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邮件找到这个人的 profile 地址变成 404 了, 感觉很奇怪, 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的朋友呢
以下是这个人的 profile 地址,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帮忙测试一下能不能打开. 我现在不确定是这个人的账号被封了, 还是拉黑我了, 人很懵 https://hk.linkedin.com/comm/in/rachel-t-a7854145
]]>以前觉得,要想在网上赚钱必须要想办法立人设、打造 IP 、爆款、引流。
错了,完全错了。
这就好比说,创业就必须要成为雷军、马斯克一样。
虽然互联网是“扁平”的,但在茫茫的互联网海洋里,“网红”只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网民,普通网民获得的只有算法分配到的“泛流量”。
然而结合现实想一想,在现实中做一些小生意,获得的不也是“泛流量”吗?哪有刚开小卖部就干出一个大超市。
所以做互联网,打造人设、建立 IP ,确实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思路,随着受众的增多,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固然是个好生意。
而如何让泛流量更好地变现、提升转化率,或者提高客单价,也是很好的方向。
在执行中理解,在理解中执行。
]]>有点难评。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还是说只有个别外企这么干呢?
]]>我是通过 专技岗 上岸江苏事业单位的,可以不用考申论,改考计算机,感觉对程序员是非常友好的。 我考的是老家市直的岗位,整体难度不高。笔试是一张卷子两个半小时,备考压力也不大。 当时我是每天下班学 2 ~ 4 小时,周五晚上固定打游戏放松,学了两个多月就进面了。 btw ,面试压力比笔试大很多,因为我笔试第二名,请假一周报了个面试班学的我压力爆表。
先说时间。 因为我以前特地挑不加班的公司,所以这边的作息没啥大变化。 午休比之前多一小时,下班早半小时(之前是朝九晚六)。 就是周末会有点加班,但属于单位特殊情况,也没什么怨言。
再说工作强度。 之前在公司已经算是程序员里不忙的了,闲的时候一天工作两个小时的时候都有; 不过毕竟是做项目,天天 deadline 、排期表这些都是有的; 现在每天真正在干活的时间估计还没以前一半。
最后是待遇。 实发工资大约是之前的 1/3 ,但是之前公司避税、公积金也不是全额。 所以算上公积金和年终绩效,总体差不多有原来的一半多一点吧,而且更踏实。
程序员干了五六年,实我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写代码的热情。 我还以为脱离工作的环境后,我能重新找回以前那种“写点小东西”的热情。 结果三个月过去,我连 IDEA 都没打开过,真是没想到 😂。
生活变化挺大的。 毕竟城市变了,节奏变了,工作内容也完全不同。 像是再也买不到之前遍地都是的廉价鲜奶了,比较正向的就是和家人更近了,很多朋友接触也变多了; 总的来说,还在慢慢适应吧。
生活压力小了很多。 前两个月几乎天天晚上和朋友打云顶,这个月开始收一收了。 现在就是刷刷抖音、看看小说、折腾折腾自己的 NAS ,后面准备搞搞 ATV 玩玩。 我也在想能不能有一些其它的正向的变化,欢迎 V 友来交流交流。
]]>现在准备再次求职,我有点担心这段早期经历是否需要写在简历上。虽然当时有发工资(能在个税 APP 中查到),但没有社保记录。
我不太想写的原因是:那家公司已经倒闭,而且当时的老板主要想找一个能兼顾前后端的全栈开发,但我主要做后端,最终没有留下。如果在简历中写这段短期经历,担心解释起来不太好,或者被误会为因能力问题离职。
]]>最近分配给我一个重构一个功能的任务,这个功能还算核心的功能,工作量也不小,而且我刚来没几个月,对整体的重构要求和规范之类的也不太清楚,所以前期我还会焦虑或者觉得压力大。
