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我的猜想
1.波由粒子组成 2.波是粒子集合的一个流动形态 3.粒子前进的轨迹是一个旋转(螺旋易于理解)前进的过程 (即粒子根本不是现实中我们理解的走直线;作为单个粒子从发射出去那一刻就不一定是相同的旋转前进轨迹,也就是距离一样旋转轨迹不一样,到达的位置是不同的)
关于观测会导致 斑马线变成两条杆的猜想 ,也许应该用力学去解释,也许这个实验结果本身就是假的
1 fisherwei 2022-10-20 10:47:14 +08:00 ![]() 高中物理老师说了,说明了:波粒二象性。 BTW:建议非专业人士不要研究粒子物理。 |
![]() | 2 summerLast OP 我们对现实世界是盲人摸象,只有大量拼凑才能无限接近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于无法理解或解释的现象,也是我们认知一次突破的契机 |
![]() | 3 Lyv5 2022-10-20 10:47:56 +08:00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
![]() | 4 summerLast OP 关于为什么想到这个事情的起因 https://twitter.com/SUNXYZCHINA/status/1582908887338188800 |
![]() | 5 lonely701 2022-10-20 10:56:49 +08:00 ![]() 我们对于这个实验的认知受限于我们的感官本身。人眼看到的实验结果是通过光传递的,这个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我们如何得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实验也说明了,时间是幻觉,因果也是幻觉。时间的存在和因果论都是我们的大脑给我们安排的。 |
6 jimmy980352 2022-10-20 11:00:05 +08:00 ![]() 这个世界有更高的维度,而我们只能感知 3 维,所以有些现象理解不了 |
![]() | 7 b1iy 2022-10-20 11:00:50 +08:00 说明人类还没掌握光的正确打开方式 |
![]() | 8 tt67wq 2022-10-20 11:01:54 +08:00 ![]() 看了科普书,对这个实验的结果就一句话:不要用自己的大脑想象这个实验的原理,这个世界没有让你理解的义务 |
![]() | 10 HeyWeGo 2022-10-20 11:11:18 +08:00 ![]() |
11 ungrown 2022-10-20 11:13:27 +08:00 ![]() @levelworm #9 宏观和微观还是有区别的。 也许,只是也许,对于微观粒子而言,它们是能够在某种条件下穿梭于时空的,毕竟所谓时间也不过是整个宇宙的“成分”之一,是构成整锅汤的“溶剂”之一,那么一颗钠离子从汤的这头游到那一头是很自然的,至于它是在时间里游过去的还是在空间里游过去的其实都无所谓,时间空间融合在这锅汤里。 但是宏观还是不一样的,宏观的物体是巨量的粒子相互干涉、相互锁定所构成的,这些粒子失去了单个时所享有的自由,它们更倾向于,或者说,它们几乎只有一种倾向,沿着某种“能量最低”的方式,一起运动。这个最“节能”的运动轨迹,在某个维度、某个层面上的的投影,也许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时间流逝方向,或谓之为先后、因果。 |
![]() | 12 hous 2022-10-20 11:30:16 +08:00 ![]() 说明模拟器渲染的时候偷懒了,只渲染有人看的部分。 |
13 xz410236056 2022-10-20 11:31:04 +08:00 有一种猜想是,四维物体在三维世界投影造成的不确定性。 |
![]() | 14 sujin190 2022-10-20 11:40:52 +08:00 via Android 物理学都发展到质量是希格斯场提供,也就意味着我们感受到有质量的实体其实和电子受电场作用一样,所以变成了宏观实体只是我们感觉,但其实宏观实体和电磁场这种虚无的没啥区别,所以就别用这种宏观逻辑强行解释这个了,无数实验都证明你这个解释不可能符合 |
![]() | 15 ipwx 2022-10-20 11:41:46 +08:00 ![]() “也许这个实验结果本身就是假的” 这句话可真逗。 |
![]() | 16 lonely701 2022-10-20 11:42:06 +08:00 @levelworm 我的猜想是这样的。虽然不想承认,但这个实验似乎呈现了因果倒置的现象,背后的本质还值得我们去深思。目前的各种猜想和理论都不能被证明,也不能令人信服。 更进一步去想,也许这就是科学的根基出现动摇的开始。 |
