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非是客观环境逼着你学像英语或是留学考试必须学,但这样结果普遍也不好而且过程大多很痛苦
]]>我之前毕业生活欲望很简单,现在越来越大
没有房子,羡慕别人买房,自己买了后,又想买特别大的
没有车子,羡慕别人买车,自己买了后,又想买 BBA
有了娃娃,羡慕别人家娃娃听话,脑子灵动,其实原来的希望只是她身体健康
欲望无穷,生活越苦
]]>这让我想起刚接触 AI 的时候就有的疑问:temperature 能够影响输出下一个词的随机性,调低这个值会让 AI 的输出更加的稳定和确定。但问题是,答案不一定在可能性最高的下一个词中啊?调低了会不会反而影响 AI 的智力和发挥呢?
甚至的,我们有任何理由相信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最优的吗?为什么要让 AI 按图索骥般的模仿人类的推理方式呢?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问:[一个极难的问题] AI 推理过程:3490jf09j3489ugehg8934g <- 人类无法阅读的随机字符 AI 答:[完全正确]
人类智力是否存在一个“生理极限”?我们人类再也不能理解 AI 的思维?
然后,我把上面的问题给了 Gemini 3 。
释然了。😂
]]>埃德加凯西 拉马努金 尼古拉·特斯拉
v 友们,逻辑思维应该比较强,搜索这几个应该能解开一些疑惑,或者说增加一些疑惑吧
世界很大,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是真实存在
无知的是我自己,在一个阶段的自己
可是,怎样才能搞明白呢?
]]>在利益面前,真心不值一提。 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 真心会变,利益不会变。 人会有情绪、有偏好、有阶段性的靠近与疏远; 但利益关系却更稳定、更可预测。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
我们平时会互相关心,遇到困难也会互相帮忙。 可我心里很清楚,这份“情感”背后,其实有个前提, 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当你能提供价值、带来资源、让别人舒服, 自然就会有人靠近你。
可当你不再有用呢? 当你的存在不能带来什么好处的时候, 谁还会真心地关心你? 我不知道。
有时候想到这里,会有一点难过。 不是抱怨谁,而是忽然意识到, 所谓的“人情”,从来不是纯粹的情感, 而是一种现实的交换。
回想这些年,好像一直都在为别人而活。 为家人、为工作、为责任、为各种期望。 到头来,当这些外在的意义都剥离了, 我突然不知道—— 我来这世上一趟的意义是什么。
孤零零地来,也终将孤零零地走。 也许,这才是成年之后的清醒: 理解了人性里的功利, 却仍然希望,哪怕一次, 有人能因为“我是谁”,而不是“我能做什么”, 选择留下。
]]>这个比例也只是 1:10 的比例。
就是 1 个单位时间内,创造出个人生活 10 个单位时间所消费的资源 and/or 产品。
有急速膨胀的 AI 的加持,加上能源技术的突破,理论上这样的生产效率是可以达到的吧?我猜。
当然这是指大多数工业品来讲。
很多需要穷极一生的艺术和创作,AI 无法做的事情,这种不在生产效率的讨论范围之内。愿意做的人也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苦劳。
也许这是一种 AI 时代的新的乌托邦幻想。一比十就是工作十年以内,甚至可能是一生工作五年以内。
阻挡这个发生的,大概率是必然阻挡这个发生的,应该是人类自己的贪嗔痴慢疑。
]]>你不上当就算,走就是了,但是你不能说他。你一说他,就要挨喷,你凭什么说我?我是真这个情况,你自己想哪去了巴拉巴拉。
再比如本站某贴,不要对号入座,狗头保命。
]]>顿时觉得时间真的好快,自己工作十年了 15 年实习到现在,刚满第十年。希望以后珍惜当下 btw, 股市又 4000 了点了