但是后来我就顺其自然,没有过度的去想这件事,每天进行一些既有结构的调研和自己的一些改造方案,遇到问题就问了解相关内容的同事,今天上午让我做改造重构的分享,其实我内心清楚,以目前的调研和自己的想法还不支持马上开干,但是既然是分享现有进度我也就把最近几天的成果和以前是怎么做的清清楚楚的说了一下,以及表达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可能还需要额外的支持。然后领导也比较满意,让继续完善自己的方案,遇到问题也及时反馈。
如果是以前的我,遇到这种任务我会一直焦虑,尤其是没有进度或者有难度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理只会让自己陷入自我内耗的漩涡,要知道,leader 给你分配一个任务,不是让你埋头苦干去解决它,对方的目标只是你能完成它,至于怎么完成,对方是不在意的,在遇到问题时不必要自己内耗,而是应该调用身边的资源(同事也好,leader 也好)去解决,或者感觉进度无法按时完成时告知 leader 进度到达什么阶段,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东西反馈出来才是更好的选择。
总之,工作就是工作,不要在工作上内耗,多体会生活吧,世事无常。
]]>当然前提是自己能考上
]]>关于扛不住就跑(在骑驴找马中),吐槽一下,傻逼公司。
]]>然后前两天招了一个 ios ,一个安卓(来到没干两天跑了)。
怎么考察这个人能不能长久干呢,之前也问了是住公司附近的,然后也是失业好久的。
感觉还是得招几个不爱说话的,之前招的那种不爱说话的就啥事也没有。
其实知道最大的原因就是薪资低,他们不愿意干,但是他们都来了,干两天就走了。。。有点太难受了,项目进度一直在耽搁。。
别说提工资,老板都不愿意加钱,还提工资呢,我都想跑了。哈哈
]]>有效工时打卡(正式立项而产生的派工打卡),权重占比 30 % 按照实际完成比例评分(计算应打卡工时去除请假的人天): 1 )有效工时≥75%的 30 分; 2 ) 70%≤有效工时<75%的 25 分; 3 ) 65%≤有效工时<70%的 20 分; 4 ) 55%≤有效工时<65%的 15 分; 5 ) 50%≤有效工时<55%的 10 分; 有效工时<50%的 0 分; 注:考核一的说明,可以理解为:我投入了项目 A 的工时,此项目是正在盈利的项目,那么此项不会扣分;如果公司没有项目,或者干的项目没有盈利,公司就会扣我们的对应的绩效分。
我在部门 A 工作(Java 开发),让我负责部门 B 的后端开发工作(泛微)。权重占比 40%, 1 )完成部门 B 的项目(流程类),未按计划完成,每延迟一周扣 10%,第 2 周扣 30%,第 3 周扣 70%,第 4 周得分为 0 ; 2 ) BUG 暴露在用户侧,每个扣 3 分; 注:我们公司没有测试,没有运维,后端开发承担除前端任务外的一切工作
配合产品输出知识产权文档,提供代码及相关平台截图,直至文档能够获取认可。权重占比 20%
日常行为规范。权重占比 10%
月工资被拆分为 70%固定月薪发放; 30%为绩效基准工资,根据季度考核结果发放。季度绩效考核结果直接应用于次季度内三个月的月度绩效工资核算,工资为税前收入,不含个人所得税。 100 以上 绩效系数:2.0 90-99 绩效系数:1.5 80-89 绩效系数:1 70-79 绩效系数:0.75 60-69 绩效系数:0.5 0-59 绩效系数:0
1 、我部门两个后端(我是后端),一个前端,仅让我负责部门 B 的开发工作 2 、此绩效考核只对公司的少部分(十几个员工,全公司 700+员工)员工生效 3 、我们部门只有两个项目 M 和 N ,项目 M 不怎么挣钱;项目 N 是自己的项目(仅投入,无收入) 4 、部门 B 的两个开发非常菜,因此工作量会加强,复杂度也会加强;其次还有一些其他的考虑; 5 、坐标杭州,入职 2.5+年,主动提过涨薪,结果一分未涨
1 、我拒绝部门 B 的开发任务,公司是否可以已不服从公司安排 0 赔偿优化我?因为两个部门的工作属性相同,也并未明面上给我降薪。 2 、我怎么能够保证我的合法权益,能按照国家赔偿走优化?
