡中,空行母,示未曾之密典,摧伏慢意。又於一日度母身云:「汝是密乘之善巧者耶?」尊者答曰:「是。」「若知某某修法否?」尊者曰:「彼等昔未曾。」度母曰:「若汝之慢大矣。」又云:「汝人如一毛端之一切密典,多在空行母等手中。」已不。尊者慢意,此永摧!
第四段 出家及其菩行
第一 出家
初者,尊者依修之,一夜中,,住空中,教曰:「善男子!修阿都帝行,其所至(不能位)。汝出家。汝出家已,汝之弟子出家多也。」又一夜中,迦世尊量大僧共坐受,自己亦坐座,尊尊者曰:「彼人有何所而不出家耶?」又尊者初欲以阿都帝行,遇一自性瑜伽母(父母生已即成瑜伽母,不加新修,名自性瑜伽,云俱生瑜伽者,然此多化)告尊者曰:「汝莫修阿都帝行,今生所修亦不能,返起障。今出家,能利益於佛陀之教也。」一日尊者又於中,一道,中敷大座,有一上座,坐彼座前,尊者欲入,上座告云:「此是出家地,汝在家莫前。」(彼上座者有是慈氏菩示)醒已念云:「我今定出家矣。」
尊者二十九,至阿陀寺一善巧者云:「我於何部出家?」彼反曰:「汝之密行不耶?」答曰:「不。」(何部皆可)告云:「若,於大部中,佛智派出家(佛智派即出世部)。」尊者受教,大菩提金座,摩底毗寺,依出世部大乘位,持律上座戒(或戒),教,出家正,名然智,入正僧教,恐怖魔,慰人天。
下明如何修心者分三,一、修五明,二、教之承,三、修已所之功德。
第二 修菩之行
第一目 修五明
尊者善巧明因明,前文可一斑。出家後,依其教住。教一外道,未竟,教忽病,尊者其事,外道。云:「此善巧者我初未,其德何似耶?」告曰:「非善巧者(俱五明之善巧者),此人明而已矣。」外道已,畏敬。次依教五明。後住大菩提寺,修慈悲及菩提心。金座,每年外聚,大,其者,法改(寺院及人,悉改者之所有,是其常。)。一次南方外道,持十三(多者,多次相)尊者曰:「汝今是佛教之主,我是外教之主,我二人,其者,改入其教,尊意云何?」尊者,以王等者。尊者未少力,即折外道,供尊者,出家,所有徒,皆改。次又一持七之外道,降伏如前。又一年有一持五善因二明之外道,邀尊者,之。午食,,外分左右,王居中,量有情,悉聚。
初,一切善巧悉解,次有三十人能解,次二十,次十五,次十,次五,全深之,唯彼二人而已。最後外,恐取,遂以明中一,尊者未能即答,告云稍坐,遂起入寺(便利等故,尊者亦此方便相)。於度母前供一供,殷祈,承度母加持力故,忽然解,出而,外,供出家前(如是等事尚繁)。之,尊者於二十一以,外二教之明因明,及六十四,察日光、、地界、珍、、、象、男、女等,悉得善巧矣。
工巧明者,一切工美如衣像等。尊者能善通猛菩所造之因等,及一切教工巧。又能通大天迦所造之摩等一切外教工巧。庶事、楞那迦婆所造之世、□那迦王所造之□那迦等,全部善巧。後尊者西藏,曾云:「西藏中工巧故,工巧度量一定,我天竺有工巧故,有定量,失。」
方明者,一切有情不可缺少之主要明,人象三,依此治方,有量。尊者善巧如所童住方益他、本、命食,善得大所造善得,猛菩所造四支、八支等,皆善通。尊者亦自造明、曰命藏。尊者赴藏,念云:「藏地,此方明,恐!」度母化翠至尊者前告曰:「汝勿,由我指示,赴藏可也。」尊者至藏,度母示山及平原等,尊者云:「印度之,藏地皆有之,其之能力,藏也。」
明分大小二乘。小乘四部之行等,近阿所造之毗婆沙藏,三百卷中述(此或即中所之大毗婆沙)。尊者在具聚落法,人十二年方,尊者以精力故,七年竟(敦仁波卿以得成就力故,悉是中所,非也。七年亦是方便耳。)。其大部之三藏固不在言,即上座、正量、一切有部之三藏,亦善巧而。下至十八部之受食法、水法、起法、戒之得等,互相差,悉皆明毫而不紊。
大乘分密之。又分三:初之四趣入者,依三杖等、所造之等、依婆沙而修菩提心,是法所也。二其一切藏趣入大乘。三趣入大乘般若此又分唯中。初唯底跋派,次子派,次中月派,及文殊所天派,慈尊著派等,依金洲法(又法)及明了杜所得也。
密教可分七部(初)所作部。悉地、妙臂、准提佛母、文殊根本教王等,善四千。(二)行部。毗如菩提、金手灌等,通了八千。(三)分部,度母出生、建立三三昧耶王等明了四千。(四)二俱部。幻、花舞自在等,共六千,皆能明。(五)瑜伽部,三世、瑜伽、金等,量,一切通。(六)大瑜伽部,集密、月密、黑色曼德迦,伏不空,智金集等,略有一二千,量。(七)上瑜伽部,等空,,大幻金四座等,一二千,若分,亦量。尊者善巧如是藏,非白日所能。故尊者前起慢心之,曾於一夜中,至海密寺(或曰海),自在,一零四百五十五密,醒後末忘一字,其中明究竟者凡有六。此一例。尊者比跋受加持派的密,亦得,下文述。尊者云:「小乘律藏,藏多;彼二藏,大乘多;前三,大乘多;彼一切,密乘所作部多;彼等,而瑜伽部多;彼等,其母部多;比一切集,而智慧部之尤甚多,人存少分耳。」
尊者之慢心,本尊及空行母摧伏已,後起是念:人所有者,我可善巧之至也。後至藏,住桑耶寺(生大所造,教根本道,在拉南)一存藏,梵本,前未者甚富,曰此定大自天等者也(意非人所有)。
第二目 教承依止承之
正法不惜身命,是一切佛菩之定,尊者求法故,五印度之法固不在言,即海中洲,亦三次往一切大善知(一、金洲,下文述,二、赤洲,三、森林洲(列名,未),又於西印度(花生大之生)近量得成就之大善知(未列)。今述,可分二乘承,唯大乘承。
初文殊菩身授佛智足,次燃,次字者,次迦那跋,次智友(或智友),尊者依之承受。
大乘承分五:(一)密咒承。又分五:(1)一切密咒之承。猛菩,次天菩,次摩底□,次得瑜格,次□底跋,次妙吉祥、薄底跋陀、底跋,次尊者。又一派佛智、佛密、佛、大谷、小谷,次尊者。(2)集密之承。世尊在世,西印度王,因陀薄底者,居十三上,有色形如者,午前南去,午後北,大臣何?曰不知。次城中市人,曰:「非也。此乃王太子,出家成佛之徒。阿,以神通力故,乞食往返也。」王起信,至祈,尊降,承事供已,王白言:「大德世尊,惟示我解生老病死之方便。」世尊教曰:「可出家。」白言:「我不能,不家成佛之方便。」世尊金持身,王及眷,灌集密,王及眷依集密及教授,悉得大印(空性之名)成就,之一空。
王及教授,女瑜伽母,次(曰箭),次猛,次尊格底,次精慈,次左毗跋,次金,次地足,次底跋,次尊者。又一派猛月,次明杜(有作理杜者),次小谷(有作谷黎者,曰有善,或具善),次尊者。又一派大佛智足(佛智足有前後二人,前者加大字),次花者,次因陀薄底王,次王妹善孰,次生王,次妙吉祥知,次佛智,次跋,次金,次地足,次底跋,次尊者。集密三派,尊者皆得。(3)母部之承。地,次格,次日迦跋,次婆,次尊者(此之承也)。(4)格瑜之承。佛智、佛、佛密、大谷、小谷,次尊者。(5)曼德迦之承。黑足,次尊者。尊者云:「此皆成就,具足量功德,云善巧密乘,非不善巧教也。」(之功德,尊者亦自具足而)
(二)密承。分清及清行之二派。之承:猛菩、月、明杜,阿都帝大者、小者,次尊者。尊者亦直明杜承授(尊者初依底跋寂或清等多,唯。次唯受持中,底跋深生不曰:「言弟子者,是持其者也。」後底跋尊者八千,力破斥中,成立唯,尊者自云:非但不能破除其,返助起定云。)。此派但云,非行也。
行之承:又有慈尊承及文殊承之派。慈尊承者慈尊、著、世、解(地者)、大德解(加行道者)、、伏,得成就具德之毗遮那跋陀(有云此即生大同之命是),子、(此二即大小二谷也),金洲大,次尊者。此派,有得上品成就,有得共成就者,云行,非正者也。文殊菩承者:菩慧(即天菩造集菩者,此有六,具教五功德,密教八功德,具七希有事),次底(此功德前等,次勇猛金,次摩利那菩,次金洲大,次尊者。是修菩提心之一大派也。
(三)共密之承者。猛、提婆、月、得瑜格、明杜、智菩提、妙吉祥、底跋,次尊者。又一派猛、提婆、摩底支多、得瑜格、□底跋、妙吉祥、菩提、底跋,次尊者。此密俱者也。
(四)得成就之承。有二:(1)妙吉祥底跋。(2)金手者,次因陀薄底王,次王妹,次智菩提,次左毗跋,次金菩提,次妙吉祥、底跋以至尊者。以上悉得上品成就。
(五)加持之承。有二:(1)金持加持住地菩慧(即得跋),次加持跋(智成就,以十二大苦承侍,印度西藏依止善知之模),次加持比跋,次尊者。尊者比跋之德,欲往未遂,唯作想供,殷祈。一夕中,一,持一人臂,食而,尊者念云:「出家者不宜食人肉也!」者曰:「佛亦有乎?」尊者含愧。又曰:「汝亦欲食耶?」答曰:「食。」遂授一名指,食,得加持。次日早晨,任而入分三摩地。尊者念云:「此佛菩之加持耶,抑比跋之加持?不得了知。」後有一持咒者,求比跋加持,告曰:「汝我。」曰:「有耶?」告曰:「毗迦摩尸寺中,有一王出家然智者,我於某中某相加持,汝彼也。」次持咒者至尊者,述比跋所,尊者始知前比跋也。
其持咒者,日日供供,殷求加持,一日白言,已蒙恩施足矣!尊者曰:「何事耶?」白云:「。」尊者是。次持咒者,售其衣食供僧,入林,但尊者欲立刻即至。後尊者赴藏,念云:「今我弟子在何耶?」露形,骨,忽然至前,尊者曰:「何耶?」白言:「念我也。」(2)佛、佛智、佛、佛密、大谷、小谷,次尊者。此派,皆具妙三摩地,神通,此等功德尊者亦具足也。
又有四承,性相之承(之法相也),心之承、宗派之承,教授之承。
一、性相之承。自法者,依法受。自子者,底跋受。自猛菩者,明杜受。又德站之承者故,越大海阿若者(未知本)受也(此三次入海之一)。
二、心之承。有三:(初)教依垢、理依菩地、依唯而行,金洲大受。承,慈尊、著、世、慧、大小二谷、金洲、尊者。(二)教依藏、理依集菩及入菩行,依部而行,慈瑜伽者受。(三)教依三杖、理依之藏、依婆沙而行,法受也(法慈瑜伽者,修菩提心之尚繁。)。
三、宗派之承。文殊菩身之阿都帝跋,及至底跋,共八,至尊者凡九(是能分一切外大小宗派之),尊者分辨宗派善巧至。前有一通五明者地藏,外,自云外,一日遇尊者,尊者其辨外差,地藏遂起信心,弟子,次辨外之大善巧者。尊者至藏後底跋寂,曰:「能善外者,金洲大及底跋二人,我三,加我弟子地藏四。但印之及,唯我及底跋二人。今去世,我藏,印度亦矣!」又法大寂,曰:「今去世,我藏,印度矣!」那跋寂亦曾云:「已去世,我今赴藏,印度矣!」依此之,何派何法,尊者重要之教主可知也。
四、教授承者。由猛、智、行者、毗舍、底跋,而及尊者。又一派由猛、月、明杜、阿都帝、金洲大,而及尊者。又一派由猛、提婆、月、得瑜洲、摩底提、智菩提,而及尊者。教授,尊者具足。功德,尊者亦具足(未能列之尚多,。)。於此量之中,常依止者金洲、底跋、菩提、尊者等,而恩德之,厥大一人也。尊者如何依金洲大及金洲大,略少分。
金洲者,非四大洲八小洲之,另一近部之洲(今之印尼答)。大降於王家,初即云:「悉那悉那。」口三(悉那或三)。彼洲原粹外道,只以王子福力,一人敢禁止佛法者,又一人而不王子之佛也。王子山岩,得一迦牟尼佛像(像)持回中,供,其洲稔,七倍常,疫病患之,洲吉祥之地。以是因,洲人悉信佛教,共王子赴部求法。王子甚喜,遂商人至部金座菩提,逄供法(未此法之起源),五天竺大善知皆聚於彼。已得命成就之大阿梨摩利那(大)亦所(特受王子而)。王子於者,未起信念,於大阿梨,任起不共信解,大敬重。逐七日,忽失。王子大呼,呼亦不不,亟之,亦所,人亦所知者。不得已,王子遍於劫毗降生囿、泥河行苦行、波尼斯法林等一切地,仍,相耶!
