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个 win11 系统太繁重了,也从来不在宿主机里工作,如果宿主机就是一个纯粹的硬件虚拟化系统就好了。类似云服务商的模式,把硬件虚拟化之后,所有的应用系统都是 Guest OS 。
个人 PC 又没必要上 openstack 这种大家伙。如果有个类似 Hyper-V 、virtualbox 的虚拟能力,但能直接安装在宿主机硬件上的系统就 OK 。有没有轻量的可以直接安装在个人 PC 上的操作系统吗?
]]>我想通过 wsl 装一个 ubuntu 桌面版,通过远程桌面连接直接用 ubuntu 桌面版,用桥接给虚拟机联网这样就绕过了上网行为管理,然后自然在 wsl 虚拟机里我想干啥就干啥了。
请问这样还有被发现的可能吗?
]]>经常会出现第一次能够跑通,隔一天后就集群报错,或者说干脆网络服务失效的情况。
重启间歇性能够恢复,看配置也没有掉,但是严重干扰到了做实验的进程,请问各位大佬有没有解决方案。
或者说有更好的大数据集群学习方法。
]]>问题:共享文件夹内容离奇消失了(应该只有我一个人操作共享文件夹):
换了好几个版本的 macos ,都不能成功,报的错很多时候也不一样,就不一一列出来了,网上能搜到的各种 virtualbox 设置,windows feature 设置,bios 设置都试了很多,没什么用。。。
virtualbox 里面装 Ubuntu, windows,debian 等都可以,就是 macos 不行。
有大神请不吝赐教,谢谢~
]]>后端架构是使用的 SpringCloud 、Redis 、nginx 、minio 、Prometheus 、Grafana 、Loki 等中间件或框架,有没有前辈使用过上述操作系统呢?兼容性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遇到过什么坑呢?
]]>问题 1:如何使自己本身已经是管理员的情况获得足够权限; 问题 2:如何安全删掉用户组中的其它不明用户,系统用户除外?
谢谢大家!
]]>来自其中一位作者的中文介绍/翻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1246661/answer/3558041765
]]>假如这个软件除了安装自己以外,还会偷偷的读取你浏览器保存的密码呢(这其实不需要管理员)?或是帮你安装根证书呢? 偶然发现奇游加速器会在系统里植入根证书? 或是给你做个 memory dump ,获取你密码管理器里的主密码?Most Password Managers Store Secrets in Plaintext in Memory还有各种软件在电脑上拉屎,装后门,扫盘的行为。更不用说这让很多用户对提供管理员权限这一个本该十分敏感的权限脱敏了。
最小权限原则在 1974 年就提出了。50 年了,广大用户依旧在裸奔,依旧在任何事情上提供自己能提供的最高的权限。很多人会说用户就不该运行不信任的代码,我觉得这只是在摆烂罢了。难道你打算让用户审查运行在自己电脑上的每一行代码?还是你不安装第三方软件?能出问题的地方太多了。
防毒软件的作用确实就体现在这,但是这更多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办法: 设计上就有洞,防毒软件只是站在哪边盯着洞看而已。而且,有很多绕过防毒软件的方法,比如往执行档里面塞空白内容,让档案大小超过防毒软件的上限等等。
咩,但讨厌归讨厌,微软 200%不会改,因为这大概率会对兼容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macOS 要好一些,但没有主动杀毒软件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慌。
]]>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
感觉是不是应该出一个类似于在引导阶段能引导的恢复工具,然后这个工具可以控制 Linux 发行版的系统目录下的所有配置(与用户文件夹解耦),在配置调寄了的时候返回上一个版本,或者上 N 个版本,而不使用户丢失除了临时工作区以外的文件。。。如果我手贱把配置调乱了,我可以简单地重新变回一台配置干净的电脑,如果集成在发行版里应该会很易用?