]]>之前跟同行业的朋友吃饭,我问他们有没有在工作中深耕、认真研究过一件事情。有个朋友说有他说他自己研究了好一段时间 ai 。他们公司不是专门做 ai ,只是调用接口而已。在我的理解里,如果做软件开发只是调用别人的库,别人的接口我觉得没什么意义,这样的工作干起来很没有意思、没有成就感。就跟很多人说小米组装厂一样,东西全是别人的,只是完成了组装的工作。
v 友们应该有很多过来人,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方向或者有在自己行业有成就的人吗?分享下经验
最近公司事情少,发帖也多了,有点无聊,开始思考未来,思考赚钱的门路。
]]>其实大学时有位好友曾经问过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学编程,又是怎么会想到去学编程的。
当时我给出了一个答案,现在的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答案有几分真又有几分假了,但是当这个答案说出口那一刻开始,我的记忆就默认将这个答案标记为了唯一且正确的答案。
当时我回答的是,因为很久以前,我妈给我买了个手机,那是部诺基亚的小屏键盘机,搭载的是塞班 S40 系统,可以运行 .jar 程序,但是当时的 .jar 程序大多数都是给大屏幕的手机用的,对于小屏手机基本都是可以打开,但是显示不正常,要想使用,只能使用“魔改版”的程序。
在寻找可用的“魔改版”过程中就接触到了一些专门“魔改”程序的大神,也看到了他们出的魔改教程。
在跟着他们学魔改的时候,其中一篇教程的某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魔改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有自己写自己的程序才是最好的”。
于是,我就此走上了学习编程之路。
在最后我感叹道:
恰好经由这件事,我突然开始在骑车下班的路上猛的想起了我最开始写代码时的事,现在想着还是会觉得那时候是多单纯啊。
单纯的以为程序员就是纯粹的写代码,而代码永远是纯粹的,程序员也是纯粹的。
然后就很好奇,其他人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呢?特发此贴
]]>1 、2018 年在千峰培训学了半年的 Python
2 、中 X 国际外包到酷狗音乐 2019 年 3 月(测试开发,主要搞测试工具,偏全栈),工作一年零 3 个月,2020 年 6 月离职
3 、广州南沙区一家芯片+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一个人负责公司前端的项目+项目部署),工作 2 年出头,2022 年 7 月离职
4 、深圳 X 广数科,外派华润项目(主要搞前端),工作一年多,2023 年 11 月离职
5 、2024 年 8 月就职到至今依然在外包的路上就职中
学历背景:中专仔(毕业证还没拿到),23 年的时候报名了大专的高职扩招,26 年大专毕业
从上面的 2-4 这段经历,中间待机时间从来没超过 2 周,4 年社保从没断过(虽然说没啥用),从酷狗音乐项目离职后,自己转的前端,发现 Python 没学历是真的不好找工作,到第四段经历的时候休息了半年,然后找了几个月才入职的,发现工作真的非常难找
目前主要的问题是,96 年,马上 30 岁了,过了 30 岁就准备奔 35 了,担心国内的大龄程序员就业问题,本人的想法是 35 岁以后还能早 9 晚 5 ,晚 6 ,年收入 15W+,目前的正在执行中的计划,日语 N2 学习中,花钱上的培训班,周六日上,目前的能力,简单的日语对话没问题,如果国内行情不好的话,日本 IT 派遣也可以接受,拿到 N2+工作稳定(能搞个 2 年以上的)之后想搞一手雅思 6.0 ,以备不时之需
]]>坑货 A:面试没发现什么,工作中满口脏话,不是爹就是妈的,一不注意就问候别人全家。第一次跟隔壁部门开会,直接把小姑娘吓哭了,然后上升到集体 hr 层面。第二次跟另外一个团队开会,开一半别人下线不干了,被迫换人。
坑货 B:情商低得离谱,举个最典型的,某次客户提了个需求,很小很简单的,让他跟,商务拉了个群,群里一大半都是客户那边的人,商务问项目排期,结果这哥们来了句“这么个小公司,等着吧,先处理 xx 公司的”。诸如此类好多次了,每次都能在离谱的地方说出离谱的话
以前觉得面试问什么几杯水分几份,几个水果先给谁,进门捡不捡地上的废纸觉得离谱,现在突然觉得好像有点道理了
]]>这么说或许有些绝对。用钱总监的话讲,我们生产的是一种更高级的东西:解决方案、顶层设计、以及最重要的——“价值”。但我心里清楚,我们其实不生产什么,只是一种高深“投标”之術的操弄者。我们的生存之道,不在于根有多深,叶有多茂,而在于攀附得有多牢靠。我们不是种在土地里的庄稼,而是长在衙门墙壁上的青苔,不靠阳光雨露,只靠墙体的潮气和渗漏的养分。