![]() | 17 ipwx 2022-10-20 11:44:42 +08:00 ![]() p.s.,对于“波粒二象性”的解释我想当年物理学家已经辩论的很清楚了。 所谓的“波”和“粒子”都是人类根据既往经验对某些事物的特性进行总结,然后做出的分类。这些性质和分类并不是客观互规律,只是受限于人类的认知水平得出的阶段性结论而已。微观粒子在实验中既呈现出了某些“波”的特性,又呈现出了某些“粒子”的特性,因此称之为“波粒二象性”。但实际上只是利用了旧的术语称呼新发现的物理规律而已,实际上微观物质的客观规律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 纠结于物质一定是“粒子”只是出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不肯从实验出发去刷新认知而已。 |
18 november 2022-10-20 11:44:52 +08:00 ![]() 我也想问下,很多科普都说实验是通过观察单个粒子的表现而得出结论的,但是真的可以做到只发射单个粒子吗?如果做不到,凭什么说可以实验结论与真正单粒子实验结论一致? |
19 TWorldIsNButThis 2022-10-20 11:47:16 +08:00 via iPhone 说明世界是 lazy 的 |
20 werls 2022-10-20 11:47:57 +08:00 via Android 您不拿 明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很难收场啊 |
![]() | 21 summerLast OP @november 我也有这个疑惑 |
![]() | 22 summerLast OP @werls 搞笑诺贝尔奖吗 |
![]() | 23 makelove 2022-10-20 12:06:24 +08:00 ![]() 搞民科娱乐下气氛不是不行,但至少要有点想象力,OP 这个猜想过于土炮 |
24 zivn 2022-10-20 12:20:33 +08:00 说明世界是虚拟的 |
![]() | 25 SteinsGate 2022-10-20 12:25:50 +08:00 via Android 人是有极限的,除非... 我不做人啦 jojo |
27 shuianfendi6 2022-10-20 12:29:42 +08:00 @summerLast 搞笑诺奖也是严谨的科学实验,只是题目有点搞笑,想拿也是要水平的 |
28 7zlid 2022-10-20 12:29:57 +08:00 via Android ![]() 普通人去思考所有量子力学 都是典型的思而不学则殆 |
![]() | 29 stephenyin 2022-10-20 12:37:08 +08:00 民科大楼预警 |
![]() | 30 cmdOptionKana 2022-10-20 12:51:19 +08:00 补充一个我最近才了解到的量子力学神奇现象: 众所周知,光合作用与量子力学的关系很密切。 太阳光照射到叶子上,从微观角度上说,就是光子打在叶绿素上,使其中的一些原子获得能量而产生激子。 激子携带能量,并且转移能量,这个过程就是把阳光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能量的过程。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 激子需要从叶绿素出发,跨越一定的空间距离,去到反应中心。如果没有某种 “鬼魅般的作用” 的话,这个激子应该不认识路,它没有意识,有可能走错方向,有可能需要多次碰撞反射才能碰巧去到反应中心。按照这个思路,一大堆激子从叶绿素出发,最终去到反应中心的激子应该不多。 但神奇的是,这些激子好像认得路,好像有某种 “鬼魅般的作用” 引导它们,总之,测量的结果是 99% 的激子都直接进入反应中心,根本不是乱飞。 科学家推测,这是因为量子走路与宏观物体走路不一样,一个量子可以 “同时” 出现在多个地方,一个量子可以 “同时” 探索多条路径。 https://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UFGGTKS05328ZJ2.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90342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703 |
31 Coelacanth 2022-10-20 13:02:56 +08:00 @jimmy980352 我们感知的是”欧几里得空间“的三维,不知道你说的更高的”维度“是什么空间里的。 |
![]() | 32 villivateur 2022-10-20 13:07:05 +08:00 ![]() 不自量力:不要自学量子力学 除非你是理科硕士以上学位,否则不要研究这些东西,当个娱乐消遣下就好了。 哪怕你是工科大佬也不要去研究。 我现在遇到数学、物理硕士以上的人,都是小心翼翼当神来对待的。 |