次王子疲,睡之中,二童子口唱歌云:「自境眷(境土,眷眷)及受用,求一未得,失耶抑速失,姓善然少慧。」王子醒已,急往金座,一所有,心中悲不自,遂欲返。忽前面有二童女歌云:「於眷友,境舍及大,食受用,是生,是法。」王子念云:「此我也。」忽然不。王子喜曰:「此定是法母也。」遂住部七,近知,遍明。次往金座,行供已,念欲前次之法母相遇,一老母唱云:「以夜度越,人,如水乾地(速乾也),愚莫有暇。」已不。王子於是念作意摩利那阿黎,一夜中阿黎教曰:「王位下劣,非善,善,能持法王位否?」如是三,王子三答曰:「能。」誓受已,忽醒,阿黎,坐其前,喜不自。
於是阿黎,施加持,示一切法自相共相,授佛、一切教授,特多依菩提心法。王子亦如一器注一器,解,立曰金法。又以慈心重故,亦曰勒。(勒共有三:(1)都史慈尊。(2)教主慈氏,住止迦止寺。因私藏酒寺故,阿底尊者寺中察,出之。慈氏被,神境力穿而去,阿底尊者是事已,知是不可思之菩欲悔愆,向於度母,度母曰:「赴藏弘法,每日印塔七七枚不可缺,其罪可除」此是尊者赴藏也。尊者又伽伽跋大,告曰:「汝以僧之好心所作罪,然赴藏,弘法利生。」此是後,今述。(3)金洲勒也。)王子次返金洲,除一切外道宗派,安立如正法幢,金洲法,名符矣!身住金洲,德遍覆部。底跋、、智友及尊者,金洲高足弟子之四。之尊涅,法迦,次阿,如是次,一切教授於大谷,慈尊之教授,亦俱至大谷,其密乘集密之教授,自猛佛智,佛智因陀薄底王,王尊者,故亦在大谷。之,能仁一切教授,集於大谷一人。完具如功德教授,於小谷,小谷於金洲大,金洲大於阿底尊者。(小谷前文之、摩利那原是一之名。)
尊者金洲大名遍部,更依慈悲法要者,又是往昔多生,是故引生信心,遂意依,一百二十五位高足俱,海行凡十三月之久始抵金洲。初五月,大自在天欲尊者作心之留故,化大摩羯陀,阻其去路,逆,降霹。尊者住慈悲心,狂息,霹亦停。因海水,
波浪狂,舟中人,慌悚,地藏急尊者速降伏。尊者住色曼德迦瑜伽,摧伏大。大自在急化瘦劣童子身青色,上船悔罪,浪俱止。不尊,高大身,膝下海,首,手持船,如士擎木而立。二十一尊度母亦身,告地藏曰:「具,汝自取此空花(霹名),娑跋那他(外道聚落名),皈依心我等。」以此外道聚落所有有情等,犯皈依及菩提心之罪,我等也。地藏依教,手恐怖印,取霹,外道聚落及,外道王等,黑品邪神,悉散逃散矣!次前月半之後,又有逆起,急祈三、空行、法,逆息,亦,停半月之久,次方安彼岸。
既升岸已,在西藏王所建(王、以何、於何所建,未)善逝金塔之前,有金洲大之弟子,修六人住,住十四日,金洲大之,心中所之次第,根何教,受持,若干教理教授之主,修行有功德及分等。者,言相,不加增益之言,尊者起大喜,如登初地(凡、依止必先察其德行,既依止之後,一意作佛之想,大小密,依次第,佛制皆。若夫初不察,造次依止,半日,後返者,既如制,死後趣逃,求即身成佛乎?故密乘深法,造五逆十之人,皆有成就之望,然不住佛想之也,依者幸早如此。)。者,亦於地藏等前,尊者之。地藏等亦尊者王位出家,近量知,印度佛教之主,具大殊功德等等,告者。者曰:「若者,云印度住持有然智者,非此善巧者乎?」地藏答是。者,急忙叩旅途疲,不知待慢之罪,。尊者亦。
次者,其降之意,尊者告之,彼等速代白。者急往金大前,白言:「最,今印度住持然智弟子百二十五人俱已抵本洲,於大海中十三月,降伏魔及外道大自在天,身意三,悉。至我等,住十四日,法,使我等身心喜充。今之正意,大善巧座前,受出生三世一切佛母(指),行二菩提心。欲夜,受用之教(遍一切也),惟大悲垂。」大已云:「地主今善,人王子善,生主善,大勇猛善,俱眷善。行大苦善,降黑自在善,美甚善(美如,遍於十方也),得至善。著法衣,迎彼者!」一切,著同色三衣,悉持持杖,威端,如,引生信心,五百三十五,大前行有六十二名沙,共五百九十七人,自迎。尊者已,宛如世尊在世,,引起信心,喜至。
尊者,,二大象,命四近事,持供具,在象前行。善巧三藏,洞五明之(如大部所),俱端著花所染三衣,托大量,穿漏,赤持,量容升水,持如所,端著善巧之帽,每人擎一白拂,所行、法、善生、勇猛金、天慧、日密、地藏、智藏、自在、米友、慧、月、普、密、慧、海潮浪、王、勇等大善巧者。有善巧三藏(大善巧五明,非明之三藏),智等一百八人。有十三沙,四大,共一百二十五人尊者後,不疏不密,中容一人之量,宛如五彩霞幢。至金洲大住,有天散花供。大尊者多生,然於今世尚未益,尊者行合和,具足戒律一切功德。尊者及眷,大。金洲大及五百九十七皆不堪尊者等百人之威德,一切,如壁。次尊者供一瓶,中珍,徒各供金一之金花初也。次徒互安,同至僧,有一老在座法,尊者,老未酬。次至金洲大住金殿,入座定已,彼老亦完,尊者前,如法酬,白言:「士至此,未迎然非慢,思士所,作正法。」尊者深生喜。次大尊者,十五座善。次往殿,以思修三,而度日云云。
尊者朝金洲大事,有云:尊者初至已,金洲法大,住何?有一告曰:「七日前,亦曾云:「部洲大德今往何?」」徒互相,然久未。金洲人,俱有部之大善巧者也。後於一,有人曰:「金洲法者是汝耶?」答曰:「然。」告曰:「我,示之。」知是一名同大之人耳。尊者坐,意甚不快。有金洲大之沙曰:「汝是部人耶?」曰:「是。」「求法耶抑求耶?」答曰:「求法。」遂互相法,尊者其示,彼告曰:「原一切人,今不汝者是汝之器也;然亦在汝,是定有相之也。」尊者自是心安。然十二月,未能相;後於一供所相遇,因多生因,人告,彼此一相,五投地,如大倒。次大手置尊者,多吉祥已。曰:「能慈悲菩提心耶?能空住此十二年耶?」尊者一切。次迦佛金像(幼拾得者)授尊者,是扶尊者教主之起云云。
次十二年中,枕同居,一切大乘深法,特一切教授,集菩,入菩行等不共教授。其以清增上意,修自他世俗菩提心之不共教授,亦金洲大得;故金洲大,恩等者,乃至今迦派之清修法,皆出金洲大。如是十二年中,一切教授已,部商人同伴而返。後尊者至藏,凡金洲大之名,或人言,必合掌上,以四句,後方名。人曰:「之名不者何耶?之德有差降乎?」尊者曰:「我,悉是成就之人,德差降,然我此少分善心(指菩提心)唯依大恩得,恩有也。」尊者又勉人云:「汝等毫苦,而能得心要妙,福大,至修行也。」(如正法,重在承之教授,譬如初三智、次四行、後一果,若不知如何修行。真有承者,尊者之道炬,宗喀巴大之菩提道次,迦派大善知之道次教授等等,莫不根源於一,余今承之,味同。)
阿底尊者卷一
阿底尊者(卷二)
第三目 尊者所功德
修已所功德,三:(初)殷重修持(二)本尊身(三)神通。(初)大小密一切修持,悉不出戒定慧三;定慧以止,止後有世出世,密乘入二次,是功德恐繁且止。戒一切善法基,尊者自云:解戒,曾未少犯;菩提戒及密宗三昧耶,微小者,或有,然悉即日悔除,未曾罪同宿云云。有尊者出家以,曾趣入人法否(近俗人,往俗人世法之)?曰:彼不喜我,我亦不喜彼,未曾去。又里曾有尊者者否?曰曾一次,我彼往功德,不而去,未曾也。又凡女人什物,尊者曾未手受,如是持律精,故身具戒香,至即也。尊者深以慈悲身心,菩提心、增上心,清固,六度四,是其常法,於弟子,亦唯以菩提心教授而教授之,故徒依菩提心得成就及神通者,不可。曾有弟子住止迦摩尸寺,僧,皆受施,唯彼年少在寺。有一近事,欲彼供,彼於窗中,西望,人,遂以神足空,往北俱,取衣而回。彼居士之,欲告尊者未果,明年又如前,告尊者知。尊者遂其事?弟子答曰:。以何力?答是菩提心力。尊者喜曰:也,任比何法,唯菩提心功德最大云云。
尊者又有一弟子,任其如何修行,不成就。尊者告曰:可修慈悲及菩提心。彼依教修,立得悉地(菩提地中菩提心功德,悉皆同此)。又有一修明王法者,口目皆,成忿怒相,人若之,被者即死。尊者教修慈悲及菩提心,後之不至死。尊者赴藏,口目原也。尊者至藏後,教後修菩提心,曰若菩提心,多法,思修,生次、次、中、念等,悉皆益;菩提未持之善行,及防害菩提心之善行,悉魔;菩提未持之一切身善行,多明生行,多集云云(此似稍泛,但若菩提心之因果眷入其中,言亦。或障成佛者魔,凡非能住涅法,皆非大乘道言,亦失)。敦仁波卿等大善知,皆依尊者之菩提心教授修行,多本尊,大神境,得品成就。至今藏中修菩提心法,悉依尊者承主也。
本尊之功德者,尊者所佛菩不可量,曾依如百字教授,十方佛,其常身者,有建立三三昧耶王、自在、救度母、不尊、、喜金之六。尊者在印度,每念三昧耶王千遍,定一身,至藏之後,每日一(是尊者自述)。自在及度母,念即,凡有所,悉。不尊者亦然。其二尊,尊者密部之本尊,身亦常事。尊者神通事甚繁,中亦遍,故不特也。
第二章 宏法利生大事
第一段 住大菩提寺