钱总监就是这片苔藓里长得最用心的一株。他很讲究,手腕上那块表的牌子我认不出,但表盘在会议室的灯光下总能折射出一种克制而精准的光。他从不大声说话,更不会拍桌子。他最擅长的是用一种“为你着想”的语气,把最荒唐的要求包装成一种高明的指点。
要理解他,或者说,理解我们的这种“艺术”,只需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某个衙门要一个扫地的簸箕,寻常市价五块钱一个。但这到了我们手里,便大有文章可做。我们会先写一本砖头厚的《关于提升环境清洁效能的综合解决方案》,引经据典,论证这簸箕须用“航空级复合材料”,“握把”要“人体工学设计”,“弧度”需经“流体力学建模”。如此一来,一个簸箕便不再是簸箕,而是“智能化末端清洁单元”,预算自然也要翻上几十乃至上百倍。
而上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簸箕复杂,但性质完全一样的难题。
我们做了一个辅助办公的软件,按常理叫“XXAI 助手”再妥帖不过。报告递上去,衙门的王姓接头人打了个电话来。钱总监在免提旁,示意我旁听。
电话那头的声音不疾不徐:“老钱,方案写得不错,很扎实。就是这个名字,‘助手’……格局是不是小了点?格局一小,我们往上报的时候,分量就轻了。”
钱总监立刻心领神会,对着电话连声道:“王总您看得就是深,我们光顾着想技术,忘了拔高了。”
挂了电话,他转向我,目光温和:“小赵,听到了吧?这就是差距。我们想的是怎么做,王总想的是怎么成。”他指了指报告上的“助手”二字,“改改吧,得体现出前瞻性。”
我心里一阵无力,试探着说:“要不……叫‘智能体’?这已经拔高不少,有些勉强了。”
钱总监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然后摇了摇头,脸上是一种近乎于惋惜的表情:“小赵,你的思路还是被常规束缚了。刚才王总又发了条信息来,他替我们想到了这一点。”他把手机屏幕转向我,上面是王总的“点拨”:“现在个个都叫自己是智能体,俗了。名字宣传起来不占优势,要做就做独一份的。我是真心为你们项目好啊。”
那一瞬间,我竟有些恍惚。他们用一种探讨学术前沿般的严肃态度,讨论着如何把一个苹果命名成一头大象。而钱总监更是由衷地赞叹:“你看看,王总这份心,真是周到。他比我们自己还在乎这个项目。”
我还能说什么呢?我默默地点点头,领下了这个给苹果想一个大象名字的任务。
夜里,对着空白的文档,我感到一种深刻的荒谬。在我看来,我即将写下的那份方案,它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个扭曲的汉字堆砌起来的怪物,散发着油墨和谎言的混合气味。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质问:你受过的教育,你读过的书,就是为了做这些“精致的垃圾”吗?
但随即,另一个声音会立刻跳出来,更加现实,也更加有力:下个月的房贷、车贷,各方面的生活花销,哪一样不是靠这些“垃圾”换来的?我所面临的虽早已不是生存底线的挣扎,是一种勉强维持所谓中产生活的体面。体面,是需要成本的。而我的工作,就是用放弃一部分里子的方式,去换取那份看得过去的面子。
于是,我学会了自我和解。我告诉自己,我也是个“专业人士”,我的专业就是解决问题。既然“让预算通过”是当前最大的问题,那么我的所有工作都应该为此服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 ,是画个圈聊以自慰,而我们,则是写一份 PPT ,用“闭环”、“赋能”、“生态化反”这些词汇,给自己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乌托邦。虽然我不知道这堵墙还能让我们依附多久,或许有一天墙塌了,或许是墙里的水分干了。但在那之前,我们这些苔藓,只能继续努力地生长,装点出一片虚假的繁荣。
最终,那个“助手”被我命名为“全域认知决策支持系统”。报告交上去,据说各方都很满意。
项目中标的庆功宴上,钱总监举着酒杯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小赵,你这次的方案写得很好,尤其那个名字,王总很喜欢。”
我笑着说:“都是钱总监指导有方。”
]]>我们几个新人被拉入了一个做 text2sql 的项目组,分配的活都是添加示例 sql 、测试 text2sql 的准确性。在经历几周的打磨后,项目组开始汇报阶段性的成果给上级,上级对最终的成果略有失望,希望能继续打磨,最糟糕的是通知要把 deepseek-v3 换成功能性差得多的模型。(由于客户现场配置有限,只能换些配置要求没那么高的模型)