![]() | 33 Vegetable 2022-10-20 13:07:46 +08:00 贴吧在维护吗 |
![]() | 34 ScotGu 2022-10-20 13:14:04 +08:00 代码写完就去 review 。 累了就去划水,不累就去 coding , 不要在这想有的没的。 |
35 Renormalization 2022-10-20 13:21:20 +08:00 说明量子场相比粒子来说是更基本的存在。(当然也许未来会有更优雅且基本的框架出现) 粒子是场的激发态,所以会出现粒子性。 波动的性质由场方程给出。(也可以倒过来说,场方程就是根据实验凑得,但是凑得这么 NB ) |
![]() | 36 hahastudio 2022-10-20 13:28:24 +08:00 我的评价:不够民科 LZ 的描述目前还停留在 17~18 世纪阶段,民科可是很跳跃的 |
![]() | 37 buddyy 2022-10-20 13:43:46 +08:00 观测会影响实验结果,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我们以往常用的观测方式得到的经验“事实”未必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好像至今无法理解观测为什么会影响实验结果。 |
![]() | 38 particlec 2022-10-20 13:47:36 +08:00 没有做过实验,没有具体观察,不建议想太多,往往探索未知过程中我们会加入太多猜想,可观关键你你都没有探索,你只是听说了这个实验 |
![]() | 39 BenX 2022-10-20 13:48:21 +08:00 via iPhone 整个宇宙是虚拟的 |
40 yvescheung 2022-10-20 13:48:35 +08:00 ![]() "也许这个实验结果本身就是假的" 散了吧各位,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帖子上 |
41 lmmortal 2022-10-20 13:50:44 +08:00 via Android @buddyy 要看见某个物体就需要它反射光线,为了让它反射光,你首先得朝它发射光,对于电子来说一个光子就足以改变它的运动状态,所谓的测不准原理就这个意思 |
42 darkscope 2022-10-20 13:59:50 +08:00 这是被王垠传染了吗 |
![]() | 43 cxe2v 2022-10-20 14:05:42 +08:00 @lmmortal #26 你的问题百度都能回答 马克斯普朗克在 1900 年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是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于 hν,ν为辐射电磁波的频率,h 为一常量,叫为普朗克常数。在不确定性原理中,普朗克常数有重大地位,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粒子速度的不确定性×粒子质量≥普朗克常数。 1909 年,为了解答这问题,杰弗里泰勒爵士设计并且完成了一个很精致的双缝实验。这实验将入射光束的强度大大降低,在任何时间间隔内,平均最多只有一个光子被发射出来。经过很久时间,累积许多光子于摄影胶片后,他发现,仍旧会出现类似的干涉图样。很清楚地,这意味着,虽然每次只有一个光子通过狭缝,这光子可以同时通过两条狭缝,自己与自己互相干涉!类似地,电子、中子、原子、甚至分子,都可以表现出这种奇异的量子行为。 |
44 Jooooooooo 2022-10-20 14:25:36 +08:00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是说质疑是坏事, 但你啥也不懂, 去质疑过去 100 年的物理学发展, 是不是脸大了点. 量子力学是非常精准的科学, 其公式做出的预测在诸多领域都有证实. 咋到了你这, 实验是假的. 广义相对论也是如此. |
45 Jooooooooo 2022-10-20 14:27:25 +08:00 随便举个例子, 两个氢原子怎么就会自发稳定到 H2 上了呢? 这用量子力学可以精确解释.(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 |
![]() | 46 JohnBull 2022-10-20 14:56:00 +08:00 1 波就是粒子,粒子就是波 2.波函数描述是这个粒子(或者波)在空间中被探测到的概率分布 3.粒子运动的不是一条某种形状的线,也就是说不存在传统的"轨迹",只有一个形状随时间变化的波函数 忘了哪个物理大佬讲过一个笑话: 如果你看到量子力学之后没有感到三观尽毁生无可恋,说明你没看懂. 做实验的大佬们不是傻子,他们不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只能说明宇宙远远不是我们所感知到的样子. |