宏法利生事分任金座大菩提寺、住止迦摩尸寺、受大德菩提光赴藏宏法利生之三:(初)尊者自金洲返部已,住大菩提寺修。寺中有自在像,有嗣之老夫二人,修大供。一夜老夫於中有菩告曰:莫供我,此有然智可供彼,福德大。次早老夫至四根本部中之,悉答其人。後有一切有部之老告曰:昨一客,住客室,可是否。答曰是。若受我食我供,尊者受,遂住金座寺。尊者,作如是念:今,法已,亦多本尊,後得多成就,亦多密咒(本尊殿眷等之曼陀)。今住一心,速正也。尊者起此念已,前住里山寺之侯笈多金,以通力降,告尊者曰:本尊,得其成就、三摩地等,全所至。仍修慈悲及菩提心,大悲是悲心菩故,依之本尊,乃至未空以,利益有情,修行正法云云。尊者前依金洲大得定,今定。尊者金座,於道,有泥像,一像起立,像云:欲速等正,何法?彼像答曰:欲速等正者,菩提心也。又云:菩提心如何修?答:如是修遂一依教修菩提心之善方便。尊者住而之,悉能解。尊者自云:彼二像是真化身,使心定,假作答,非彼不知故也。又於日金座,金座南方空中有二童女,出人身,相同天女。其一云:速等正,何法?一答曰:菩提心也。又曰:如何修?遂一依咒菩提心之善妙方便。尊者住亦悉解了,如器注器。彼二童女亦非不知故,尊者自是度母怒相母也。
尊者又降魔都彼,亦依二人菩提心法(是空行母),又度母殿前有老幼二人,亦答如前。又金座寺,寺下之佛像,猛菩所建之金,象牙迦牟尼佛像等,皆令修菩提心法(如是等尚繁)。尊者受佛菩瑜伽男女,慈,得量教授教,作是念云:欲一切佛菩意念,一切言教,成自他利,除菩提心,更法,今唯依大悲本尊,修菩提心而他也。次住金座西阿陀殿,修慈心,大悲自在身慰曰:善士善哉善哉!作所作,三世一切佛密藏,汝今了知。此之北方有我土,天女度母,亦在彼,作有情事,汝所化者亦多在彼,往北方也。又往金座摩底寺,朝度母殿,逄殿主他去,尊者住於慈心待之,殿中一切悉,後殿主至之,定中者一所。尊者依慈定力,得三摩地,大神通,量佛菩益有情。摩羯陀一切道,及量出家在家,瑜伽男女,大善巧者,悉戴尊者如如意摩尼,立正破邪,俱著名於此也。
第二段 住止迦摩尸寺
次住止迦摩尸寺者(有戒香寺,有彼是叉之名,建寺,名叉寺。有比摩映蔽,尸戒,名戒映蔽寺等等)。此寺初法王所建(建寺因恐繁且止),常供四部大德,每部二十七人,共百八。又有客位十二,以者住止。另有明因明等院,共二百僧,悉是三藏法,五明俊。其最著名於者,五十有七也,彼皆恭敬戴者,阿底尊者耳。
尊者住金座寺,盛名覆五天,止迦摩尸(前文之止迦摩尸是略去字,亦作比摩尸)主,法王后大王者,殷勤至供。止迦摩尸殿之前壁,右猛菩,左尊者,意德等猛。殿之左右二壁,分通五明之善巧者,及得成就者,尊者壁俱,意表具二德也。印度寺,以大善巧,掌寺匙,尊者持十有八。宏法利生固不待言。(教主慈氏,即在此,後赴藏,匙有百八)
第三段 赴藏宏法
第一 略述藏王之系
走藏宏法分三:略述藏王系佛法衰及迎尊者因、尊者途中宏法事、至藏後以至寂。(初)藏王之始,娘持(近尊音)薄(自印度,藏人奉以主也)次二十八代,至拉托托日甯王(佛代身)略有正法之名。又五至松薄王(是音代身,能可考)迎中文成公主及尼帕公主妃,建正法,安立有情於十善道。次五(有四)至持松得王,延命菩,花生大等大善巧者一百人,密,度出家,建立桑耶等大寺院,所有梵本存桑耶。後尊者至藏,宏教之盛,印度所希有。王位太子雷金允,彼有三子,藏、、惹跋也。惹跋王,敬重教,承事三,尤非前王之可比。有逆臣害王,扶立,拆寺焚,逐僧,佛正法之一。王有二子,曰光、母固。光有子曰,彼有二子,曰吉祥、安日依。因朝中不和,日依赴哦日,哦日民迎立主。王有三子,曰喜□、跋□、得祖□,遂哦日三,喜□,漾溶跋□,芒盂得祖□。喜□有二子,曰智光(出家)、松得。智光有二子,名天王、王。松得有一子曰拉得。拉得有三子曰啊得、光、菩提光也。初智光持王位,後先王盛,志在(欲宏法也),遂位於侄拉得,自二子,俱能仁出家矣。前法,有明等三,住河山修行,法事,急所有典籍,於牛,逃避青海等,度密意出家近(近有僧二人助伴),遍密三藏,法於藏地,正法枯芽自是重萌也。
第二 初次迎
又法,有在家,慢住持密教,邪解密法,不自所者,彼咒,起,延百年。更有一,唯修空性一,即能成佛,施等福德,徒自苦而已。如是邪知妄解,非一二,故智光而生悲,不忍坐落而不救。又密大小,言反,一是一非,抑言乖符,含二意,取一,唯有重天竺,更明意始可也。遂召集哦日三地十以上之童子,定其字,限以,考根器,得上智者七人,俱令其出家,各使童二人,遣往迦密求。云:喜藏法,一切伏,二集而,若能得印度法者莫惜金,若能得迦密金者亦莫惜金,有何大德,能益藏地之有情者。人依教法,十九人病命,唯善慧二人而已(生於周世宗五年,次戊午,尊者二十二,九十八)。二人遍密,疑已,曰:今或能益藏人,或知而。遂人,其代,未得堪之人。
次至止迦摩尸寺,有能益藏人者否?大人答曰:此有王出家者,然智,一切佛教徒之,末法五百年之第二遍智,然汝等不能,更人能益藏地也。二人知尊者功德威重,然未敢言,遂藏地,印度俊所,白王知:佛因生,根性利,福智厚薄,修未修,故,施大小密次第,也。能益藏人者,印度遍未得,唯於止迦摩尸寺,有王出家,一切佛教徒之,是大王自金座寺至者,若能能藏地有情,寺中善巧者,皆授矣。
王言已,疑除,更尊者之德,深起信敬,必迎也。遂重,精子者,授真金一整重拾,更加散碎,眷百,遣往印度迎尊者。奉教,至止迦摩尸,金供上,白以迎之意。尊者曰:我赴藏者,有二因:一求金故行,然我於金所用。二具有自他之菩提心而行,是我亦,故我不行也。仍金主。衣涕泣,再三祈,不蒙。眷,多致死,散金亦。尊者曰:汝藏人可悲也。次回藏,白其不堪迎尊者之任。王曰:不苦,身命,尊者未能者亦法,今於尊者以下之大德,可之也。承命,俱五六眷,重赴印度。
第三 第二次迎
智光法王,迎之故,至於境,被迦外道王所,牢。拉尊跋菩提光(尊跋大德是芯尊,拉天,是王之尊)之,急整兵往救,因外道之兵未遂。欲重徵兵,唯恐有情炭,趣逃,更恐自有不,尊者之事,故另方便,以金易人。遂面外道王,彼曰汝若止迎尊者之事,建我教法,非但不金易,我重,若不者,金王自相等方放也。拉尊跋等遍集藏人,得金身量,尚久未足,外道王仍不放。拉尊跋往智光,白云:今我更易。智光笑曰:汝心亦足矣(汝我之心,我已知矣,不以金易也)。然我所想者,是非整理藏地法律不可也。我今年已衰老,自始以,未曾法身,今法死者,甚善。此罪王,一金莫,所有金,皆持往印度奉迎尊者。我言白尊者知,我望尊者及佛教故,今施身命於王之手,一切生中,慈悲受。我心所望者,惟尊者藏宏法不所,更慈悲,加持生定遇尊者。汝今心放我思教云云。
拉尊跋回欲更金,智光已去世,遂止其事,迎尊者之法。遂地公塘(公塘有二,此是哦日公塘也)姓那、戒之持律,(生於宋真宗十四年次辛亥)恭敬供已。曰:「今於大律者(不斥其),我祖代王臣,大菩,或得佛教少,次立正,次宏,但於今世,佛教低微,魔盛,宣邪法,深生悲愍。我叔侄二人(祖,藏人隔皆曰叔侄)遍求佛教之人,至少授以百金,遣迎尊者,因教事大故,未能至,然心未死。大天(指智光)往跋盂境(尼帕)奉尊者所之金故,被迦王所……(述上),乃至我欲金重往,叔已死,汝可具白尊者。又白言:我藏地方明所覆之有情,尚有如是心力,汝(指尊者)一切生所依、大悲心者,又何似耶?今有金七百,供上尊者。更代我白言:我藏地如同鬼城市,一粒金,大,今此是我等一切人集也。今尊者仍不赴藏,汝善士悲心如此,我亦只好任意而行也(更他整佛法)。」拉尊跋哭,戒,亦唯有注,全言答。更念彼人王,尚如是珍重教,不惜身命,我安享,於心何已也。遂又不道途辛身命危,拉尊跋之教(是有云二十七者,年丁丑。但依余算在丙子,因彼自依尊者十九年,尊者寂於甲午年故。亦有云尊者寂於己未年者)。拉尊跋遣百人,云甚多,遂六人俱,(有云其五人者),金趣程。拉尊跋送行,又云:汝等我作事故,今辛然拚身命前去,回我酬深恩也。又云:望祈大悲尊者而行也。
次行跋薄(尼帕)地界,遇一空行人,彼告曰:汝等似往他方求大事者,可言而行,事能成。敬三尊,雪山,一切本源,正法得增(此文含敦仁波卿之「法增」及「本」在)。如是口而行,途中也。云:汝耶?曰:次知。次行至跋薄地,於民借宿,住於竹,彼知有金,欲焚之。主伴俱疲,加度逼急,不睡去。次一白衣人而入,云:莫睡莫睡宜速起!莫逸今起趣途,若睡失及命,我是藏地本尊(藏地是音化土也)。等急起逃去,至天,跋薄小王赴印度者相遇,伴。
至恒河,日已西,船少人多,王大先行。念今日不得渡河,即金埋於沙中,眠,一船夫身著白衣,徐而至,云:汝名,欲何所往耶?曰:是迎主伴眷,大心有情至此,若不船及,恐怖之不迎送,具惑有情何能,七百持上此,徐徐度至迦摩。等遂取金登船,疑而之?曰:具,初共不(不造次相交)正共不少愧(交人,不作可愧之事)後共不情短(非久交反仇也),能益,必即至,久共者必不可必少(此三,言救急),次可知也。少度已,告云:今已中夜,恐有毒蛇之,可直往比摩(即前文之止迦摩寺之)下睡。已他去。至彼寺下,精子在房上云(此是化身,非精子):汝等何者?曰:我是哦日者。彼曰:若有一守童子,可汝等物寄彼而安眠。遂金交付童子,彼取金置,告曰:寄如寄怨(寄以害事也),寄子如寄心,然能心依者即是伴,(欺者也),汝等可安心睡也。念云:如是少年能出此,定非常人,遂安然而睡。次晨寺初,出一童子,口作藏地牧之,曰:汝等何者?途中怖耶?曰:我是哦日者,路途平安,汝耶?彼答曰:我亦是藏人。然我等藏人,言多心,要言不知秘,但大事密而,在藏人室,之可知。未而去。主伴,行至衢,遇一老仙,色垂,目赤肉乾,持一芭蕉枝,曰:汝等何?何往?欲作何事?曰:我等自哦日迎阿底尊者,精子居室何在?彼急依枝回,告曰:今早童所者,藏人喉(喉上筋也),下至於巷中人前亦泄露情,汝尚望成其事耶?幸我言,今後除阿底前,切莫出口,精子前少亦可,我示住。