当然了,这个可能不是大家不用 linux 的主要原因,普通用户可能更关心有没有好用的包管理器,以及能不能玩游戏。。。
]]>大概是 2 、3 年前,接触了 osdev 项目后,就照着教程从 bootloader 开始写了一个简单的 x86 操作系统(后续改成了 x86_64 架构),之后一直断断续续的搞着,今年失业在家,花了些时间把一些基础的功能完善了下,以下是一些功能的介绍
整个操作系统目前基本都是为 网络 服务的,大伙要是熟悉 CISCO 、华为那种命令行的话,登陆上 deltaos 后会很熟悉 :)
大伙有想测试一下的话,可以直接把镜像导入(导入方式选择强制)到腾讯云上,虚拟机启动之后,可以直接 ssh 上去。或者使用 qemu-kvm 启动 deltaos,命令如下
qemu-system-x86_64 -enable-kvm -M pc -m 256m \ -drive file=deltaos.0.2.qcow2,if=virtio,cache=none,format=qcow2 \ -serial mon:stdio \ -device virtio-net,netdev=nic0,mac=52:54:01:02:03:01 -netdev tap,id=nic0,br=net1,vhost=on \ -device virtio-net,netdev=nic1,mac=52:54:01:02:03:02 -netdev tap,id=nic1,br=net2,vhost=on]]>
既然 HarmonyOS 的目标是成为新一代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那 PC 端也不能落下吧,毕竟就目前来看,开发操作系统、应用、设备等软硬件服务还是要在“电脑”上进行的,手机平板等设备的属性更多的是“消费”。
对比苹果的 MacOS 、iOS 、iPadOS 、watchOS 、tvOS 这种不同终端采用不同系统的方式,HarmonyOS 一个操作系统兼容不同终端设备,对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api 调用,UI 库,社区生态,和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设备互联等方面来说,是不是要更优一些。
从技术层面来说,HarmonyOS 也是运行在 PC 上的吧,而且看目前网上也有一些传闻说将会有鸿蒙 PC 操作系统,虽然不知道真假。
如果 HarmonyOS 真要进击 PC 端的话,就算技术上没问题,那生态方面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既然鸿蒙可以兼容安卓生态,那 PC 端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来兼容 Linux 的生态。虽然目前跟 windows 和 macOS 的差距很大,但基本上像 Git ,Node 等开发环境都是有的,再加上像 Chrome ,VSCode ,QQ 等 Chromium 的生态,是不是有点希望。
目前大多数的服务器都是跑在 Linux 上,一方面是因为开源免费,一方面是稳定性和性能。既然 OpenHarmony 也是开源的,那能不能也作为服务器的部署环境呢。而且如果本地的开发环境和服务器的生产环境都是 HarmonyOS ,是不是就少了很多环境冲突的问题,学习成本也会降低。
至于说这就相当于再搞一个 linux 发行版的,我觉得可以类比到安卓和鸿蒙。
我个人觉得技术是服务于人的。如果某个技术的改变能够让我们开发者的开发变得更高效,便捷,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美好,那它就是好的。
以上都是本萌新🐶的一些想法,想听听大佬们是怎么看待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未来呢?
