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狀況不理想 藍源新葛倫火箭發射延後
(中央社佛州卡納維爾角9日綜合外電報導)億萬富豪貝佐斯(Jeff Bezos)創辦的太空公司藍源(Blue Origin)今天因天候狀況不佳,被迫延後備受矚目的「新葛倫」(New Glenn)火箭發射任務。
由於降雨及地面系統問題導致延誤,加上積雲籠罩,88分鐘的發射窗口關閉時,任務管理人員別無選擇,只能延後這枚火箭的第2次任務。
法新社報導,藍源與馬斯克(Elon Musk)旗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競爭日益加劇。
由於美國政府正處於關門狀態,重新安排火箭發射時程可能充滿挑戰。為緩解空域壅塞,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將從明天起限制商業火箭升空。
藍源先前曾表示,正尋求聯邦航空總署的豁免。
高達98公尺的新葛倫火順利發射後,任務是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ESCAPADE雙探測器送往火星,以研究這顆紅色星球的氣候歷史,並期望最終能實現人類前往探索。
藍源這次發射也將是一項關鍵測試,以驗證能否實現推進器回收,一旦成功,將是藍源的一大技術突破。
新葛倫火箭今年1月的首航被視為一次成功,當時酬載不僅進入軌道,也順利完成測試。
但新葛倫火箭原應重複使用的第一節推進器,並未成功降落在大西洋的平台上,而是在下降過程中遺失。
藍源將在第2次嘗試中,再次設法回收推進器節段。迄今為止,只有馬斯克的SpaceX成功做到這一點。(編譯:李佩珊)1141110
其他人也在看
颱風上班課未同步桃園 蔣萬安:依專業數據決定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11日電)颱風鳳凰逼近,台北市今天未與桃園市同步停班停課,引發民怨。台北市長蔣萬安說,就是依據專業數據做決定;接下來幾天持續掌握颱風動態,並照慣例與鄰近縣市交換意見。
中央社 ・ 1 天前
親哥爆猛料!控收入不明、二姊涉吸金養小鬼 小馬4點聲明反擊
本名倪子鈞的藝人小馬跨足歌唱、主持近30年,不過近年來淡出演藝圈,改去當畫家,還和妻子一同經營podcast,成為另類網紅。不過據《鏡週刊》報導,小馬的哥哥卻指控弟弟明明收入不穩、弟媳公司虧損,夫妻倆卻開名車、住豪宅,加上小馬和二姊關係很好,二姊又是澳豐吸金案的漏網之魚,懷疑小馬利用藝人光環幫助二姊吸金、洗錢,才這麼有錢,因此決定大義滅親,向調查局舉發。
太報 ・ 1 天前美國眾議院週三針對參議院通過臨時撥款法案進行投票
【財訊快報/劉敏夫】外電報導指出,美國眾議院計畫週三針對參議院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進行投票。根據眾議院多數鞭Tom Emmer辦公室發表的聲明,眾議院預計將於週三審議參議院對H.R. 5371法案的修正案。首輪投票最快可能在美國東部時間週三的16:00開始。預計將有多輪投票。
財訊快報 ・ 1 天前美政府停擺有望結束 川普:兩協議非常好
(中央社華盛頓1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聯邦參議院昨晚在8個民主團成員倒戈合作下,讓協議案通過初步審查,美國史上最長的政府停擺在本週內有望結束;總統川普今天讚揚兩的妥協方案「非常好」。
中央社 ・ 1 天前

骨質疏鬆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台灣高風險族群飆升 醫師:骨鬆不可逆,補鈣要趁早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簡稱「IOF」)針對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資料估計,我國50歲以上人口在2013年,有32%為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預計2025年增為42%,2050年增加至57%。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骨質密度值小於等於-2.5,雖然骨鬆少有症狀,但骨鬆和骨折,卻有著密切關係。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老化,各項慢性病隨之而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骨質疏鬆症。WHO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在台灣,因骨質疏鬆症的高盛行率,使得國人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骨鬆不可逆,藥物延緩骨質流失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表示,骨折會引起嚴重疼痛、無法行動和長期殘疾,其中又以髖骨骨折最為嚴重,因為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需要他人輔助照護,不但可能臥床、喪失行動自主權,嚴重者,大約有20~25%的機率,會在一年內死亡。而且骨鬆不可逆,藥物治療只能延緩骨質的流失速度。他提醒民眾,務必趁年輕時,多從牛奶、優酪乳、小魚干等食物補充鈣質,且一週從事負重性運動如慢跑、爬樓梯、跳舞等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此外,糖尿病、曾經骨折、喝酒、抽菸、服用類固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好小子」顏正國遺作曝光!《五十容顏老》傳達人生滄桑與真情
顏正國以童星身分出道,1980年代因「好小子」系列走紅,但晚年歷經毒品、槍械與綁架案等風波,一度遭求處死刑;其後因法規變動而改判15年,2012年假釋出獄。出獄後仍持續以書法創作參與更生美展,從2015年起年年入選「藝術達人」。今年展出的《五十容顏老》為顏正國最後創作...