老仙行,等疾行而不及,深生希有。彼先至室坐待,告曰:成大事,即是速,欲情莫急,山可徐登,是此房。入,精子,梵文典而住,已,供金少多。彼曰:汝自何耶?遂上告,彼曰:今後莫言迎尊者,只是求。此有上座那啊迦,具大力,亦是阿底尊者之主,依彼,彼心,切不得使彼知。今可供金半,言是求,不善巧者,但依止座下,成善巧者相等,慈悲受也。事亦莫急,心莫不安,求休息,我等可方便,待尊者至此而申也。
次察精子之意故,假做是言:倘若不能尊者,可彼下位之大德耶?彼曰:莫出此言,若其如是,我前年中,二十位,已。然我藏地有情之性行,汝不知乎?除阿底尊者外,更人能伏者。尊者具有不共增上意,今仍力,唯尊者方可也。又曰:若更有如何之大德?曰:大善巧者密如星宿,所明了杜,那跋,比跋,然,阿都帝,菩提,底跋,,清珠,山,月珠,普,天慧,智,在自,那薄跋,,海,,伽伽河流,星王,金,地足,智密,化戒,法,自在王,,不思慧,除,戒自在等五十二位,各具希有不可思之德。然除阿底尊者外,能益我等者也。曰:若示我尊者阿底。曰:我藏人如此,引他人疑,汝自明朝,可往僧看。於一千八百僧中,威德晃耀,出一切,任何方,殊比,任居何位,端者,即是阿底尊者,汝可夜祈也。
次二人往上座那阿迦,,供金五,如精子所教而白,依止。上座慰曰:所言甚善,具,我不放尊者去藏者,非有吝於人也,然此若阿底者,善巧未能伏有情。印度是佛教本源,此若空,一切有情之安俱,以是因,故印度一切道之匙,皆在阿底手中掌持。倘若非者,我亦悲愍藏地有情,特阿底一人之故,致令藏王人皆空,赤也。汝若思念佛教,可大精、遍一切,我亦力之。汝藏人能代我印度人如是想者,甚希有也云云。次晨,上座引至僧食,安置於者位中。想尊者一切大德所恭敬,定居座首也疑。座首,明了杜,年德高,者生信,左右人曰:此是阿底否?曰:具何言,此是明了杜,月之高足,善巧成就,知否是阿底之也。如是底跋,那跋等年耆德,一一指而云:此是阿底否?何言,此是底跋大善巧得成就,亦是阿底之。此是那跋,代人比,亦是阿底之也。如是遍,未尊者何在,而坐。有比摩王(是寺之主,故以寺名代之)踞座上,大德其前,曾不起。次僧集,尊者方至,相好,之,印度人,如印度人,藏人之,如藏人,乃至天之,宛如天人,威德尊重,笑容,多小,腰,少年,擎香前。其,王急站起,因王起故,一切僧悉皆起,尊者至大,空位而住。念云:一切人如是恭敬起立,然座不高,此或是此王,或是大德,或是阿底。遂又云:此是阿底耶?曰何言,此是笑勇金,行住定之大善巧者也。若:此人功德何似耶?曰:此功德量,非我能。次於殿前,心,至色受等之字,梵文原「阿」字,者「」,大德其前,曾不一言,次尊者至,含笑教曰:具,汝是俗音,色「阿」受「阿」也。答云:此是一具足大悲心者,德高慢,引信心,方人,亦以言教,倘尊者而不,定此人也。次早,色阿等,仍不便,尊者笑曰:具,自在之言(指藏)亦所,直色受等可也。教,信倍前,其後,尊者惠施乏。人曰:此是阿底否?彼曰:何言,不遣阿底赴藏,我等孤不腹兮(下至乞丐,皆密尊者而不告,可印度不之心)此非阿底,彼在住也。
又一日尊者施食,少一童之分,彼童尊者後呼云:阿底、跋、跋。 之,知是尊者,不悲心起,痛哭而逐。次尊者住而慰曰:摩(希有,是,亦作悲用)具,汝真心也(汝心也)。莫哭!我於汝藏地王民,但我年已衰老,掌持如是多匙,汝等今尚未,可祈三也。次一日尊者至精子之房,七百金,供上,藏王尊者,耗之人,法王叔侄之痛苦,藏地之邪法,智光等尊者之言,一切奉白。又白云:今此具亦尊者而遣,我二人如是苦,然所求果,我藏地有情不可愍耶?此公塘跋此少年,唯在思之,未至事之期,不可哀愍耶?今尊者惟慈悲而行也云云。尊者曰:汝等之言,今藏王人俱,可,我亦非悲心小也!然教事大,我今管八百寺之,有多法事未,年衰老,恐成。然我使藏王叔侄之苦,汝等之辛苦不,今汝收其金,莫言我欲赴藏,可善翻之事也。是晚尊者,供度母,祈三事:赴藏佛教有利益、能否藏王菩之心、身命有留也。白已眠,中告云:某外道城中有一教神堂,彼住一瑜伽母,明日可往彼之。
次日尊者持子一握,至其一供,忽一瑜伽母,垂地。供子已,言以藏迎之事。告云:赴藏有大利益,藏王心亦,特依一近事,利益大,但少也。?曰:不赴藏者九十二,赴藏者七十二也。尊者念云:但能利益藏人,短也短之(不,此乃自他之菩提心),次尊者云:可往金座。至已一童子,手持弓箭,白尊者曰:今依怙赴藏,此藏具,悉可悲也。已而去。?住何?尊者曰:明日金座北方,有一瑜伽母,舞而,可彼也。次晨,坐而待之,一瑜伽母,著鹿皮裙,披肩背,手小鼓,舞而至,昨日之事,答曰:汝藏人反我印度人耶?已他去。
次尊者,往阿陀寺。尊者坐大菩提前,右有前之童子,左有一色童女,彼二人肘置尊者膝上,互相笑。念云:此男女被世法所互相,尊者何故住其耶?童女曰:「前子,住地已行,究竟行生依,者父子我。」童子曰:「若於何事,童女汝亦我家,增子受用及富,喜共住除。」「呵呵今尊者赴藏矣!」已他去。念云:此二亦是化。遂尊者:前於途中所遇,乃至今日所者,惟速疾赴藏?尊者曰:比摩南,有一布童女,可往之。依教往,童女略笑曰:汝藏中近事,有善名者耶?答曰:有法增者。云:何姓?曰。童女作曲唱云:初於北方示降,非阿底弟子,汝知姓名及生,莫欺反我,是彼常化身云云。
已大悟,初所遇之空行、次竹室之救者、渡河船、守童子、上精子、之藏童、衢之老仙、乞食之、持弓之童子、昨日之子女,皆是敦一人所化。初,未起信心,彼音示,倘若早知,往彼祈,何致此大苦耶!今知得信,惟一切中慈悲照也。知尊者有敦仁波卿,翻有精子,自不苦心之一安也。又一尊者都者,授尊者地之幻一面曰:汝今赴藏地,有一地,北有依山,南有平原,林木茂盛,汝之徒,建多寺院,集僧,宏正法,彼此也。又於一,修曼陀供,有一瑜伽母,,赴藏宏法盛。尊者後次法、比跋、阿都帝、谷、明杜,及本尊,一一皆蒙授勉。尊者只因佛教事大,又恐上座那阿迦等所知,王等作留,遂行住定也。
阿底尊者卷二
阿底尊者(卷三)
第四 赴藏途中宏教
第一目 起行之前
途中宏法事者。次於一,尊者至金座,二位,足下,面洗,重前,一一。尊者,遂一切寺院任,方便交卸,所有法事悉皆,定赴藏,作而行。但若多行,又恐上座察,若不,三十一像等物,由,亦甚焦愁。忽於一晚,有父子二人,逐牛三十一至寺,尊者像,,中夜已,逐牛而去(亦是敦化)。
次日尊者往上座前去,曰:我引此藏地寺具,朝,略行供,於未回,安住。上座曰:如是甚善,我亦欲往朝,可追日也。遂同至金座。行供已,尊者告眷曰:印度支那帝黎,有一大臣欲建僧寺,我加地基,我前年暇未去,今赴彼,汝等可回也。多返,上座等六十人,仍其後。如是次,後彼臣定地基已,尊者上座曰:老,我今往朝密多寺,路途,汝不苦耶?上座知尊者是赴藏,遂告那戒曰:具,汝我是,我今知已,汝是藏王遣我大德之人也。前次,是我未放,今放不放,我亦自在。然今尊者意清欲行,若不放者,成利他之障。具亦必不喜,汝是我弟子故,不喜三昧耶。
又汝藏王可悲愍,令其人俱而果,我亦羞,今借汝三年,次送回,不者我二人三昧耶也。念云:印度西藏相隔,往返途程,三年可,即就住藏而言,三年亦令藏人生功德。三年後若仍送者,去亦大益,若不者,三昧耶,今如何?自於人涕泣而住。一童子,乘持杖,至前,曰:汝形已出家何事如是痛苦耶?告其所以,童子曰:「世少利,信受稀」,我今教汝一事能依行耶?念云:昔於此未曾,今而。遂。彼曰:「戒衣任何(任何劣,但著如法衣),不俗身」,且莫。今所教者,今汝不三昧耶,而能使阿底乃至存,皆可住藏。汝明日行,可老足已,其慈悲念,以足摩,白云:乃至未安住。
老定作是言:如昨日所言,三年後送,三年之中,速功德,汝徒,皆病,安抵比摩,汝亦可前所也。老教,可如是白:依教,但有三事,二前,一是我也。我自在及佛教主,如是教,藏地又如是,送印度,抑留住耶?者父子(指佛者)若云送者,我即送回印度,若云留住藏者,其住藏;倘若者父子不授者,我亦送印度。此事垂。即入具之手也。受授,喜量。次早如教白,老曰:具如是,於佛菩也。佛菩必倒,佛菩云送者,即送,云住即可住,若不亦送。具,若阿底者,印度悉皆黑暗,以是故,僧多,寺院空,故汝徒,利益有情也云云。尊者教,金分四份,一供,一供金座,一以老首供止迦摩之僧,一份交付王,供一切僧。悉交老回,而分也。(自印度身之年,有戊寅五十七者,有庚辰者,有壬午者之三。今取其中者,以住印度三整年前往後近共住五年故)
第二目 途中降魔
次尊者主伴二十五人,精子主伴三人,戒主伴七人,共三十五人,朝密多寺已,至界。外道知,恐尊者至藏隆佛法,欲作留。有十八裸形外道,以通力至,尊者知其心,以度母生起次第劫法而之,悉同泥塑感。次至跋薄界,尊者曰:魔外道,以心,徒自衰!以解咒於沙,交付商人告曰:途中有十八外道,所感,可以此沙撒其身上,起立,汝等勿,是我其心而之也。次商人依教撒之,外道突起,商人曰:我等如何耶?商人告曰:汝等欲阿底尊者作留,尊者耳,今以悲心放也。外道之遂返。次於跋薄界行,有一散王尊者之旃檀小床,乞之,尊者曰:此是持藏送人者。未。