]]>有没有什么软件将系统安装到硬盘中,后续将硬盘安装到这个电脑,可以直接使用系统。
最好是 macos 可以用的软件。感谢推荐谢谢
]]>查了一圈,没有发现任何解决方案。PS:知乎有人换成 chrome ,问题依旧。
我觉得我机器也不差性能。CPU 5950X 虽然算不得最新的旗舰,但也不至于开个 edge 就卡死了。。内存 64G ,这就让我想不通傻逼微软到底是如何判定程序要自动进入效能模式。。。
两块 500 固态,一块装了双系统 win + ubuntu ,另一块用做数据硬盘,挂载在 ubuntu 系统中。
目前:
新买了 2T 硬盘,想要把系统迁移下,把原来 win 还是放在一块 500G 盘上,ubuntu 迁移到 2T 盘上,平时可能会跑一些深度学习模型。
需求:
win 偶尔用来做 ppt 、word 等 + 偶尔打游戏
Ubuntu 用来玩玩 ai 模型以及其他 linux 相关。
问题:
最近固态降价,我估计有很多人有过折腾,请大佬们不吝赐教。
]]>感觉麒麟就是按照 Ubuntu 的发行版改进来的,而龙蜥就是根据 CentOS 的发行版改进来的,而最看不懂的就是欧拉,到底是改了 CentOS 的,还是 SUSE ,还是 Ubuntu 呢? 最新的欧拉 OS 发行版是 23.03 ,这个版本号像极了 Ubuntu ;但是有人又说是 CentOS 改来的,从网站来看 suse 也加入了 OpenEuler 社区,难道它是全盘皆收。
有人更加了解的吗,求解。
]]>尝试下新内核
uint64
,但是出错却返回 -1
如: https://github.com/mit-pdos/xv6-riscv/blob/riscv/kernel/sysproc.c#LL38-L49C2 而用户态文件夹下定义的系统调用声明却又返回 int
,如: https://github.com/mit-pdos/xv6-riscv/blob/riscv/user/user.h#L4-L24
想请教一下大家,这是何解?
]]>众所周知,GRUB2 在内的众多 UEFI 引导加载器都不支持触摸屏、摇杆等设备,唯一支持触摸屏的 WBM 却又不能引导非 Windows 。而且,大多数该类设备的 BIOS 也不支持触摸屏、摇杆等进行操作。这也就意味着,此类设备想要切换系统,大多需要外接 USB 键盘+USB HUB 。相较于此类便携设备,为了切系统的外设比设备本体还要大,颇为不便。 由于 X86 掌机的流行,我也为此所困,故特此制作了在系统内的快捷“重启换系统”。
重启换系统分 Linux 和 Windows 侧,核心代码如下:
Win2Lin: bcdedit /set {fwbootmgr} DEFAULT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shutdown -r -t 0 Lin2Win: efibootmgr | grep "Windows Boot Manager" | tail -n 1 | head -c 8 | tail -c 4 | xargs sudo efibootmgr -n ; sleep 1s ; sudo systemctl reboot
注意事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需要替换为您 Linux 系统启动器的固件应用程序
的标识符
。标识符需要使用管理员权限运行命令bcdedit /enum firmware
获取:…… 固件应用程序(101fffff) ------------------------------- 标识符 {00001111-2222-3333-cccc-ddddeeeeffff} device partition=X: path \EFI\Boot\Bootx64.efi description Linux ……
为便于使用,我也写了.bat&.sh 的安装脚本,Win2Lin 的快捷方式中的标识符同样需要修改。 https://huangsijun17.lanzouw.com/ipY9W0fwe3fa
]]>那么操作系统调度的时候会不会尽量调度同一进程内的线程?
但是在操作端 /用户端,和其他单机操作系统没两样,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在这个操作系统上安装和运行任意的单机软件,其使用方式(暂且不谈使用感受)和使用一个真实地单一实例没区别。
这么问的原因是,现在 k8s 还是需要给每个节点做环境配置、安装和管理,而且对于运行的应用还是有一定要求,需要在应用层级就做好不同节点的通信(不然也不会催生那么多云原生项目),太麻烦了。真的没有什么操作系统,从系统层级揽过这些麻烦事,只丢些接口给到应用去调用 /轮询 /等待通信吗?
]]>这下终于体会到了苹果的设计哲学,你必须按照它设想的场景去使用,必须使用 iCloud 云服务,否则你手里的设备就是一坨 SHIT 。 必须组合使用 Mac+iPad+iPhone+iWatch 才能达到所谓的“体验”,一旦你有一台 Windows 、Android 设备,想把他们一期使用,绝对是灾难,其中那个不兼容的搅屎棍一定就是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