项目组的负责人是一位外协,起初,没有人认为切换模型后会影响什么,最多只是影响下准确率。但切换模型后,原本功能完全失效。我最终注意到是原始系统 prompt 过长,新模型无法支持 prompt 过长,我提过换用 rag ,但外协说客户现场不让用向量库。后面自己设计了一套新的方案后效果开始恢复正常,能接近之前用 v3 的水平。
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新方案自己设计,项目组开始使用我的方案,导致现在前后端的活都是我在干。想安排给新员工,但新员工由于能力有限,都没法完成开发工作,外协也不是很愿意配合开发,想着把活交过来给我。自然而然很多责任都落在我身上了。更令我震惊的是外协和主管连 git 协作都不会,单位里很多技术都较陈旧,连代码都靠打包传输完成,而且项目进度非常不完善,表现为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和明确的需求,这导致很多时候需求总是临时添加。
经过这几个月的观察,我总结了以下问题:
现在感觉挺无助的,不知道这种情况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规划下一步,我想的是直接辞职,但又怕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可在这里钱也没得到,个人也没感到有多少提升。v 友们,想问下这种情况直接辞职是不是好的选择?可否给些建议,不玻璃心
]]>我现在在做 FreeSWITCH + 百炼(大模型)结合 的项目,主要是让用户能通过电话与 AI 实时对话,实现智能问答和语音客服功能以及提供 AI 通知的能力和 B 端呼叫中心私有化
前两天之前的领导联系我,说他们那边在搞 政务 AI 项目,方向是政务知识问答、智能语音助手、政务大模型应用,想让我过去一起做。
项目资源听起来还不错,但我也有点犹豫:
所以现在有点两难:
是继续在这边深耕语音系统 + AI ,打磨技术;
还是去政务 AI 项目那边,换个方向、更靠近落地应用。
想问问大家:
欢迎大家拍砖交流 🙏
]]>背景: 本科双非,学的专业课是 22408 ,现阶段估计分数在 300-320 左右;
未来想在一线城市谋求一份计算机方向的工作。
马上要预报名了,但是不知道选什么学校,向各位请教一下,有没有比较推荐的学校,211 、双一流、双非,都可以,感谢 🙏!
顺便问一下,广东工业大学怎么样,听说和深大差不多,本地认可度还不错?
]]>证书相关:1.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 2.蓝桥杯省赛 Python 一等奖 3.HCIE 认证
技能的话 会一些 k3s nginx 网站运维方面也会一些 自己也做过日 IP 1K+的网站
我觉得拿一个 6K 的月薪不过分吧? 主要想做运维方面
]]>在家里,我老婆交代的事情也经常忘,于是被老婆批了很多次了。我辩解说这是职业病,工作上一天到晚碎碎事儿太多了,被训练成个机器了,根本记不住。
兄弟们, 你们怎么看?
]]>1,外包去政府部门做桌面运维,可以预见的很清闲,月薪 5k ,五险。这个在市里,自己租房吃饭一个月 1500 多。
2,去一家私立学校里做 it 管理员,会负责学校的电子设备维护,月薪 6k ,五险一金,包住,有餐补。缺点是在郊区。
自己还是想继续在 it 行业上发展,预期这俩个都是过渡工作。想着干个一年简历好看点,把技术拾起来,去做偏开发运维相关的工作。
自己走了弯路,见识和阅历也都有限,想问一下 v 站大佬们,如果是为了以后职业发展,选哪个会比较合适呢,跪求人生建议
]]>单位 A
背景:某部属院所,但岗位是 第三方劳务派遣,没有编制。
薪资结构:整体年包大约 20w+。但每月税前就 1W 左右。另外有餐食补贴、节日福利、出差补贴等。 优点:平台大,科研氛围浓,出差补贴比 B 多 40 。 缺点:派遣身份,稳定性和上升空间有限。
单位 B 背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直签劳动合同。
薪资结构:实习期月薪比 A 多 5K 左右,转正后多 3K ,算上绩效也是 20W+ 季度发 KPI,年末再结余 优点:直签,收入稳定,发展路径更清晰。 缺点:牌子和知名度不如 A 。
我的情况:30 岁,已婚,GAP 一年,比较看重收入稳定性,但也担心未来职业发展平台。 目前 A 已经通知国庆后入职,B 还在审批流程。
想请教大家,如果是你们,会怎么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