次日王遣人於途劫之。尊者以咒咒地,超出其前,其客,後之。次至帕跋□,拉尊跋菩提光遣迎者六人亦至。於多,大座,尊者居上,右以精子首,坐藏人,左以精月首坐印度,於二列中向尊者座西印度王位(另有起不繁)。哦日迎者,以值五金之磁杯,注酥茶供奉,又奉白色,,六人又各供白一匹,尊者甚喜。次跋薄王迎尊者至,申供。至第三日夜供三,精子,白尊者及人曰:今有波索迦,我回自性界也。是夜重病,明日寂。人怖,尊者亦示,我今赴藏亦益,舌故,藏人令精子不死之福也。次往跋薄平原,尊者所大象(名曰)授跋薄王,告曰:大王!我此大象,若至藏,藏必不能活,今授汝。我欲於此建一毗寺,寺所需之土木等物,可用其,亦可如等物,莫用物,及乘等。大王汝此象王,怨,自然消散。但此寺所需一切乃至未峻工以前,印度及藏僧住止所需,皆王惠。除此之外,吾亦不作此象值,王知之。
王教,深生喜,尊者足一切允,王子花光供尊者,是尊者藏受之最初弟子。尊者後王子,交,梵藏等事,後又依戒,尊者之功德,次跋薄毗之住持,曰天王(或天帝天增上,天自在皆可)至藏宏法者,如是住跋薄一,有立於正法已,次尊者赴跋薄界,跋薄王臣共百送。拉尊跋遣四位大臣三百迎,衣,悉白色,幢幡音,耳目。迎者口同音,,慰疲(文繁不)。尊者亦喜曰:如是白,正法依此臣之,法王拉尊跋,帝天王而也。
次大臣天自在供一音像,尊者甚喜,立刻光,云:「音自在三世依,利他故被,大悲自性垢,除生苦我,我今汝世界中,惟悲利生。」臣,各供白布一匹,尊者答人返曰:「我今至此世界,生死林中,途四大平,法王眷安否?(初一句一事,次二句一事,後一句反)」臣答曰:大天(指智光)然今承三所庇,拉尊跋及眷,悉皆吉祥也。次至能池岸,彼牧民供甚盛住七日。尊者至池岸,於池水,施甘露水,至,池中,有音像,掌中有白色哩字,字流甘露,有鬼,用,除意(施水法等)。
次大臣天慧十先返,拉尊跋曰:一切智(尊者)至跋薄,跋薄王臣承事供,歌伎,迎送,昔佛在世,未有如是者也。跋薄王子出家,曰天王,王及王子俱百,送尊者。尊者大象,留於跋薄,修毗,充梵藏一切僧所需。其王亦以王子首,一切受用悉供於尊者。今已至能池岸,一切智之眷有三大巧者,及公塘等,更有西印度王亦送(送妙吉祥金像)。之,迎送共四百二十五人,在能池岸,益有情,不久即至金殿,心喜也。
菩提光之,喜超言外,急遣人,往金殿道途,住所,通四方,聚有情,迎尊者。有情悉作是念:拉尊跋二代殷勤行,有何希有,今也。次尊者至金殿,四方者,堵塞道衢,跋薄王等,如三十三天,公塘跋等三藏法三十三如天覆地,作大善巧之,前後。特有利他大善巧者,住尊者右,精月左,智炬及西印度王桑迦,於前後。
之,共四百中,尊者於翅上,超一肘,身空,如日,光明晃耀,相好,者。前信,任令生信根,有者固不待言也。是希有,同呼云:我今依,佛薄伽梵、印度法王、五十二大善巧之珠、依怙阿底、佛教主(此五句是尊尊者),惟慈悲照我等藏地有情,喇嘛佛成熟我等,度我等云云。尊者喜曰:藏地有情,於我有如是大信,皆是大信性,希有三,慈悲受我之所化。已普而加持之。有智光之妹出家者,曰法,取上所之松石,值五十金,供上尊者。合掌曰:依怙阿底受此,少垂允,我智光追祖王之法,宏益世之佛教,身命受用,不幸遭人手,今尊者除有情,邪故,久住藏地。又拉尊跋叔侄二人,益教,迎尊者,用量人,量苦,藏地有情未知作何,念自他久住藏地,使藏地佛日增云云。尊者慰曰:善天女(天女是尊者王女),於今世三界法王阿底者,即我是也!善天女,我今藏若不建立佛教基,於印度百八寺院愧(回印度也),法王(指智光)死,未能酬也!善天女,汝等一切所,我成也。
次赴花洲,尊者告跋薄王曰:大王今,速建毗寺,使高大,更立如八像,木刻度母像、不明王像,香泥塑自在像,及垢髻像等,力之。又前存王之五十像,皆入寺。如是一切,於九月,光等事,祈告我知云云。王受教三位大善巧者。大臣天自在,急奉信拉尊跋曰:依怙阿底至花洲,跋薄王三大善巧者,回建寺,惟速迎接尊者,敬跋薄王等。拉尊跋知,急五百五十,迎於花洲,安泰,戒之(文繁不)。又以量供敬於王,供良三十二匹。跋薄王深生喜,金二百,注一中,使王子天王捧持,奉拉尊跋,王子付之,留藏地求(文亦甚繁)。
第三目 深奇法大法
王及三大善巧去,拉尊跋送一那,,供三大善巧各金一之金花,於建寺完重相拜。次迎者九百人,幢音,迎尊者至王自住寺,曰:於此藏地,其以深深奇奇之法受,以果之法受也。尊者喜曰:所深法,唯有果,本尊者,能於果得定信上也。昔有一曼德迦瑜伽者,本尊身,自念云:我以此小事不致落,稍染僧具,以是因,生鬼中,形同曼德迦。又止迦摩尸寺,有一事人,僧今日供,改作明日,以是因,即於彼夜生鬼中。又一僧中上座,於僧中,有大力,私用僧米半升,生鬼中,少力。此多已,以果,教化藏人,拉尊跋等授多法。
藏地三藏法,依佛教抉疑,尊者,何宗?尊者返:汝何所?彼若答或中或唯等,尊者亦云:我亦彼。彼所依之教理,善成立。有慧明者,尊者曰:尊者何故不自?唯他耶?告曰:我亦是佛之,故所化之意而答也。又有德慧者,曰:若=尊者自何?告曰:我所。曰:就所,然依世俗如何耶?尊者曰:如具翳者所毛,此一切法皆如是住(世俗幻。菩提道次中抉此)。又有云:境遣不遣?尊者曰:如翳(此喻下文)汝可自己察也。又云:於理智前,有法否?答曰:不。然不有二,一故不(如兔角等)二非彼境故不(如眼不等),此是非境不(有法指世俗,理智之心,故非其境也)。又有云:佛地有智智?(如佛位有否?有一派,佛位唯有,不世俗法,智慧是世故不。然佛所之色身及等,唯有情自善根所,如如意珠,作意;能也)。尊者曰:我不曾成佛,不知也。又曰:如幻迷愚蒙,汝可自。人。尊者曰:汝藏人言「中」,即「唯」亦不堪也(云非汝等所能解)。尊者又曰:汝所之「中」,如何取幻喻?藏人曰:如咒石木似象。尊者不喜曰:藏人矣!是「唯」以下之也。云:若「中」如何?告曰:如咒空,象(有木石等依,所依有,如小乘之「微」,唯之「依他起性」。),如是(指前一切世俗法)亦唯有相而已,若此所依之法(如小乘宗「瓶」所依之「微」,唯宗「遍」所依之「依他起」),就世俗亦不有也(此一方面幻有,一方面性空,二成立,若夫非幻非空之法,不有也。)。尊者未至藏前,藏人各「中」,尊者後,一人,能真「中」之者。
有重者曰:前所之翳喻,如何耶?尊者告曰:印度有一老母,其子事之至孝,後因行商他去,告其妻曰:乃至我未回,好事老母。其妻依教,善敬事,老母因食,致目明,中有,疑食至腹,遂腹中有病,恨其妻。子,母告之,子其妻,妻曰:我敬事,母自目,汝可自授其食也。子遂煮美食以奉母,母如前,呵曰:如是作,汝亦耶?子曰:是母自,可收此食(母存也)。遂延善,外洗服,目明如前,自食中,腹病自然而愈(亦如中杯弓蛇影之喻)。三藏教法治其外,教授其,慧目明,幻俱遣也。藏人教,才塞,深生希有,疑情除也。
又於,,建有三重密殿,自高,德超群,密法,自己善巧,阿底至,亦可之法。但我藏地大人,彼印度善巧,又是拉尊跋叔侄二人殷勤,必迎方好也。是夜中,一白人,告曰:我作生事理起慢,然迎尊者受量苦。汝今不知,者尚多,合印度西藏一切功德,不阿底之功德,藏人未能得一切教授也云云。未及返而化。醒後念云:定是一有大悲心者,甚善。次日迎,尊者身行,忘足。至住下殿,是供小乘像,尊者以梵,先作七支,次於一像作一,任而成,不假思索。如是中,供教大乘像,上供密像,尊者亦依各各教及,各供一。此,知其善巧,密通,教主也。慢心,殷重供,印度史,尊者不增益,答如流。又云:善巧何德?尊者曰:共者抑不共者?曰:共者固甚善巧。不共者耶?曰然也。尊者曰:吾此及此等善巧也。未曾名者甚多,慢心至此甚寂也。次尊者依律藏藏藏密典,曰:此解耶?此解耶?皆答善巧。尊者喜曰:有如汝者,我藏也。
是夜住其殿中,初中後夜,於下中上,分三修,尊者知彼未能融化一切。次日答多法已,尊者反曰:法大,然彼法,於一座如何修?曰:依各各所而修也。尊者不喜曰:者腐矣,藏地仍我也。尊者如何修,尊者曰:任住何,共,何威,皆以戒律基,修一切有情是母,一切所惟密,尊悉生,若不能合,必不得心要云云(修行之法恐繁故止)。教深生喜,云:善巧天中天,身戒,二利富,我解;我以教理炬,照汝密德,昔言教,今如教修。遂供金七次第,及度母加持。得加持,心生善得。以金八百首,除像不供者外,所有供。先善,然修行之教授,依尊者始得也。尊者造有三昧耶,之善巧。尊者曰:今我翻也。示其首白曰:我白至此矣,稍修也!尊者教其莫放逸等,奉教,其於楣云:「若於此室中,起凡愚分,法,裂百瓣。」如是一修行,致本尊身等云云。
次戒,拉尊跋等曰:尊者住藏可一,法者,宜急之。拉尊跋供金三百曰:今藏地有情,以善知所受故,於甚深大理,依自妄分,互相,除彼疑。後依共乘二,教二,密教三,慈尊及猛教授,一切大乘深,文少,如自所修,作一善。又佛智足集密之教授,造一曼陀主音修行,尊者曰:藏地已有猛菩之,彼好者不可得也。然依所,造菩提道炬,疑。又造音。(此亦甚不)拉得王亦出家(菩提光之父)。又一切出家安立於戒律,一切密咒士,安立於三昧耶,一切居家,安立於戒,像未光者光,者修茸,一切善,建。拉尊跋音身,上座金海依尊者教授得大神通,如是益有情也。
阿底尊者卷三
阿底尊者(卷四)
第四目 赴拉
尊者住王寺六月零二十五日,足拉尊跋之心已,跋薄王及三大善巧,建寺,尊者光,尊者遂至金殿寺。戒欲送尊者回印度,但此未本尊及所授之波索迦,念云;非瑜伽母有所欺耶?