47 GuuJiang 2022-10-20 14:58:46 +08:00 via iPhone 楼上所有说因果倒置的明显都混淆了双缝干涉实验和延迟选择实验 |
![]() | 48 JohnBull 2022-10-20 15:01:29 +08:00 参考这个: |
49 NeroKamin 2022-10-20 15:07:30 +08:00 又到了我第二喜欢的民科环节 |
![]() | 50 fregie 2022-10-20 15:07:32 +08:00 ![]() 做过一款游戏:游戏中有很多盒子,盒子里有一些小球,而我作为开发者可以看到游戏中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 为了优化游戏性能,当我发现这个盒子从被创造出来到它在游戏中的生命周期结束这个盒子都不会被打开的话,我就直接不渲染盒子里每一个小球了,只需要计算出所有小球纠缠在一起的总体属性作为一团黑雾渲染和计算就可以了。 谁知道我的优化是有漏洞的,游戏里的 npc 发现了某种不打开箱子也可以观察到箱子里的一些属性的办法,还试图通过这个 bug 来突破我游戏中的规则 |
![]() | 51 seekmyduck 2022-10-20 15:13:09 +08:00 我的感觉是这样 你不看的时候它是通过 int 计算的, 你看的时候它通过 float 计算 类似于 LOD , 远处的模型粗糙,近处的模型精细 还有一种说法是,你观测的时候并不是用眼睛直接看,而是用粒子去轰它才知道它的位置,这件事情会改变被观测者的属性。 |
52 Moonily 2022-10-20 15:13:19 +08:00 @summerLast #4 这句话是病句吗? 为什么......原因 /起因 |
54 candafromcn 2022-10-20 15:21:36 +08:00 你这个结论 没法解释 单光源实验里的自己与自己干涉产生条纹,所以还是得量子力学 |
![]() | 55 chaojie 2022-10-20 15:29:33 +08:00 接受就好了,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设定。如果有无数个平行世界,A 世界光是粒子,B 世界光是波,C 世界光是波粒二象性,D 世界 2023 年以前光是波粒二象性,2023 年以后光是粒子。 你非要问为什么,不很可笑吗? 如果你非要说没有平行世界,请问这可能吗,凭什么没有,请告诉我为什么没有?有可能只是 A 世界没有平行世界,B 世界是有平行世界的。 这就是我安慰自己的话,就像存在即合理。只要有可能就会发生,也必然发生,就像你中了五百万一样,你一定中了。你说你没中,哦,不好意思,只是在本部小说中你没中。 这个世界的本质没有什么时间空间,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所有可能性都发生了,并一直在发生。 |
![]() | 56 DeWjjj 2022-10-20 15:31:33 +08:00 辩证唯物,不相信量子力学的路过。 量子力学压根都不算可知不可知问题了,那就是唯心主义的预测。 |
![]() | 57 chaojie 2022-10-20 15:35:25 +08:00 我这个理论没有不能解释的现象。所以高三后我就再也不思考这些问题了。彻底跟自己和解 |
![]() | 58 zydxn 2022-10-20 15:35:48 +08:00 这帖子让我想起了王垠最近的微博 |
![]() | 59 jedihy 2022-10-20 15:44:14 +08:00 我建议你去贴吧或者 max 社区发这个吧。那里讨论民科比较过瘾。 |
![]() | 60 tony1016 2022-10-20 15:44:35 +08:00 标题要准确,什么物质的双缝干涉实验 |
61 TGl2aWQgIFNC 2022-10-20 15:48:18 +08:00 用现在理论还是没法很好的解释光这个东西,只能说又像波,又像粒子。 可能光就根本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是另一种独立的东西。 |
![]() | 62 winglight2016 2022-10-20 15:57:29 +08:00 @november @lmmortal @summerLast 之前看过报道,的确已经有实验只发射了一个粒子(质子),依然有同样的结论 不过,看到大家在论坛讨论的这么热烈,为啥不去看看科普文章呢?这些问题都有解答别再凭空想象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具体的形象可以想象 |
63 inoreader 2022-10-20 16:22:11 +08:00 |
![]() | 65 SinceJune 2022-10-20 16:37:14 +08:00 那我问你 夹逼定理说明了什么 |