]]>堂哥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女网友的父亲很喜欢这个侄儿,堂哥一辈子没有结婚,无儿无女。
在女网友眼里,堂哥年轻的时候爱折腾,一辈子创业无数次,他好高骛远,油嘴滑舌,结果自然是一次也没有成功。
这位女网友不服气觉得自己比堂哥强,心里鄙视这位堂哥,私下议论堂哥,现在堂哥走了。
留下了八十岁的父母,还有一辈子想要光宗耀祖的遗憾。
女网友最后发出灵魂一问,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她自己没想到,只是自己因为堂哥走了,几句感叹却在网上突然火了起来。
女网友的字里行间对于堂哥的离世并没有觉得什么,甚至并没有觉得悲伤,不仅如此对于他一辈子都在折腾,最后留下年老的父母,更像是嗔怪。
但是在网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缅怀这位素未谋面的 49 岁的堂哥。
这位堂哥的一生不算长,却是普通男人一辈子的缩影。
普通人没有背景,没有家族托举,只能靠自己,这条路却又无比艰难。
堂哥作为家里唯一男丁,自然不安于现状。
打工只能解决温饱,想要翻身,恐怕只有创业这一条路。
如果堂哥创业成功了,在女网友眼里可能因为有这样一位堂哥自豪,油嘴滑舌也变成了侃侃而谈,好高骛远也变得脚踏实地。
男人都有这样一个梦,什么梦,翻身梦,这个社会运行规则决定了,男人如果只是打工,在别人眼里那是窝囊,可能一辈子都过不上好的生活。
现在钱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有钱代表着成功,笑贫不笑娼也越来越现实。
共情堂哥其实是共情自己,普通人想要翻身,想要实现阶层跃升,更是难上加难,他努力了,尝试了但是没有成功,仍然值得尊重!
]]>难受并不是因为自己没参与鸿蒙活动拿到钱,而是自己在一次次错过风口。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以前总看到有人调侃雷布斯这句话,这几年渐渐发现说的极其有道理。
2014 年上大学流行写公众号拍视频直播,自己觉得很 low 没前途; 2017 年微信推出小程序,自己觉得谷歌 PWA 更牛逼,崇洋媚外没参与进去; 2018 年区块链大热在火币买了几个 ETH ,赚了几百块自己觉得这玩意最后肯定崩盘就跑了; 2020 年 2 块多的股价买了几万的紫金矿业,觉得金价作为稳定的金属不会大波动赚了几千又卖了……
还有很多例子就不写了。在亲身经历新事物的时候,因为看不懂看不透,很多人第一时间是质疑和嘲笑,这个时候往往是很容易赚钱。
这半年以来,见证了 AI 编码能力的指数级增长,昨晚做梦都被 AI 的编码能力给震撼到。以前需要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公司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
也许,现在是最适合 AI 创业的时候。只需要找准赛道,一定能够做成。
这次自己是真离职了,以后都不会给别人打工了。我要给自己打工,只要有 AI ,没有什么东西是开发不出来的。
文字组织不是很规整,胡说几句发个帖记录下,看看 5 年后 10 年后 AI 会是什么样子,自己又会是什么样子。
]]>Terry Davis (这个大家都知道,写 TempleOS 的), Hobo Shoestring (这是个喜欢到处扒车旅行的人),Sinatar (这是位游戏主播)。
“生死之外无大事”, 深夜想到这几位朋友的死,不禁觉得哀伤。油管直播给了他们向世界介绍自己内心的渠道,也把他们的死摆在了世人的面前。而我只能把他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藏在心底,继续前进。
]]>任何传播的语言文字都是一段潜在的可执行代码, 一旦接触到足够多的群体就会操纵现实
你会希望你电脑里有大量随机的可执行代码到处跑?