其大善知敦仁波卿,本者,生北方,姓氏曰,次甲辰(宋真宗七年)。其母先,又娶室。一日母乳,童子打牛,牛走乳,母痛打之。童子幼,心力殊特,念云:此,不若他往。遂家,往他食食,自供以求。次依(地名在前藏)漾勤波受五戒。十五,有康地大德菩提童子(有作自在童子)欲赴印度者,已生信。次大德西至跋薄,住一而返,又於玉如(地在前藏),其後。大德告曰:汝明年可康地商,若今引去,恐他人童子也。次年十七,商人至康,依大德十九年,善巧密法。初依,承事,常涕,唯未髓而已。凡大德之牛羊(他人供者),牧於山野,夜持弓箭利,乘一善,行防。後於一日,法,智一切,法增波索迦之名,遂遍於康藏。
敦仁波卿念云:得此得有暇(暇有八,有十,如地)之人身,必修一真佛法。但所者,足不足,印度之大善巧者,能自言不待者,方善。遂依印度三藏法刺(即念智法之名,此功德甚重,恐繁不)梵文。次年三十有八,大德菩提童子告曰:今可父相(授尊者也)。匹,遂西上。云:哦日拉尊跋阿底尊者藏,不久仍回印度也。敦仁波卿,而生信,自北路行。至前藏喀梭曲,以法教化彼之官(呼穹,未知正),彼供惹真阿若,留供。敦曰:汝可改此行,建宏法所,明年有善慧至,彼宏法。我今暇,急往哦日大善巧者,待我回,受汝施,更於惹真建寺也。次往朝之漾勤薄,又往藏王出家之菩提王,曰:今哦日拉尊跋迎尊者藏,我今其此,大德迎也云云。次迦瓦(姓)迦自在曰:我奉函座前,勉藏人,往拉朵(哦日附近地名)迎接。迦瓦曰:汝可力迎,我往迎也。次回家父相。次依北路西上,至三叉路未知所往,忽有一至,示其正路而。去次又迷路,忽有一鹿行其前,之,得大道。
尊者住於地,度母告曰:今三夜至第四日,波索迦到,可加持之。尊者灌瓶等,至日遣人俟迎,午前未至,尊者往村中受。去後至,人曰:稍待即回。曰:大乘,那前後宜前者。遂赴村中,遇於衢,急急。尊者手摩,吉祥,次返住,灌加持,授妙吉金像(此像最有加持,西印度王送者)。仁波卿以三事:印度有如何大德?以前所,可入道否?若依尊者如何?尊者告曰:印度善巧者甚多,即我藏,印度邦伽每日出一得成就者;汝以前所,未能入道,唯承事入道;今汝依我住,汝是我本尊度母等授之弟子,我此承有加十持也云云(是壬午,年三十九,尊者六十一也。)。
是日尊者之施主,供酥油一,化而注通宵,供尊者前。自是以往,乃至尊者寂,骨供於惹真,酥曾未缺也。次依大部律,隔幔未近者同室宿犯之,是夜尊者同室,教授。尊者三日後起程返印度,申赴前藏事,未蒙允。因前那阿
迦上座有誓,亦欲送,拉尊跋尊者住藏,但亦未敢申,亦不能太。然仁波卿智力殊特,另方便,尊者前前藏拉、桑等殊道,如等像,僧之盛多。白云:彼等皆尊者藏也。尊者之甚喜曰:如是盛多之僧,任何亦得,世尊授有阿住,定有而疑也。向藏地。又曰:彼若皆我去者,我亦有誓,不僧教。之遂重赴藏,尊者。急止之曰:我不能赴地(云我不敢地),我阿黎上座有誓也。奈何,遂函告前藏(信是十九文)迦瓦,述尊者有赴藏意,宜速迎,自己尊者赴跋薄光。
想急行,想延,尊者之像等物,不放去。尊者仁波卿、戒、西印度王等共二十人。至跋薄已,又建四座外道之黑塔,仁波卿建一大白塔曰吉祥塔,尊者及仁波卿像,塑拉尊跋及像尊者大像,跋薄王送哦日迎接,如是光凡二十二日始。次回金殿寺,有情法而住。前於跋薄欲送尊者返印度,值得三兵,不能遂,心甚。尊者慰曰:心不必,能者罪也。喜曰:今赴藏也。尊者曰:那跋弟子智生善巧者,有猛菩派中所之一法,未能得,意甚悔也。其事。尊者住芒盂一年,建立白寺,待藏人迎。
迦瓦迦自在,奉仁波卿信已,依信中所列之人,一一猗集接尊者之事。信中未列枯敦尊主永仲,然枯敦梅(在拉南)一切僧之上座,善法俱舍等,冠世,名善慧仁波卿相等,人共枯我(我是善慧姓)三也。枯信未列及,深生不,欲先往迎接(之,或云忘,或曰罪),遂先行。枯敦先去,未散久延,亦即起程(枯之力可一斑),先後至。尊者甚喜,枯敦曰:汝信中何不我名列入耶?曰:大善巧清,美善慧等(是信之文)等中已有之。枯曰:我是等字中之人乎!愈不喜,恨念起於此也。
第五目 拉途中
藏人,心法,尊者令供。藏人花一,多糌粑,自以供富盛,尊者之曰:供太劣,心不能,全利益。遂白曰:宜重。次戒另妙供方心也。
次趣程赴前藏,行至跋摩跋塘,有格喜阿若者(此是後之)生於康地,自在幢(宋真宗十九年次丙辰生,神宗十五年壬戌寂於惹真寺,六十有七也。),欲往跋薄朝停跋,途遇尊者,供。曰:我欲往喇嘛停跋前,惟加持,途中留。尊者曰:有之,莫行,我汝法食可住此。白曰:乃至我此受用未不敢受食,惟法。尊者曰:食我食有法,不食亦法。遂具供尊者,任香,不入法,唯修行之教授。次至拉朵,供敦永仲、迦格瓦、之格瓦勤薄、迦瓦迦自在、枯敦尊主永仲、善慧六人共五事,於尊者。方便及慧,以一支(或有方便,或有慧)成不成佛?菩律所依,不解戒(受菩戒先受解戒否。)?未得金阿黎之灌,可密乘否?未得灌,可否行密咒之行?尊者曰:汝等不具心力(智也)彼尚多,拉尊跋途已,於菩提道炬中,汝等所者亦有之。人取之,抉已,才遂也(途中事甚繁,今悉略)。至甯,三月安居,中,格喜兄弟等密乘所作部之修法、音之修法等。格喜法自在(是姓,下三字是名,上二字善知)修持六月,十一面音身。
次音忿相修法(明王等法也)甚深守,尊者六字明,曰尚不足,遂不尊。仁波卿易修而有大加持者,尊者十一面音。戒有力者,曼德迦。又近成就者度母。格喜瑜伽者,生於康地,姓永,名菩提(菩提,於宋真宗十八年,次乙卯。神宗十一年戊午寂於惹真,六十有四也)。後,母告曰:我生汝惟令出家也,今可出家。依母教出家近,住教,事繁暇修行。母又教曰:住此益,可往藏中求。珍帛,送三日程,曰:「入藏遇善知,遇已受,受已教授教,教已如理修行教授教之法,修我亦生汝前,母子同修一切智之道。」已而回。次西上,遇尊者,尊者知是法器,已,建立三昧耶王,念至一千八百片遍身,自此尊者近住之弟子也尊者住後藏一,利生不可。
次行至根巴塘,尊者曰:拉山上,有旗等之,有何也?藏人述拉之事,尊者曰:彼之上,罩三霞光,多天子,供也,我等亦趣彼行(此是天眼)。次行至荼那,尊者以衣覆首而行,其故?曰:此
山以五所成,生心。次至如,有一新,已起信,摘首供,回家,家人起,新投河而死。尊者行容,知其事,曰:我女可悲也?遂住五夜,彼女故,建趣曼陀印塔甚多,曰我女心已足矣!又在如,有德者,供酥一包,尊者彼手有相,大悲念法,未久身。次至朵地,住於北,尊者曰:此出一具希有妙相之菩。
次住桑耶寺,,尊者思盥漱,瑜伽其面而知,急下取水以,人笑:菩提康呆子,可供而供水。曰:菩提似呆有大慧。尊者甚喜曰:阿梅(是瑜伽者之),唯一印度人也。次至桑耶,住北迦洲(寺之名)拉尊菩提王施主,造次第等。次赴迦曲,枯、我二人中六,密乘不共教授多仁波卿,人法尚。有二童年,至尊者前,一曰:欲看水遍三摩地否?尊者曰:欲。自眉化水,次全身俱化。一曰:欲看白色遍三摩地否?尊者曰:欲。亦自眉白,次遍白,次定起仍收於眉。尊者曰:三摩地善。次往朴,彼二後至,一曰:欲如幻像耶?答曰:欲。一像上,有三世佛十二相。一曰:欲如幻三摩地耶?如前答。一度母像,如真。尊者前,唯一求寂。次早僧食,求寂遍中未彼二人,白尊者曰:此二人何往?尊者曰:彼等不入食,是地神神等供也。又尊者於上殿行,有一老尼尊者行於空,言於瑜伽者,瑜伽者告善慧,尊者,尊者曰:尼目也。
又一中夜,尊者及敦瑜伽者住,尊者曰:否?白言何事?曰:我印度弟子祈之。敦用手擎之,未能也。又有多人,聚桑耶北迦洲,心法。是晚善知曰:今日成多菩。尊者曰:若云心,一人亦未能也。其故,曰:三供故。白云:若可不也。尊者曰:不,藏人。次藏中善知,欲二合,枯敦欲迎尊者赴雅(地名)遂地方功德,利生事大,夏住拉(寺名)冬住塘摩伽(平原之住或寺名)。尊者,枯敦遂於中唱云:今尊者赴雅,欲二者,可雅也。敦知枯敦慢盛,必上妙承事供,遂私藏地善知曰:汝等可尊者赴塘,今去雅,然枯敦慢大,未必能好承事供,我方便回桑耶,汝等可以上迎也。藏地知悉皆允。
次尊者赴雅,住塘摩伽,枯敦供金百(金),二合,及辨法法性等教,曼德迦修行方便等密法。次枯敦自住拉,果不殷重承事,嫉恨敦,瑜伽者。瑜伽白尊者曰:今枯敦亦,不近住(不者也)尊者不。再三之,尊者年越六十,其皆白,去其帽置首於瑜伽者之臂告曰:我生於印度方,汝生於康地,是以往生之而相遇,今我亦如是,汝能放置而不,近住自可不也。瑜伽者泣曰:若者乃至住世而近住也。尊者曰:陂索迦,能有如是好心之人也!