![]() | 66 zong400 2022-10-20 16:43:26 +08:00 有点好奇发射一个光子是怎么做的 |
![]() | 67 aliveyang 2022-10-20 16:49:58 +08:00 事实就摆在那。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
![]() | 68 wanguorui123 2022-10-20 16:57:42 +08:00 用辩证法来看,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取决于观察者用什么角度看待 |
69 november 2022-10-20 17:16:07 +08:00 @winglight2016 看过一些科普,但都没说“为什么可以通过观测一串粒子的表现结果,来等同于单粒子的表现”,并推出结论。我并不是说结论是错的,经常有错误的实验但是得出正确结论的情况。 我不解的是,一串粒子是宏观的,双缝也是宏观的,最后观测也是宏观的,但是却得出微观的结论,这个推导真的没问题吗? 我是说,最起码保证真的是单个粒子。 |
70 yank0362 2022-10-20 17:53:23 +08:00 有需要才加载,节省这个世界的性能 |
![]() | 71 akira 2022-10-20 17:58:59 +08:00 不符合实验结果 的理论 ,没有讨论的价值 |
![]() | 72 wherewhale 2022-10-20 18:22:45 +08:00 民科?? |
![]() | 73 winglight2016 2022-10-20 18:25:41 +08:00 @november 你对宏观微观的定义有误解呀,并不是一个粒子才是微观,,多个粒子是宏观。宏观和微观是以空间尺度大小作出划分的,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尺度越小,微观特征越明显,量子效应越明显。一般亚原子及以下的粒子量子效应更明显,并不是说,粒子数量多了就变成宏观尺寸了,比如: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有 10^10 的数量级差距。 |
![]() | 74 cezann 2022-10-20 18:41:19 +08:00 首先要有,你那照片的“”大,非用光珊,光珊的作用是光路一 明的是光的波性,而非粒子性 |
![]() | 75 youngster 2022-10-20 18:57:13 +08:00 @lonely701 之前有个大佬用游戏实现的因果来类比,比如游戏的画面展示,其实在你按下去按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结果,游戏画面只是把结果给绘制演示出来,所以,现实世界的因果,对于高维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绘制,更底层的逻辑我们很难通过看到的现象来获取,就像在游戏中的角色,或者是玩游戏的我们,很难理解先有果再绘制因果关系 |
![]() | 76 youngster 2022-10-20 19:00:16 +08:00 |
![]() | 77 Ionian 2022-10-20 19:49:27 +08:00 这个实验是不断升级的,到后面几乎成哲学问题了,自由意志到底存不存在,一切是不是注定要发生的 |
![]() | 78 cmdOptionKana 2022-10-20 20:00:39 +08:00 ![]() 每次讨论这些问题,总有很多人嘲笑民科、多读书、思而不学则殆之类的,然后就扬长而去。 但其实这有什么好嘲笑的呢。自古到今,总有人在胡乱猜想,地球是不是宇宙中心、大铁球是不是比小铁球掉落更快、物质有没有最小的零件、有没有灵魂有没有鬼…… 多数人都知道自己只是想着玩,比如楼主,他绝对不可能愚蠢到相信自己 100%正确,不要把人想得这么蠢吧。先有一些离谱的猜想,和大家随便聊一聊,大家必然会提供很多相关信息,有人觉得这样比自己直接闷头查资料好玩,也是很正常的想法。 |
![]() | 79 yankebupt 2022-10-20 21:02:57 +08:00 提示一下 OP 我们物理老师有句话说的好,虽然有点大不敬波粒二象性,但是这里还是复述一下 “你看到单个粒子了么” 单个原子可以,单个光子、电子呢? 你可能会说,相片底片的粒子斑点,气泡室…… 如果有人说那都是波和成像(留迹)系统中的单个原子相作用留下的放大后的结果呢? 物理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粒子团,也就是想分离出单个的粒子,但是不纯,留下的是形成一个波包的多个粒子,行为有点像单个粒子,但是不是。 没有高能物理的设备,一般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单个粒子的。 更别提只有照相底片的双缝了 所以发言权的话普通人应该是相对比较低的。 |