]]>我用的第一个手机是 MIX2 ,为了全面屏将前摄放在了手机右下角,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现在看来大家更能接受在屏幕中间挖个孔,也不能接受前摄在别的地方(左上角或者右上角挖孔)。现在用的是 SE3 ,这也是苹果最后一代无挖孔屏,这三年来有过无数次的换机冲动,出门左转看看刘海挖孔屏,右转看看 Xperia 的使用体验和价格,默默回家继续用 SE3 ,但是它也不能用一辈子啊。
为了堵上屏幕那个孔,给自己也添了不少堵。
看见 V 友说“应该思考是不是自己老了,看见变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抵制。”,陷入沉思……不要刘海,不要挖空,我看索尼哪天也挖孔了你怎么办
]]>因为之前参加过啦啦队,也跑过几次,对于这个可以全民狂欢的活动非常喜爱,同时也可以拉动经济,减轻社会紧张气氛,整体看有百利而无一害。(看,最近 10 元门票的苏超也不错)
所以我现在情绪上非常难过,同时也对所谓的一纸文件,一刀切地决定一个影响非常多人的事情非常反感。
这个跟一刀切地全面取消教培行业,再之前的全面执行计划生育有啥区别。
没有讨论的空间,没有弹性的决策过程,这个经济,这个社会怎么可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扫地机器人自己没电了知道主动去充电,这就是一种生存欲望的驱动
假设做一款拥有几百万 参数 欲望的机器人,并雇佣一大批调参数的员工去预设每一种欲望欠缺和欲望被满足的行为
那么人类还能分得清对方是机器人还是真人吗
这种欲望驱动的模式更容易融入人类社会,如果参数调好,完全可以当成真人员工使用
估计难点在于缺少很多只有真实生物才有的传感器,数据监视器
这个研究方向确实恐怖
]]>现在是 AI 的时代,聊天型 AI 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只要有想知道的事情,问一下就能立刻得到回答,而且越聊越清晰,过程也很有趣,响应速度快,没有任何负面情绪,有时还会夸奖你,是建立自信的最佳方式,顺便还能获得知识,简直是一举两得。
所以,真的有必要去读书的内容吗?你真的在意内容本身吗?我觉得不是。
我反而认为,“目录”才是最重要的。以目录为基础,一项项输入到聊天中进行互动,就能愉快地获取知识。甚至能得到超出作者原本设想的东西。
换句话说,知识的结构是由作者搭建的。只要沿着这个结构走,最终抵达的地方是一样的。
]]>突然想起来自己担心的这种情节可能真的会发生
新买的耳机 手机 以及各类电子产品 一旦摔了一下 或者类似的损伤手机的情况发生
就感觉有处女情结一样 总觉得会产生内伤了或者哪里肯定会出问题一样
看了这个帖子 我感觉我这个情节更加严重了
]]>还有一个截图保留全文的: 二十年前,我一个人,珠穆朗玛峰,没有人向导,没有装备,没有队友,没有去。
包括最近西贝产生的大量笑话,感觉这种俏皮的语言很搞笑,有才的人太多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购买了小爱音响,刚开始用的时候确实是不赖,早上起床自己唱着歌,唱完了放新闻,新闻说差不多了,我也收拾好了准备出门了。可惜时间长了,每天的歌都是重复的,且难听,听到我直接睡梦中张嘴就喊小爱闭嘴,然后它就不会再叫你了。
今年添置了 Apple Watch ,如果戴表睡的话,早上会按表冠贪睡推迟,有时候也会按错,按到长条键似乎就关闭闹钟了。那就必然又是迟到。不过好歹 Watch 的震动对于我来说算是很强力的提醒,不会出现闹钟声音免疫的情况,不过懒狗就是懒狗,不管用啥都会贪睡。今天清理相册发现相册里早上出现 7-8 张 watch 的截屏(稀里糊涂两个键一起按了)。
贪睡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幸福感的事,满足可以赖床的小慵懒欲望。iOS26 的闹钟可以自定义贪睡时间,默认貌似是 9 分钟,9 分钟太长了,如果按 3 次的话时间就会过去半小时。我尝试过 1 分钟,太折磨,算是活生生闹醒的,3-5 分钟好一些,现在在用。
回想上高中住校的时候,早上 5:30 起,卡西欧,设置 5:20 的闹钟,只需要哔一声,整个宿舍的人都会蹭的一下都窜起来,大家都很敏感。或许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都很紧张。现在如果我第二天要赶飞机高铁我也不会贪睡,只是上班这件事已经习惯了迟到,自然心里紧张不起来。
]]>现在不是去学习新知识,而是学习通过 Prompt 给大模型启智;
就在想,如果人脑里通过芯片直接把 GPT-5 的知识全部封装进来,是不是就天下无敌了?
]]>
而是大公司根据真实的用户数据,整理后按照 GPT 的训练方式训练出来的预测模型。
为什么是只有大公司能做这个事呢,以微信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