枯敦有千人,尊者徒不三百,所有供事悉是微劣。尊者曰枯敦如王,我如黎庶,枯敦受用如叨利,我如鬼城也。敦白曰:枯敦有所不喜,我可自回藏耶?尊者曰:近事去我亦去,近事住我亦住。未去。又白曰:枯敦必不放尊者去,善方便始可,倘若放,可往塘,山有林木,地有青草,至冬,百花敷,欲赴彼也。尊者笑曰:我有令枯敦不之善巧方便,今可即行。是夜徒,料理行,未起程。尊者遣人曰:汝可往枯敦,告云阿底已赴藏矣。尊者地以定力加持之。其人奉尊者教,往拉,上已,未能登山。人之,欲告枯敦,是日枯敦有事,不欲,其人曰:汝今而住,尊者已被敦去矣。枯敦言大,急往。名黑,先枯之即至其前,是日偏不受,久之方。徒人急往追,枯告曰:拿住敦可重打之。
尊者至之渡口,在前行,今恐枯敦作不利益,敦遂先去。次尊者亦登舟入河,枯敦一人追至,急呼曰:何故弟子亦不告,不念我耶?尊者答曰:何不念我耶?枯敦太猛,一入水,枯敦死。枯敦又怨瑜伽者,不告。重尊者返,尊者曰:大善巧者莫作是。枯曰:若供。尊者摘帽,之。枯敦,遂帽供而返。
是夜敦住迦曲,尊者住地。次赴桑耶,梵文,尊者曰:印度三遭火,印度者,此多有之。抄明中、等,寄回印度。住桑耶,有阿喀格喜施主,八千。喀穹遣人迎敦,敦告曰:我今暇,尊者住世,承事最要,我尊者死(尊者寂之後方可他去),是後若.受汝供。信三十六寄往,又寄妙吉祥金像,防彼不信也。
次有榜敦,以二百匹,迎尊者赴拉。尊者牛之甚多,世人大欲。弟子曰:此等何不之?尊者曰:汝等不知,父母可耶?次行至桑耶之山住一夜,尊者曰:老可悲也!次往之,有一老前足陷入石。次至皮(寺名)住半月。次善慧往拉,大悲尊出迎,化一俗人曰:善大善巧。已而去。尊者急下,彼已去。人其故,尊者曰:汝等彼人耶?答曰:耶?尊者曰:彼是本尊大悲,欲未及也。次至大招寺,朝尊像,尊者曰:此是真化身也。命印度,尊像,已,尊者之曰:不同。之重,重七次,尊者曰:今仿矣。遂身供,本意寄回印度未遂,後存塘。尊者住喜光耀洲(今室已),四方之知,密量法教。又善慧首,中心清辨自,其教授,略二,呈瑜伽者。瑜伽者曰:如私教我者(尊者曾瑜伽者一人),未免太深也。
第六目 卓拉大法
尊者住拉,希有相甚多。朝遇量瑜伽母,亦一大阿,拉是一大尸林,特修密法之殊。尊者喜幻(大招寺)心足,日月旋,住中修行。
善慧,前在桑耶空旋之事,今特留意之,尊者空旋,足不至地。白尊者曰:前桑耶老尼,所清,尊者於空中旋。尊者曰:印度亦作是。敦首,藏地善知,佛之教授。尊者曰:有善根,更大於旋者。印度有大城得成就;寺院得成就;音殿得成就等史,旋之教授。又旋,忽念云:法王菩如何建立此寺,何能得一史耶(殿是藏王松薄所建)?一狂著一破衣,大欲足,他欲而施,尊者曰:至屏告。至屏已曰:欲得法王建此寺之史耶?尊者知彼是自性瑜伽母,遂想供,答曰:所也。告曰:若者可自瓶相柱,量工半有之,莫告他人也。
次尊者欲取,彼有一大守藏神,尊者曰:若唯於今日抄容取,不不也。尊者允,遂取出。是日瑜伽者及敦等,四人力抄之,大半完,稍未全因墨不便,故字多不清。是交瑜伽者收存,今第五世喇嘛所著之大招志,即依於此也。又一晨,尊者瑜伽者曰:有一瑜伽母行也。白云:何故得知?曰:天於空迎。曰:瑜伽母?曰:哭笑之是。瑜伽者急往之,彼人已去矣。尊者住拉一冬,次菩提本赴耶跋。菩提本首,有七知,密法。
次有漾尊阿廓跋,承事供,求教授,尊者曰:善男子,汝量短促,所知繁多(所知,云法)汝可修也,修能多知,少解云云。又有一尼,承事尊者,是日去世。尊者告瑜伽者曰:彼尼已死。白曰:昨日尚供,今日死耶?尊者曰:死已生天,今恩供也。
敦,往供具,得甚多,供尊者,金一百八(以九一)二十一首,一切供物亦共百八。尊者自藏地,一日之供,未越於此者。敦尊者之功德,成,造文之。尊者曰:我唯德耶?遂自略述苦行求法,一修行等事。教曰:汝等不行,而得深法,有大利益,善行之。又略陀波、法上菩、善童子等事,曰:承事者,所欲,然有大因也。(自己之故)。
次迦瓦迦自在,尊者赴楞跋(地名)住一月。住彼,尊者忽下座,曰:何事?尊者口念「南佛陀耶,南摩耶,南僧迦耶」,曰:近事,有一大之「非人」在此,降伏也!有「非人」名迦,欲害尊者未遂,尊者修明王法,降伏之。次回耶跋。後受榜敦所赴塘。藏地大人,悉至塘法,疑惑,一切居家住於戒,一切密士住三昧耶。之,一切道俗悉安立於三,尊者「三依者」。(尊者昔「菩提心者」,次至哦日果法「果者」,今「依敦」。其法派曰「迦」者,是後之也。)
又有漾那穹敦等四善知,宗派,尊者略述根本,告曰:彼皆是分,於此短,分之不,集心要也。曰:心要如何?曰:以悲心,遍於五趣一切有情,不忍其苦故菩提心;成彼故二;彼所生善根,回向共同一切有情;次修外一切法,如如幻,如是一切心要也。有名者,尊者,不加修行成佛之方便。尊者曰:我亦也,然不二之佛非我所知。藏地知欲教授,漾那穹曰:任何法,尊者唯教修菩提心而已。尊者知曰:漾那穹,,印度亦有一如汝之喜教授,不喜修者,彼亦不信菩提心云云。
又敦自己所解月派正,白尊者,尊者向方合掌曰:在印度方唯持此,藏地有如汝之大有情,福不薄,我藏也。已教授(「教授」至方,尊者之月派,至此始明。)。忽於一日,尊者曰:汝云有花本冬日亦花,今花何在耶?敦遂尊者至平原暖,取小花草以前言。尊者喜曰:汝可方便之,不成妄耳。供花之福德,然有毒之花不得供三。又地花,是青之,唯以大不能放。尊者又曰:汝既如是花,加持此地令花放也。(以尊者加持力故,塘之花,多非所有。)。
又一日尊者曰:我今日不人,莫放人。是日有一人是印度送供者,收其供物,彼之背中,忽出一爪,直趣尊者,握尊者之背壁,未能害。尊者此印度外道,恐尊者宏藏地佛法故作留,然未能果也。又一日有印度二小乘,具十二杜多功德,尊者,法。尊者「特伽我」受,「法我」,彼二人急覆耳白曰:阿底莫!恐怖!恐怖!尊者曰:未能集聚殊,不堪「真空」之,但以戒清所至也(小乘果亦通「法空」,是月派之深,菩提道次中。)。次尊者印度之弟子等遣使送供者至,尊者印度有何希奇新事?彼云:所,有一瑜伽者於大城建一小室,修十二年得大成就,在化身量,依慈悲而法。又有一瑜伽母供五曼陀,曼陀出生花,花七日不萎云云。
格喜阿若者,住仰迦摩修法,忽於一夜大音,後一大,自下而螫,急祈於尊者,忽不。次早尊者至曰:夜何故呼我?俱白上事,尊者遂守瑜伽行者,不明王之教授,於阿若者(此後法等事甚繁略不)。次戒假修,翻等事,以敦代之。三月後有敦格瓦等善知密法,敦即函共之。是集菩、集、入行、道炬等。次上中下三根等法,尊者曰:彼等法汝自善巧。遂未更。此後住藏中七年五月,未,有法,皆以歌代之。
依教者,有法界歌、出流歌、六歌、菩提心歌等。夜分多於空行母之中依密乘深歌,有金歌、行金歌、修金歌、金法歌等,蒙之。次仍假修。尊者稍病,供本尊,本尊身,病患悉愈。之,尊者住塘,本尊身不可,曾於一月十五夜,三世佛菩身,自是以往,每夜初分,必缺。又於一夜中有女之,尊者念云:此不可,遂目不。彼曰:是汝母,汝亦不耶?尊者曰:我母不在此。告曰:母度母亦不耶?尊者忽醒,度母住空中,以珍其身。
又一日瑜伽者食,尊者仰面空,口呼勒!勒!未能奉食而退。次尊者如前而退。格喜敦曰:阿梅莫使尊者冷,尊者慈氏身,我等未能也。次食至冷,尊者告曰:持我食。前,尊者曰:今日,文殊及慈尊,空中,大乘法,金手防魔,天子,今彼也。尊者自定墨,次召印度之大善巧者色彩,此像後存塘。尊者曰:佛之身悉是金色。曰:若何故各耶?曰:伏彼彼有情,所各也。
阿底尊者卷四
阿底尊者(卷五)
第五 尊者之寂
第一目 寂前相
次尊者敦曰:一切大乘,猛著等法,三世佛菩之大道,今付於汝。曰:人,大乘密咒教授,如何故此而授我耶?告曰:除汝之外未得付之所也。一日敦尊者之而去,尊者亦出外曰:已至矣。曰:阿底於壁著耶?告曰:印度亦作是。又尊者寂,凡有行止,地一肘,共。
次尊者曰:天供我奏音否?敦注未(希尚多)。又於一日,尊者曰:我自都史迎,我今亦往都史多天也。敦言不,急奉函,至。值那跋弟子智生者至跋薄,不久仍返印度,之,尊者曰:前於跋薄,言那跋弟子智生,有者(指猛)教授,未能得,今未忘耶?尊者曰:念之。白曰:若彼善巧者今在跋薄。尊者曰:然如是,我今已老,力,次有汝者,去。此中共住,我今十月,亦往都史多天慈尊座前教授教。然始,唯自伴,我等亦不能常共住,汝必往。言涕泣,次白言:恩是我住此,受一切密法要,今去不理,我不去也。尊者曰:汝送我此,我一切法,汝悉通,汝去不理,然大乘密教,多留,汝必去。於此中(未行以)可供莫,祈於我。供,殷重祈,一月,有菩提及迦慧者至,述前之善巧者,住跋薄,唯速去,彼仍返印度也。白尊者,尊者曰:我亦往都史多天空垢天子,汝善我像,我自都史此加持,汝常供祈。今一月中,尚可前供也。夜供又月半,尊者之弟子,吸皆集。共相曰:今不住世,我等之中任持之教耶?人未能答,曰:一切教中,皆功德由生,承事,我等人,如者,任持尊者法,亦唯耳。一切人多不喜,於言故亦不。枯敦曰:如敦者,何能任持尊者教?阿底之教,是枯敦我任持而已。其所,都如所也。瑜伽者自念云:以少福故,唯事未能修行。尊者知其所念,曰:若以身意三,承事,不另求所修也。後格喜阿若者曰:敦阿黎,瑜伽阿黎用人,唯我修,然所功德彼二人高上。
恐彼善巧速返印度,又恐尊者速般涅,二苦逼切,形容焦。尊者告曰:今可去矣。含悲祈而去。藏中知有忍置尊者而去之,敦返呵之曰:於藏地恩大者,尚有能越於之上云云。
第二目 涅
尊者寂,弟子根器品各留一。瑜伽者及阿若者,欲望令自居,曰:此後如何耶?尊者曰:心世(心放世八法也),於此末莫敦。彼二教心稍稍不安,白曰:同依法何故使依彼耶?尊者曰:是我加持也。次尊者尚有金,欲遣瑜伽者送往印度(前已送次),曰:「病,喜施施,涅,心依伴。」瑜伽者即悟,私敦曰:尊者今欲遣我送金印度,然尊者去世恐相,不差遣。敦曰:我之。次於言之,敦白曰:瑜伽者我等尚作事,惟此次莫遣!尊者曰:彼意善,事能成,故彼去。敦瑜伽者曰:尊者必使去,惟依尊者教。遂吉日起身,於未起身之前夜,自念必重尊者之分,通宵涕泣祈,目俱。行者,尊者加持金囊,告曰:莫此金,途中有,必不能侵。
瑜伽者依教,商而行,途中暗被他置於屏,於食,有犬主。次人所,河岸待劫,瑜伽者至,皆昏睡未而。次至跋薄住宿民舍,尊者寂噩耗。跋薄,有舍其舍者,舍主所得。彼等尊者寂,知瑜伽者是尊者所使,必持有,恐瑜伽者私去,遂夜其室。瑜伽者悲彼愚人,三物,遂於通夜祈尊者。次早行,金藏衣袖,故布帛而出。彼等取布帛,瑜伽者已去。次遇印度王使,交彼印度而返(印度法正,王使依教奉行也)。次敦白尊者曰:我依耶?尊者曰:未有汝之善知,以藏善知。乃至未得神通以,如盲射箭,莫作他事,唯作利益佛教之事。教在於僧,僧在於持律,造持律之人也(宏律即造僧,有僧即利教,教住有情益,故通之菩,倘欲欲有情,必律著手。若非者,如盲人射箭之喻也明矣)。又令敦建立寺等云云。敦祈後世相遇,尊者曰:此生之後不能相,然有相之也。
尊者金位永分易二死,然化度,依惑有情之,於甲午年九月十八(宋仁宗三十二年也,有僧乙未八月十八者)置色身於塘,受化身於知足矣。