![]() | 80 Pastsong 2022-10-20 21:15:22 +08:00 还以为来到了王垠的微博 |
![]() | 81 chenyu8674 2022-10-20 21:34:23 +08:00 |
![]() | 82 adian 2022-10-20 22:29:11 +08:00 这种问题在学术界应该会有一些靠谱的回答了吧,这个问题都已经 200 年了 |
![]() | 84 lambdaq 2022-10-20 22:45:00 +08:00 我觉得比起双缝实验,更让人震惊的是 3 个 CPL 镜片的实验。。。。 https://www.informationphilosopher.com/solutions/experiments/dirac_3-polarizers/ |
![]() | 85 cmdOptionKana 2022-10-20 22:47:42 +08:00 @adian 尺度太小了,研究难度很大,因此虽然粒子对撞机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是天价,还是有人花钱去搞,因为也没啥好办法,只能砸钱,而且目前砸的钱远远不够,对撞机的规模还是太小。 |
![]() | 86 ZRS 2022-10-20 22:50:33 +08:00 |
87 KgM4gLtF0shViDH3 2022-10-20 22:55:31 +08:00 via iPhone @november 这里的观察不是人眼观察,99%的人都理解错了。 |
88 sirgod 2022-10-20 23:03:33 +08:00 这个实验本身说明了光有波的属性,由此德布罗意推测所有的物质都有波的属性,并给出了波长跟动量的关系,如果拿电子去做这个实验会发现电子也有波的属性。有了波接下来就是波动方程了,这就轮到薛定谔出场了,他在和情妇度假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方程。然后就是玻恩对波函数给出了统计学解释,他说波函数的模的平方就是粒子分布的概率密度 |
89 november 2022-10-21 00:11:45 +08:00 |
![]() | 90 exploreexe 2022-10-21 00:30:12 +08:00 &ab_channel=%E7%89%A9%E7%90%86%E9%9B%B7%E8%80%81%E5%B8%88 不就是说明了波粒二象性么,这个不是有很多人做过科普了么 |
91 shyangs 2022-10-21 04:45:13 +08:00 光的波粒二象性,光被使用粒子模,消耗算源多。被察使用波模,消耗算源少。和引擎的技是一的。 世界是的。 |
92 pomelo1213 2022-10-21 09:13:36 +08:00 说明了,要好好干活,过好自己的生活。:) |
93 lmmlwen 2022-10-21 10:41:14 +08:00 你是说光还是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粒子的可就复杂了 |
94 jimmy980352 2022-10-21 11:05:44 +08:00 @Coelacanth 更高的维度因为无法感知只能从理论上推导,目前比较被认可的弦理论得出的结论是空间至少是 11 维的 |
![]() | 95 vone 2022-10-21 11:38:12 +08:00 可能世界本来就是如此,我们对于宏观世界的理解只是一个简化后模型,简化模型背后隐藏的就是这个极为精密又炸裂三观的东西。 举个例子:电子 我们正常人理解的电子运动应该是一个行星轨道模型,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按照一定的轨道高速旋转。 这个模型既简洁又容易理解。 但是搁知乎看到说电子也是微观粒子,不存在确定轨道,以一定的概率随机出现在核外空间,只能用一个叫波函数的东西表示他的运动。然后这个非常复杂的电子云模型,可以更精准的描述电子的运动轨迹。这个模型有多复杂,请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675246 电子踏马的以一定概率随机出现在核外空间!!! 在宏观世界,怎么可能出现某个东西随机出现在某处,然后再消失,再随机出现在另一处。 我的理解是微观粒子通过自身物理规律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宏观世界。所以把的宏观经验往微观粒子里面带入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粒子的世界,只去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即可,没必要用宏观概念强行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