CTWANT ・ 1 天前
OVO U3小蘋果HD獨步版開箱實測|外出旅遊、出差推薦的行動投影機
外出旅遊、國外出差回飯店如果想好好休息一下追劇、看電視,但又不想要用14~15吋的電腦在那邊硬撐,我想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電視棒或者投影機了,本篇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款大小只有巴掌般大,不占行李空間,又能輕鬆投影8吋~120吋的OVO U3行動投影機,提供「真實使用心得、好壞一起講」給大家選購參考。
壹哥的科技生活 ・ 2 天前
印度汽車爆炸釀8死24傷!恐攻疑雲浮現 警方事前破獲「白領恐怖組織」
據《路透社》與《印度今日》(India Today)報導,爆炸事件發生於當地時間晚間6時52分,據德里警察局長戈查(Satish Golcha)說明,涉案車輛停在紅燈前突發爆炸,導致周邊多輛汽車與自動三輪車起火。爆炸地點鄰近交通要道與地鐵站,警方、消防與醫護單位第一時間到場救援,並...
CTWANT ・ 1 天前
養豬不是為吃廚餘!中部豬農抗議政府欲解禁
[NOWnews今日新聞]非洲豬瘟事件解封禁宰禁運,政府有意在12月有條件恢復廚餘養豬,今天舉辦2場說明會,中部6縣市近百豬農上午到場抗議,指廚餘養豬會造成接觸性傳染、就算蒸煮也沒有用,且「養豬不是為...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11/11 11:11登記內初選 蔡易餘:創造嘉義縣8個第一
民進立委蔡易餘今選在11月11日11點11分,偕「嘉義隊」立委王美惠、陳冠廷到中央完成嘉義縣長內初選登記,蔡宣示創造嘉義「8個第一」,盼大家唯一支持蔡易餘。蔡易餘表示,挑在這個時候不是湊巧,就是要強調嘉義未來「All in one, one for all!」八個第一、造就唯一,唯一支持蔡易餘
自由時報 ・ 1 天前中國3太空人滯留天宮怎回家?網友籲馬斯克出手相救
「神舟20號」三名中國太空人原訂5日結束為期半年的太空任務,返回地球;但日前傳出他們的返航太空艙疑遭太空碎片撞擊,三名太...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天前
賴清德拚了!培育人才新計畫曝光 「30年內3領域打造3位諾貝爾獎得主」
總統賴清德今(11日)「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頒發獎座給中研院「生命科學組」得獎人梁賡義及「工程科學組」葉均蔚。賴清德同時宣布要力拚30年內,在3大領域中,打造出3位諾貝爾獎得主。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美政府關門衝擊 齊柏林衛星升空延至20日
[NOWnews今日新聞]我國第一個自製衛星星「福衛八號」原訂昨(11)日發射升空,卻疑似因為美國政府關門,讓美國聯邦航空總署限制發射時間,導致兩度延宕。太空中心宣布最新發射資訊,將在台灣時間11月2...
今日新聞NOWNEWS ・ 16 小時前
賴清德:30年內3領域增加3位諾貝爾獎得主
[NOWnews今日新聞]總統賴清德今(11)日出席「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親頒獎座予「生命科學組」得獎人梁賡義院士及「工程科學組」葉均蔚院士。賴清德並表示,政府會在科學領域採取策略性的做法...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長庚大學邀諾貝爾得主James E. Rothman 分享神經傳導科學新知
長庚大學邀請耶魯大學201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James E. Rothman教授與其夫人、同為耶魯大學教授的Joy Hirsch博士蒞校演講,分享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觀點。這場由湯明哲校長積極促成的「諾貝爾大師講座」於11月7日下午舉行,吸引超過400名師生參與。研發處表示,透過與世界頂尖學者面對面的交流,期盼啟發師生研究思維、拓展國際視野。楊皇煜研發長指出,James E. Rothman與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 共同闡明細胞管理調控其運輸系統的機制,發現SNARE蛋白是細胞內運輸囊泡移動和融合的關鍵分子,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醫獎。此一發現幫助人們理解許多疾病的分子機制,林口長庚醫院邱政洵副院長表示,若此運輸系統出現問題,將造成細胞運作陷入混亂,進而引發多種疾病,如與神經傳導異常有關的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或是與內分泌相關的糖尿病、免疫失調等。Rothman教授賢伉儷當日上午先參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並以「The Importance of Basic Biomedical Research」為講題,向臨床醫護人員闡述基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台北慈濟與中央大學合作專利 獲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銅牌獎
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共同實驗室主任蔡國旺與國立中央大學團隊進行跨領域合作,以「建立組織微陣列影像模型與形態判定方法」,運用AI演算科技,加速病理影像辨識能力,除取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更榮獲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競賽銅牌獎,展現臨床醫學與科研創新的跨域實力。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中研講堂走進竹東!科學思維探討永續農業與文化權威
廣受歡迎的「中研講堂」科普講座今(12)日來到竹東高中,主題聚焦「以科學思維發現與解決問題」,從農業生物科技與科學史的角度切入,帶領現場聽眾思考如何以科學面對當代挑戰,並回望近代史,探討科學如何逐漸成為文化權威。
中時新聞網 ・ 7 小時前日本科研雄厚 奪31面稱霸亞洲
10月6日宣布的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由日本與美國共3名學者獲得,其中日本大阪大學及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坂口志文的研究是3人中開先河的突破。日本至今已經獲得31面諾貝爾獎章,尤其在科學領域頻頻獲獎,雄厚的基礎研究能力有目共睹。
中時新聞網 ・ 21 小時前