知,皆敦,尊者如何安至?曰:如大涅。遂以火化(希有甚略)。人食,枯敦念曰:今敦持去,我全自在。遂持取骨少,印小塔枚。次敦於牛乳注以香水,取骨一一略浸水中而收之。敦念云:若能得尊者骨及,少分像足矣。人欲,敦心不,然智深量宏,未不喜之相。中度母告曰:汝之所求者,我也。次第四日,迦瓦迦自在,乘一白涕泣而至,知己意能遂,遂匙付迦瓦手。迦瓦是枯我三人共信,彼有所教,所。迦瓦依意之,大中,敦曰:父骨子收,尊者之骨,汝收也。梵理(此二字指),故亦汝存。又金洲大像,尊者最珍重者亦敦。次金洲大所惠之金迦佛像,授枯敦,枯敦意在此像正符其意以敦所,深生喜。六字明王像留瑜伽者。不尊像阿若者。八座塔等,善慧(事尚繁)。
次乙未年,敦八千一遍。知亦就各自所善,一。又尊者建立殿堂供所。
第三章 事流教法增
事流者,尊者之高足遍於印度、、跋薄、哦日、前後藏地,各具殊功德,宏尊者教;然最要者,敦一人。住塘,尊者一百五十七所之教授,者,授者授,密者密。首梵名者,有六千四百七十五,前後所者尚。敦亦以三至,事如佛,尊者亦教法遇主,瓶。一一,皆具不之承,教理之依止,有加持、有成就,非造、非分,故此派之教授,可清吉之矣。
又敦前住耶拔,自念末世有情,情深厚,今在世,必一永利有情之教授也。遂日日中,法,以之,次集成,曰答摩尼曼(全以答,是教授之精,分二十三品,可十卷以上)文供有云。
菩提 摩泥鬟,敬大悲尊,敬尊,敬所信天(天指佛菩等,非世天神)。一切疑,殷重修行。睡懈怠,常精。念知不放逸,常根,夜三中(各三也),心。己,莫求他犯,密己功德,人德。利恭敬,高常,少欲知足,酬恩德。修慈悲心,菩提心固,十不善,信常固。摧伏忿慢,具低下心,邪命,法命存活。物,以。猥,住阿若,,常防言。尊教,恭敬承事,於具法眼人,及初者,起大想,有情,起父母子想。罪友,依善知,不心,趣安。悉著,住,不得趣,解命。若安法,常力,何者先作,即先成,如是悉完善,不俱成。常罪喜,若生高心,慢摧,尊教授,若生沈心,慰心,二修空性。境生,如幻化,名,如谷,身生,昔。住,如死鹿,自其身,而住。常住志,懈惰心生,自呵,念戒禁心要。若人,和正言,怒容,常含笑住。恒人,施,一切嫉妒,他心故。一切,常住忍辱,面喜新交(面喜,背後訾,初便交,日久返疏),常自安住。人,以敬重住,教授他人,具悲益。莫於正法,解欲,十法行中,力夜。三世所集善,回上菩提,福施有情,常起,七支大。如是,福智二,二障永,不空得人身,上菩提。信戒,及,有愧知才,慧共七,此最利,是七,莫非人(非法器之人)。中言,居心念。印度波耶,然智藏所造,菩提摩尼鬟。
敦法,善慧,住桑寺,五百弟子演法。一夜居桑林,文殊菩身教曰:汝善巧一切所知,然未得至扼要,可徒,安於思,自往耶跋深;今法王及敦,照生死大海,夜中造答摩尼曼,如金珍。遂全俱述告知那不。是希有,法音(已不忘一字),深生喜,如登初地,身力,心欲起。遂入中,教授教。告云:汝等可自精思,我今欲往耶跋,二三月中法,如有要事,今日抉。此後乃至未回,不可造次多事,往求,增加散。我今年老,希求後世,如有信敬依我教。今唯慧幢往,一切所,由彼送。如我未,倘以欺,妄言有事求等等,此是魔,必制(原,恐繁不)。五百俊,悉生疑念,往日心性慈和,曾不降,昨日居林,今日忽示猛教,言既,留,唯依教而已。
次日日照西山,一牛物,自乘一牛,唯有慧幢事。行出山口,村人之,悉生疑曰:往日出行,五百行,不一人,此何事,以至如此?急入桑朴,告。至耶跋,白文殊教,此之因。依摩尼鬟,敦往昔本生、如何除疑、如何殷重修行等。「昔句」得二十生因。次「住」等四句因,有迦瓦迦自在,戒,敦之施主,霞等在。上至尊者,口敦功德,枯敦,於殊境,作非理罪。敦返枯敦功德,止人。戒迦瓦曰:汝可彼悔罪,彼受汝。迦瓦自不堪其任,返戒往。亦不堪,仍敦自己慈悲方便教云云(述敦化身等事)。
霞,作商人,赴塘摩,述敦之德,訾枯敦之非理。枯敦知,入寺,敦住耶跋,善慧等恭敬法之情。霞亦不,述一切,善巧方便,折伏枯敦之高慢。枯敦深生敬信,追悔前失欲往耶跋,悔罪法。次日入,假曰修,不,倘有者,重罪不恕。述教授。徒之,亦唯有依教而已。次早未,一,一物,徒步而行。悔前愆,善慧之,往昔,同生,作非理因等事(如是等希有可卷)。不繁。
次尊者寂一已,敦欲他行,善慧欲尊者骨少分。敦告曰,尊者骨,我二人可各建一塔供,汝塔成,可遣戒,骨,我分,今存我。次敦引尊者之三犬(尊者前在跋薄途中,三小犬,人育,悲心持至藏。尊者寂後,敦之)持黑白二牛毛,赴桀摩。瑜伽者送金返,依共住。次受喀比穹所,赴惹真阿若,建立寺院,印度善巧□,立尊者之塔,外塔形,曼陀。善慧,依敦塔,立一塔,遣一戒,尊者舍利供。枯敦之,亦建金,供金二像(人建塔等事尚繁不)。後多,唯惹真者存,藏地有情之供也。
敦住持惹真共九(七整年),利益有情。高足五十人,其中最主要者,朴穹瓦童幢、博朵瓦明、哦瓦戒然三兄弟。宏法,遍於全藏。至今藏地教授,唯以迦盛,故曰「有持行者,此便住世」耳。
依略少分,若有之士,自迦雷邦(可六七十卷)、迦宗派源流等,阿底尊者共不共之德,藏地佛法中之事,或可全矣。
阿底尊者卷五
法海深非我境,文失悔除,
福施有情,速上微妙智。
附:阿底的佛思想及其西藏佛教的影
胡
阿底尊者於西元九八二年出生於(今孟加拉卡地),是迦耶那利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出生十八月就能「佛」文句。十五,能以所正理滴的道理降伏外道。年二十一及通一切明,尊者幼年不王位,事,遍,法,所依止的名中得成就者有十二人。他依止黑山寺侯笈多受大灌一切修行教授。又依止已得成就之阿哇都底大七年,修明禁行,得三摩地。後由於的勉及在中得到迦如的策,遂於二十九依金寺大部上座戒律出家,法名吉祥然智。阿底意「殊」,是他到西藏以後,阿里藏王他的尊。出家以後遍三藏教典,依止法十二年,大毗婆沙,成十八部共同崇敬的上座律。以後又到金洲(今答)地金洲大,修空有派所修菩提心教授。回以後,住持毗尸寺,兼任十八的住持。
阿底的佛思想
阿底尊者的佛思想可分三方面:
一、中正。尊者是宗於中系月一派的解的。印度佛、清辨、月、命等大都是承、提婆的中,但於名言中不有自性或有外境,不同,因而生不同派。清辨破唯,於名言中建立有外境之宗,此派名「部行中」。命於名言中外境,此派名「瑜伽行中」。月中解中,唯佛解父子(、提婆)意趣最殊,所以月宗佛的中。以後中多佛、月之,後西藏佛教的嘉派、迦派、格派也都宗月的中,同安立了中成派和自派的名。月的中成派。此派其所,破所,而自己不另外立宗,唯在破他中自正理,成立自宗。如破「自性有」安立生死涅。就是所的「性空起」。尊者所著入二、中教授等均述此。
二、修菩行。大乘修行首重菩提心,尊者特依金洲大所菩提心二修法,即修七因果和寂天著述中所「自他相」修菩提心教授,由菩提心引行心,受菩大妙行,菩所有。些教授具尊者所著行、道炬、菩提心等。
三、行重。阿底尊者三藏、四部都可以成一特伽修行成佛的次第。佛所法,重在修行。尊者佛法三士道,即下士、中士、上士。下士道又名共下士道,即不著世安,念死常,畏趣苦,行十善,皈依三,希求後世生於善趣,於人天乘。中士道又名共中士道,即患三有,出心,四十二因,流苦,,希求自利,得寂,於乘。上士道,即菩提心,利有情成佛,六度四菩行,希求佛果。大乘菩然不希求人天福、二乘果。但修行的次第,也在修下、中士道的基上菩提心,引行心,行六度四,循序,然後由入密,直至成佛。就是在一特伽身中修成佛之次第。尊者在所著菩提道炬中此。此是阿底思想的精,密教,具深派教授,以心主,到成就佛果的次第,西藏後弘期佛教影甚巨。
西藏迦派的生
尊者一○三七年受藏王耶喜哦(智光)、曲哦(菩提光)迎入藏,一○四○年印,一○四二年到藏。西藏在朗法之後百年,佛教情,混。在家出家都不重修行次第。有的只修密乘而教;有的只重戒律而訾密法。密二派形同水火。尊者由後藏至唐薄伽、桑耶、塘、拉、耶巴、盆宇等,有佛化的地方事弘宣,有佛化的地方多加整理;一些邪旁,疑惑垢,都以正理喜令;尤其邪行密法因果之流,特宣果,令邪,皈依三,入於正道。人尊者「果喇嘛」或「皈依喇嘛」。中西藏後弘期佛教得以正地展,尊者的功是不可磨的。
尊者在西藏的出的弟子很多,但最盛名的推敦巴.瓦君。尊者在被迎到西藏弘法的前夕,曾度母,以徵兆。度母指示去空行母,空行母:「若往西藏有益於正法,特由一婆塞得利益。」敦巴正是菩指示的一位居士(婆塞),他追尊者十五年,尊者把所有一切密教授他以後,於一○五四年寂於西藏塘(世七十三)。尊者寂後人都依止敦居士。敦居士偕人於一○五六年在党巴地建振寺,是迦派的根本道。迦派遵循阿底之教授,其後因授的方式不同形成教典派、教授派教派。
教典派由敦巴的四大弟子之一博朵瓦出。此派承阿底尊者「一切都是一特伽成佛方便」的思想,因此一切教典都是此派所依。
教授派又有三小派,即由蹲巴的弟子哦瓦所的名四教授,瓦所的名十二起教授,由阿底的弟子大瑜伽所的名二教授。大瑜伽密卓巴哦瓦。哦瓦又密朵巴宇瓦,由朵巴普遍弘成文字,主要述尊者所宗月的中。此派遍依大乘一切典,但以,曼,寂天集、入行等主。法之修心、孔雀化毒,慈瑜伽之金歌,金洲大菩次第、除分等(上三人均阿底之)也此派所依。金洲大七修菩提心教授阿底,阿底敦巴,敦巴博朵瓦等三人,以後到伽喀巴。先是自修,後又分成七科大宣,遂成著名的七修菩提心教授。
教派所教授名恒住五念:一念皈依,二念自身本尊,三念言持,四念生父母,五念心性本空。其主要本尊有四:迦佛、世音菩、度母、不明王,於佛;教派所尊法就是「三藏」。四尊三藏名「迦七」。尊者密敦居士,代都是,一直到根敦珠才弘於前後藏。
有人以迦派有密乘教授,是不的。尊者授密法,不在普密法,但敦了密乘四部教授成就心要教授,敦成了密的人。所以尊者不是不密法,迦派也非有密乘教授。尊者名著菩提道炬中有「由入密」的教,明迦派是密重的。
迦派西藏其他教派的影
迦派的班也素巴的弟子泰巴迦法。他的著述中所共大乘道一切修法,完全是依迦派教法而的。
迦派的始人巴最後一次到印度,曾尊者,尊者了教授。迦派另一位大波拉最初南巴的弟子宇瓦迦派的教法,南巴是尊者的弟子。波拉以後拉日巴大大印,他著有道次第解明迦大印的混合修法。波的弟子卓.帕磨珠巴格西朵巴迦教授,也著了道次第。自是以後迦派的大德很多都受迦教授,一切行持也是尊照迦派的教法。
格派始人宗喀巴南喀和曲桑布位迦派道次第,成菩提道次第和略。部的容以文殊菩所「至要三道」(出心、菩提心、真空)基,以阿底所三士道教授修行次第。可宗喀巴的部名著的容是阿底的思想一相承的。怪有些佛教者,格丹派(格派)是迦新派。那措用一棵的枝和主作比喻,明格派迦派的是非常恰的。因的枝只有依附主才能育充,而主又必依枝才能展大。
在西藏教大的也是由阿底弟的倡而形成的。哦比喜不但是他的弟子,而且是他在耶巴拉日授密法迦函的心弟子。在哦的法嗣中就有多通中、瑜伽、因明的大善知。如哦的再弟子卓巴.卓君精通一切;枳波.喜巴精通;巴精通因明;.仁卿精通中。由他和他的弟子建立了多寺,宣大,恒常不。宗喀巴大的弟子中三藏,行通三,虔修三士道二次第,行兼的大善知也很多。
由此可知,中西藏地後弘期佛教的密法派,大都是直接接地在阿底尊者所佛思想的影下建立起的。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832.htm#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